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鐵錘文史

    鄭莊公雖然不在春秋五霸之列,但是卻是他們的前哨,號稱“春秋小霸王”!

    提到春秋戰國時期的政治領袖,大家都會想到“春秋五霸”和“戰國七雄”,其實在“春秋五霸”登上歷史舞臺之前,春秋初期的歷史上,曾經活躍著一個狠角色,他曾經單挑諸侯聯軍獲勝,還敢跟周天子換人質!最後把周天子玩弄於股掌之上,是開創“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人物。

    此人是誰?《春秋史》中“鄭莊小霸”的男主角,鄭莊公是也。

    如果你願意的話,可以把鄭莊公叫做“春秋小霸王”。

    先說鄭莊公的內政勝利。

    這場勝利,簡略來說,就是鄭莊公用了20年的忍者神龜工夫,一舉摧毀了母親和弟弟的叛亂,讓鄭國內政定於一尊。在鄭國大軍出發之前,先掃平了內院掣肘。

    首先我想說的是,鄭莊公是一個沒有品嚐過母愛滋味的可憐人。他的名字叫做寤生。關於寤生這兩個字的解釋有好幾種,有的說是難產;有的說是出生的時候,腳先出來,頭後出來;有的說是睡覺的時候出生。

    大家想想看,難產雖然痛苦,那也是很多女人經歷過的事情,沒吃過豬肉,總見過豬跑,雖然痛苦,不至於受驚嚇。

    話說武姜頭一次生孩子,就被這個偷偷“溜出來”的臭小子嚇得半死,留下了心理陰影,看見他就窩火,一直就不喜歡這個長子。

    你看連名字都起得這麼草率:寤生。

    三年之後武姜生了二兒子共叔段。

    俗話說的好,老兒子,大孫子,老太太心中的命根子。原本老兒子就容易受寵,再加上寤生嚇母這一出,太后武姜的心更是偏到胳肢窩。一開始武姜給丈夫吹枕邊風,要求冊立小兒子為太子,被駁回之後,又給小兒子爭取到了鄭國地勢最險要的要塞制城作為封地。

    鄭莊公14歲登基就面臨著母親製造的麻煩。武姜讓她的心肝寶貝老兒子來到制城,招兵買馬,不斷坐大,而且修建城牆違反祖制,造的比王城還要誇張。

    鄭莊公手底下的大臣多次提醒主公小心太后和王叔,鄭莊公卻只是用“多行不義必自斃”來回復。

    上帝要讓誰滅亡,就先讓誰先瘋狂。

    20年後,當武姜和共叔段覺得自己羽翼豐滿的時候,準備裡應外合,推翻鄭莊公。這個時候老謀深算的鄭莊公才放出積蓄20年的大招,一次性解決了母后和弟弟的叛亂,然後放逐弟弟,軟禁母后,掃平了鄭國內部的政治隱患,為將來全力以赴應對外局創造了條件。

    再說鄭莊公在外交上面的勝利。

    鄭莊公在外交上的爭鬥,一開始發生在周天子和鄭莊公之間。

    周平王東遷,鄭國是出了大力氣,立下大功勞的,因此鄭莊公在周王室博得了左卿士的地位。實際上在東周時期,周天子的控制力已經大幅下降,說句難聽話,下面的諸侯瞧得起你的時候,尊稱一聲周天子,周老大;瞧不起的時候,周天子算個球!比如說在莊公十九年的時候,衛國和燕國就帶兵攻打過周王室。

    可是鄭莊公的眼界和其他諸侯王不一樣,首先他和其他諸侯一樣看到了周王室“王綱解紐”日漸衰落的本質:

    王室而既卑矣,周之子孫日失其序

    但是鄭莊公比其他諸侯高明的地方,是他想到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策略,天子貶值了,可是畢竟還是貴為天子,理論上還是有發號施令的權力。把周天子的“剩餘價值”利用到了最大化,是鄭莊公的創造發明,下面我會講具體的歷史事件。

    周平王到晚年的時候,擔心鄭莊公一家獨大,就計劃分散鄭莊公作為左卿士的權力。當時周平王準備讓虢公和鄭莊公一起執掌王室權力。鄭莊公聽到訊息之後表達了自己的不滿,怎麼著,兄弟我乾的好好的,為什麼要奪走我的權?這是信不過我還是咋地?周平王一看鄭莊公有情緒又開始搗糨糊,否認這件事的存在。可見這個周平王做的也不厚道。這時候鄭莊公也有一點信不過周平王了,最後兩家想了一個招,要不然我們兩家互相交換兒子做人質吧。

    這一招在春秋時期還是很流行的做法,互相交換人質,來確認聯盟的穩定。

    可是周平王是天子,鄭莊公是諸侯;天子跟諸侯交換兒子當人質,這件事至少在面子上,周平王是丟了面子的,另外一方面來說,鄭莊公是有點理虧的。畢竟,這對於一個臣子來說,更老闆交換人質,走馬換將,道理上是說不過去的。

    周平王駕崩之後,周桓王繼位。這個周桓王年輕氣盛,不像老爸那樣優柔寡斷,直接就任命虢公擔任右卿士,奪走了鄭莊公一半的權力。

    這個時候,就看出來鄭莊公的能耐了。當初周平王剛剛漏出一點想法,鄭莊公就鬧情緒,交換人質,可是周桓王真的霸王硬上弓了,鄭莊公反倒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接受了這個現實。

    這就是鄭莊公的隱忍之道,和當年隱忍母親弟弟謀反是一樣的路數。小不忍則亂大謀,如果這個時候站到了周天子的對立面,鄭莊公未必討得到便宜。

    沒想到周桓王得寸進尺,以為鄭莊公好欺負,緊接著居然直接奪了鄭莊公所有的權力。這下鄭莊公可就不幹了,好,你罷老子的官,老子就不去朝見你。周桓王正愁沒有理由出手,一看鄭莊公不來朝見,馬上吆喝了幾家諸侯來討伐鄭莊公。

    這就是小孩子不懂事,沒有摸清楚鄭國的底細就敢叫板,結果被鄭莊公單刀赴會,打得諸侯聯軍人仰馬翻,手下人還一箭射中周桓王的胳膊。

    周天子率領的盟軍打敗了,但是鄭軍並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而是帶上水果牛奶麥乳精,上門去看望受傷的周桓王。這就叫軟硬兼施,剛柔相濟。幾個來回下來,周桓王就如同吉娃娃一樣,被鄭莊公把玩於股掌之中。此後鄭莊公就玩起了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以周天子的名義,命令其他諸侯討伐過衛國和宋國。此後,鄭莊公先和齊國和魯國這兩個強國聯手打擊小諸侯,又利用政治聯姻把鄭國蔡國捆綁在一起,隨後又透過宋、衛、齊鄭會盟的方式,把當年的死對頭變成了政治同盟。透過這一番眼花繚亂的神操作,鄭莊公在春秋初期,獲得了實際上的諸侯領袖的地位。所以童建業先生在《春秋史》裡把這段歷史稱之為“鄭莊小霸”。

    春秋小霸王,閃亮登場!

  • 2 # 左說春秋

    題主所問連天子都敢射的鄭莊公為何不列春秋五霸問題,主要原因是鄭莊公稱小霸後很快去世,而他的兒孫們又陷於內鬥,隨齊桓公的崛起,使鄭國很快墜入二流諸侯。鄭國在春秋猶如朵曇花,一現而逝。

    一、立功周室

    鄭國立國較晚,第一任國君為鄭桓公姬友。姬友為周宣王同母弟。周宣王二十三年(前805年初封姬友為國君,封地在鎬京近郊。周幽王時,姬友升任周幽王大司徒,見周幽王失德亂政很著急,請周太史伯謀劃化退路。太史伯分析天下形勢,南方有楚吳等大國,野心太大,不可去。洛邑東有虢、檜兩個子男級小國,領土肥沃而不少,這兩個小國既貪心又不安分,毛病很多。以你司徒身份可嚴厲訓斥他們,讓他們兩國借出10多個城邑給你安置家人,他們一定服從。於是姬友告幽王東寄邑事,很快批准,舉族東遷至今鄭地為國。犬戎叛亂時周幽王及鄭桓公被殺,西周滅亡。鄭桓公兒子鄭武公和孫子鄭莊公擁立平王東遷有功,先後任平王卿士。鄭國先後吞併東虢和檜國,國土變大。公元前744年,鄭莊公繼位後,既是國君又是天子卿相,權勢很大。先是設計放縱同母弟段叔,以驕其心,逼其舉兵造反時一舉消滅。孔子《春秋》記為鄭伯克段於焉即此事。莊公出生時難產其母甚不喜歡,偏向其弟共叔段,為小兒索取大量土地城邑,大臣們力阻時,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放任其膨脹舉兵時,一舉剷除。並發誓與母親不見黃泉不相見。後有大臣勸諫,掘地及泉下,在隧洞中母子其樂融融。

    二、周鄭交質和箭射天子

    周平王東遷後,威嚴盡失,倚重鄭國父子扶植度日。但又擔心鄭國挾持自己。鄭武公和鄭莊公任平王卿士時,平王暗中分朝政於虢公。前720年,鄭莊公埋怨平王不相信自已,平王失口否認。周平王只好與鄭國交換兒子為人質。王子狐為人質於鄭國。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為鞏固同盟,互派人質是常事,但作為宗主的周天子與鄭國互相抵押兒子作人質,已經破天荒的大事。禮崩樂壞從此開始,鄭國是第一個破壞天子威嚴之國。標誌著東遷後淪入諸侯地位。百餘年後,楚莊王問鼎已不算奇聞。而按下來則更驚悚一一箭射天子。前712年,周平王死,孫子周桓王繼位,周王室貴族∵把政權移交給虢公,四月,鄭莊公讓祭足帶兵割取溫地麥子運回鄭國。秋天又再次盜割成周的穀子。宗周與鄭國彼此結怨更深。前706年夏,周桓王不再讓鄭莊公參予周天子朝政。鄭莊公從此不再入朝。秋天,周桓王召集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兵迎戰。蔡、衛、陳國兵逃跑,周桓王所率中軍大亂。鄭國祝聃箭中桓王肩膀。逃回成周。晚上鄭莊公又派祭足慰問周桓王及左右大臣。這次交戰,把周天子殘存的一點名譽也一掃而光。

    三、鄭伯稱霸

    箭射天子事件後,鄭莊公已經是小霸一個,諸侯十分懼怕鄭國。鄭莊公憑藉肥沃的國土和交通樞紐,農商諸業發達,迅速強盛起來。周鄭之戰一年後,北戎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遂求救於鄭國,鄭國太子忽率兵到,立刻擊潰北戎,斬首300,生擒主帥。感激涕零的齊僖公要求將女兒嫁給太子忽。太子忽以"齊大非偶"拒絕。說明鄭國勢力遠勝於齊國,齊大非偶實是對齊國大而無能的嘲諷。其它諸侯聽說後,更對鄭國刮目相看。鄭國周圍的齊、宋、衛皆向鄭國低頭。可惜天不假年,與齊宋衛等會盟後不久便去世。

    四、內鬥淪落

    鄭莊公去世後,公子忽繼位。不久各公子爭權,內鬥無休無止。先是公子突,藉助母舅宋國勢力,擁兵入鄭,趕走公子忽,自立為君。宋國籍此大開口,向鄭國索取財物和土地,激怒了魯國,與鄭結盟對抗。宋國則聯合齊、衛、陳、蔡五國攻鄭,燒殺劫掠,把鄭國祖廟拆了,運回宋國修城門。這次慘敗之後,又接著發生鄭國君臣之鬥,將新上臺的國君趕跑,迎回舊君。不幾年,再發生政權更替,眾公子各擁勢力,反覆爭殺。終於將強大的初霸淪落為二流小國,一蹶不振。之後齊桓公和晉文公相繼稱霸,那還有鄭國的份。

  • 3 # 小白老師

    首先要明白什麼叫“霸”。

    “霸”通“伯”,諸侯之長也。什麼意思呢?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失去了維護宗法、分封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秩序(周禮,禮樂制度)的能力。

    這樣整個社會就出現了幾個特徵。

    一諸侯與諸侯之間的衝突加劇,大國欺凌甚至吞併小國。

    二諸侯國家內部衝突加劇,出現了篡弒、下克上的現象。

    三諸夏與蠻夷的衝突加劇,蠻夷趁中原諸國混亂之機,進攻甚至滅亡諸侯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恢復原有的社會秩序,維護自己諸侯的地位,是各諸侯國尤其是各小國的迫切願望。在原先的“國際霸主”周天子衰微的情況下,就需要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出來主持公道,來做“國際警察”。所以管仲給齊桓公的爭霸策略就是“尊王攘夷”,所謂“尊王”的背後不僅僅是對周天子的尊敬,而是對“禮樂制度”對原來社會制度的尊敬。

    於是齊桓公成為了“禮樂制度”的保護人,此後每一個稱霸或者說試圖稱霸的諸侯都極力的以維護禮法為政策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講,箭射周天子,公然違反禮樂制度,以下犯上的鄭莊公哪裡稱得上諸侯的表率,其所謂武力的強大並沒有軟實力的伴隨,又怎麼當得起“霸主”的稱號呢?

  • 4 # 慵懶國王

    鄭莊公雖然沒能位列春秋五霸,但也是春秋三小霸之首。常言說“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鄭莊公的時代,剛剛是春秋開幕的時代,諸侯國進入歷史舞臺表演的時代。其實,諸侯國的實力、想法、名氣等等都剛剛開始,談不上稱霸。畢竟,大國、小國實力還沒有太大的差異。這一輪的表演大多是姬姓諸侯國之間的爭權奪利,影響範圍比較小。

    我們先來看看鄭國這個國家有資格有實力稱霸嗎?

    第一、鄭國地處四戰之地,北面是強晉,西面是東周,南面是蠻楚,鄭國皆不能與之爭鋒。只有東面才是鄭國的出路,而東邊小國林立,宋國又是一隻有號召力的攔路虎,鄭國的壓力可想而知。

    第二、鄭莊公對內進行了統一,消滅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亂,國家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慢慢強大了起來。所以說,鄭國內部政治平穩執行,莊公大權在握。

    第三、鄭國出生比較晚,到了莊公才第三代,資歷和名聲上不及東方各國,很少能得到承認。鄭莊公正是扯著周天子的虎皮,與齊魯結盟,團結其他諸侯。沒有周天子虎皮,僅依靠鄭國影響力,沒有人會理他,自然也談不上霸業。

    第四、打敗宋國,卻不能佔領其地,獲得發展的人口、土地和財富。對於國家來說並沒有得到實際利益,反而會掏空國家的根本,削弱國家的綜合實力。這種霸業不是真正霸業,而是偽霸業,精神上的阿 Q, 徒勞無益。所以,莊公後的鄭國,朝晉慕楚,苦苦求生存,成為了春秋時代最耀眼的牆頭草。

    第五、鄭莊公時代的鄭國,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一面是扯著周天子的虎皮,卻不履行義務。一面是為了兼併擴張,首次打破了周天子對諸侯國既定地盤的劃分(楚國除外)。這是一個非常強烈而危險的訊號,而鄭國就是要當出頭鳥,以後諸侯國家的戰事四起,鄭國功不可沒。

    第六、鄭莊公的稱霸,不過是倚仗於妙計制敵和外交活動,尤其是外交活動堪稱是國際關係的經典案例。周桓王要伐鄭國時,他的號令只有陳、衛、蔡三國聽從,天下諸侯國成為了鄭黨,可見莊公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實際上,鄭國在當時不過是一箇中等偏弱國家,連一個大國都稱不上,何談春秋五霸的基業?

    鄭莊公(公元前743-701年在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梟雄,有著稱霸的體質,可惜生錯了時代和國籍,終究沒有在春秋舞臺上稱大霸。他箭射周天子,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不管周天子征伐鄭國這件事是否錯誤,但鄭莊公的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為臣之道的底線,是典型的亂臣賊子,在後世的王朝也不會得到吹捧。

  • 5 # 楊朱學派

    【其實是鄭莊公屬下祝珃一箭射中周天子肩膀。我們姑且視為是鄭莊公所為】

    鄭莊公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並非鄭莊公多英明。恰恰是他一生做的最愚蠢之事。

    鄭武公和鄭莊公一直擔任周天子卿士。地位僅次於周公和邵公。周桓王時,準備削弱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怨恨周天子,讓士兵盜割成周的穀子。周桓王不再讓鄭伯參政。鄭莊公也不再朝覲周天子。

    周桓王召集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兵迎戰。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

    這一箭不到使周天子顏面掃地。更射掉了鄭國的霸業。雖然事後,鄭莊公派大夫向周天子認錯。但為時已晚,

    鄭莊公不知尊王攘夷的重要性。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奠定了齊國的霸業。無論是晉文公、晉厲公。還是春秋時期的超級霸主,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皆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鄭莊公沒有戰略眼光,也沒有像管仲、諸葛亮這樣有戰略眼光的賢能之士輔佐。必然無法成就霸業。後來,鄭國永遠論為二等強國。

    可以說,鄭莊公一箭葬送了鄭國的霸業。

  • 6 # 一往文學

    何謂"春秋五霸"?

    這裡的"春秋五霸",我們取《史記》的說法:尊王攘夷齊桓公,制霸中原晉文公,稱霸西戎秦穆公,問鼎中原楚莊王,春秋大義宋襄公。

    鄭莊公是誰?

    鄭莊公,姬姓,鄭氏,名寤生,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首"。

    公元前743年鄭莊公即位,在平定共叔段之亂鞏固了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後繻葛之戰中鄭國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前719年又擊敗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

    那麼問題來了,鄭莊公那麼厲害,為何只是被稱小霸而沒進入春秋五霸呢

    第一,沒有參與會盟。會盟是古代諸侯間會面和結盟的儀式。春秋時代,一些較小的諸侯國為了抵禦大國侵略,聯合作戰,一些較大的國家利 用自己的實力和影響,脅迫其他小國加入自己的陣線,都曾會盟。

    鄭國國土面積很小,沒什麼戰略縱深,四戰之地,周邊都是諸侯強國,楚國是雄霸南方,晉國則制霸北方,齊國經過改革之後也是國富民強,圍在這幾個諸侯大國之間,聯合某一個會得罪其他幾個,不聯合又會全部得罪,來來往往之間,鄭國的國力也就這樣被消耗了。

    第二,未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是齊桓公倡導的,齊桓公一方面扶持沒落周王朝,一方面打擊山戎遊牧民族,多次和諸侯國結盟的宗旨就是尊王攘夷,打著這個的旗號,號令諸侯。

    可鄭莊公不僅不尊王還與周天子刀兵相見,不僅打敗了周天子,還射殺周桓公的肩膀。如此大不敬,後代史學家怎能把他列入五大霸主之一呢?

    第三,寵子。生前沒有對太子忽(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昭公和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並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

    太子昭公驍勇善戰極,具軍事才能,但缺少政治才能,剛愎自用,尚未繼位,因拒婚開罪於齊國,因小事伐魯,而此時宋國支援鄭厲公,鄭厲公有勇有謀,可惜為人陰險毒辣,刻薄寡恩,註定不會甘願屈之人下。而莊公未能處理好繼承者的事情,釀成了昭厲之爭。

    凡此三種原因,造成了後人未將莊公列入五霸之中。

    但是位列五霸又能怎麼樣呢?評為三小霸又失去什麼了呢?鄭莊公一生酣暢淋漓,戰勝了天子,獲得了忠臣,出戰有盟友,任敗者望塵莫及。怪不得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

  • 7 # 野史著作郎

    導讀:春秋初,掘地見母、大殺四方的鄭莊公,為何沒能混成“春秋五霸”?

    眾所周知,春秋是一個霸主稱雄的時代。傳統上認為,春秋共有五位霸主,但這五位人選卻莫衷一是,其中最無爭議的是“春秋第一霸”齊桓公。

    事實上,春秋的霸業並非始自齊桓公,春秋“首霸”當屬鄭莊公。

    鄭莊公,名寤生,是鄭國第三位國君。他14歲繼位,不得母親喜愛。公元前722年,鄭莊公的母親武姜聯合幼子共叔段發動政變,想要推翻鄭莊公,結果被鄭莊公一舉粉碎。共叔段外逃,武姜也被軟禁起來,鄭莊公甚至立誓,此生不及黃泉絕不與母親相見。後來,鄭莊公心生悔意,想要與母親和好,便在穎考叔的建議下,掘地見黃泉,以應驗誓言,最終母子相見,這便是黃泉見母的故事。

    鄭莊公穩定國內局勢後,轉而對外。當時,鄭國與鄰國宋國、衛國矛盾衝突不斷,為了扭轉局勢,鄭莊公與齊國的齊僖公、魯國的魯隱公聯合,組成聯盟,對抗宋衛。齊魯是當時的傳統強國,與鄭國的聯合形成了當時最強陣營。在此後的戰爭中,鄭國逐漸佔據優勢,將宋衛打壓下去。

    鄭莊公在周朝中央任卿士一職,權勢很大,處處壓制周天子,導致雙方矛盾加劇。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聯合諸侯國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迎戰,最終周天子戰敗,周桓王肩部中箭。此一戰,鄭莊公威名大震,周天子權威一落千丈。

    從此,春秋霸主時代的序幕被拉開,鄭莊公時的鄭國達到鼎盛,鄭莊公本人也被稱之為“春秋小霸”。那麼,鄭莊公取得如此成就,為何只贏得了一個“小霸”的稱號呢?他為什麼未能名列“春秋五霸”呢?

    其一,未能舉起霸業大旗。

    有霸業就要有霸主,若是沒有同盟國的承認,霸主也無從談起。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舉行“北杏會盟”,齊桓公被推舉為盟主,主持盟會,這開創了諸侯主持盟會的先河。齊桓公的霸業自此開始。公元前632年,晉、魯、齊、宋、蔡、鄭等國舉行“踐土之盟”,周天子派代表參會,確立晉文公霸主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典型的霸主,都曾主持過盟會,並得到諸侯國和周天子認可,代替周天子征討四方,行駛霸主權力。

    相比之下,鄭莊公雖然在武力上稱霸一時,但他未舉行國盟會,他的盟國齊、魯都是大國更不可能尊其為盟主。此外,鄭莊公雖然是卿士,但他並不能代表周天子征討四方,甚至被周天子討伐。所以,鄭莊公並不具備一個真正霸主的資格。

    其二,鄭莊公只是中原霸主,屬於區域性稱霸。

    鄭莊公被稱之為“小霸”,從規模上而言,十分貼切。鄭莊公所稱霸的地區是中原,輻射的範圍無非宋、衛、陳、蔡、周等國,並不能達到“春秋五霸”的廣度。

    事實上,與鄭莊公同一時期的楚武王、齊僖公也稱霸一方,同樣被稱為“小霸”。嚴格而言,鄭莊公只不過是“春秋小霸”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鄭莊公是“春秋三小霸”中成就最高的。

    當時的齊僖公和鄭莊公是親密盟友,兩者互為依靠,稱得上是“聯合霸業”。齊國遠在山東,西方有強國魯國為臨,要想進軍中原必須與魯國搞好關係,同時藉助鄭莊公在中央和中原的威勢。同理,鄭莊公也需藉助齊、魯兩國力量,並不能凌駕之上。

    其三,鄭國地處四戰之地,無法維持霸業。

    鄭國本是小國,與齊、晉、楚等幅員遼闊的大國本身就沒有可比性,以小治大隻能維持一時,並非長久之計。鄭國之所以能成就一時的霸業,一是源自鄭莊公的強人政治;二是得益於齊、楚、秦、晉等國尚未崛起,給了鄭國“小霸”的機會。

    鄭國地處平原,乃是四戰之地,戰爭爆發無險可守,十分的被動。當初鄭國與宋國開戰,動不動就長驅直入,打到都城之下,十分被動,這樣的地勢和國力也註定鄭國無法成就真正的霸業。事實上,鄭莊公晚年,他的“小霸”之業已經凋零,他死後不久,鄭國更是迅速衰落,淪為二線、三線的小國,任人魚肉。

    綜上所言,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鄭莊公都不具備成為“五霸”的資格,以鄭國的先天條件,鄭莊公能成就“小霸”之業已是十分不易。

  • 8 # 歷史小昆蟲

    春秋初期鄭國的鄭莊公,完全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但為什麼卻沒有入選呢?

    我們先說一下鄭莊公是怎樣的人。

    鄭莊公,名字叫“姬寤生”,是鄭武公和武姜的兒子。而“寤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有故事的,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段鄭國內亂的歷史證明。

    寤生是什麼意思呢?難產!原來,武姜在生鄭莊公的時候難產,加上鄭莊公顏值不線上,所以武姜從小就一直不喜歡鄭莊公,而對自己顏值線上的小兒子共叔段卻是疼愛有加。由是之故,在鄭莊公繼承國君之位後,武姜和共叔段就圖謀推翻他取而代之。

    不過在古代,顏值這東西的作用遠不如現代社會的作用大,鄭莊公在大臣和華人的支援下,輕而易舉的就挫敗了母親和弟弟的陰謀,共叔段被殺,武姜被囚。

    這一事件之後,鄭莊公就算是徹底解決了內部問題。鄭國的政局才算穩定下來。

    在平王東遷的時候,諸侯的勤王之師寥寥無幾,而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所以在東周早期,鄭國在朝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鄭莊公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以諸侯和卿士的雙重身份輔佐周平王。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鄭莊公的強大對於政治能量不夠的周平王來說是一種威脅。

    於是周平王讓自己的親信虢公分鄭莊公的權,以壓制鄭莊公的勢力,這自然是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為了安撫他,周平王又派自己的王子姬狐到鄭國當人質,鄭莊公也派自己的世子姬忽到朝廷當人質,這就是著名的“周鄭交質”。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惡性的事件,因為周朝為天子,鄭國為諸侯,天子向諸侯派人質,於情於理於法都是說不過去的。

    這一事件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王室衰微,以天子至尊居然要向所屬封國派人質,本身就是實力不濟的象徵,地位一落千丈。

    二,鄭莊公與周王室的關係已經極度微妙,周王既需要鄭氏的力量,同時又非常的忌憚他。

    後世的人,通常都是以此為春秋時期出現標誌,自此之後,禮崩樂壞。

    從這個層面來說,正是鄭莊公開啟了之後數百年的大亂世。

    微妙的關係通常都不會維繫太久,果不其然,後來因為一系列的事件,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急劇惡化,甚至兵戎相見。

    周平王去世後,周桓王繼位。

    周桓王早就不滿鄭莊公的所作所為,於是便罷免了他卿士的職務,這再度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加上之前周鄭之間早有嫌隙,於是在當年的秋天,鄭國的軍隊便跑到周地去,把公家的麥子都強行收割了。

    周桓王怒不可遏,決定對鄭國用兵,周鄭矛盾徹底公開化。

    也許在今天的人看來,覺得割麥子並不是多嚴重的事,但在當時卻是非常嚴重的。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糧食產量低,非常寶貴;另一方面,周朝實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收割掉公家的麥子,等於是直接斷了周王的糧。

    於是周桓王帶領著本國和其它諸侯國的聯合軍隊浩浩蕩蕩的殺奔鄭國,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聯合軍被鄭國殺得大敗,周桓王本人還被鄭國將領祝聃射傷了肩膀。

    從此之後,周王室徹底失去了重振的機會,淪為諸侯們稱霸的傀儡。天下諸侯開始各自為戰。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鄭莊公對於當時那個時代和後世的影響力,完全不遜色於後來的那些霸主們,為什他無法入選春秋五霸?

    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對君主不敬,不合禮數。無論是周鄭交質還是箭射周王,都是非常出格的事,在講求“忠君愛國”的古人眼裡,是大逆不道的,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二,鄭國國力不濟。鄭莊公的霸業,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諸侯們服從周王的命令,認同周王室的權威,鄭莊公才有發揮的舞臺,一旦這個前提消失,以鄭國的國力,是沒有什麼發展潛力的。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後來楚晉爭霸,鄭國都是必爭之地,鄭國為了求生存,時而附楚,時而附晉,根本沒有一點尊嚴。而反觀其他的春秋霸主們,他們的霸業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本國國力強盛的基礎之上的,也許這一點,正是鄭莊公無法躋身於春秋五霸的根本原因。

  • 9 # 鴻哥iouyh福小鋪

    春秋五霸其中四霸可以確定為:齊、晉、秦、楚,第五個名額就麻煩了,畢竟是尾聲咯,也就是頗為名不副實的:宋、吳、越。

    何謂春秋的霸,即為伯,音轉為霸,可視為州伯、方伯,換句話說就是商周時期的那種什麼東南西北伯的地位。

    這些諸侯的權重貴為諸侯之長,也就是率領諸侯,尊崇天子。

    最後簡化為尊王攘夷。

    首要一點必須做的就是會盟諸侯。

    宋襄公和吳王夫差就是在會盟諸侯出事情的,搞得稱霸變成了不倫不類,給了對手機會。

    很簡單但非常必要的條件。

    稱霸之後就是尊崇天子,這也是稱霸的條件之一,否則就直接步入戰國,準備一統天下咯。

    鄭莊公不具備條件,故此無法入選霸主行列。

  • 10 # 老衲侃春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東遷洛邑(洛陽)的周天子,此時雖然名義上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實際控制力和西周時期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由於自西周成立後,一直大搞分封制,把大片的土地都封給了諸侯,周天子直轄統治的地盤卻越來越小,相對於諸侯來說,實際實力已經很弱小,無法強行號令其他諸侯。在此形勢下,諸侯趁機脫穎而出,爭奪霸主地位。

    在許多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叫鄭國的,是在公元前806年才被分封立國的。在眾多的諸侯國裡,算是建國較晚的一個。雖然是後來者,但的確是一個後起之秀。因為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的幼子,與周王室關係親近,雖然給了他封國,但並沒在封地待著,他被委任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的中樞大政。

    公元前774年,鄭桓公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由關中地區遷移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號稱新鄭(今河南新鄭市),使鄭國得到發展。

    鄭莊公姬寤生繼位後,憑藉著國力強盛和身為周室權臣的有利條件,在行使權力時開始夾帶私貨。他竭力擴充領地,侵伐諸侯: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和削弱衛、宋、陳、蔡四國,並滅亡了許國,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

    隨著政治、軍事實力的增長,那自然說話的口氣大了、做事也強硬了,對周王室的態度開始變得倨傲不羈,開始無視天子的權威。

    周平王當時在位,對此十分不滿。鄭莊公一看怎麼地,想要以勢壓我。於是開始暗地裡搞起小動作來。他先是暗示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子,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周室稻穀,周鄭之間的關係由此急遽惡化。

    周平王一看,你這個鄭莊公,也太不是東西了。我剛給你一點臉色,就到我的家園裡來割麥子?為了限制他,不讓他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根本不買賬,對周平王準備採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

    在這種情況下,君臣之間為了達成妥協,建立互信關係,居然採用交換質子的方法,已經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了。這是進入春秋戰國以後各諸侯國之間才普遍採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啊!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實行強硬政策,削弱其對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職。

    鄭莊公就這樣一夕之間被褫奪了朝廷內的一切職務,他憤懣的回到自己的封地。回是回去了,但他再也不屌周王了——從此不再按規定去朝覲周桓王。

    周桓王的臉上終於掛不住了,他對鄭莊公的這種無禮犯上行為感到深惡痛絕,於公元前707年秋天,親自率領周軍和徵調來的陳、蔡、衛等諸侯軍大舉伐鄭,一場大戰終於在中原戰場上爆發了。

    鄭莊公聞報周室聯軍傾巢而來,也親率大軍前往迎擊。很快的,兩軍在一個叫繻葛(河南省長葛市)的地方相遇了。雙方軍隊一相遇,都趕緊調兵遣將,佈列陣勢。

    古代有一部兵書,名字叫《司馬法》, 這本書中強調,打仗要光明正大。當時打仗還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戰爭有時限,並且中途還休息,原則上只打一天,分出勝負即可。打仗一般只能在邊疆,所以戰場也叫疆場。

    即便戰敗了,也有“逃跑超過五十步不能追擊”的規則。就是輸的一方逃跑時,勝利者可以追,但是以五十步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

    作戰原則是:戰爭不能違背農時;戰爭不能在疫病流行時進行;戰爭不能強加給有國喪的國家;戰爭不能在敵國受災時發動,也不能在夏、秋兩季興兵,以愛護敵對雙方的民。 這樣的戰爭,就叫做君子間的戰爭。

    周桓王將周室聯軍分為三軍:右軍、左軍、中軍,其中右軍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揮,蔡、衛軍附屬於其中;左軍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揮,陳軍附屬於內;中軍則由桓王親自指揮。

    鄭軍一看周室聯軍擺出這種陣勢,也相應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他們將鄭軍也編組為三個部分:中軍、左拒和右拒,鄭莊公及原繁、高 渠彌等人率領中軍,祭仲指揮左拒,曼伯統率右拒,準備與周軍一決雌雄。

    交戰之前,鄭國大夫公子元詳細分析了周室聯軍的情況。

    他指出,陳國國內正發生動亂,因此它的軍隊沒有鬥志,如果首先對陳軍所在的周左軍實施打擊,陳軍一定會迅速崩潰;而蔡、衛兩軍戰鬥力不強,屆時在鄭軍的進攻之下,也將難以抗衡,先行潰退。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公子元建議鄭軍應首先擊破周室聯軍薄弱的左右兩翼,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他們的中軍。由於他的分析頭頭是道、十分符合實際,鄭莊公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另一位鄭國大夫高渠彌,提出改變以往車兵、步兵的笨拙協同作戰 方式,編成“魚麗陣”以應敵的建議。

    所謂“魚麗陣”,其特點便是“先偏後伍”、 “伍承彌縫”,即將戰車佈列在前面,將步卒疏散配置於戰車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

    這種戰法以往沒有使用過,屬於新戰法,要在戰場上使用具有很大的冒險性。但鄭莊公本身就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諸侯,而是一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統治者,所以高渠彌的這一戰術新建議也被他所採納了。

    會戰開始後,鄭軍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戰部署向周室聯軍主動發起猛烈的進攻:“旗動而鼓”,擊鼓而進。

    鄭右軍方陣首先攻擊周室聯軍左翼的陳軍,陳軍果然兵無鬥志,一觸即潰,逃離了戰場,周室聯軍的左翼迅即解體。與此同時,祭仲也指揮鄭軍左方陣進攻蔡、衛兩軍所在的周右翼部隊,右翼的部隊和左翼的情況差不多,兩軍稍經交鋒,便紛紛敗退。

    失去兩個翅膀的周室中軍,為潰兵所擾,陣勢頓時大亂。

    機會難得!

    鄭莊公見狀,立即搖旗指揮中軍發動攻擊。祭仲、曼伯所分別指揮的鄭左右兩方陣也乘勢合擊,猛攻週中軍。

    失去左右兩翼掩護協同的週中軍,此時已經沒有能力抵擋鄭軍的三面合圍,大敗後撤。

    在撤退過程中,周桓王本人也身負箭傷。

    鄭軍的指揮者見周師潰退,十分振奮。祝聃等人遂建議立即追擊,擴大戰果,但為鄭莊公所拒絕。他的看法是“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於是戰場便這樣沉寂了下來。

    鄭莊公這麼做,其意義十分明確,周天子的地位雖已今非昔比,但他畢竟還是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長久以來形成的巨大威望還是存在的。

    就像俗話所說的,虎死雄風在,鄭國今天雖然勝了,但也不可過分冒犯,否則很容易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和作對。

    不光如此,當天晚上,他還委派祭足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以緩和兩國間的尖銳矛盾。這才是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周桓王心裡有苦說不出來。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只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征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禮崩樂壞”自此從大家的口頭禪變成了殘酷的現實。

    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是它的最強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建櫟邑 (今禹卅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脅宋迫許,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鄭莊公由於身前接班人沒有選好,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

    齊桓公即國君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一時勢不可擋。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制定五禁條款:

    一、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

    二、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

    三、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

    四、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

    五、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華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孟子·告子下》)

    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

    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援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周襄王的此舉,等於是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鄭國努力了一溜十三招,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相反倒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這個結果讓人很唏噓,為什麼這麼好的稱霸機會給錯過了?現在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內訌

    鄭莊公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鄭昭公即位後不久,又換了為鄭厲公,後來鄭昭公,然後為鄭子亹,再然後為鄭子嬰,最後又鄭厲公。君王走馬燈似的更換,內部的紛爭導致了國力的下降。

    二、地域位置不好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力急劇下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崛起。南方有楚國,北方有晉國,東面有齊國。鄭國夾於這些大國之間,無險可守。列強爭霸時,就常把鄭國作為雙方開戰的戰場。

    三、外交政策的搖擺性

    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導致短短二三十年內,晉國一共打了它五次,而楚國一共打了二次,最終鄭國基本上是被打殘了。

    所以後來很多人在談到大國(晉楚)爭霸時,都喜歡說上一句“吃飯、睡覺、打鄭國”,鄭國成為了它們茶餘飯後的一個消遣品。

    參考資料:

    《左傳》春秋·左丘明

    《史記》漢·司馬遷

  • 11 # 左說春秋

    題主所問連天子都敢射的鄭莊公為何不列春秋五霸問題,主要原因是鄭莊公稱小霸後很快去世,而他的兒孫們又陷於內鬥,隨齊桓公的崛起,使鄭國很快墜入二流諸侯。鄭國在春秋猶如朵曇花,一現而逝。

    一、立功周室

    鄭國立國較晚,第一任國君為鄭桓公姬友。姬友為周宣王同母弟。周宣王二十三年(前805年初封姬友為國君,封地在鎬京近郊。周幽王時,姬友升任周幽王大司徒,見周幽王失德亂政很著急,請周太史伯謀劃化退路。太史伯分析天下形勢,南方有楚吳等大國,野心太大,不可去。洛邑東有虢、檜兩個子男級小國,領土肥沃而不少,這兩個小國既貪心又不安分,毛病很多。以你司徒身份可嚴厲訓斥他們,讓他們兩國借出10多個城邑給你安置家人,他們一定服從。於是姬友告幽王東寄邑事,很快批准,舉族東遷至今鄭地為國。犬戎叛亂時周幽王及鄭桓公被殺,西周滅亡。鄭桓公兒子鄭武公和孫子鄭莊公擁立平王東遷有功,先後任平王卿士。鄭國先後吞併東虢和檜國,國土變大。公元前744年,鄭莊公繼位後,既是國君又是天子卿相,權勢很大。先是設計放縱同母弟段叔,以驕其心,逼其舉兵造反時一舉消滅。孔子《春秋》記為鄭伯克段於焉即此事。莊公出生時難產其母甚不喜歡,偏向其弟共叔段,為小兒索取大量土地城邑,大臣們力阻時,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放任其膨脹舉兵時,一舉剷除。並發誓與母親不見黃泉不相見。後有大臣勸諫,掘地及泉下,在隧洞中母子其樂融融。

    二、周鄭交質和箭射天子

    周平王東遷後,威嚴盡失,倚重鄭國父子扶植度日。但又擔心鄭國挾持自己。鄭武公和鄭莊公任平王卿士時,平王暗中分朝政於虢公。前720年,鄭莊公埋怨平王不相信自已,平王失口否認。周平王只好與鄭國交換兒子為人質。王子狐為人質於鄭國。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為鞏固同盟,互派人質是常事,但作為宗主的周天子與鄭國互相抵押兒子作人質,已經破天荒的大事。禮崩樂壞從此開始,鄭國是第一個破壞天子威嚴之國。標誌著東遷後淪入諸侯地位。百餘年後,楚莊王問鼎已不算奇聞。而按下來則更驚悚一一箭射天子。前712年,周平王死,孫子周桓王繼位,周王室貴族∵把政權移交給虢公,四月,鄭莊公讓祭足帶兵割取溫地麥子運回鄭國。秋天又再次盜割成周的穀子。宗周與鄭國彼此結怨更深。前706年夏,周桓王不再讓鄭莊公參予周天子朝政。鄭莊公從此不再入朝。秋天,周桓王召集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兵迎戰。蔡、衛、陳國兵逃跑,周桓王所率中軍大亂。鄭國祝聃箭中桓王肩膀。逃回成周。晚上鄭莊公又派祭足慰問周桓王及左右大臣。這次交戰,把周天子殘存的一點名譽也一掃而光。

    三、鄭伯稱霸

    箭射天子事件後,鄭莊公已經是小霸一個,諸侯十分懼怕鄭國。鄭莊公憑藉肥沃的國土和交通樞紐,農商諸業發達,迅速強盛起來。周鄭之戰一年後,北戎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遂求救於鄭國,鄭國太子忽率兵到,立刻擊潰北戎,斬首300,生擒主帥。感激涕零的齊僖公要求將女兒嫁給太子忽。太子忽以"齊大非偶"拒絕。說明鄭國勢力遠勝於齊國,齊大非偶實是對齊國大而無能的嘲諷。其它諸侯聽說後,更對鄭國刮目相看。鄭國周圍的齊、宋、衛皆向鄭國低頭。可惜天不假年,與齊宋衛等會盟後不久便去世。

    四、內鬥淪落

    鄭莊公去世後,公子忽繼位。不久各公子爭權,內鬥無休無止。先是公子突,藉助母舅宋國勢力,擁兵入鄭,趕走公子忽,自立為君。宋國籍此大開口,向鄭國索取財物和土地,激怒了魯國,與鄭結盟對抗。宋國則聯合齊、衛、陳、蔡五國攻鄭,燒殺劫掠,把鄭國祖廟拆了,運回宋國修城門。這次慘敗之後,又接著發生鄭國君臣之鬥,將新上臺的國君趕跑,迎回舊君。不幾年,再發生政權更替,眾公子各擁勢力,反覆爭殺。終於將強大的初霸淪落為二流小國,一蹶不振。之後齊桓公和晉文公相繼稱霸,那還有鄭國的份。

  • 12 # 小白老師

    首先要明白什麼叫“霸”。

    “霸”通“伯”,諸侯之長也。什麼意思呢?

    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周天子失去了維護宗法、分封制度為核心的社會秩序(周禮,禮樂制度)的能力。

    這樣整個社會就出現了幾個特徵。

    一諸侯與諸侯之間的衝突加劇,大國欺凌甚至吞併小國。

    二諸侯國家內部衝突加劇,出現了篡弒、下克上的現象。

    三諸夏與蠻夷的衝突加劇,蠻夷趁中原諸國混亂之機,進攻甚至滅亡諸侯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恢復原有的社會秩序,維護自己諸侯的地位,是各諸侯國尤其是各小國的迫切願望。在原先的“國際霸主”周天子衰微的情況下,就需要實力強大的諸侯國出來主持公道,來做“國際警察”。所以管仲給齊桓公的爭霸策略就是“尊王攘夷”,所謂“尊王”的背後不僅僅是對周天子的尊敬,而是對“禮樂制度”對原來社會制度的尊敬。

    於是齊桓公成為了“禮樂制度”的保護人,此後每一個稱霸或者說試圖稱霸的諸侯都極力的以維護禮法為政策的核心。

    從這個角度講,箭射周天子,公然違反禮樂制度,以下犯上的鄭莊公哪裡稱得上諸侯的表率,其所謂武力的強大並沒有軟實力的伴隨,又怎麼當得起“霸主”的稱號呢?

  • 13 # 慵懶國王

    鄭莊公雖然沒能位列春秋五霸,但也是春秋三小霸之首。常言說“大霸不過五,小霸不過三”,鄭莊公的時代,剛剛是春秋開幕的時代,諸侯國進入歷史舞臺表演的時代。其實,諸侯國的實力、想法、名氣等等都剛剛開始,談不上稱霸。畢竟,大國、小國實力還沒有太大的差異。這一輪的表演大多是姬姓諸侯國之間的爭權奪利,影響範圍比較小。

    我們先來看看鄭國這個國家有資格有實力稱霸嗎?

    第一、鄭國地處四戰之地,北面是強晉,西面是東周,南面是蠻楚,鄭國皆不能與之爭鋒。只有東面才是鄭國的出路,而東邊小國林立,宋國又是一隻有號召力的攔路虎,鄭國的壓力可想而知。

    第二、鄭莊公對內進行了統一,消滅了弟弟共叔段的叛亂,國家在他的苦心經營下慢慢強大了起來。所以說,鄭國內部政治平穩執行,莊公大權在握。

    第三、鄭國出生比較晚,到了莊公才第三代,資歷和名聲上不及東方各國,很少能得到承認。鄭莊公正是扯著周天子的虎皮,與齊魯結盟,團結其他諸侯。沒有周天子虎皮,僅依靠鄭國影響力,沒有人會理他,自然也談不上霸業。

    第四、打敗宋國,卻不能佔領其地,獲得發展的人口、土地和財富。對於國家來說並沒有得到實際利益,反而會掏空國家的根本,削弱國家的綜合實力。這種霸業不是真正霸業,而是偽霸業,精神上的阿 Q, 徒勞無益。所以,莊公後的鄭國,朝晉慕楚,苦苦求生存,成為了春秋時代最耀眼的牆頭草。

    第五、鄭莊公時代的鄭國,是一個典型的兩面派,一面是扯著周天子的虎皮,卻不履行義務。一面是為了兼併擴張,首次打破了周天子對諸侯國既定地盤的劃分(楚國除外)。這是一個非常強烈而危險的訊號,而鄭國就是要當出頭鳥,以後諸侯國家的戰事四起,鄭國功不可沒。

    第六、鄭莊公的稱霸,不過是倚仗於妙計制敵和外交活動,尤其是外交活動堪稱是國際關係的經典案例。周桓王要伐鄭國時,他的號令只有陳、衛、蔡三國聽從,天下諸侯國成為了鄭黨,可見莊公出色的外交能力。而實際上,鄭國在當時不過是一箇中等偏弱國家,連一個大國都稱不上,何談春秋五霸的基業?

    鄭莊公(公元前743-701年在位)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梟雄,有著稱霸的體質,可惜生錯了時代和國籍,終究沒有在春秋舞臺上稱大霸。他箭射周天子,開啟了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不管周天子征伐鄭國這件事是否錯誤,但鄭莊公的這種行為已經突破了為臣之道的底線,是典型的亂臣賊子,在後世的王朝也不會得到吹捧。

  • 14 # 楊朱學派

    【其實是鄭莊公屬下祝珃一箭射中周天子肩膀。我們姑且視為是鄭莊公所為】

    鄭莊公一箭射中周天子的肩膀。並非鄭莊公多英明。恰恰是他一生做的最愚蠢之事。

    鄭武公和鄭莊公一直擔任周天子卿士。地位僅次於周公和邵公。周桓王時,準備削弱鄭莊公的權力。鄭莊公怨恨周天子,讓士兵盜割成周的穀子。周桓王不再讓鄭伯參政。鄭莊公也不再朝覲周天子。

    周桓王召集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兵迎戰。一箭射中周桓王肩膀。

    這一箭不到使周天子顏面掃地。更射掉了鄭國的霸業。雖然事後,鄭莊公派大夫向周天子認錯。但為時已晚,

    鄭莊公不知尊王攘夷的重要性。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奠定了齊國的霸業。無論是晉文公、晉厲公。還是春秋時期的超級霸主,八年之內,九合諸侯的晉悼公。皆舉起尊王攘夷的大旗。

    鄭莊公沒有戰略眼光,也沒有像管仲、諸葛亮這樣有戰略眼光的賢能之士輔佐。必然無法成就霸業。後來,鄭國永遠論為二等強國。

    可以說,鄭莊公一箭葬送了鄭國的霸業。

  • 15 # 一往文學

    何謂"春秋五霸"?

    這裡的"春秋五霸",我們取《史記》的說法:尊王攘夷齊桓公,制霸中原晉文公,稱霸西戎秦穆公,問鼎中原楚莊王,春秋大義宋襄公。

    鄭莊公是誰?

    鄭莊公,姬姓,鄭氏,名寤生,公元前743年―公元前701年在位,被稱為"春秋三小霸之首"。

    公元前743年鄭莊公即位,在平定共叔段之亂鞏固了政權之後,與齊魯結盟假命伐宋。由於鄭國勢大,周天子企圖分解鄭莊公權利造成鄭莊公不滿,而後發生周鄭交惡。後繻葛之戰中鄭國擊敗周、虢、衛、蔡、陳聯軍,前719年又擊敗宋、陳、蔡、衛、魯等國聯軍,使得鄭國空前強盛,就連當時的大國齊國也跟著鄭國東征西討,因此鄭莊公被稱為"春秋小霸"。

    那麼問題來了,鄭莊公那麼厲害,為何只是被稱小霸而沒進入春秋五霸呢

    第一,沒有參與會盟。會盟是古代諸侯間會面和結盟的儀式。春秋時代,一些較小的諸侯國為了抵禦大國侵略,聯合作戰,一些較大的國家利 用自己的實力和影響,脅迫其他小國加入自己的陣線,都曾會盟。

    鄭國國土面積很小,沒什麼戰略縱深,四戰之地,周邊都是諸侯強國,楚國是雄霸南方,晉國則制霸北方,齊國經過改革之後也是國富民強,圍在這幾個諸侯大國之間,聯合某一個會得罪其他幾個,不聯合又會全部得罪,來來往往之間,鄭國的國力也就這樣被消耗了。

    第二,未尊王攘夷。尊王攘夷是齊桓公倡導的,齊桓公一方面扶持沒落周王朝,一方面打擊山戎遊牧民族,多次和諸侯國結盟的宗旨就是尊王攘夷,打著這個的旗號,號令諸侯。

    可鄭莊公不僅不尊王還與周天子刀兵相見,不僅打敗了周天子,還射殺周桓公的肩膀。如此大不敬,後代史學家怎能把他列入五大霸主之一呢?

    第三,寵子。生前沒有對太子忽(鄭昭公)之位作出妥善安排,以致自己一死,鄭國立即陷入昭公和厲公(公子突)之爭,使鄭國形成兩君並立的混亂局面,為害甚久。

    太子昭公驍勇善戰極,具軍事才能,但缺少政治才能,剛愎自用,尚未繼位,因拒婚開罪於齊國,因小事伐魯,而此時宋國支援鄭厲公,鄭厲公有勇有謀,可惜為人陰險毒辣,刻薄寡恩,註定不會甘願屈之人下。而莊公未能處理好繼承者的事情,釀成了昭厲之爭。

    凡此三種原因,造成了後人未將莊公列入五霸之中。

    但是位列五霸又能怎麼樣呢?評為三小霸又失去什麼了呢?鄭莊公一生酣暢淋漓,戰勝了天子,獲得了忠臣,出戰有盟友,任敗者望塵莫及。怪不得毛澤東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的談話中曾說:"春秋時候有個鄭莊公,此人很厲害。"

  • 16 # 野史著作郎

    導讀:春秋初,掘地見母、大殺四方的鄭莊公,為何沒能混成“春秋五霸”?

    眾所周知,春秋是一個霸主稱雄的時代。傳統上認為,春秋共有五位霸主,但這五位人選卻莫衷一是,其中最無爭議的是“春秋第一霸”齊桓公。

    事實上,春秋的霸業並非始自齊桓公,春秋“首霸”當屬鄭莊公。

    鄭莊公,名寤生,是鄭國第三位國君。他14歲繼位,不得母親喜愛。公元前722年,鄭莊公的母親武姜聯合幼子共叔段發動政變,想要推翻鄭莊公,結果被鄭莊公一舉粉碎。共叔段外逃,武姜也被軟禁起來,鄭莊公甚至立誓,此生不及黃泉絕不與母親相見。後來,鄭莊公心生悔意,想要與母親和好,便在穎考叔的建議下,掘地見黃泉,以應驗誓言,最終母子相見,這便是黃泉見母的故事。

    鄭莊公穩定國內局勢後,轉而對外。當時,鄭國與鄰國宋國、衛國矛盾衝突不斷,為了扭轉局勢,鄭莊公與齊國的齊僖公、魯國的魯隱公聯合,組成聯盟,對抗宋衛。齊魯是當時的傳統強國,與鄭國的聯合形成了當時最強陣營。在此後的戰爭中,鄭國逐漸佔據優勢,將宋衛打壓下去。

    鄭莊公在周朝中央任卿士一職,權勢很大,處處壓制周天子,導致雙方矛盾加劇。公元前707年,周桓王聯合諸侯國討伐鄭國,鄭莊公率軍迎戰,最終周天子戰敗,周桓王肩部中箭。此一戰,鄭莊公威名大震,周天子權威一落千丈。

    從此,春秋霸主時代的序幕被拉開,鄭莊公時的鄭國達到鼎盛,鄭莊公本人也被稱之為“春秋小霸”。那麼,鄭莊公取得如此成就,為何只贏得了一個“小霸”的稱號呢?他為什麼未能名列“春秋五霸”呢?

    其一,未能舉起霸業大旗。

    有霸業就要有霸主,若是沒有同盟國的承認,霸主也無從談起。公元前681年,齊、宋、陳、蔡、邾五國舉行“北杏會盟”,齊桓公被推舉為盟主,主持盟會,這開創了諸侯主持盟會的先河。齊桓公的霸業自此開始。公元前632年,晉、魯、齊、宋、蔡、鄭等國舉行“踐土之盟”,周天子派代表參會,確立晉文公霸主地位。齊桓公、晉文公是春秋典型的霸主,都曾主持過盟會,並得到諸侯國和周天子認可,代替周天子征討四方,行駛霸主權力。

    相比之下,鄭莊公雖然在武力上稱霸一時,但他未舉行國盟會,他的盟國齊、魯都是大國更不可能尊其為盟主。此外,鄭莊公雖然是卿士,但他並不能代表周天子征討四方,甚至被周天子討伐。所以,鄭莊公並不具備一個真正霸主的資格。

    其二,鄭莊公只是中原霸主,屬於區域性稱霸。

    鄭莊公被稱之為“小霸”,從規模上而言,十分貼切。鄭莊公所稱霸的地區是中原,輻射的範圍無非宋、衛、陳、蔡、周等國,並不能達到“春秋五霸”的廣度。

    事實上,與鄭莊公同一時期的楚武王、齊僖公也稱霸一方,同樣被稱為“小霸”。嚴格而言,鄭莊公只不過是“春秋小霸”之一,但不可否認的是,鄭莊公是“春秋三小霸”中成就最高的。

    當時的齊僖公和鄭莊公是親密盟友,兩者互為依靠,稱得上是“聯合霸業”。齊國遠在山東,西方有強國魯國為臨,要想進軍中原必須與魯國搞好關係,同時藉助鄭莊公在中央和中原的威勢。同理,鄭莊公也需藉助齊、魯兩國力量,並不能凌駕之上。

    其三,鄭國地處四戰之地,無法維持霸業。

    鄭國本是小國,與齊、晉、楚等幅員遼闊的大國本身就沒有可比性,以小治大隻能維持一時,並非長久之計。鄭國之所以能成就一時的霸業,一是源自鄭莊公的強人政治;二是得益於齊、楚、秦、晉等國尚未崛起,給了鄭國“小霸”的機會。

    鄭國地處平原,乃是四戰之地,戰爭爆發無險可守,十分的被動。當初鄭國與宋國開戰,動不動就長驅直入,打到都城之下,十分被動,這樣的地勢和國力也註定鄭國無法成就真正的霸業。事實上,鄭莊公晚年,他的“小霸”之業已經凋零,他死後不久,鄭國更是迅速衰落,淪為二線、三線的小國,任人魚肉。

    綜上所言,無論天時地利人和,鄭莊公都不具備成為“五霸”的資格,以鄭國的先天條件,鄭莊公能成就“小霸”之業已是十分不易。

  • 17 # 歷史小昆蟲

    春秋初期鄭國的鄭莊公,完全有資格入選春秋五霸,但為什麼卻沒有入選呢?

    我們先說一下鄭莊公是怎樣的人。

    鄭莊公,名字叫“姬寤生”,是鄭武公和武姜的兒子。而“寤生”這個名字本身就是有故事的,這個名字本身就是一段鄭國內亂的歷史證明。

    寤生是什麼意思呢?難產!原來,武姜在生鄭莊公的時候難產,加上鄭莊公顏值不線上,所以武姜從小就一直不喜歡鄭莊公,而對自己顏值線上的小兒子共叔段卻是疼愛有加。由是之故,在鄭莊公繼承國君之位後,武姜和共叔段就圖謀推翻他取而代之。

    不過在古代,顏值這東西的作用遠不如現代社會的作用大,鄭莊公在大臣和華人的支援下,輕而易舉的就挫敗了母親和弟弟的陰謀,共叔段被殺,武姜被囚。

    這一事件之後,鄭莊公就算是徹底解決了內部問題。鄭國的政局才算穩定下來。

    在平王東遷的時候,諸侯的勤王之師寥寥無幾,而鄭莊公的父親鄭武公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所以在東周早期,鄭國在朝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鄭莊公繼承父親的政治遺產,以諸侯和卿士的雙重身份輔佐周平王。

    但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鄭莊公的強大對於政治能量不夠的周平王來說是一種威脅。

    於是周平王讓自己的親信虢公分鄭莊公的權,以壓制鄭莊公的勢力,這自然是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為了安撫他,周平王又派自己的王子姬狐到鄭國當人質,鄭莊公也派自己的世子姬忽到朝廷當人質,這就是著名的“周鄭交質”。

    對於當時的人來說,這是一次非常惡性的事件,因為周朝為天子,鄭國為諸侯,天子向諸侯派人質,於情於理於法都是說不過去的。

    這一事件說明了兩個問題:

    一,王室衰微,以天子至尊居然要向所屬封國派人質,本身就是實力不濟的象徵,地位一落千丈。

    二,鄭莊公與周王室的關係已經極度微妙,周王既需要鄭氏的力量,同時又非常的忌憚他。

    後世的人,通常都是以此為春秋時期出現標誌,自此之後,禮崩樂壞。

    從這個層面來說,正是鄭莊公開啟了之後數百年的大亂世。

    微妙的關係通常都不會維繫太久,果不其然,後來因為一系列的事件,周王室與鄭國的關係急劇惡化,甚至兵戎相見。

    周平王去世後,周桓王繼位。

    周桓王早就不滿鄭莊公的所作所為,於是便罷免了他卿士的職務,這再度引起了鄭莊公的不滿,加上之前周鄭之間早有嫌隙,於是在當年的秋天,鄭國的軍隊便跑到周地去,把公家的麥子都強行收割了。

    周桓王怒不可遏,決定對鄭國用兵,周鄭矛盾徹底公開化。

    也許在今天的人看來,覺得割麥子並不是多嚴重的事,但在當時卻是非常嚴重的。

    一方面是因為當時糧食產量低,非常寶貴;另一方面,周朝實行“井田制”的土地制度,收割掉公家的麥子,等於是直接斷了周王的糧。

    於是周桓王帶領著本國和其它諸侯國的聯合軍隊浩浩蕩蕩的殺奔鄭國,結果卻讓人大跌眼鏡,聯合軍被鄭國殺得大敗,周桓王本人還被鄭國將領祝聃射傷了肩膀。

    從此之後,周王室徹底失去了重振的機會,淪為諸侯們稱霸的傀儡。天下諸侯開始各自為戰。

    從這些事件可以看出,鄭莊公對於當時那個時代和後世的影響力,完全不遜色於後來的那些霸主們,為什他無法入選春秋五霸?

    個人以為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對君主不敬,不合禮數。無論是周鄭交質還是箭射周王,都是非常出格的事,在講求“忠君愛國”的古人眼裡,是大逆不道的,影響了後世對他的評價。

    二,鄭國國力不濟。鄭莊公的霸業,有一個很大的前提,就是諸侯們服從周王的命令,認同周王室的權威,鄭莊公才有發揮的舞臺,一旦這個前提消失,以鄭國的國力,是沒有什麼發展潛力的。後來的歷史也證明了這一點,後來楚晉爭霸,鄭國都是必爭之地,鄭國為了求生存,時而附楚,時而附晉,根本沒有一點尊嚴。而反觀其他的春秋霸主們,他們的霸業基本上都是建立在本國國力強盛的基礎之上的,也許這一點,正是鄭莊公無法躋身於春秋五霸的根本原因。

  • 18 # 鴻哥iouyh福小鋪

    春秋五霸其中四霸可以確定為:齊、晉、秦、楚,第五個名額就麻煩了,畢竟是尾聲咯,也就是頗為名不副實的:宋、吳、越。

    何謂春秋的霸,即為伯,音轉為霸,可視為州伯、方伯,換句話說就是商周時期的那種什麼東南西北伯的地位。

    這些諸侯的權重貴為諸侯之長,也就是率領諸侯,尊崇天子。

    最後簡化為尊王攘夷。

    首要一點必須做的就是會盟諸侯。

    宋襄公和吳王夫差就是在會盟諸侯出事情的,搞得稱霸變成了不倫不類,給了對手機會。

    很簡單但非常必要的條件。

    稱霸之後就是尊崇天子,這也是稱霸的條件之一,否則就直接步入戰國,準備一統天下咯。

    鄭莊公不具備條件,故此無法入選霸主行列。

  • 19 # 老衲侃春秋

    公元前771年,申侯聯合繒國、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在驪山下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周幽王死後,諸侯們與申侯共同擁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繼位,是為周平王,史稱東周。

    東遷洛邑(洛陽)的周天子,此時雖然名義上保留著天下共主的地位,但實際控制力和西周時期相比,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由於自西周成立後,一直大搞分封制,把大片的土地都封給了諸侯,周天子直轄統治的地盤卻越來越小,相對於諸侯來說,實際實力已經很弱小,無法強行號令其他諸侯。在此形勢下,諸侯趁機脫穎而出,爭奪霸主地位。

    在許多的諸侯國中,有一個叫鄭國的,是在公元前806年才被分封立國的。在眾多的諸侯國裡,算是建國較晚的一個。雖然是後來者,但的確是一個後起之秀。因為鄭國的開國君主鄭桓公姬友是周厲王的幼子,與周王室關係親近,雖然給了他封國,但並沒在封地待著,他被委任為王室卿士,主持周室的中樞大政。

    公元前774年,鄭桓公將鄭國財產、部族、宗族連同商人、百姓由關中地區遷移到東虢國和鄶國之間,號稱新鄭(今河南新鄭市),使鄭國得到發展。

    鄭莊公姬寤生繼位後,憑藉著國力強盛和身為周室權臣的有利條件,在行使權力時開始夾帶私貨。他竭力擴充領地,侵伐諸侯:拉攏齊、魯兩國,打擊和削弱衛、宋、陳、蔡四國,並滅亡了許國,成就了“春秋小霸”的局面。

    隨著政治、軍事實力的增長,那自然說話的口氣大了、做事也強硬了,對周王室的態度開始變得倨傲不羈,開始無視天子的權威。

    周平王當時在位,對此十分不滿。鄭莊公一看怎麼地,想要以勢壓我。於是開始暗地裡搞起小動作來。他先是暗示鄭卿祭足率領鄭軍在四月收割了東周王畿內溫地的麥子,又於當年秋天再率領鄭軍收割了周室稻穀,周鄭之間的關係由此急遽惡化。

    周平王一看,你這個鄭莊公,也太不是東西了。我剛給你一點臉色,就到我的家園裡來割麥子?為了限制他,不讓他獨攬朝政,就想分政給另一個姬姓國國君虢公,以保持政權的平衡。然而,鄭莊公根本不買賬,對周平王準備採取的這一舉措怨恨不已。

    在這種情況下,君臣之間為了達成妥協,建立互信關係,居然採用交換質子的方法,已經讓人感到不可思議了。這是進入春秋戰國以後各諸侯國之間才普遍採用的一種外交手段啊!

    公元前720年,周平王死,周桓王即位。桓王對鄭莊公實行強硬政策,削弱其對王室的控制,免去其卿士之職。

    鄭莊公就這樣一夕之間被褫奪了朝廷內的一切職務,他憤懣的回到自己的封地。回是回去了,但他再也不屌周王了——從此不再按規定去朝覲周桓王。

    周桓王的臉上終於掛不住了,他對鄭莊公的這種無禮犯上行為感到深惡痛絕,於公元前707年秋天,親自率領周軍和徵調來的陳、蔡、衛等諸侯軍大舉伐鄭,一場大戰終於在中原戰場上爆發了。

    鄭莊公聞報周室聯軍傾巢而來,也親率大軍前往迎擊。很快的,兩軍在一個叫繻葛(河南省長葛市)的地方相遇了。雙方軍隊一相遇,都趕緊調兵遣將,佈列陣勢。

    古代有一部兵書,名字叫《司馬法》, 這本書中強調,打仗要光明正大。當時打仗還有時間、地點的限制,戰爭有時限,並且中途還休息,原則上只打一天,分出勝負即可。打仗一般只能在邊疆,所以戰場也叫疆場。

    即便戰敗了,也有“逃跑超過五十步不能追擊”的規則。就是輸的一方逃跑時,勝利者可以追,但是以五十步為限,超出五十步就不能再追了。

    作戰原則是:戰爭不能違背農時;戰爭不能在疫病流行時進行;戰爭不能強加給有國喪的國家;戰爭不能在敵國受災時發動,也不能在夏、秋兩季興兵,以愛護敵對雙方的民。 這樣的戰爭,就叫做君子間的戰爭。

    周桓王將周室聯軍分為三軍:右軍、左軍、中軍,其中右軍由卿士虢公林父指揮,蔡、衛軍附屬於其中;左軍由卿士周公黑肩指揮,陳軍附屬於內;中軍則由桓王親自指揮。

    鄭軍一看周室聯軍擺出這種陣勢,也相應作了必要而充分的部署。他們將鄭軍也編組為三個部分:中軍、左拒和右拒,鄭莊公及原繁、高 渠彌等人率領中軍,祭仲指揮左拒,曼伯統率右拒,準備與周軍一決雌雄。

    交戰之前,鄭國大夫公子元詳細分析了周室聯軍的情況。

    他指出,陳國國內正發生動亂,因此它的軍隊沒有鬥志,如果首先對陳軍所在的周左軍實施打擊,陳軍一定會迅速崩潰;而蔡、衛兩軍戰鬥力不強,屆時在鄭軍的進攻之下,也將難以抗衡,先行潰退。

    根據這一實際情況,公子元建議鄭軍應首先擊破周室聯軍薄弱的左右兩翼,然後再集中兵力攻擊他們的中軍。由於他的分析頭頭是道、十分符合實際,鄭莊公就採納了他的建議。

    另一位鄭國大夫高渠彌,提出改變以往車兵、步兵的笨拙協同作戰 方式,編成“魚麗陣”以應敵的建議。

    所謂“魚麗陣”,其特點便是“先偏後伍”、 “伍承彌縫”,即將戰車佈列在前面,將步卒疏散配置於戰車兩側及後方,從而形成步車協同配合、攻防靈活自如的整體。

    這種戰法以往沒有使用過,屬於新戰法,要在戰場上使用具有很大的冒險性。但鄭莊公本身就不是一個因循守舊的諸侯,而是一位善於接受新鮮事物的統治者,所以高渠彌的這一戰術新建議也被他所採納了。

    會戰開始後,鄭軍方面即按照既定作戰部署向周室聯軍主動發起猛烈的進攻:“旗動而鼓”,擊鼓而進。

    鄭右軍方陣首先攻擊周室聯軍左翼的陳軍,陳軍果然兵無鬥志,一觸即潰,逃離了戰場,周室聯軍的左翼迅即解體。與此同時,祭仲也指揮鄭軍左方陣進攻蔡、衛兩軍所在的周右翼部隊,右翼的部隊和左翼的情況差不多,兩軍稍經交鋒,便紛紛敗退。

    失去兩個翅膀的周室中軍,為潰兵所擾,陣勢頓時大亂。

    機會難得!

    鄭莊公見狀,立即搖旗指揮中軍發動攻擊。祭仲、曼伯所分別指揮的鄭左右兩方陣也乘勢合擊,猛攻週中軍。

    失去左右兩翼掩護協同的週中軍,此時已經沒有能力抵擋鄭軍的三面合圍,大敗後撤。

    在撤退過程中,周桓王本人也身負箭傷。

    鄭軍的指揮者見周師潰退,十分振奮。祝聃等人遂建議立即追擊,擴大戰果,但為鄭莊公所拒絕。他的看法是“君子不欲多上人,況敢凌天子乎?”於是戰場便這樣沉寂了下來。

    鄭莊公這麼做,其意義十分明確,周天子的地位雖已今非昔比,但他畢竟還是天子,是天下的共主,長久以來形成的巨大威望還是存在的。

    就像俗話所說的,虎死雄風在,鄭國今天雖然勝了,但也不可過分冒犯,否則很容易引起其他諸侯國的敵視和作對。

    不光如此,當天晚上,他還委派祭足去周營慰問負傷的周桓王,以緩和兩國間的尖銳矛盾。這才是打一巴掌給個甜棗,周桓王心裡有苦說不出來。

    繻葛之戰使周天子威信掃地,只有周天子擁有製作禮樂及發令征伐的權力的傳統從此消失。“禮崩樂壞”自此從大家的口頭禪變成了殘酷的現實。

    鄭莊公時期的鄭國,是它的最強盛時期。此時鄭國疆土,南建櫟邑 (今禹卅市),東建啟封(今開封),北與衛、晉交錯,西控鞏、洛,脅宋迫許,威加北戎,常受王命伐叛臣,抗王命主公道。

    鄭莊公由於身前接班人沒有選好,在其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勢大不如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而起。繼鄭國之後,齊國、晉國、楚國,秦國等大國先後興起。

    齊桓公即國君位後,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實行軍政合一和兵民合一的制度,使齊國逐漸強盛。當時中原華夏諸侯苦於戎狄等遊牧部落的攻擊,於是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一時勢不可擋。

    公元前651年,齊桓公與各諸侯國在葵丘(今河南蘭考)會盟,制定五禁條款:

    一、誅殺不孝之人,勿改變已確立的太子,不要以妾為妻;

    二、尊重賢能之人,培育人才,要大力表彰那些有德行的人;

    三、尊重老人,愛護孩童,不忘來賓和旅客;

    四、士不能世世為官,官吏的事情讓他們自己去辦,不要獨攬。取士一定要得到能人,不專殺大夫;

    五、不要故意設堤壩,不要阻止別華人來糴糧食,也不能不報告天子就封國封邑。

    (《孟子·告子下》)

    這“五禁”條款分明是齊桓公成就霸業的經驗總結。

    周襄王因齊桓公帶頭支援自己繼位,便派宰孔賜給齊桓公祭廟所用的胙肉、彤弓矢以及天子車馬,這是周天子對於諸侯國的最高獎賞。周襄王的此舉,等於是承認了齊桓公的霸主地位。

    鄭國努力了一溜十三招,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相反倒是為他人做了嫁衣,齊桓公成為了春秋時期的第一個霸主。

    這個結果讓人很唏噓,為什麼這麼好的稱霸機會給錯過了?現在總結起來,不外乎以下幾點:

    一、內訌

    鄭莊公死後,鄭國即陷入內亂。鄭昭公即位後不久,又換了為鄭厲公,後來鄭昭公,然後為鄭子亹,再然後為鄭子嬰,最後又鄭厲公。君王走馬燈似的更換,內部的紛爭導致了國力的下降。

    二、地域位置不好

    經過幾次君位爭奪,鄭國國力急劇下降,而周邊列強則紛紛崛起。南方有楚國,北方有晉國,東面有齊國。鄭國夾於這些大國之間,無險可守。列強爭霸時,就常把鄭國作為雙方開戰的戰場。

    三、外交政策的搖擺性

    在對外政策中,鄭時而親楚,時而親晉。導致短短二三十年內,晉國一共打了它五次,而楚國一共打了二次,最終鄭國基本上是被打殘了。

    所以後來很多人在談到大國(晉楚)爭霸時,都喜歡說上一句“吃飯、睡覺、打鄭國”,鄭國成為了它們茶餘飯後的一個消遣品。

    參考資料:

    《左傳》春秋·左丘明

    《史記》漢·司馬遷

  • 20 # 左說春秋

    題主所問連天子都敢射的鄭莊公為何不列春秋五霸問題,主要原因是鄭莊公稱小霸後很快去世,而他的兒孫們又陷於內鬥,隨齊桓公的崛起,使鄭國很快墜入二流諸侯。鄭國在春秋猶如朵曇花,一現而逝。

    一、立功周室

    鄭國立國較晚,第一任國君為鄭桓公姬友。姬友為周宣王同母弟。周宣王二十三年(前805年初封姬友為國君,封地在鎬京近郊。周幽王時,姬友升任周幽王大司徒,見周幽王失德亂政很著急,請周太史伯謀劃化退路。太史伯分析天下形勢,南方有楚吳等大國,野心太大,不可去。洛邑東有虢、檜兩個子男級小國,領土肥沃而不少,這兩個小國既貪心又不安分,毛病很多。以你司徒身份可嚴厲訓斥他們,讓他們兩國借出10多個城邑給你安置家人,他們一定服從。於是姬友告幽王東寄邑事,很快批准,舉族東遷至今鄭地為國。犬戎叛亂時周幽王及鄭桓公被殺,西周滅亡。鄭桓公兒子鄭武公和孫子鄭莊公擁立平王東遷有功,先後任平王卿士。鄭國先後吞併東虢和檜國,國土變大。公元前744年,鄭莊公繼位後,既是國君又是天子卿相,權勢很大。先是設計放縱同母弟段叔,以驕其心,逼其舉兵造反時一舉消滅。孔子《春秋》記為鄭伯克段於焉即此事。莊公出生時難產其母甚不喜歡,偏向其弟共叔段,為小兒索取大量土地城邑,大臣們力阻時,莊公說"多行不義必自斃",放任其膨脹舉兵時,一舉剷除。並發誓與母親不見黃泉不相見。後有大臣勸諫,掘地及泉下,在隧洞中母子其樂融融。

    二、周鄭交質和箭射天子

    周平王東遷後,威嚴盡失,倚重鄭國父子扶植度日。但又擔心鄭國挾持自己。鄭武公和鄭莊公任平王卿士時,平王暗中分朝政於虢公。前720年,鄭莊公埋怨平王不相信自已,平王失口否認。周平王只好與鄭國交換兒子為人質。王子狐為人質於鄭國。東周時期,諸侯國之間為鞏固同盟,互派人質是常事,但作為宗主的周天子與鄭國互相抵押兒子作人質,已經破天荒的大事。禮崩樂壞從此開始,鄭國是第一個破壞天子威嚴之國。標誌著東遷後淪入諸侯地位。百餘年後,楚莊王問鼎已不算奇聞。而按下來則更驚悚一一箭射天子。前712年,周平王死,孫子周桓王繼位,周王室貴族∵把政權移交給虢公,四月,鄭莊公讓祭足帶兵割取溫地麥子運回鄭國。秋天又再次盜割成周的穀子。宗周與鄭國彼此結怨更深。前706年夏,周桓王不再讓鄭莊公參予周天子朝政。鄭莊公從此不再入朝。秋天,周桓王召集諸侯討伐鄭國,鄭莊公率兵迎戰。蔡、衛、陳國兵逃跑,周桓王所率中軍大亂。鄭國祝聃箭中桓王肩膀。逃回成周。晚上鄭莊公又派祭足慰問周桓王及左右大臣。這次交戰,把周天子殘存的一點名譽也一掃而光。

    三、鄭伯稱霸

    箭射天子事件後,鄭莊公已經是小霸一個,諸侯十分懼怕鄭國。鄭莊公憑藉肥沃的國土和交通樞紐,農商諸業發達,迅速強盛起來。周鄭之戰一年後,北戎攻打齊國,齊國大敗。遂求救於鄭國,鄭國太子忽率兵到,立刻擊潰北戎,斬首300,生擒主帥。感激涕零的齊僖公要求將女兒嫁給太子忽。太子忽以"齊大非偶"拒絕。說明鄭國勢力遠勝於齊國,齊大非偶實是對齊國大而無能的嘲諷。其它諸侯聽說後,更對鄭國刮目相看。鄭國周圍的齊、宋、衛皆向鄭國低頭。可惜天不假年,與齊宋衛等會盟後不久便去世。

    四、內鬥淪落

    鄭莊公去世後,公子忽繼位。不久各公子爭權,內鬥無休無止。先是公子突,藉助母舅宋國勢力,擁兵入鄭,趕走公子忽,自立為君。宋國籍此大開口,向鄭國索取財物和土地,激怒了魯國,與鄭結盟對抗。宋國則聯合齊、衛、陳、蔡五國攻鄭,燒殺劫掠,把鄭國祖廟拆了,運回宋國修城門。這次慘敗之後,又接著發生鄭國君臣之鬥,將新上臺的國君趕跑,迎回舊君。不幾年,再發生政權更替,眾公子各擁勢力,反覆爭殺。終於將強大的初霸淪落為二流小國,一蹶不振。之後齊桓公和晉文公相繼稱霸,那還有鄭國的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類如果消失,那麼地球是否會退化到遠古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