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植夫親子家庭教育
-
2 # 零度話室
貼一個我文章裡內容過來。
生活中遇到一個熊孩子,總會被氣的牙根癢。
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我都秉承著一個觀點!你家孩子又不是我生的,憑什麼讓我替你慣著!
火車上好死不死和夏令營的熊孩子在一個車廂,沒有父母陪同。
夏令營老師又很不負責(可能怕管多了會被投訴,大家也知道現在家長基本只聽孩子的一面之詞)
整個車廂雞飛狗跳的,有一個特別皮的,站在上鋪的梯子上,有人過路就把腳伸出來擋住路!
我一把把他的褲子拽下來了,熊孩子沒有穿內褲,小丁丁露出來了。
全車廂的人都大笑,熊孩子也就七八歲,懂自尊心的年齡,立馬老實了臉爆紅。
我威脅他說“再不老實把你扒光了,拍裸照發網上”,他馬上躺床上安靜的看書了…………整個車廂的人都對我投來佩服的目光!
還有家長也跟著不懂事的。
“小妹妹你的掛件挺好看的,我家寶寶想要,你看她這麼小…”
“阿姨你的項鍊也挺好看的,我也比你小這麼多…”
誰還不是個寶寶。。。
有次我一朋友在快餐店,東西已經買好放在桌子上了。過去拿吸管。回來的時候桌子被幾個小孩佔了。讓他們離開,嬉皮笑臉說不。
於是我朋友低下頭非常溫柔地問他們:“小朋友,你們的家長在不在呀?”
回答“不在。”
於是怒拍桌子:“那你們他媽的快點給老子滾!”
嚇哭好幾個。
表哥他要結婚的女朋友,姓張,原來曾在一個幼兒園當幼師
班上有個孩子,特別喜歡拿手指戳其他小孩眼睛,屢教不改,有一次終於戳到了,還好不嚴重,但是因此,這熊孩子就被張老師單獨拉出來教育了二十分鐘。
張老師問他: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不戳了
因為有經驗,知道這熊孩子只是嘴上說說,於是繼續: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不戳了
繼續問: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不戳了,我真的不戳了
張老師並沒有輕易繞過他: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不戳了,張老師我真的不戳了
張老師不理: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不戳了,張老師我錯了。。。
五分鐘後。。。
張老師: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開始賣萌:不戳了,張老師我聽你話真的不戳了。。。
十分鐘後。。。
張老師: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快抓狂:張老師我真的不會了。。。我要回去上課。。。
十五分鐘後。。。
張老師: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快崩潰:我真的不戳了。。。張老師我不喜歡你了。。。
二十分鐘後。。。
張老師:你還戳不戳別人了?
熊孩子眼淚都要出來了:張老師我再也不想跟你說話了。。。
在這套非常不人道的教育之後,從此熊孩子在幼兒園裡啥壞事兒都不幹了。。。
從此get到一個新技能,哈哈哈哈
-
3 # 寶媽與萌寶的快樂生活
摧毀熊孩子最好的方法是讓他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建立好自尊。現在杭州去武漢還有最後一輛綠皮火車,z開頭的,要坐8個小時以上,大學的時候沒錢,去武漢都坐這個車。一次坐這個車的時候,一個小孩不停的亂丟東西東西到對面那個姑娘身上,可能是覺得這姐姐漂亮,故意現。小孩的母親也不怎管小孩,只是不輕不重的說對不起,讓這個姑娘不要介意。這小孩越來越過分,從最初丟手紙已經變成了丟垃圾,對面這位女孩似乎有點生氣了,撿起了小孩丟過來的垃圾,放在這孩子面前,很鄭重其事的跟孩子講:你這樣做讓我很尷尬!當時我很受觸動,這就是安全型人格吧,如此敢於表達自己的情緒,這個小孩真的因為這句話乖了,還給對面的姐姐一個小麵包作為道歉。那一路我思考了不少,這句話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影響力?首先這姑娘說的是“我”的情緒,他沒有直接指責這個孩子,而是肯定了這個孩子的作用,讓他產生責任意識,讓他意識到“我會影響你”。熊孩子調皮,無非就是為了獲取關注,讓他意識到“你會影響我”,熊孩子最初的訴求就已經達成了。在訴求達成的基礎上,讓他能得知自己的行為已經傷害到了別人,他的責任感就能生成。孩子有很強的情緒感知能力,我曾到一位老師家做客,那天來的很不巧,剛好這孩子考試不及格。我老師教育的孩子的時候,她沒罵孩子笨,也沒問孩子為啥這麼粗心,她只是說:我因為你的成績很焦慮,媽媽有點難過。孩子自己哭了,和媽媽說對不起。作為大人,我們應該能懂的,我們之所以不做壞事,不是因為我們真的不敢,而是我們的尊嚴不允許,一個良好的自尊,能讓一個人更注重外在環境的和諧。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為他們的自尊還沒建好,需要用別人的討厭來吸引關注,摧毀熊孩子的最好的方法應該是肯定他的價值,只要他有了好的自尊,他自己都不允許自己傷害別人。
-
4 # 好未來教育
孩子是天使也是惡魔。暑假期間,家長和孩子相處的時間變長,或許都有過這種經驗:
我的兒子剛上小一,平時挺乖,最大的毛病就是坐不住。有次,我有事耽擱,到家已經晚上九點,翻開兒子的作業本,白天給安排的作業竟然一題也沒寫,我忍不住吼:“用點心行麼?”兒子低著頭說:“媽媽,你打我吧?”我突然覺得難受,不知道這麼大個孩子心裡是怎麼想的……父母必須管教孩子,但是太嚴厲又容易傷害親子關係。面對孩子的“不良行為”,家長應如何應對?
首先改變觀看的方式我們經常擔憂孩子各式各樣的“不良行為”,例如:不按時吃飯、打遊戲過度、做作業拖延、晚睡晚起等。
但是在試圖“改造”孩子的過程中,又對遭遇到的強大阻力束手無策。
孩子的行為通常可以反映其身處的生活環境和由此產生的經驗。因此,當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父母最好別用“良”或者“不良”來評判孩子。
建議先改變“看待”行為的方式,理解其背後的原因,再找到改善的方法。
好未來(haoweilai-tal)分享一則《PET父母效能訓練手冊》書中提及的概念。
P.E.T.是“父母效能訓練”(Parent Effectiveness Training)這三個英文單詞首字母的縮寫,是由美國心理學家Thomas Gordon博士於1963年首創的一套父母溝通訓練系統。
理性找出問題成因(“行為視窗”理論示意圖 PET北區代理張卓老師製作)
親愛的爸爸媽媽們,不妨在閱讀下文之前先問一問自己:
孩子的哪些行為我可以接受?接受度有多高?又有哪些行為我不能接受?舉個例子:“吃飯挑食”這個行為,對於有的家長來說是可以接受的,也有家長則完全無法接受。
判定孩子行為的正確與否在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標準,沒有絕對權威,但每個家長都要有明晰的“自我答案”。
不妨用紙筆做個記錄吧:按照食、衣、住、行四大類,列出您對於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
根據行為被接受的數量來判斷自己是屬於“可接受型父母”還是“不可接受型父母”?
通常來說,“不可接受型父母”的親子關係較為緊張,這樣往往會加劇孩子的“不良行為”,從而陷入負面的迴圈。
影響家長對孩子行為接受程度的原因主要有4點:
原因1:夫妻衝突
夫妻雙方常常對教育孩子有著不同的理念,容易產生衝突。理念的不同,實際上是夫妻雙方對於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不同。
例如,爸爸希望孩子可以淘氣一點,但媽媽看到孩子淘氣玩泥巴,玩得一身髒,就認為這是一種“不良行為”。
原因2:心情好壞
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有時會因為自己心情的變化而變化。例如,孩子向家長拿零花錢,家長心情愉快時答應爽快,但心情不好時則嚴厲拒絕。
孩子無法準確捕捉父母的情緒,就會以負面的行為提出要求,獲取家長的注意力。
原因3:情境改變
家長對孩子行為的接受程度也會隨著情境的改變而不同。例如,暑假期間家長同意孩子打電玩,但是開學後又嚴聲禁止。
年齡尚幼的孩子無法對不同的環境做出明顯的區分,也就容易出現“不良行為”。
原因4:態度偏愛
隨著二胎家庭增多,孩子之間手足衝突的原因與家長對待不同孩子的行為接受程度不同有一定關係。
例如,同樣是摔碎杯子,家長對年長的孩子可能會採取斥責的方式,但對年幼的孩子卻採用包容的態度。孩子心理容易產生不滿,因而造成“不良行為”。
做到這幾點 管教更輕鬆那麼,家長該用什麼方式調整對待孩子行為的接受度,提升父母效能呢?以下是我們的建議:
方法1:拓寬“可接受行為”的範圍
家長無法接受孩子的某種行為有時是源於自己的成長遭遇。例如有的爸爸對兒子特別嚴厲。這很可能是因為自己從小就成長在父權至上的家庭,為人父後,看到自己的孩子哭便會條件反射地認為孩子哭是一種不能接受的“不良行為”。
因此,家長需要反思自身對“不良行為”的判定標準,是否是主觀的、偏頗的,從而不斷修正。
方法2:改變行為發生的情境
改變行為發生的情境是拓寬“可接受行為”的行為最直接有效的方式之一。例如,孩子不喜歡看書,家長應該以身作則,與孩子一同約定每天的“家庭閱讀時間”。
在這段時間內,家長和孩子都要做到不玩手機和電腦、不看電視,共同閱讀一本書或每人讀自己喜歡的書。
方法3:積極傾聽理解孩子
家長用什麼樣的態度來對待孩子“不良行為”,會影響孩子後續的行為表現。積極傾聽是一種不帶任何判斷的無條件接受,可以幫助孩子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問題,從而獨立地獲得解決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傾聽時要儘量避擴音供建議或者解決方法,否則會剝奪孩子的責任感和成長機會。當孩子不安、憤怒時,任何有企圖的教導往往是無效的。
方法4:表達家長自身的需要
如果父母必須表達意見,建議以“我......感覺......,(所以應該怎麼做)。”的分享語氣來取代“你應該.....”的命令語氣。例如,“你做得不對”、“你太晚睡了”是一種居高臨下的陳述,而“我覺得你做的不夠好,改改好嗎?”、“我覺得你太累了,早點睡會不會好一點?”就顯得語氣柔和許多。
父母合適的自我表露會為孩子創造輕鬆自由的相處氛圍,產生幫助父母完成心願的意念,培養孩子的同理心和責任感。
方法5:變“挑錯式教育”為“賞識性教育”
許多家長自身生活、成長於強烈競爭的外在環境中,習慣透過外在成績排名、事業成就來評判一個人的價值。
當前我們正處於一個多元價值觀的社會,兒童教育理念強調的是孩子需要被瞭解、被賞識,可以透過偶爾的犯錯和試錯進一步成長。
好未來(haoweilai-tal)建議透過改變習以為常的“挑錯式教育”模式,與孩子深層互動、相互理解。用“賞識”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進步,認同孩子的“價值”,才能建立和諧的親子關係。
孩子的思維和大人不同,孩子產生不良行為時,父母多點耐心傾聽,幫孩子分析問題的原因,或許不僅能夠根治問題,還能發現孩子成長的驚喜!
-
5 # 彤同飛
題目太猛了,不太理解@
1、熊孩子再熊,也只是一個孩子。不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2,很多小孩子是很值得同情的:說今天在公交車上,一個小女孩哭了一路。是因為她想幫她奶奶打卡,奶奶騙她,奶奶怕她們檔大家路…我們很難說這個小姑娘是熊孩子,也很難批評奶奶處理不當。最好以包容的心態,忍受熊孩子忍受小孩子各種苦惱。寶寶們也是很苦的。
3,想要整治熊孩子的大人,要警惕自己己的冒犯心態哦。
回覆列表
讓我們不勝其煩的熊孩子究竟是一種怎樣的存在?
知乎關於熊孩子的定義是一種殘暴且恐怖的生物。
我這裡有一個高智商懲罰熊孩子的方法,不打不罵,不用暴力,看似惡作劇但效果槓槓的,家有孩子的你一定不要錯過!
熊孩子啊,熊孩子啊,簡直太可恐怖了!!!知乎上“摧毀一個熊孩子有多難”問答,天天出現在我眼前,就這麼難實現,居然有六七千人在想辦法,我一旁觀者看的都好氣啊,裡面的方法看得我都想躍躍欲試了。
播下什麼樣的種子,就會收穫什麼樣的果實。教育並不是父母對孩子單方面的期望,而是父母和孩子的共同達到期望。也就是說,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孩子發脾氣,那麼首先你要學會收斂自己的脾氣。
而熊孩子的父母對熊孩子的行為也從不問責,通常在表示無奈後,以一句:“孩子還小嘛,你讓一下有什麼關係”敷衍了事。
很多媽媽經常說教育孩子很難,經常說教、打罵都沒效果,如果你對所有方法都失望,那就試試讓孩子“重複”改掉毛病的好方法吧!
如果孩子有不良的言行,你可以讓他重複再重複到厭煩,這時你想讓他再做他打死也不會再犯了,這是一個讓孩子改掉頑固小毛病的好方法。
這其中的奧妙,是由於孩子在重複過程中產生的厭煩和抗拒,讓孩子印象深刻,從而在下次接觸時會產生抗拒心理,但一般建議父母在採用該方法時適可而止。
拒絕道德綁架,拒絕容忍熊孩子
從你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