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棟聊健身
-
2 # 賽普健身學院官方賬號
增肌的時候我們需要做一些複合性的中等偏大的重量。比如引體向上,硬拉,臥推,深蹲等,其中大部分訓練動作都需要我們擁有非常強大的小臂的握力,並且在訓練中,保證手腕的中立穩定性。所以平時我們訓練中一定要多做手腕的拉伸,以及小臂的訓練。
首先我們應該知道手腕是需要靈活的,很多人在高強度的動作訓練中手腕不能保持中立穩定。一邊發力一邊晃動手腕。這樣訓練中極容易導致手腕的損傷。所以我們訓練前一定要充分的放鬆拉伸小臂上的肌肉,保證手腕的靈活性。這樣在上肢的訓練中手腕才會更安全。
說到我們的小臂,小臂是在訓練中容易忽略的一個位置,但我們增肌的過程中,小臂的力量過弱,耐力過差,都會影響我們整體的訓練效果。
如我們練背的時候做引體向上,高位下拉。如果想要增加強度一定要保證小臂的力量和耐力。否則我們的背闊肌還沒有得到非常好的刺激,小臂已經非常酸脹了,如果平時經常訓練小臂練習腕屈腕伸肌,肱橈肌等,在做練背的動作時,小臂就會保持持久的耐力和和穩定性。有助於我們練好目標肌肉。
還有做屈腿硬拉這個動作的時候。更需要我們小臂牢牢的發力使雙手抓住槓鈴,不然那麼大的重量。如果小臂的力量和耐力都很弱的話,做不了幾個槓鈴就會脫手落地,所以增肌時,我們訓練小臂第二天儘量不要練習上肢,因為練習上肢大都需要雙手抓握器械。小臂酸脹會很難握緊器械而影響整個上肢的訓練。
如果經常訓練的朋友,小臂也能得到加強,如果是健身小白,可以循序漸進地強化小臂,使得我們更好的加強全身的力量,達到增肌的效果
-
3 # Mr一蔡I說健身
增肌的時候小臂跟手腕也有專門訓練的必要嗎?
我很負責人並且非常認真的告訴你,非常的有必要。
為什麼我會說非常有必要專門訓練小臂跟手腕呢?你且聽我慢慢說。
我們先來說一說一個案例
這個案例說的就是健身只訓練自己喜歡的部位,其他的部位不練或者非常少練,那麼這會出現一個什麼樣的情況呢?
軀幹比例不協調
肌肉比例不協調
肌肉量對比突兀
如下圖:
A
B
C
說實話,上半身肌肉練得確實是有模有樣,但是下半身這樣的情況,你整體一看是不是會覺得怪怪的。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因為身體的比例失去了協調性,所以看起來很突兀。
突兀給我們的感覺是不好的,不美的。
就這樣的健身效果,我們很難說這健身成果很美。
所以,我們健身訓練的時候不能只執著於某一個區域性。
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僅訓練胸、肩、背、腿、腹、上臂的肱二頭肌肱三頭肌這些大肌群,但是我不也不能忽略手臂的前臂和手腕的練習。前者雖然是我們健身訓練的主要訓練專案,但是我們要講究訓練的同步性,既要把主要目標肌肉群練好,也要注重其他肌肉群的協調發展,不然就會出現肌肉一塊大一塊小的情況,就不那麼美觀。
然後,我們再探討一下小臂的訓練方法。前臂是人體身上的小肌群,常常會被忽略,因為前臂屬於小肌群。所以,前臂也一直被健身者們一而再再而三的忽略掉。
本身前臂又不是熱門肌群,以至於很多人對於前臂的肌群都不是很瞭解。更談不上訓練。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前臂的肌肉群。
前臂的主要肌肉群包括:肱橈肌,肱橈側腕長伸肌,肱橈側腕短伸肌,肱橈腕屈肌,尺側腕屈肌等。
如下圖:
肱橈肌:
肱橈肌起於肱骨外上髁上緣,止於第二根橈骨底部。它的作用是伸展腕關節。
尺側腕屈肌:
尺側腕屈肌的作用是使手腕彎曲,並且由指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輔助完成。
如果不是對健身有一點理解的人,我認為前臂的訓練動作很多人都很陌生。
本次,我們只探討一部分的前臂的訓練。
第一個動作
坐姿腕彎舉
坐姿腕彎舉主要鍛鍊橈側腕長伸肌和橈側腕短伸肌、指伸肌、小指伸肌和尺側腕伸肌。
此項訓練旨在增強腕關節的力量。
目標肌肉群:
坐姿腕彎舉肌肉圖解:
完成步驟:
準備動作 坐於長凳上,前臂置於大腿或長凳上,正手抓握槓鈴,保持腕部放鬆。
第一步
伸腕,手向上抬起。
第二步
到達頂峰時稍作停頓,然後回位。
動作組數建議:動作做6-8組,每組12-15個。
坐姿腕彎舉動態圖解:
坐姿腕彎舉動作變化:
注意事項: 做之前還請不要上較大重量,由於伸腕肌力量不足,所以腕關節容易受傷。
第二個動作
坐姿反握腕彎舉
坐姿反握腕彎舉主要鍛鍊橈側腕屈肌、掌長肌、尺側腕屈肌、指淺屈肌和指深屈肌收縮。後兩塊肌肉儘管在腕部的位置較深,卻是最大的屈腕肌群。
目標肌肉群:
坐姿反握腕彎舉肌肉圖解:
完成步驟:
準備動作
坐於凳端,前臂置於大腿或者長凳上。反手握槓,腕部放鬆。
第一步
吸氣,並且屈腕,手向上抬起來
第二步
動作到達頂峰時稍作停頓,然後慢慢恢復到起始位置。動作結束時呼氣。
動作組數建議:動作做4-6組,每組12-15個。
坐姿反握腕彎舉動態圖解:
坐姿反握腕彎舉動作變化:
注意事項: 做之前還請不要上較大重量,充分熱身,避免腕關節受傷。
第三個動作槓鈴背後腕彎舉
槓鈴背後腕彎舉肌肉圖解:
槓鈴背後腕彎舉完成步驟:
準備動作
上臂伸直站立,從背後抓住槓鈴,掌心向後,雙腳與肩同寬。
第一步
吸氣,彎曲腕關節,將槓鈴抬起
第二步
動作到達頂峰時稍作停頓,然後慢慢回位,動作結束時呼氣。
動作組數建議:動作建議做4-6組,每組10-12個。
最後,我們訓練結束之後,可以用筋膜槍放鬆一下肌肉。也可以坐坐手臂拉伸動作。
按摩時間5-8分鐘。
總結:
前臂訓練也很重要,作為身體這個整體的組成部分,如果其他肌肉群肌肉量增加,那麼前臂肌肉量也應該隨之增加,以此來保持身體的一個協調性。
按照大眾審美的觀念,比例協調,肌肉飽滿的身材才是主流。
所以,既然都選擇了去健身,為什麼不整體一起來了訓練呢?
區域性強化固然重要,但是前提是在整體這個大局之下。
所以,請注重前臂的訓練和保養。
-
4 # 愚公健身
健身鍛鍊,做負重抗阻力運動時,配合相應肢體的動作,好多肌肉都會參與用力收縮的,不可能很孤立的僅僅是一段肌肉群。
手腕是人體連線手掌和小臂的部位;而小臂也是唯一前臂,是和大臂連在一起不可割裂的部分,在平時的生活工作中經常用到小臂和手腕的力量,在平時的運動鍛鍊中小臂和手腕更是無可替代。
手腕主要由屈肌組成;小臂是由三個小肌肉群:肱橈肌,屈肌和伸肌組成,腕、臂動作是關聯的,配合很密切,一起共同完成相關臂伸縮後,肘屈曲及旋前、旋後的功能。
在力量訓練特別是做上肢健身的時候,由於首先是透過手掌、前臂的把握來承受、傳遞力量的,所以手腕和小臂會不可避免會有壓力,比如在練引體向上、俯臥撐、啞鈴臂彎舉、槓鈴臥推等力量動作時,如果腕力或小臂的力量不足,也會影響健身的發揮或使腕關節受傷。
因此小臂跟手腕的力量非常重要,力量弱的是可以專門加以訓練,以提升整體力量的配合響應度,消除造成區域性力量的瓶頸,以免影響整體增肌健身訓練,那麼如何來鍛鍊呢?下面愚公說一些方法供需要的朋友參考使用:
1.單槓手指半握垂吊
這是利用本人自重做靜力性鍛鍊,用手指半握方法垂吊身體,鍛鍊手指和手腕的耐久力。
2.毛巾抓握引體
在單槓上掛上毛巾用雙手緊緊抓握住做引體向上,在鍛鍊肱二頭肌的同時也能鍛鍊到手腕的抓握力和前臂肱橈肌。
3.掌心向上坐姿啞鈴手腕彎舉
坐姿,將前臂放置於平凳上(也可以將手臂支撐於膝蓋上),手腕懸空,雙手持啞鈴掌心向上並保持前臂固定,腕部由下向上進行反覆彎舉,可鍛鍊肱橈肌和屈肌力量。
4.坐姿槓鈴反握手腕彎舉
坐姿,將前臂支撐於膝蓋上,手腕懸空,雙手反握槓鈴(掌心向上)並保持前臂固定,腕部由下向上進行反覆彎舉,可鍛鍊和屈肌力量。
5.掌心向下坐姿啞鈴手腕彎舉
坐姿,雙手持啞鈴掌心向下,手腕由下向上進行反覆彎舉,同樣鍛鍊肱橈肌和屈肌力量。
6.負重卷繩訓練
負重卷繩能練到前臂、手掌和手指的抗阻持久力。
7.手指俯臥撐
用手指做俯臥撐(可以抬高手撐位以減少力度),以增強手指和手腕的受力強度。
8.握力器鍛鍊
用握力器來鍛鍊手指、手掌和肱橈肌的力量。
-
5 # 伊卡洛斯
小臂也就是屈指肌群和伸指肌群,的確有對應的塑刻方法,但個人認為沒有必要單獨安排訓練,首先,因為每次訓練幾乎都要小臂參與,如 正握二頭彎舉會明顯刺激到伸指肌群,硬拉等抓握動作也十分考驗屈指肌群,一些支撐動作和推舉動作則要求小臂維持靜力收縮穩定腕關節,所以小臂、小腿這些靠近肢端的肌群並不缺乏訓練。其次,小臂肌肉的維度與尺骨、撓骨的維度嚴格正相關,也就是說,骨骼粗細決定肌肉量,訓練對維度的貢獻非常小。第三,小臂訓練比較乏味,因為小臂肌群是耐力肌群,疲勞耐受遠高於其它肌群,因此累積疲勞要耗去很多時間和精力,而且還需要大重量刺激,否則快縮肌纖維不會增加,這會使腕關節過勞。綜上,duck不必。
回覆列表
直接而明確的回答:長遠看,增肌時有必要練小臂和手腕的肌肉!
即使某人不想練小臂和手腕,隨著增肌程序,大肌群能力增長,會使得小臂肌肉成為短板,容易誘發手腕傷病或者小臂肌肉拉傷。
增肌時,可能有人選擇性忘記練腿,或者不想練小臂和手腕,但是幾乎沒人“忘記”練胸,或者忘記練手臂的肱二頭肌。
確實,某些人不想練小臂或者手腕周圍的肌肉,是有他們的理由的。他們覺得,胸部和肱二頭肌是照鏡子時能看到的,而且覺得胸肌屬於大肌肉群,增胸肌的潛力大於小臂之類的小肌肉群。這種想法在增肌初期沒問題,直到小臂的小肌群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大肌群的能力時,就會倒逼健身者回頭補上小肌群的訓練。
常發生的忽略小臂肌肉訓練的結果是,練習臥推(胸)或者引體向上(背),很有效果:比如臥推最大能力從空杆,經過9個月訓練,過程中一直都在進步,直到臥推最大能力上漲到比如80公斤——發現手腕經常疼,一練臥推,槓鈴一壓到手腕就有疼痛感。
這個就是說大肌群增長很成功,以至於胸肌的發展程度遠遠超越小臂/手腕處的小肌群能夠支援的最大重量。小臂周圍的肌肉再也支撐不住,難以保證臥推大重量時,手腕保持在中性位置,於是就壓迫了手腕處的神經束,就有疼痛感了。這種疼痛感,除了在臥推時,也可能出現在啞鈴彎舉或者俯臥撐等專案中,只要手腕偏離了中性位,都可能造成疼痛感。
根本解決方法,就是待疼痛急性期過後,加強小臂/手腕肌肉訓練(啞鈴手腕彎舉),做到更強的小臂肌肉來支援手腕對抗阻力,保持中性位。
關於作者
王棟 博士,跟我學運動背後的科學,為健康而運動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認證運動生理學家
美國國家體能協會認證體能訓練專家
美國運動醫學學院認證私人健身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