首頁>Club>
10
回覆列表
  • 1 # 天天愛科普

    曾經好奇地瞭解過為什麼那麼多孩子喜歡恐龍,答案林林總總:

    恐龍極為龐大,肯定特別厲害,感覺也很有安全感

    恐龍已經滅絕,覺得非常神秘,很好奇

    恐龍特別酷

    霸王龍的小短手多萌啊

    恐龍的種類好多啊,樣子也千奇百怪的……

    多麼主觀,但每一個答案都沒那麼簡單,它背後有數百種(甚至更多)曾經活生生的恐龍,以及一個時代。

    遠古世界的神秘生靈

    在人類尚未誕生的遠古世界,恐龍恐怕是地球的主宰。在很多人的想象中,恐龍是極為龐大的動物。1993年上映的電影《侏羅紀公園》首度根據化石復原的恐龍形象設計出影片中的恐龍模型,把想象變為現實,直觀展示了多種恐龍的樣貌。

    最近《侏羅紀世界2》上映,我早早去看。影片開始沒多久,人類就在島上遇到了一隻腕龍。她慢悠悠地踱著步子,無視島上的闖入者,自顧自地啃食起樹葉來。

    根據古生物學家推測,成年腕龍體長可達25米,身高足有15米,相當於四五層樓的高度。正如兩部影片共同提及的那樣,它喜愛吃長在樹梢的葉子。

    喜歡恐龍的孩子裡,有不少覺得恐龍都是影片裡腕龍這樣的龐然大物,又生活在遙遠的史前世界,無法觸及,充滿了神秘感。

    其實不然。在形形色色的恐龍里,也有迷人的小傢伙們,比如下面這隻奧氏高頂龍。

    奧氏高頂龍和平板北龜,選自《古獸橫行》。

    在這幅作品中,奧氏高頂龍正從根乃拉草的巨大葉片中探出身來,和一隻平板北龜打了個照面。由於不像電影場景裡那樣有人類作為參照物,恐怕很難想象奧氏高頂龍的大小。

    事實上,它的身形非常小巧,它和平板北龜所在的水窪只是鴨嘴龍(最小的種類體長4米)留下的腳印。

    原初時代的生命之旅

    與壯碩的腕龍相比,體長只有1.8米的奧氏高頂龍簡直像個寶寶。電影《侏羅紀世界2》裡,確實出現過幼年迅猛龍(名副其實的學名是伶盜龍)Blue,在歐文面前,這樣的體形完全是一隻萌寵。成年之後的Blue足有近4米長,特別能戰鬥。

    那麼,遠古巨獸究竟會經歷怎樣的成長過程?如果不拘於種類,完全可以透過化石復原作品看到它們的生命軌跡。

    幼年暴龍,選自《古獸橫行》。

    不少已經做了媽媽的同事都被這隻小暴龍深深吸引,用其中一位的話說:“毛茸茸的小恐龍多可愛呀!”

    恐龍蛋和剛孵化的刀背大椎龍幼龍,選自《古獸橫行》。

    這麼軟萌可愛的恐龍寶寶當然不是從天而降,而是從恐龍蛋裡孵出來的。

    想象中的世界總是美好的,然而現實非常殘酷,尤其是在自然條件極為惡劣的遠古:火山會毫無預警地噴發,炸出漫天灰燼,滾燙的岩漿猛撲下山,所經之處生靈塗炭……

    如果恰好沒有生活在火山附近,也並不意味著安全:空中、陸地、海洋,處處危機四伏。幼龍若想順利長大,實在離不開父母的庇護。

    成年之後,凡事只能依靠自己。遇到攻擊,如果不想束手就擒,那麼唯有勇猛反擊。

    二疊紀的始巨鱷、冠鱷獸和扁面龍,選自《古獸橫行》。

    當然,也有風和日麗愉快玩耍的時候。

    不過,第一要務還是生存,無論如何,都得覓食或捕食,確保自己活下來。

    為了生存,有時也不得不打上一架。

    如果起得早,可以欣賞到日出時的壯景。

    冠龍求愛,選自《古獸橫行》。

    遠方火山噴發,卻絲毫不影響這對在湖畔談戀愛的冠龍,它們依舊沉浸於自己的二龍世界。

    君王暴龍充滿愛意地撕咬伴侶。這個場景可是有科學依據的——體型巨大的動物在交配時可以用撕咬來穩住身體。

    即使是在醫學如此發達的今天,分娩依然是一件危險係數很高的事情。海洋場景為生育蒙上了浪漫的色彩,透過寧靜的畫面,好似親眼目睹《國家地理》或是探索頻道的珍貴鏡頭,彷彿隨著幼小的雙臼椎龍浮出水面,伴隨它的第一次呼吸感受到新生的喜悅。

    巨齒鯊打算捕食鏟齒象,選自《古獸橫行》。

    海洋也非太平之地,深深的水面下暗藏殺機。

    距今七千七百萬年前,一隻年輕短冠龍的屍體躺在沙洲上,這裡很快就會因為暴雨而被不斷上漲的河水淹沒。

    洪荒時期的多樣物種

    地球處於原初狀態時,古老的生命除了形形色色的動物之外,還有各式各樣蓬勃生長的植物,它們共同構建出一個生機勃勃的古生物群落。

    奔跑的小型鱷類巨頜鱷、彎龍、樹上的真古獸類哺乳動物、奔跑的弗魯塔鱷、稜角鱗鱷、遠處的劍龍,以及楔齒蜥類奔齒蜥、穴居的三維齒獸和異特龍,翼手龍亞目翼龍在空中飛翔。

    在這幅畫作中,還可以發現地球上現存最古老的種子植物蘇鐵。它起源於古生代,迄今已有近三億年曆史,當年曾是恐龍的主要食物。看到遠古時代與今天尚有這樣的聯絡,實在令人吃驚又滿足。

    白堊紀海洋場景,選自《古獸橫行》。

    西部內陸海道中,生活著一群白堊紀海洋生物,包括爬行動物、鳥類、魚和無脊椎動物,魚鳥、乞丐魚、海王龍、帶殼的頭足類動物杆菊石、古巨龜、弓形龜、扁掌龍,讓人目不暇接。

    晚白堊世坎帕期的物種多樣性極為豐富,賴氏龍和採食高處枝葉的櫛龍,開角龍和採食低處植物的戟龍,包頭龍和採食地面上植物的冑甲龍,太陽將光和熱毫無保留地傾注在大地和它們身上。

    無論是“海百合”這個名字,還是它的樣子,都會讓人覺得這是一種植物,其實它是生活在海里的動物。遺憾的是它早已滅絕,現在只能透過化石和復原畫想象它的模樣。

    這幅長達32米、足足高5米的畫作曾在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展出,它是一幅投影影象作品,背景中的雲朵是動態的。“所有的雲都有故事,而不僅僅是宇宙的裝飾。它們能夠預測一切,就像太陽、月亮、星星和風一樣,雲會告訴你即將發生什麼。”

    火山摧毀植被,焦土恢復濃蔭,地質易有變遷,天空中卻日復一日雲捲雲舒,千萬年來罕有改變。

    儒勒·凡爾納曾在《地心遊記》裡用文字復活過遠古蕨類時代的壯觀景象:“沒有四季,沒有冷暖,地球自身的熱度不斷升高,抵消了太陽的熱度。植物長得高大得驚人……”

    看到這幅畫作時,我一下回憶起少時閱讀《地心遊記》的情景:

    茂密的樹林,各種植物肆無忌憚地野蠻生長,溼漉漉的土地上是盤根錯節的樹木,展現出原始生命的勃勃生機。在濃蔭遮蔽的繁盛樹林中,恐龍享受著天賜的自然之美,度過最為輝煌的光陰。

    在遙不可及的遠古世界,有沼澤,有海洋,有火山,有森林,無數古老又奇異的生命恣意生存。這是它們的天堂。

    而我們,只能以文字、以影象,穿越到另一個時間與空間,不甘地想象那個人類尚不存在、不可思議的奇妙世界,並被這一奇蹟深深震撼。

  • 2 # 信陽小哥

    遠在7000萬年以前,有許多可怕的怪物統冶著水、陸、空三界,它們的名字叫作恐龍。

    恐龍,並不是一種動物的名字,而是一類動物的總稱。恐龍大得出奇,有長達30米,重約40一50噸的,這類爬行動物名字前面之所以冠以“恐”字,就是因為它們體積龐大的緣故。它們的形狀,真是無奇不有:滄龍象只大蜥蜴;蛇頸龍有魚鰭、龜身頸、鱷魚嘴巴,十足是個“四不象”;三奇龍形狀似牛。

    可是後來不知怎麼一來,這些生物忽然在地球上絕種了。科學家們對這問題作了長期的研究,漸漸取得了比較一致的意見。

    原來,地質年代是恐龍這個大家族人丁興旺的時期,當時氣候溫和,陸地上到處佈滿著湖沼,可供它們食用的植物和動物也非常豐盛,它們過著安安定定的生活,所以它們的身體構造和生理上的適應等,都只適應當時條件,然而到中生代末期,地球上發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地殼上長出許多山來,沼澤也被毀滅了,這麼一來,它就無法適應新環境。首先碰到是,空氣既幹且熱,它那僅僅只適於對付溼熱空氣的呼吸器官,實在無法對付;而由於氣候的改變,植物也少了,尤其在冬季時更成問題,食物起了恐慌。

    同時,鳥類和哺乳類動物,早已發展起來,它們的腦子機靈,動作敏捷,又是恆溫動物,便於適應周圍氣候變化,這對體軀粗重、行動遲緩而腦子又不發達的恐龍,無論在搶奪食物等方面,決非敵手。在這場激烈的生存鬥爭中,它當然是註定要失敗的。以後這些原因,就促使恐龍這一家族絕滅了。

    希望這個答案能夠幫助到你。

  • 3 # 嬌六姐

    如果恐龍沒有滅絕,那麼恐龍會逐步進化,體型逐漸縮小(體型大不利於生存競爭),進化成高智慧生物,像恐爪龍,據說可以進化成恐人,因為他體型小,腦袋大,相當聰明。由於恐龍統治世界,哺乳動物不會得到很大發展,所以哺乳動物的比例會很小,人類也不可能出現

  • 4 # 葉飄刀

    恐龍僅僅統治了陸地

    說起恐龍世界,很多人會認為在那個恐龍橫行的世界裡,恐龍是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成功的統治了海陸空三界,事實上並不是如此的,當時的恐龍不過是僅僅統治了陸地而已。說到這個,我們得先明確一個概念,那就是什麼才是恐龍。

    在動物分類學上來說,只有鳥臀目與蜥臀目的種類,才會被稱為恐龍。換句話說,我們常常提到的,空中的翼龍,水中的滄龍、魚龍實際上都不是恐龍。

    在恐龍的世界中,恐龍僅僅是陸地的霸主,而天空和海洋分別被不用種類卻同樣巨大的史前巨型爬行動物所統治,但它們不屬於“恐龍”。

    恐龍的世界遠沒有電視中的那麼可怕

    恐龍的滅絕已經是一個隔著我們很久遠的事情了,我們對於恐龍的認識往往來自於電影與各種紀錄片中,然而在電影和紀錄片為了收視率以及迎合觀眾的需要,實際上其表現出來的場景和恐龍時代真實場景存在巨大的區別,一般來說會出現三個比較明顯的問題。

    張飛戰岳飛的恐龍搭配

    恐龍只是一種爬行生物的統稱,它們在地球上生存了一億多年,而在這之間有無數的恐龍品種出現,然後消亡。恐龍並不是全部都等到白堊紀末期才滅絕的,大多數的恐龍品種在白堊紀末的大滅絕之前就已經消失了。恐龍滅絕隔我們有6500萬年前,但有的恐龍物種彼此之間的時間差距還要超過恐龍和我們之間的時間差距,不過即便如此,在一些影視中,這樣的恐龍品種仍然可以同框出現,這就很容易給人產生一個錯覺,似乎任何一個恐龍時期,都能找到所有的恐龍。

    在現實中同一個時代存在的恐龍遠遠不可能有這麼多的。

    恐龍的數量的密集程度

    在一些影視與紀錄片中,恐龍好像是無處不在的,似乎任何一個地方都可能突然撲出一隻恐龍來,但事實上遠非如此。

    恐龍特別是大型恐龍的數量遠遠不可能如此密集。一個地區的生存資源是有限的,這就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生物資源必然存在一個上限,特別是大型生物更是如此。

    在非洲因為人類的出現,大象只能生活在保護區中,沒有了遷移的通道,於是該地區的猴麵包樹就處在滅絕的邊緣,因為小樹還沒長大就會被大象毀滅,大型動物長時間在一個地點生活結果是毀滅性的。

    而大型食肉動物同樣也是如此,大型的食肉動物,往往擁有著自己的領地,而一隻老虎的領地就有上百平方公里,才能保證在不破壞生態的情況下,有足夠吃的。恐龍的體型,這樣的領地只會更大。

    所以最可能的情況是在相當大的範圍內,巨型恐龍也就是那麼兩三隻,根本不會出現你走兩步撲出一隻大型恐龍,剛剛躲過追捕,另外一隻恐龍又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了,而且這兩隻恐龍還明顯不是在同一時代的奇葩情況。

    所以如果到了真正的恐龍世界,你會發現,巨型恐龍遠遠不如電視中的多,也遠沒有電視中表現出來的那麼可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2017-2018賽季西部各隊招兵買馬真的能對抗勇士嗎,還是徒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