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時空通訊
-
2 # cnBeta
在商業化之前,太空旅行必須要解決的一大問題是艙內的散熱。
據外媒報道,當宇航員前往火星的時候,如何保持涼爽環境是一個主要問題,為此,來自伍斯特理工學院(WPI)、由Jamal Yagoobi領導的一支機械工程師研發了一套沒有運動部件的新型電力冷卻系統--Electrohydrodynamically Driven Liquid Flow in Parallel Micro-Tubes。
獲悉,這套電流體動力學(EHD)冷卻系統已經在國際空間站(ISS)展開測試,這是一套利用帶電流體透過微小管道輸送熱量的系統。在這個過程並不會產生任何的噪音或振動現象。
熱量是太空旅行需要面對的最大、最持久的威脅之一。雖然當太空飛船處於陰影部分的時候其周圍的溫度低至零下幾百度,但它真正要面對的卻是高溫問題。當受到太陽照射時,如果沒有將其反射那麼它將會迅速升到水的沸點之上。
而更大的問題就是太空是一個真空環境,此時宇宙飛船就像是一個巨型熱水瓶。宇宙飛船內會產生大量的熱量,有來自動力系統、電力系統、機械部件也有來自宇航員。然而由於它被真空環境包圍,所以沒有空氣來為其消除熱量。於是這些熱量需要被轉移到面板上然後將其輻射到太空中。不過這種做法的弊端之一就是不夠高效且在該過程中使用的泵和馬達還會產生噪音和振動。不過最新的EHD冷卻系統卻將可能解決以上這些問題。
Yagoobi指出,當處在太空環境時,人們無法開啟窗戶讓冷空氣進來冷卻艙內溫度,“許多電子裝置被塞進了宇宙飛船或衛星的一個很小區域內。由於我們需要使用更加先進的電子裝置於是也就帶來了更多的熱量。這就是我們需要開發這項技術的原因。”
2012年和2013年,WPI已經在零重力飛機飛行中進行了試驗,去年2月它又搭載龍飛船進入ISS,這項測試工作將會一直持續到今年8月。2021年,EHD冷卻系統將推出一個更復雜版,預計投入成本1000萬美元左右,未來將接受一年左右的測試。
就像現在的實驗一樣,更復雜的“電液驅動液體薄膜
除了在空間站和未來的載人火星任務中使用,該團隊表示該技術還能應用到衛星和深空探測以及工業冷卻和加熱、通風、空調和製冷系統中。
“我們的工作被認為是成功的,對此我們深受鼓舞,”Yagoobi說道,“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次在太空中使用這種冷卻泵技術,結果出來是非常積極的。這對於我們下階段的工作非常有幫助。”
EHD冷卻系統演示影片
-
3 # 矽釋出
快實現了。
第一次私人資助的月球之旅比賽首次宣佈之後的十多年,Google Lunar X Prize競賽即將接近最後期限。
目標:在月球上登陸一艘無人飛船,至少行駛500米,並將高畫質影片的“月球”傳回地球。整個任務必須由私人資助。
完成挑戰的第一支隊伍將贏得2000萬美元。到目前為止,只有中國,美國和蘇聯的政府已經成功完成了登月行程。
還剩下五個競爭對手:以色列的SpaceIL,美國的Moon Express,印度的印度河團隊,日本的Hakuto以及跨國集團Synergy Moon。
SpaceX在2017年2月表示,兩位勇敢的太空遊客為了確保自己在月球周圍旅行,為該公司安排了一筆重要存款。他們的名字沒有公佈。SpaceX計劃使用新的重型獵鷹執行任務。
由亞馬遜 (AMZN)執行長傑夫貝佐斯成立的太空服已經有一個小火箭,被稱為新謝潑德。該公司將使用該火箭 - 可能在2019年的某個時候開始 - 將付費遊客送往太空,在回國之前他們將經歷微重力。
2018年,Blue Origin將為該專案進行更多測試。但Blue Origin今年還計劃在佛羅里達州肯尼迪航天中心舉辦一個新的閃亮新工廠的盛大開幕儀式。這就是建造一個更大的火箭,稱為新格倫的地方。
該火箭將能夠將衛星引入軌道,為Blue Origin開闢了一系列新的商機,目前這些商機大部分由Bezos自己的口袋提供資金。
預計新Glenn將在2020年的某個時候推出。
一些擁有太空雄心的初出茅廬的公司 - 包括理查德布蘭森的Virgin Orbit和 一家名為Rocket Lab的紐西蘭公司- 計劃在今年的某個時候發射衛星進入軌道。
隨著技術的發展,衛星的價格急劇下降,更多的實體 - 從大公司到高中,再到播客團隊,都越來越有興趣將衛星投入太空。
但有一個共同的抱怨:發射不便宜或不夠頻繁。
這就是為什麼更多的火箭初創公司正在加緊實現更方便地訪問太空。
-
4 # 科技行者
明年就可以了!
NASA 已經公佈了商業載人專案兩大承包商的飛行測試時間:SpaceX 的 Dragon 飛船的首次無人飛行測試將在 2018 年 11 月進行;波音 Starline 飛船的首次無人飛行測試定在 今年底到明年初。在無人飛行測試之後 SpaceX 不早於明年 4 月進行首次載人飛行測試。波音飛船的載人測試則計劃到 2019 年年中。NASA 同時宣佈了執行載人飛行測試的宇航員:完成過六次太空行走的 Bob Behnken 博士和 Doug Hurley 上校將參與 SpaceX 的測試;Eric Boe、Chris Ferguson 和試飛員 Nicole Aunapu Mann 將參與 波音的飛行測試。前四名宇航員都執行過太空梭的飛行任務,Mann 在 2013年成為候選宇航員,這是她第一次進入太空。參與認證後飛行的宇航員包括 Victor Glover 和 Mike Hopkins(SpaceX),John Cassada 和 Sunita Williams(波音)。
-
5 # 浩至然航天科技
太空旅遊在上個世紀火箭航天時代已經開始了。因為火箭發射成本太高,運載效率太低了。一般人無法實現夢想。只有少數頂級富豪能夠體驗。並且全程充滿了各種不確定因素誘發的危險性。
21世紀要想打造輕鬆、親民、安全、高效的太空旅遊,應該發展新的飛行科技。
“浩至然”太空旅遊專案主要設定有:
深宇觀察:有三臺特大型專門為遊客設定開放的“引力天文望遠鏡”瞄向深邃宇宙,將數百萬光年外的宇宙星體拉入眼簾。“引力天文望遠鏡”不同於傳統的光學望遠鏡和射電望遠鏡。而是透過鏡頭前端引力圈形成的具有類似玻璃表面彎曲的“引力膜”,“引力膜”改變光子路徑,實現對光的折射和聚焦。從而更加清晰地看到遙遠宇宙星空物體,避免了鏡頭灰塵附著物對觀察效果的干擾。從太空中觀察宇宙避免大氣層的干擾,清晰度將更加完美。遊客將依次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指哪看哪!
太空農場:科學實驗用途的太空農場分動物園和植物園兩部分,均將向遊客開放,遊客可以看到各種生物在失重環境下,如何活動的情景,並且可以按照規定指引,自己觸控和餵養小動物。可以在不毀壞植物的前提下,穿梭在綠意蔥蔥的植物叢中。透過集氣裝置過濾過的人造風會從不起眼的角落裡迎面吹來,帶你感受到植物帶來的豐富的負氧離子和氧氣。自由拍照留戀,即時傳送朋友圈炫耀、共享是被許可的。
太空餐廳:大型的太空餐廳可以一次性接待200人同時就餐,每位就餐時間不超過90分鐘,因為後面還安排有其它人就餐。這裡就餐食品種類非常豐富,且不再重複收費。想吃自己動手隨意拿,但是不準浪費。許多原本在太空中禁止的食品和飲料,這裡是許可的。比如牛排、拉麵、王老吉、啤酒等,不只是包裝方式改變了,使用工具和食用方式也改變了。不適應的人必須適應新的就餐模式,否則只有餓肚子。吃米飯或喝湯時,有食物顆粒和水飛濺時,也不用擔心,因為有集氣裝置將漂浮的異物透過微氣流定向運動,達到吸引效果收集起來,保持空氣乾淨。幾個朋友在一起,靠著通透的玻璃幕牆,一邊就餐一邊欣賞太空美景是每天必須做的事情。太空餐廳一天就餐四次,按規定順序時間就餐。
軌道睡眠:睡覺是太空旅遊必修課,也是頭等大事。睡覺空間安排在3立方米的膠囊公寓裡面,有溫度、溼度、氣流、氧氣等調控引數,為了滿足某些人睡覺喜歡把腿架起來,還將設定智慧化“陪睡模特”,讓你靠,讓你架。充分滿足你個性化睡姿的需要。每天睡覺2次,一次為2小時的小憩,相當於午睡。這只是為了恢復體力和精力。另一次為深度睡眠,讓人體生物鐘回到第二天,並徹底修復“白天”旅遊活動導致勞損的精氣神。
太空賞月:坐在“浩至然”號空間站裡賞月,更加靠近月球,那不是我們主要關注的賞月景點。在地球軌道上,我們將在距離地球約1000公里遠的位置安裝一個直接約200公里的圓形人造月亮,這個人造月亮面向地球,將Sunny反射給地球,照亮漆黑的夜晚之外,還有兼有收集太陽能的功能,相當於一個特大型軌道太陽能發電站。除了滿足自身用電,還為各種軌道衛星和裝置提供快速充電換電服務。另外兼有液晶大螢幕功能,面向全球開播正真意義上的超大螢幕“衛星影視”。地面的人仰望星空,會看到巨大的人造月亮播放的節目,這期間也會看到讓人討厭的地球商家贊助的“太空廣告”。當空間站和人造月球在各自軌道執行相遇,擦肩而過時,可以抵近欣賞人造月亮巨大的構造和緩緩而來的視覺衝擊力。真可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
銀河大課堂:每位進入太空旅遊的遊客都必須上一堂太空課。客廳上除了重申講解一下太空旅遊注意安全事項,更主要講解:人類起源、生命意義、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和平共處、星空物語等人類必須明白的基本教義。提高每個旅行家對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宇宙和諧共存的正確世界觀。回到地球傳播宇宙愛的真諦。
還有:出艙散步、飛控室參觀、自助科學小實驗、太空工廠半日遊、太空花園、軌道水族館、健身房、5D幻覺影視、星空綜藝演播廳、太陽溫泉浴場、富氧健康體驗室等等十幾種有益身心的娛樂專案。各項娛樂細節就不表述了,屆時有緣自己去親身體會吧。如此豐富多彩的,三天時間太空旅遊,感覺真的不夠用啊。實在讓人不禁流連忘返。
當三天72小時的旅遊時間即將截止時,返回飛船已經在空間站的右側100米外的泊位等候遊客了。遊客必須提前20分鐘拿好自己的隨身物品,從飛行通道“飄”100多米遠到泊位介面,從旋轉開啟的出入介面穿過,進入待命的“銀河之貝”飛船內部,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繫好安全帶,開始返航…………
2025年,相約中國民營企業“浩航科技”研發、製造的“浩至然”國際共享空間站!我們的速度將是“突發”的。用不了多久,我們將正式公佈全球第一個有中國民營企業研究開發的空間站“浩至然”號的相關詳細資訊。
呵呵,一股腦地用手機寫這麼多浩航科技“內參”部分內容,洩露機密過多哦 。關於旅遊景點文字有點多了,就此打住。這不是開玩笑寫小說,我們是認真的,充滿激情的。之所以我們充滿激情,想法多多,那是因為我們擁有劃時代的、特殊的、致勝的寶貝:“銀河之貝”。
感謝關注、敬請期待。
-
6 # 科技流隊長
國內,國外玩膩了,抬頭仰望星河,浩瀚的宇宙是下一個旅遊目的地。
太空旅遊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在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實現的。我們先看看要去太空旅行都要經歷哪些階段。
去
去太空就要有交通工具,目前人類使用的就是運載火箭,靠化學燃料產生的化學能轉變為動能,將火箭推向太空,拜託地球引力的束縛,到達太空。現在的運載火箭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如果要去太空旅遊,乘坐火箭是完全可以放心的。另外,美國也在搞空天飛機的研究,就是捨棄運載火箭,採用像飛機一樣從跑道滑跑,起飛,衝出大氣層,返回時,還是像飛機一樣,進入大氣層後,透過飛行,降落在跑道上。太空梭這個“交通工具”目前已經被美國,俄羅斯捨棄,不是未來發展的方向。
遊
太空環境的特殊性決定了太空旅行不能像地球上一樣:下車隨意看,需要待在飛船裡,從懸窗外俯瞰我們的地球,欣賞美妙的宇宙。當然,也可以有出艙活動,穿上酷酷的宇航服,走出飛船,在太空裡“漫步”,雖然活動範圍肯定比較小,但這種體驗卻是令人激動的。
回
以上也是目前航天器飛行和返回的方式,太空旅行也必定是以這種方式來開展。成熟的技術和豐富的經驗能夠保證太空旅行的順利。
但是,技術上的可行不一定代表實施的可行。
1. 航天飛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從火箭發射,軌道控制,飛機控制,返回控制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技術上的支援,這可不是給汽車加個油就能隨便跑,因此經濟成本勢必相當高,不是普通大眾所能接受的。當然,除了對此相當痴迷的億萬富豪。
2. 太空旅行過程中的火箭發射階段,要擺脫地球引力的束縛,身體將承受相當高的過載,同樣,在返回階段,身體也一樣要承受相當高的過載。沒有很好的身體素質和專業的訓練,普通人是一般承受不了的。所以,太空旅行並不適合所有人。
3. 在太空旅行,所有維持生命所需和生活所需的物資,都需要從地球上帶來,那麼可想而知,成本也是相當驚人的,不是“財大氣粗”的人是消費不起的。
太空旅行,想想就讓人熱血沸騰,可是種種客觀因素的限制,不可能是買張票就出發的旅行,希望不遠的將來,科技的發展能夠充分保障普通人的太空飛行,並降低費用,提高快捷性,那時候,我們就能相約一起,漫步蒼穹了。
-
7 # 來看世界呀
每年都有若干宇航員往返地球和估計空間站,太空旅行早就可以實現,但是卻不值得,需要很多錢“買票”,還得承擔更高的生命風險,航天技術還得繼續發展。
可以理解題主所說的太空旅行大概是航空旅行那樣的,雖然有點小貴,但是對大多數人來說偶爾奢侈去體驗一把還是可以的,飛機的安全性、載客能力和現代航空的規模使得坐飛機出行十分普遍。可飛機畢竟只是在大氣層外飛行,飛行速度不需要很快,一兩音速就相當 快了。將人造飛船送入地球軌道卻需要十分強大的火箭,將飛船加速到至少7.9公里每秒的飛行速度,現代火箭要達成這樣的目的,需要建設一個規模龐大的配套航天工程,而火箭的載重能力卻很低,歷史最高也不過118噸,這還要被飛船和吃喝拉撒等物資佔去一大部分,剩下才是載人空間,歷史最高的記錄是太空梭,只能帶7個人。
航天工程的建設和其運載能力較低,使得航天發射相當昂貴,以往曾有富豪乘坐俄羅斯的飛船前往空間站體驗,一個人要掏2000萬美元“買票”,夠坐小半輩子飛機了,而這樣的航天飛行還得承擔更大的風險,旅客畢竟不是專業的宇航員,短期的訓練難以使他們掌握足夠的技能,更多地是在身心上能夠接受火箭發射和返回地球時的劇烈震動帶來的恐懼感,雖然2003年(哥倫比亞太空梭)後沒發生過導致死亡的航天事故了,但現代載人火箭的安全性還是要低於飛機的,也使得目前不到10名旅客體驗航天飛行。
現代航天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降低發射價格,價格降下來後人類才能送更多的人和物資到地球外層空間,不管是建設空間站還是其他航天計劃,都要比現在更容易實現。
-
8 # 自然並不是孜然
若是說,以當代地球科技,是否能去太空旅行?回答是,肯定能,事實就擺在面前,外國已經有好一些人去過太空,旅遊一番回來了;若是說,以當代地球科技,是否實現普及太空旅遊?回答是,還不能,因為實行一次太空旅行,需要花上2000萬美元左右,一般人都沒有這麼多錢。
普通人真正去太空不行,但是來一次模擬的旅行還是可以的。
體驗失重飛行
失重飛行並非真正意義上的太空旅遊,它只能讓遊客體驗約半分鐘的太空失重感覺,雖然這只是類似於坐一趟飛機,但是意義非凡,因為宇航員在訓練時為了體驗失重通常也是採用這種方法。這樣的一次體驗大概是5000美元,折算成人民幣,大概萬把塊錢,大部分人都是可以出的起的,甚至大部分人一個月就掙來了。
體驗高空飛行
飛機將遊客帶到距地面18公里的高空,甚至更高時,便可發現這樣的一件事實“原來地面不是平的”,我想這時候就再也不會懷疑科學了。並且還能看到頭頂無邊黑暗的天空,體會到一種無邊無際的空曠感,這時候再去想象一下宇宙,就會發現,原來科學真的強大。這樣的一次體驗價格大概是失重飛行體驗的兩倍,大概不到十萬塊錢,大部分的人也能夠付得起,賺的少的人可能一年的收入,賺的多的人幾個月就賺來了。
-
9 # 智黑inHeater
去是可以去的。等到2021年,人類就可以實現去太空旅遊的夢想了哦!國外有一個航空公司Bigelow,發起了送人去太空旅遊的活動,就是讓人去國際空間站待上一個月。這家公司的老闆羅伯特·畢格羅提出,提供每個座位5200萬美元,只需要5200萬美元(3.6億人民幣),你就可以在外太空待上一個月。此專案預計在2021年開始執行,預計參與者4名,將會與16名專業宇航員共同生活。5200萬美金裡只包括訓練和實戰進入太空的費用。
然而在太空站,並不會是想象中的舒適,每個人只有專用的睡袋。另外也不能幻想吃的特別好,宇航員的食品中,沒有牛排魚子醬,最多的就是補水充能最多的食物花生醬、壓縮餅乾、果凍或者一些玉米餅等。當然這趟旅途也是刺激和永生難忘的,在視窗望一望就能看到地球。而且還可以體驗平常體驗不到的失重感。甚至可以發微博裝逼”老子在太空“。不過空間站的流量特別貴,1GB達到了50美元(人民幣312元),都上不起網了。不過連3.6億的機票錢都出了,還會差這點流量費用嗎?當然在享受這一切的時候,也需要擔任相應的風險,因為外太空的輻射量超級大,曾經在空間站工作一年的斯科特,回國後身體有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免疫系統下降了整整一半。還好,這輩子都去不起。雖說去太空旅行技術上不成問題,但也得特別富有的人才去得起啊,畢竟3.6億在地球都可以買一座島了,去最豪華的酒店都能住上三年。
回覆列表
這張漂亮的圖片,是上世紀八十年代風靡一時的泛美的旅月"船票",很多人報名準備去月球,可惜發起這項活動的泛美航空於1991年破產了,此事也就不了了之,成為許多人一個美好的肥皂泡。
太空旅行還有相當長一段時間是非常奢侈的事情。這個相當長有多長呢?我想至少要100年。
在近來的幾十年裡,如果你能夠達到某種奢侈的消費標準,當然可以實現太空旅行。
這個奢侈要多大呢?大概打個噴嚏用一張紙需要花費一輛橋車的費用。
在2000年以前,太空飛行還是專業人員科學探險的專利,那時國家不惜代價,到過太空的也就那麼三四百人,到過外星球,也就是地球家門口的月球踏過腳印的只有12人。
2001年,人類第一位自掏腰包買票進行商業旅行的人出現了,他就是美國商人丹尼斯·蒂託,他曾表示,“我的夢想是在我死之前可以到太空中旅行”,他做到了。
他之所以能夠做到,唯一的原因就是他有錢,完全付得起打一個噴嚏那張紙需要一輛轎車的錢。
61歲的他完成了這個終極目標,他在距離地表約400公里的國際空間站呆了7天另22個小時,付了2000萬美元的船票。
有人按照當時價格計算,他每呼吸一口空間站的空氣,大體需要付出買一輛桑塔納轎車的錢。打個噴嚏要呼吸幾口空氣,足夠買一輛豪華轎車。
如果你覺得這個價格“嘖嘖”稱貴,對不起,現在漲價了。可以說,自從丹尼斯·蒂託打開了太空私人旅行的魔瓶後,誘惑之蟲已經弄得許多人癢癢起來,許多公司和個人都開始了躍躍欲試。
這其中有打算開發太空商業旅行業務賺錢的,也有很想花錢實現太空夢的。
各取所需,一時大大小小五花八門的太空公司開始了招攬生意。
NASA已經宣稱在不久可能開通私人訂製外太空旅行專案,以每張往返船票5200萬美元的價格預售,其財務官傑夫·德維宣告,這還不是最終的價格。
他說:畢竟空間站上一個廁所造價都需要1900萬美元,而所有的空氣、水、食物、保健安全用品,都得用飛船補給。
又不能動員大家種土豆,吃喝拉撒每天也要花數萬美金。
言下之意不但賺不到錢,還虧大發了。
一般是沸沸揚揚,一邊是暗度陳倉。
近年來最跑火的太空新聞人物SpaceX執行長馬斯克,據說已經悄悄簽下了首個私人月球旅行合同,據透露,這位神秘旅客叫前澤友作,是日本最富有的人之一。
他可能包下了一艘到月球的飛船,費用超過2.5億美元。
這些都是普通吃瓜群眾可望不可及的。但也有可及的。
有一家叫維珍銀河公式的,就推出了一項平民太空計劃,來往一趟只需要25萬美元。
當然不是我們地球上坐趟短程高鐵那麼便宜,不是25美元,而是25萬美元。
一個有太空夢想的金領高階白領咬咬牙,如果也算吃瓜群眾的話,還是有這個能力的。
這項計劃有些什麼驚世駭俗的安排呢?主要旅行過程就是乘坐兩個半小時高空飛機到達15公里高度,那裡被說成是地球邊緣,然後在那裡讓你享受6分鐘的失重體驗。
有沒有一頓午餐供應呢?沒說。
我覺得這種驚世駭俗和坐趟過山車差不多,而坐過山車大概25美元足夠了。
窮人有窮人的價值觀,這或許就是不同的人品味不同的價值判斷把。
說了這麼多,不知道大家對這個問題有所理解沒有?
憑著地球現在的科技,能夠實現太空旅行嗎?你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