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娛小士
-
2 # 鍋小震
一、阿拉伯國家未進行徹底的工業化,工業基礎薄弱
近代隨著工業化的推進,西方國家憑藉著船堅炮利,在全球範圍內開疆闢土,建立了廣泛的殖民地。推進工業化,提升工業製造能力是一個國家走向強盛的必經之路。而廣大的中東阿拉伯國家,可以說沒有一個國家進行過大規模的工業化。
在古代憑藉著刀劍和《古蘭經》就可以開疆闢土,但是到了近代,隨著熱兵器的使用,冷兵器國家逐漸被歷史所淘汰。而廣大的阿拉伯國家,由於沒有工業基礎,先進的武器自己不能生產,需要從東西方國家購買,比如沙特每年都要購買數百億美元的先進武器裝備。但是,由於軍人的素質和訓練水平難以達到高標準,即使擁有最先進的武器,也難以發揮出真正的戰鬥力。沙特領導的聯軍依靠先進的武器裝備對付一個使用低端武器的胡塞武裝都很吃力,那麼擁有強大的軍事實力談何容易呢?沙特是阿拉伯國中比較有代表性的,其他20多個阿拉伯國家的情況還沒有沙特好。
沒有工業基礎,武器全靠外購,這樣的國家很容易受外部勢力影響。一旦發生戰爭,如果外國對其進行武器彈藥禁運,那麼彈藥很快就會耗盡,這樣的國家能夠打贏戰爭嗎?所以,一個沒有工業製造能力的國家,很難能夠成為世界強國。
二、長期的教派矛盾紛爭,導致阿拉伯國家的分裂。阿拉伯人當初建立阿拉伯帝國時沒有現在那麼多教派紛爭,後來隨著遜尼派和什葉派教派矛盾,導致阿拉伯國家分成兩大派系,並且這兩大派系進行長期的對抗。這種對抗既有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對抗,也有一個國家內部不同教派之間的對抗,這種教派紛爭對抗使阿拉伯人很難再團結一心,共同對外。
比如,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國家長期同以伊朗(非阿拉伯國家)為首的什葉派國家對抗,什葉派國家伊朗、敘利亞、伊拉克三國為了同以沙特為首的遜尼派對抗,還組成了什葉派國家聯盟。這也就不難理解,沙特為何支援敘利亞反對派推翻阿薩德政府(什葉派主導)了,伊朗為何派出數萬大軍進入敘利亞力挺阿薩德政府。
國家內部的教派之爭,比如伊拉克薩達姆作為少數派的遜尼派長期執政,打壓什葉派,薩達姆政府被推翻以後,什葉派開始主導伊拉克政府。敘利亞阿薩德政府作為少數的什葉派長期執政,打壓人口占多數的遜尼派,現在試圖推翻阿薩德政府的反對派基本上是遜尼派。
三、阿拉伯國家的不團結,使他們很難再次走向統一目前阿拉伯國家包括埃及、敘利亞、伊拉克、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吉布地等20多個國家,總面積14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約4.06億人(2016年),GDP為2.5萬億美元(2016年)。
這樣的體量和規模,不說成為一個國家,就是組成像歐盟這樣的政治經濟一體化組織,其影響力也會擴大很多倍。現在的阿拉伯國家雖然有阿盟(擁有22個成員國),但是更像是一個政府間的鬆散的組織,該組織成立時間比歐盟還早,但是在國際上基本沒什麼影響力,他成立的宗旨也不是向著阿拉伯國家統一方向去的,因此很難藉助阿盟實現阿拉伯國家的再次統一。
阿盟內部也存在著衝突,比如由於敘利亞的內戰,由沙特主導的阿盟已經中止敘利亞的阿盟成員國資格,並對敘利亞實施經濟制裁,今年又將卡達開除出阿盟。當自己的兄弟之國遭受外來勢力干預的時候,本身不能團結一致對外,反而搞起內部鬥爭。內耗不能使阿拉伯國家強大,反而成為西方國家介入阿拉伯國家的機會。
當然,阿拉伯國家也曾認識到團結統一的重要性,上個世紀在同以色列發生戰爭時,埃及、敘利亞、葉門也曾組成一個國家——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當時的埃及是阿拉伯世界的帶頭大哥,但是大哥的強勢令其他小弟不滿,由於內部矛盾,這個代表阿拉伯人團結統一的國家只存在了三年半就宣告解散了。這也不難理解,擁有上億人口的阿拉伯國家為何打不贏只有幾百萬人口的以色列,雖然阿拉伯國家多次組織對以色列的戰爭,但是由於各國各懷鬼胎,不能團結一致,最後被以色列各個擊破。
-
3 # 史海悠遊閭春暉
阿拉伯帝國在前四位公選哈里發及倭馬亞王朝時期,是處於統一和強盛的狀態,當時處於統治階層的,是敘利亞及阿拉伯半島地區的阿拉伯人諸部落首領,宗教上則是以正統的遜尼派教義為主。
阿拉伯帝國的第一次分裂,發生在波斯呼羅珊地區崛起的阿拔斯家族,其利用了伊拉克及阿拉伯半島廣大什葉派教眾,對於倭馬亞王朝壓制政策的不滿,舉兵取而代之,但是阿拔斯王朝自建立起,就存在著幾個無法彌補的弱點:
其一,國家分裂,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在西班牙安達盧西亞另立政權——後倭馬亞王朝;北非落入幾個雖然在名義上尊奉阿拔斯王朝為宗主,實則行割據之實的地方政權,如雄居馬格里布的伊德里斯王朝;縱橫地中海、奪取西西里的的艾格萊布王朝;先後竊據埃及的突倫王朝、魯斯塔姆王朝;因幫助阿拔斯家族麥蒙哈里發打贏內戰,而獲得呼羅珊統治權的塔希爾家族政權;底層起義而行割據的薩法爾王朝等等,阿拉伯帝國大一統的政治局面可謂一去而不復返。
其二,教義爭端,由於阿拔斯王朝在取得政權後,採取對什葉派盟軍的屠殺政策,導致大批的什葉派武裝與政府為敵。他們多次武裝起義,甚至配合黑奴暴動,最終什葉派中的伊斯瑪儀教派建立了兩個赫赫有名的政權:覆蓋北非、進據耶路撒冷的法蒂瑪王朝;以巴林為巢穴,不斷攻伐阿拔斯王朝腹地、甚至攻克麥加、劫走聖石的卡爾馬特政權。
其三,突厥禁衛軍的擅權,阿拔斯王朝統治下的阿拉伯帝國中期後,大量來自中亞的突厥奴隸,成了軍隊的主力,由他們中的一些人組成的禁衛軍,成了擅自廢立哈里發的邪惡勢力,阿拉伯人、波斯人紛紛被排擠出政權中樞。突厥禁衛軍的暴行,為以後德萊木人的布益王朝和塞爾柱突厥帝國的控制哈里發,鋪平了道路。
其四,阿拉伯人自身的部落制民族性的落伍,即使在阿拉伯帝國的興盛期,基於血親紐帶的部落制依然沒有被打破,當其中晚期隨著中央及地方政權逐漸被波斯人、突厥人、柏柏爾人、庫爾德人、土庫曼人等佔據後,阿拉伯人更多的退回到了部落中,許多類似希拉勒部落、蘇萊曼部落的遊牧阿拉伯人(又稱貝都因人),以野蠻和愚昧的方式遊弋在亞非各地,成了文化倒退的典型;而葉門、阿曼等地的阿拉伯人則陷入了宗教爭端的漩渦,不能自拔。。。。
阿拉伯帝國逐漸解體過程中的阿拉伯人,逐漸被歷史程序所邊緣化,其背景原因非常複雜,上述各點不過其中之一,欲瞭解全面,須有待於更多的國外學術專著的被引進。
-
4 # 子屠龍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拜占庭帝國、波斯帝國相互爭鬥多年,終於弄得各自體虛無力,突然發現身邊有1個壯小夥初長成……
公元7世紀,阿拉伯人崛起於荒漠之地,藉著伊斯蘭教的傳播以及對財富的渴望,遊牧騎兵凝聚成團出戰四方,取得輝煌戰績。
阿拉伯然一出手就不平凡,既奪走拜占庭富庶的敘利亞,還滅掉身大體胖的波斯帝國,逐漸開疆拓土建立顯赫一時的阿拉伯帝國。
獲得權勢的阿拉伯貴族,逐漸沉迷於享樂,進取之心日漸消褪,帝國的輝煌維持並不長。如果四大哈里發時期是崛起期,那麼倭馬亞王朝就是鼎盛期,而阿巴斯王朝已經出於衰退期。
推翻倭馬亞王朝(白衣大食)的阿巴斯王朝(黑衣大食),甚至不得不與埃及自立的法蒂瑪王朝(綠衣大食)、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並立。
“波斯人治國,突厥人打仗,而阿拉伯人只有唸經的份。”這句流傳於中東地區的名言,也說明阿拉伯人內部力量的瓦解,因為文化水準問題治國需要波斯人,因為享受生活打仗要靠突厥奴隸,剩下的只有宗教優勢。
後來的歷史,就是阿拉伯帝國逐步解體的歷史,西班牙的後倭馬亞王朝被歐洲人幹掉,埃及的法蒂瑪王朝被庫爾德人薩拉丁取代,巴格達的阿巴斯王朝毀滅於蒙古西征軍。
散佈各地的阿拉伯人,以及分佈於阿拉伯半島的遊牧部落,可以說是一團散沙。他們已經無法抗衡新崛起的帝國和王朝,如奧斯曼帝國、蒙古汗國、塞爾柱王朝、馬穆魯克王朝。
很快就到了16世紀,地理大發現、新航路開闢的大變革,讓歐洲人變得船堅炮利,他們挽起袖子開始全球冒險和爭奪權利。那些強大的帝國都不敵歐洲火藥,阿拉伯人更是沒有了重新崛起的機會,一沉淪就是好幾個世紀。
如今的阿拉伯地區依然是列國並立,教派矛盾時有發生,或許在將來阿拉伯人有重新輝煌的時候。但絕不是現在,一個群毆以色列反被慘揍的阿拉伯民族,看不到一絲復興的跡象。
-
5 # 成都地產逍遙君
準確來說,阿拉伯人的阿拉伯帝國就只有四大哈里發時期以及倭馬亞王朝,而阿拔斯王朝時期,波斯人和其他西亞民族已經成了政治勢力中的重要甚至主導成份。
倭馬亞王朝為何會滅亡?新生的阿拔斯王朝為何誕生不久後就面臨著帝國領土被各地軍閥肢解的困境?這些問題很大一部分就來自於利益集團的內部分化,而這些因素包括民族矛盾,教義爭端,甚至是在阿拉伯自身的那些部落氏族之間。阿拉伯人當初橫掃西亞時最大的倚仗——團結,而失去了它也成了其沒落的緣由。
阿拉伯這個民族說實話,起碼在當時文明程度是遠遜於波斯人的,而且他們一開始還不願意主動學習以彌補自己的弱勢。
要注意,對於當時的阿拉伯國家,一個民族要想掌控統治特權,得掌握四個領域——宗教,軍事,經濟,政治。而阿拉伯人剛開始培養的聖戰士不事生產,經濟和政治還是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那些經驗豐富的波斯農民和波斯官員,農民們是作為一種寶貴的不可分配財產而隸屬於國家,不屬於阿拉伯戰士的戰利品之列。
因此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生產和政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在一開始就受到了牽制。
我就舉一個很形象的例子蒙古帝國,如果不是那些精通漢人政務的以畏吾爾人為主的色目人階層客觀存在,那麼蒙古人必將更依賴於漢人,也受到更深的同化,並給予後者更多的權利和優待。
政治和經濟受到牽制,很快宗教的獨享權也保不住了,初期的阿拉伯帝國很頭疼,既想擴大斯蘭教受眾,讓無經典者皈依,可同時如果大量的波斯和其他民族皈依伊斯蘭教,那麼因為眾多對信徒優待的減稅條款,帝國客觀上的實際收入又會縮水,所以最終阿拉伯人是阻擋不了其他民族皈依伊斯蘭的風潮的,因為他們的確無法忽視其他民族在政治和經濟中的作用。
於是,受人尊敬的教義大師不再只是阿拉伯人了,那些波斯人鑽研起教義來太強大了,他們有自己信仰的流派,並且以教派分化引導了政治的分化。就像伊拉克的兩處什葉派聖地——納傑夫和卡爾巴拉。
到了後來,宗教權力被世俗權力衝擊而淡化,蘇丹取代了哈里發,突厥人取代了波斯人。阿拉伯人最初用武力締造的帝國,最終又再次在突厥人的歷史中上演了。
-
6 # 大東北的小豆包
阿拉伯帝國的興起是與伊斯蘭教息息相關的。
阿拉伯人最開始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島,這裡雖然也有綠洲但是以沙漠為主,在黑金石油還沒有發現的年代,那些強悍的民族霸權們,並沒有對阿拉伯半島表現出太過濃厚的興趣,因此阿拉伯人得以在阿拉伯半島遊牧而居,也沒有什麼形成什麼國家。
公元7世紀,穆罕默德綜合猶太教和基督教創辦了伊斯蘭教,並透過麥加和麥地那的傳教,讓幾乎所有的阿拉伯人都成為了穆斯林,並隨後建立起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帝國的歷史分為這樣的幾個階段。
一是神權共和年代穆罕默德作為伊斯蘭教的先知在建立了阿拉伯帝國後突然去世,他本人沒有兒子也沒有制定繼承人,於是阿拉伯帝國的政教合一的最高首腦哈里發先後由阿拉伯的戰友伯克爾、歐麥爾、奧斯曼擔任,而第四任哈里發是穆罕默德的堂弟兼女婿阿里,這四大哈里發時代,因為哈里發是推舉產生,因此被稱為阿拉伯帝國的神權共和時代,這個時代是阿拉伯帝國的擴張時代。
二是倭馬亞王朝時代阿拉伯帝國的第三任哈里發奧斯曼出身於阿拉伯的倭馬亞家族,奧斯曼成為哈里發之後,繼續擴張阿拉伯帝國的版圖,同時開始培植家族勢力,乃至將他的侄子穆阿維葉安排為敘利亞總督,哈里發奧斯曼最終死於政治刺殺後,阿里成為第四任哈里發,但是引起了穆阿維葉的不滿,結果在阿拉伯帝國最高權力爭奪中,第四任哈里發阿里最終也也死於刺殺,最終阿拉伯帝國最高權力落到了穆阿維葉的倭馬亞家族手中,此後哈里發開始倭馬亞家族進行傳承,於是倭馬亞王朝成為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倭馬亞王朝被中國史書成為白衣大食,也是阿拉伯帝國的強盛時期。
四大哈里發時代和倭馬亞王朝的擴張
三是阿巴斯王朝時代阿巴斯是先知穆罕默德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的叔父,他們都來自阿拉伯的雜湊姆家族,阿巴斯一直想要奪取倭馬亞家族的權力,而此時的伊斯蘭教已經分裂為什葉派和遜尼派,遜尼派承認四大哈里發,承認倭馬亞家族的統治,而什葉派僅僅認可先知穆罕默德和第四任哈里發阿里以及阿里的後人為正統,倭馬亞王朝時代對什葉派進行殘酷的鎮壓,而阿巴斯家族就利用什葉派的這種對於倭馬亞家族的憤怒,最終組織力量顛覆了倭馬亞王朝,最終倭馬亞家族除了逃亡到西班牙的王子重建後倭馬亞王朝之外,其餘的成員全部被阿巴斯王朝斬盡殺絕,並開始阿拉伯帝國阿巴斯王朝時代。
阿巴斯王朝的領土雖然不及倭馬亞王朝,按時國祚時間長,經濟和文化上更加繁榮。
怛羅斯之戰阿巴斯王朝擊敗高仙芝的唐軍
阿巴斯王朝最牛的時代就是在怛羅斯擊敗了高仙芝的安西都護府唐軍,但是阿拉伯帝國也遭到來自各方面的衝擊,比如西方的十字軍東征、庫爾德人的崛起、塞爾柱突厥的壯大、花剌子模的衝擊這些讓阿拉伯帝國幾乎分崩離析,阿巴斯王朝的哈里發後來僅僅成為宗教領袖維繫阿拉伯帝國的存在,而已經沒有了世俗權力。最終在1263年的旭烈兀率領的第三次西征中,末代哈里發被蒙古人處死,阿拉伯帝國完全滅亡。
此後的阿拉伯地區經歷了旭烈兀的伊爾汗國、埃及的馬木留克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統治,直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在英華人的支援下,被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統治下的了阿拉伯人才掀起了大起義,才有阿拉伯國家重新建立,但是再也沒有統一的阿拉伯帝國出現了。
圍攻巴格達的旭烈兀蒙古大軍
為何再也無法出現統一的阿拉伯國家了呢?最主要的原因的還是伊斯蘭教以及阿拉伯大家族的自私造成。
首先伊斯蘭教分裂為遜尼派和什葉派。兩派水火不相容,都欲將對方除之而後快,歷史上的兩派之間的殺戮暴力而殘酷。即使到現在遜尼派的沙特看不上什葉派的敘利亞,這當然就削弱了本身的力量。
其次伊斯蘭教哈里發的歷史結束後,阿拉伯人再也沒有能夠將所有阿拉伯人團結起來的力量。宗教的力量的是可怕的,當年兩伊戰爭期間,霍梅尼的一聲號召,狂熱的伊朗什葉派穆斯林就願意為他去穿越伊拉克的地雷陣,但是當遜尼派的末代哈里發被蒙古人處死之後,阿拉伯人就沒有了這樣能將號召並團結所有阿拉伯人的力量,埃及的納賽爾、伊拉克的薩達姆甚至利比亞的卡扎菲都想要重新統一阿拉伯,但是顯然他們都不具備這樣的影響力。
三是阿拉伯人的大家族的自私。由古代遊牧阿拉伯人部落衍生出來阿拉伯大家族一直在阿拉伯歷史上扮演重要角色,但是他們同樣是將個人和家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這些大家族在遭遇強大的外敵時都會依附於外部強權,比如沙特王國的沙特家族和約旦王國的雜湊姆家族,他們成為傳承1000多年的大家族,家族歷史燦爛輝煌、經久不衰,而阿拉伯帝國卻已經滅亡1000多年。
世界最富裕的王族沙特家族
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伊斯蘭教成為了統一阿拉伯帝國的凝合劑,最終也成為了阿拉伯國家重新統一的最大障礙。
-
7 # 薩沙
其實和今天的阿拉伯世界是一樣的。
阿拉伯帝國之所以解體以後,就無法再重現輝煌,主要原因如下:
第一,複雜的民族問題
阿拉伯人其實並不多,而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有4000萬人,其他大部分都是其他民族。
比如波斯人、埃及人、柏柏爾人、突厥人、阿富汗人、印度人等等。
這些民族之間有著巨大的差異,並不會因為征服而徹底改變。
就比如波斯人,也就是今天的伊朗人,直到今天還傳承波斯文明,和阿拉伯人有著明顯的區別。
民族問題複雜,決定了帝國很容易分裂。
第二,複雜的宗教問題
一是非伊斯蘭教的問題。
在阿拉伯帝國控制區,仍然存在大量異教徒。和普通人想象的不同,阿拉伯帝國並非強制所有人都信仰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帝國向非伊斯蘭教徒徵收的賦稅,要比向穆斯林徵收高的多。如果人民大量皈依伊斯蘭教,則意味著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將大大降低。
包括拜火教、基督教、猶太教還有印度教等大量異教徒存在於阿拉伯帝國內,必要時候他們就會脫離帝國。
即便是同屬伊斯蘭教,還有這複雜的教派問題甚至戰爭,什葉派、遜尼派、阿拔斯派等等都和其他派別發生過持久慘烈的大戰。
因為教派之間的戰爭帝國很快就分裂,互相攻佔,試圖將對方斬盡殺絕。
早在阿拔斯王朝建立之初,倭馬亞家族的後裔就在歐洲伊比利亞半島割據獨立,建立後倭馬亞王朝(756年-1236年),由於服色尚白,中國史書稱為“白衣大食”,與阿拔斯王朝分庭抗禮。788年,北非摩洛哥又出現了什葉派的伊德里斯王朝。
直到今天,宗教問題仍然是阿拉伯世界的重大問題,互相把對方當做異端。
第三,部落和諸侯問題
從建立開始,阿拉伯帝國其實就是一個部落聯盟。大量的部落因為宗教和現實聯合起來,但內部仍然保持相當的獨立性。
簡而言之,阿拉伯人其實都是聽部落頭人的,而不是聽國王的。
到了帝國成立以後,因為這些現實的原因,形成了很多的諸侯。
這些諸侯掌握一方軍政大權,逐步形成自己的勢力,不服從帝國的指揮。
最終,這些諸侯紛紛獨立。
800年大將伊本·艾格萊卜在獲得突尼西亞封土之後,當年便建立艾格萊卜王朝(822-875年)。868年埃及總督阿哈默德·圖倫宣佈獨立,建立圖倫王朝(868—905年)。東方各省繼塔希爾王朝之後,又相繼出現了薩法爾王朝(867-903年)、薩曼王朝(874-999年)。909年什葉派穆斯林在突尼西亞建立法蒂瑪王朝,先後征服阿爾及利亞、敘利亞、埃及、撒丁島,973年遷都開羅,由於服色尚綠,中國史書稱為“綠衣大食”。此外,摩蘇爾和阿勒頗建立了哈姆丹王朝;波斯人和突厥人在波斯、中亞和小亞細亞等地建立了薩曼王朝、白益王朝、伽色尼王朝、塞爾柱帝國;在埃及、敘利亞和葉門也建立了阿尤布王朝。
最終,阿拉伯帝國勢力控制權,僅限於巴格達及其周圍地區。
第四,奴隸和平民起義問題
阿拉伯帝國建立開始,就是以貴族和宗教領袖壓制普通平民和奴隸的制度。
阿拉伯的貴族和宗教領袖生活奢侈,富裕,尤其是國王和核心大臣驕奢淫逸,比歐洲國王還要有錢。
但是,普通平民,尤其是奴隸則被殘忍剝削,過著非人的生活。
所以,幾乎在帝國成立開始,大量平民和奴隸的起義就沒有停止過。
比如歷史上第一次黑奴大起義,就是發生在阿拔斯王朝。
這些黑奴被從非洲販賣到南美索不達米亞地區進行農業生產,被當做牛馬一樣使用,隨時可能累死或者殺死。
哈瓦立及派穆斯林阿里·伊本·穆罕默德自稱是安拉的使者,使命是使奴隸獲得自由和財富,深得廣大奴隸的擁戴。869年3月,阿里率眾起事,很快便聚成20萬之眾。871年,攻陷兩河流域的重鎮巴士拉,一度進至距巴格達僅20公里處,帝國首都岌岌可危。
這次黑奴起義堅持了長達14年之久,才遭到失敗,對帝國的打擊是重大的。
就是因為阿拉伯帝國有著如此複雜的內部問題,所以一旦分裂就很難再回復統一。
這和中國完全不同。
中國之所以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說白了還是因為統一的民族和文化以及宗教。
-
8 # 世界人文通史
阿拉伯帝國最初興起於狹小的阿拉伯半島上,後來擴張到了印度河流域、帕米爾高原、大西洋沿岸、高加索山脈及北非在內的廣袤地區。(《世界歷史·阿拉伯世界的興衰》)
不過,這個國家在9世紀中葉瓦解為諸多小國,並最終在13世紀徹底被蒙古軍隊消滅。那麼,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為什麼會迅速走向衰亡,而且再也沒有恢復呢?
第一、阿拉伯帝國內部太鬆散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透過征服而拼湊起來的政教合一國家,內部管理十分鬆散,這與後來蒙古人所建立的蒙古汗國非常類似。其國內的宗教派別之爭、政治權力的角逐,都加速了帝國內部的瓦解。
第二、阿拉伯帝國分封了眾多割據勢力
由於領土擴張過度,所以阿拉伯帝國在國內分封了眾多封建主來管理土地,埋下了後來分崩離析的隱患。即使在阿拉伯帝國最強大的時期,帝國的中央對於北非、西歐、印度東部等邊遠地區的行省管理也是鞭長莫及的。一旦阿拉伯帝國出現分裂,由於宗教和民族差異,這些地區便很難再統一起來。
第三、阿拉伯帝國的暴政喪失了民心
此外,阿拉伯帝國時期的殘酷統治也激起了百姓的反抗,從而加速了它的分裂。在阿拉伯帝國時期,皇室向百姓徵收名目繁多的捐稅,結果導致了大規模的起義和暴亂。例如規模龐大的巴貝克起義、黑奴起義、卡爾馬特派起義,這些暴動都動搖了帝國統治的根基,使得人們不願意再接受阿拉伯帝國的統治。(阿拉伯重騎兵)
因此,阿拉伯帝國滅亡以後難以復興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阿拉伯帝國未能同化境內各民族,建立中央集權國家;阿拉伯帝國眾多的封建主,加速了分裂過程;阿拉伯帝國的統治階級與底層的矛盾尖銳化,失去了民心所向,使得帝國難以再次統一。
-
9 #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公元7世紀中期正當薩珊波斯帝國和東羅馬拜占庭帝國在經歷長期的交鋒而兩敗俱傷之際一支前所未見的可怕力量從荒涼的阿拉伯半島沙漠中突然崛起將從中亞直到地中海的絲綢之路盡納入自己的掌握——這一力量就是阿拉伯帝國:阿拉伯帝國全盛時期的國土面積高達1340萬平方公里,是世界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跨度最長的帝國之一,也是繼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之後又一個地跨亞、歐、非三洲的大帝國。帝國的都城巴格達成為了國際貿易中心。商道輻輳四方,直抵遙遠的東方、西歐乃至北歐。沿途客棧、水池比比皆是。沙漠之舟——駱駝奔行在浩瀚無垠的沙漠中,一隊多達4,700餘隻。為加速東西方貿易的發展,哈倫曾有過在現今的蘇伊士地峽開鑿運河,溝通紅海和地中海的設想。當時阿拔斯王朝和中國唐朝間的貿易和文化往來十分頻繁。巴格達和長安有水、陸兩路交通相連,水路經波斯灣,穿過印度洋和馬六甲海峽,抵達廣州,即著名的香料之路。陸路取道波斯和中亞,即聞名於世的絲綢之路。在兩國都城均設有專賣對方商品的市場。793年阿拉伯人效仿中國的造紙術,在巴格達建立起第一座造紙作坊。兩國還互派使節出訪。經濟的繁榮為文學藝術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哈倫對待學術的寬容態度和他不帶成見、不加歧視地贊同、支援、鼓勵以至庇護各種學問和藝術的作法,使帝國各地的詩人、學者、文學家和藝術家能不受民族和宗教信仰的限制,享有極大的學術自由,過著優裕、舒適的生活。原本誕生於印度的0~9十個數字符號如今被稱為阿拉伯數字;來自中國的造紙術和火藥透過阿拉伯人流傳到歐洲;而阿拉伯百年翻譯運動更是將希臘、羅馬、埃及、波斯、印度、中華等古文明的經典融會貫通。813—833年在位的哈里發馬蒙在曼蘇爾和哈倫·拉希德時期所設的宮廷翻譯研究機構和皇家圖書館的基礎上建立智慧宮,成為當時中東和歐洲最成功的學術機構。除此之外伊斯蘭教的傳播本身也是一種文化傳播行為——阿拉伯帝國成功將自己的信仰傳播到北非、中亞、印度河、伊比利亞等地。
全盛時期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君主)在巴格達號令四方,他擁有比歐洲任何國家的君主更大的權力,然而僅僅百年之後阿拉伯帝國的哈里發就成為了地方軍閥手中的提線木偶。1258年隨著巴格達被大蒙古國的西征統帥旭烈兀攻破標誌著阿拉伯帝國的正式滅亡,此後中東地區成為突厥系民族的天下,但突厥人作為同樣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仍大體維繫著中東地區的統一,但隨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一戰中徹底解體,阿拉伯世界徹底分裂為我們現在看到的樣子。那麼盛極一時的阿拉伯帝國是如何走向覆滅的?為什麼在此之後阿拉伯人再沒能締造出一個統一強盛的大帝國呢?
中東地區水貴如油,稀缺的水資源對農業生產是極其不利的。要解決這一問題無非不過兩種途徑:一種是各部族圍繞稀缺的水資源展開爭奪;另一種則是透過締造一個統一的大帝國進行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同時經營一條國際商道以實現貿易收入對農業生產的反哺。事實上在阿拉伯人的歷史上相當漫長的時間內採取的是前一種方式,直到阿拉伯帝國的橫空出世才改變了這一狀態。這是因為中東地區的阿拉伯半島、兩河流域、波斯高原、敘利亞地區、埃及、北非馬格里布地區等地緣板塊的體量實力都差不多,由於缺乏一個強勢地緣板塊的統馭,在交通資訊並不發達的古代極容易形成地方割據勢力。在阿拉伯帝國的全盛是時期透過對絲綢之路的經略以共同的商業利益維持各地區各部族的統一,然而一旦中央政府呈現出頹勢,那麼對這個地緣結構、民族宗教極其複雜的帝國而言將會是災難性的。
公元755年在東方的中國發生了安史之亂,表面上這似乎和阿拉伯帝國沒半毛錢關係,然而實際上這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是一場致命的變亂:阿拉伯帝國的財政收入主要依賴於透過絲綢之路進行東西方週轉貿易,然而絲綢之路的起點並不在阿拉伯帝國境內,而是在中國境內。安史之亂爆發後安西駐軍東調內地平叛,早就對西域虎視眈眈的吐蕃趁機侵佔了河西走廊,至此絲綢之路貿易被切斷。絲綢之路貿易的中斷既沉重打擊了阿拉伯帝國的經濟發展,也切斷了其國內各地區聯絡的紐帶。
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並不打算坐視絲綢之路貿易中斷,他們開始積極尋找解決之道:儘管從長安出發的西北陸上絲綢之路被吐蕃切斷了,但早在先秦時期華夏先民就開拓了自廣州出發的海上絲綢之路,到漢代時華人在海上的足跡已到達印度半島。事實上當年的羅馬帝國曾開闢一條自埃及到達印度半島的航線,由此和華夏先民開拓的海上絲綢之路連線起來,如今阿拉伯人也打起了這條商道的主意:公元766年阿拔斯王朝第二任哈里發曼蘇爾正式遷都於底格里斯河西岸的新都巴格達,他為營建這座新都動用了10萬工匠,花費了四年時間和1800萬金幣。這座原本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在曼蘇爾的經營下迅速成為和中國長安齊名的世界兩大都市——這是一座擁有100萬人口的大城市,而與此同時的巴黎和羅馬加起來不到4萬人。曼蘇爾曾說出自己遷都的理由:”巴格達可以透過底格里斯河到達波斯灣,由此透過海上絲綢之路和東西方展開廣泛的貿易往來“。當然巴格達畢竟還是一座內陸城市,與此同時波斯灣附近的港口城市巴士拉也迎來了自己的輝煌。
儘管阿拉伯帝國透過利用海上絲綢之路的商業利益暫時掩蓋了國內地方割據勢力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然而對阿拉伯帝國而言:海上絲綢之路的功效遠遠不及陸上絲綢之路,因為像中亞呼羅珊這種邊遠地區根本就不可能從海上絲綢之路貿易中獲利。臨海地區以海路作為依託獲得了豐厚的商業利潤,那麼內陸地區要發展怎麼辦呢?於是阿拉伯人重新回到了阿拉伯帝國誕生之前的大規模內爭狀態——各路地方勢力之間為爭奪更多的生存資源不惜大打出手。在此後近千年的時間裡阿拉伯內部各地區各部族之間為爭奪最為寶貴的水源幾乎一直處於彼此征戰的狀態,進入現代後隨著石油資源的發現又成為了阿拉伯各國又一個爭奪的新物件。儘管阿拉伯帝國曾將全體阿拉伯人統一在真主的旗幟之下,但伊斯蘭教並非鐵板一塊:遜尼派和什葉派爭鬥了上千年,除了這爭奪了上千年的兩大教派之外,伊斯蘭教歷史上還有很多曇花一現的小教派,教派之間的分歧伴隨著阿拉伯各國之間原有的矛盾衝突進一步加深了阿拉伯世界的裂痕。
除了阿拉伯世界本身的裂痕之外,國際上的大國也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因為這勢必將極大地扭轉整個世界的格局,威脅到世界大國的國際地位。自從一戰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解體以來大英帝國、美國、蘇聯三大世界級超級大國都將自己的觸角伸到中東地區,尤其是冷戰時期美、蘇雙方身後都站著一大群阿拉伯小弟。如果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出現將對超級大國的世界霸主地位構成極大的威脅,至少會削弱其干預中東地區事務的能力,所以大國不希望看到一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
-
10 # 龍豹雞
要理解阿拉伯人為什麼無法再次偉大,需要首先理解阿拉伯人這個概念。什麼是阿拉伯人?黑色的蘇丹人說自己是阿拉伯人,白色的敘利亞人也說自己是阿拉伯人,世俗的埃及人說自己是阿拉伯人,愚昧的沙特人也說自己是阿拉伯人。可見,阿拉伯人的範疇,與昔日阿拉伯帝國時期的阿拉伯人範疇已經截然不同了,這個概念被無限擴大和濫用了,誰都可以是阿拉伯人,但誰也不是真的阿拉伯人。
當年,在公元7世紀,阿拉伯狂飆突進的年代,阿拉伯人這個概念是很清楚的,幾個世紀內從阿拉伯半島紅海沿岸上走出去的說閃米特語的各色人等就是阿拉伯人,他來自半島南方的葉門也好,來自半島北方的漢志也好,是依附於羅馬的加薩尼王國也好,是依附於波斯的萊赫米王國也好,大家都是阿拉伯人。於是,在伊斯蘭的旗幟下,阿拉伯人打敗了波斯和東羅馬,建立起自己的龐大帝國。他們佔據了幾乎整個西亞和北非,控制了印度洋沿岸。
為了維繫這個帝國,半島上的阿拉伯人被遷徙到帝國的各個角落。從哈里發時代就開始了,阿拉伯人離開故鄉,來到美索不達米亞,來到敘利亞,來到埃及,來到北非,甚至前往中亞和南歐,到處都有阿拉伯人。但是,其副作用很快就出現了,分散各地的阿拉伯人再也無法團結在一起了,彼此間的歸屬感,再過了一兩代人之後就已經蕩然無存了。於是,帝國就慢慢的變色了。倭馬亞王朝時期,憑藉發達的敘利亞板塊,並聯盟埃及板塊和波斯板塊,倭馬亞家族還能夠確保帝國的強大與繁榮。
但是,自公元8世紀開始,分散的阿拉伯人的力量就開始衰落了。敘利亞已經控制不住局面,一心要復國的波斯人揭竿而起,擁立阿拔斯家族奪取了哈里發的寶座,新建立的阿拔斯王朝已經是一個波斯王朝了。波斯貴族把持朝政,波斯妃嬪充斥後宮,波斯將軍割據四方,波斯學者壟斷文化,即便是強大如哈倫.拉希德和馬蒙這樣的哈里發,也改變不了波斯文化在阿拉伯帝國體內借屍還魂。他們找不到一個完整的阿拉伯民族可以依靠,甚至連一個阿拉伯將軍也找不到。所以,從9世紀上半葉開始,阿拉伯的哈里發就不再偉大了,阿拉伯帝國的各地都在事實上獨立了,哈里發朝廷只剩下巴格達,哈里發也成了傀儡,有時候是朝中突厥馬穆魯克的傀儡,有時候是波斯人布韋希王朝的傀儡,有時候是塞爾柱帝國的傀儡。
此時,帝國境內到處都是阿拉伯人,那些被征服的民族,除波斯人外,全都搖身一變成了阿拉伯人,北非的柏柏爾人成了阿拉伯人,埃及人也成了阿拉伯人,敘利亞人也成了阿拉伯人,馬穆魯克也成了阿拉伯人。可以說,到處都是阿拉伯人,但到處都沒有阿拉伯人。等到蒙古人取締了哈里發之後,最後維繫各地阿拉伯人的那根線也斷了。各個地區的真假阿拉伯人,在各個地區分別融合成不同的阿拉伯民族單元,各單元之間各自為政,水火不容,背道而馳。延宕至現在,各國各地的阿拉伯人實際上已經發展成為了各自獨立的不同民族。每一個阿拉伯民族各自掌握一塊地方,既不會彼此團結,也不會彼此融合。所以說,真正的統一的阿拉伯民族已經不存在了,還奢談什麼再創阿拉伯帝國輝煌。
-
11 # 鳶飛九天2018
這個問題使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自從火槍出現之後,遊牧民族就變得能歌善舞了。其實,曾建立龐大的阿拉伯帝國的阿拉伯人,與中國北方乃至東歐地區的遊牧民族,並沒有什麼本質上的不同。
他們都是在冷兵器時代,依靠堪稱戰爭bug的騎兵,最終打下了龐大的疆域。所不同的是,阿拉伯人擁有著宗教武器作為武裝,因此,阿拉伯騎兵的戰鬥意志更為頑強,更加悍不畏死,統治的地區也更為穩固。
阿拉伯帝國但是究其根本,阿拉伯人所建立的龐大阿拉伯帝國,依然有著所有遊牧民族所建立帝國的共同缺點,而這些缺點也最終導致了帝國的滅亡,使得阿拉伯人再沒能崛起。
第一,崛起太過迅速,因此,其統治區域內民族關係錯綜複雜,國內矛盾重重。縱觀世界上曾經出現過的龐大帝國,能夠保持長期穩固統治的帝國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國內擁有一個人數佔據多數的主體民族。
阿拉伯帝國很顯然,崛起於阿拉伯半島的阿拉伯人雖然同化了大量的遊牧民族,但其統治區域內依然存在著大量的非阿拉伯人。而這些人的人口數量和比例還要超過阿拉伯人。
雖然這些地區的人口也大多信仰了伊斯蘭教。但是,當強盛一時的阿拉伯帝國崩潰之後,這些地區紛紛脫離了阿拉伯的統治,也很顯然,他們也並不想再回到阿拉伯人的統治之下。
阿拉伯帝國第二,阿拉伯民族內部的矛盾也十分明顯。阿拉伯帝國崛起之時,其實內部就存在著許多特權階層,阿拉伯帝國與其說是一個君主制的帝國,還不如說是一個部落利益聯盟。
這些有著不同利益的集團在帝國興盛時期,尚可團結一致,一旦國家衰落,由於不同的利益訴求,彼此之間產生矛盾並最終分崩離析,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宗教內部矛盾。一提起阿拉伯人,我們往往將其等同於伊斯蘭教。這麼說雖然並不準確,也有少部分阿拉伯人並不信仰伊斯蘭教,但是絕大多數的阿拉伯人依然是以伊斯蘭教為自身的信仰。
阿拉伯帝國士兵隨著伊斯蘭教的發展,先後分出多個宗教派別,在這些不同的宗教派別看來,異端甚至比異教徒更可恨。因此,他們之間矛盾重重,甚至爆發了多場戰爭。內部矛盾尚無法解決,更無所謂對外擴張、重新崛起了。
第四,阿拉伯帝國崩潰之後,強敵環伺。先是奧斯曼土耳其的數百年統治,隨後則迎來了工業革命之後的西方列強。尤其是工業革命之後,裝備了先進火器和火炮的西方列強,將地球上任何一支堪稱能征善戰的民族和部落,打得落花流水。
西方的堅船利炮遊牧民族的騎兵優勢從此退出歷史舞臺,徹底消失。而顯然,並沒有趕上工業革命浪潮的阿拉伯人,自顧尚且不暇,又何來足夠的實力發展出阿拉伯帝國的盛況呢!
雖然現在的中東地區,也就是曾經阿拉伯帝國的疆域,發現了數量驚人的石油儲量,諸多阿拉伯國家也因此過上了富足的生活。但是,這些石油反而進一步加劇了阿拉伯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和矛盾。同時,光憑足夠的金錢,沒有足夠的人才和先進技術,也不可能建立一個強盛的國家。而這些,顯然是阿拉伯國家最為欠缺的。
-
12 # 坐古談今
阿拉伯帝國的“解體”從9世紀就開始,10世紀達到高峰階段,之後的阿拉伯帝國統治者哈里發只是名義上的統治者。其哈里發地統治被阿拉伯人內的各個支派、龐大混雜的突厥人支系抑制甚至控制。
1258年,巴格達被蒙古軍隊佔領,哈里發被馬踩踏而死。自此,阿拉伯帝國正式消亡。
(1)阿拉伯帝國內是四分五裂、教派衝突嚴重,導致內耗頻繁
阿拉伯地跨歐亞非,在歐洲部分甚至統治過法國南部部分地區,可見其勢力龐大。但是,其內部阿拉伯人在人數上、文化上,比突厥族群、波斯文明、印度文明要弱勢;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人在宗教上又分為:遜尼派、什葉派兩大教派,兩大教派內部又分成不同宗派,所以,阿拉伯帝國在統治上很不穩定,為了更好地統治很容易形成兩種情況:
或者倚重某個宗教信仰或者倚重某個族群的武力支援,由此,四任哈里發除了第一任外其他三任都是被人暗殺。同樣,四大哈里發(632年-661年)之後的倭馬亞王朝(661年-750年)也是因什葉派藉助波斯文明推翻。
後來建立的阿拔斯王朝(750年-1258年)同樣面臨著教派威脅。因此,阿拉伯帝國政權的哈里發們往往“弱勢為主”。
(2)幾百年的思想分隔導致互相壓迫造成千年的不團結。只要不團結,歷史在悠久文明在燦爛也白搭,因為不團結中東阿拉伯地區成為“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地區”
阿拉伯帝國的統治基礎就在今天的大中東地區,該地區現在的狀況也是目前世界上最混亂的地方。國家眾多,每個國家都不大且內部教派矛盾、種群矛盾都很突出。
阿拉伯帝國就是因為上述問題導致衰落、解體、滅亡,在其後的800多年裡,雖然有薩拉丁(庫爾德人)等展現了“寬廣胸懷”。
但是,大部分時間裡宗教間的仇恨、種群間的血海仍然使得該地區不是生活在“十字軍”的鐵蹄、鐵血之下,就是被奧斯曼帝國統治。
如今,又有了各個“獨立的物質利益”考量。使得該地區很難有凝聚力,從而逐漸成為一個:所有人反對所有人的地方。
你不知道你的敵人在哪裡,不知道你眼前的朋友何時會出賣你。人們只能重視短期利益。
回覆列表
阿拉伯帝國在解體後,為何阿拉伯人再也發展不出以前的盛況呢?
曾經的阿拉伯帝國不可謂不雄壯,在鼎盛時期,他們的東部一直延伸到印度和,西部抵達大西洋,是東西跨度最長的帝國,也是史上為數不多的能夠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國家。但是,自從蒙哥西征摧毀巴格達,滅亡阿拉伯帝國之後,阿拉伯帝國就開始沉淪。
後來的阿拉伯帝國被奧斯曼帝國接手,阿拉伯人在外族的統治下生活了幾百年,後來奧斯曼帝國也隕落了,這裡又成為了西方殖民地。後來隨著一戰二戰的開始,民族獨立浪潮開始席捲全球,阿拉伯世界才重新獲得了獨立。
即使如此,阿拉伯國家還是承受著來自西方的很多壓力,西方世界的頻頻介入,讓阿拉伯世界戰亂不斷,從伊拉克,到敘利亞等等。西方國家不願退出這片富得流油的寶地,這是阿拉伯世界再難出現強國的一大原因。
阿拉伯世界共有1313萬平方公里,人口是4億2千多萬,但是其中卻包含了22個國家,平分下來的話,每個國家的體量其實是很有限的。阿拉伯世界號稱世界能源庫,他們的石油儲存總量佔到了世界的一般,但是,石油也並不是所有的阿拉伯國家都有。
放眼整個阿拉伯世界,似乎沒有一個國家完成了工業化程序,而能否實現工業化,是一個國家能否成為強國最重要的條件。阿拉伯國家並沒有工業基礎,這不僅影響著他們的經濟,也影響著他們的軍事實力。整個阿拉伯世界的經濟結構都非常單一,軍事實力也非常有限,從以色列五次單挑阿拉伯群雄而未遭一敗就能看出端倪。
宗教又是困擾阿拉伯地區的一個重要問題,遜尼派和什葉派長期以來的紛爭,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撕裂,這種撕裂不僅僅是國家和國家之間的,而是在一個阿拉伯國家的內部,也面臨著這種撕裂。這種情況帶來的最大影響就是整個阿拉伯世界無法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阿拉伯世界是希望可以整合力量一致對外的,但是他們很難走到這一步。阿拉伯聯盟早在1945年3月就已經成立了,但是效果實在不明顯,遠遠到達不了歐盟的那麼水平。阿盟也管不了成員國之間的內鬥,因為他們從來不把彼此視為一個整體,他們各懷鬼胎,結果就是被各個擊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