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攝影師根子
-
2 # 手機攝影拍影片
光圈優先(Av)、快門優先(Tv)和手動模式(M)有什麼區別?如何選擇?本文要說的就是這個。
絕大多數時候,環境光是不受控制的,而同一場景下也幾乎不會反覆操作感光度,所以大多數情況下畫面的影調由光圈與快門共同決定。
所以我們對相機曝光的操控實際上就是對光圈大小和快門快慢的操控,這種對曝光的操控大體可分為三種模式:
光圈優先(Av)、快門優先(Tv)和手動模式(M)有什麼區別?如何選擇?本文要說的就是這個。
該模式由你手動調整光圈,相機本身為你調整快門速度,一般在對光圈有特殊要求,並對快門無特殊要求時使用。
撥到光圈優先檔
使用光圈優先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影調。調整好需要的影調之後,在拍攝同一題材或場景時就不用頻繁調整了。
接著就要調整光圈。將光圈調整到需要的大小。調整光圈的方法是撥動主撥輪,如果只有一個撥輪就只撥動撥輪就可以了。
轉動撥輪
下面列舉一些可以用光圈優先拍攝的場景。
比如我們在拍攝人像時,大光圈可以獲得淺景深,虛化掉背景,將主體人物從複雜的背景中剝離出來。
F2.8的大光圈,使得人物與背景完全區分開
而拍攝風光照時,一般都會使用小光圈,獲取大景深,使得遠近的景物都清晰。
拍風光用小光圈,獲取最大清晰範圍
實際上,多數時候攝影師都是透過控制光圈來實現創作意圖的,所以很多從事新聞行業的攝影師都常用光圈優先模式。
因為無需過多操作,同時對於創作意圖能夠有效控制,光圈優先也應該是初學者最常用的模式。
該模式由你手動設定快門,相機本身為你調整光圈大小,一般在對快門速度有特殊要求,並對光圈無特殊要求時使用。
撥到快門優先檔
使用光圈優先的第一步就是調整影調。調整好需要的影調之後,在拍攝同一題材或場景時就不用頻繁調整了。
接著就要調整快門。將快門調整到需要的大小。調整方法也是撥動主撥輪,如果只有一個撥輪就只撥動撥輪就可以了。
轉動撥輪...咦?這圖怎麼這麼眼熟
使用快門優先,往往會在拍攝一張或一組照片後,檢視一下效果,繼續預估準確快門值並重新調整快門,直到滿意為止。
下面列舉一些適合用快門優先模式拍攝的場景。
比如,體育競技題材,拍出這種動態模糊的效果。
如上圖,拍攝奧運會場地腳踏車比賽,為了突出動感的效果,我決定使用追隨的拍攝手法。
這就需要手動設定較慢的快門速度(六分之一秒),從而將背景拖拉成徑向模糊的效果,使照片極具動感。
同樣的道理,抓拍高速運動物體的瞬間動作,則需要手動設定一個很高的快門速度,比如說,拍懸浮照。
該模式可以手動設定快門速度和光圈大小,透過實際環境光來控制畫面影調影調。
一般用手動模式的都是拍攝經驗非常豐富,或者對影調控制超過光圈優先和快門優先的調整範圍的。
另外,M 檔也適用於某些特殊場景,如使用閃光燈補光。
很多剛剛購買單反的發燒友認為手動M檔才是專業的表現,其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誤區。
不管是用光圈優先還是快門優先,或者用手動模式,都要求對影調有一個非常好的控制,而一張影調控制得很好的照片往往是看不出拍攝模式的。
一張照片影調的好壞,取決於攝影師對於影調的控制,而不是達到控制影調所使用的手段。簡單地說,別管黑貓白貓,抓到耗子就是好貓。
這張照片是用什麼模式拍的?
當攝影師的經驗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多使用手動模式,有利於對曝光量的掌握,在一些極端條件下能夠更好地曝光。
但是初期不要急功近利,盲目使用手動模式,而沒有控制好影調,反而是極為不專業的表現。
下面舉例說明適合用手動模式拍攝的場景。
例如這張,粉絲見面會上的女明星。
現場的鐳射燈忽明忽暗,營造了很酷炫的效果,但環境光的不斷變化使我們根本沒有機會好好進行測光。
於是根據經驗,我預估了當時的環境亮度,設定了光圈和快門值。並且在鐳射燈閃亮的一刻拍到了這張照片。
總而言之,沒有最好的模式,只有最適合的模式。不同的模式有不同的效果,一切以你的拍攝需求為準。
回覆列表
首先要把曝光補償調正常為0,然後把感光度調100或者200,別太高。
這些設定好了,如果還是快門很快,那就是你開的光圈太大了,在強光環境下,快門速度就很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