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6501925770藍色矢車菊
-
2 # 喵喵次元
二戰木質飛機顯然不可能對現在的雷達隱身。不過由於木質材料的透波性,木質飛機對二戰時期的雷達,還是能夠有效縮短探測距離。
很多人認為的木質飛機對雷達隱身(包括現代雷達),是因為其木質材料能夠透射電磁波,使得雷達的接收器上無法接收到反射波,進而達到“隱身”的目的。
但事實上,這種方法,只能對二戰時期那種頻率低、功率低、波束效能差且濾波效能差勁兒到極點的雷達有所作用。而現代雷達普遍採用了脈衝壓縮技術,波束效能與二戰雷達已經是雲泥之別,功率也達到了二戰雷達的數倍到數十倍,探測效能大大增加。最先進的AESA雷達,甚至能夠鎖定50公里之外的蚊子大小的目標。
而二戰時期的木質飛機,也並非全木質,裡面還有座艙、油箱、武器等金屬製品以及飛行員,這些都能夠將能量有效反射回樂現代雷達的接收器。也就是說,就算我們預設木質材料能夠將雷達波幾乎全部透射出去,那飛機裡的人、油箱、武器也能夠使飛機暴露在現代雷達的顯示屏上。況且人的雷達反射面積達到了1平方米,像052D上的364A型相控陣雷達,完全能夠在350千米外對這樣的目標保持跟蹤。更何況,木質材料並不能完全透波,且二戰飛機也沒有采用隱身的外形。所以,二戰木質飛機對現代雷達隱身,是不可能的。
當然,還有一個事實也能很好回答這個問題。即,假如木質飛機真的對現代雷達隱身,那現在為什麼還要發展殲20、F22、F35這樣價格逾億的隱身飛機呢?要知道,一架木質飛機的成本只有數萬元,且工時也僅有數百個,以建造一架殲20的成本,足以製造數萬架木質的“隱身”飛機,即使是按照每架飛機攜帶100公斤彈藥計算,彈藥的投放量也超過了殲20,而全世界的有效數學家、物理學家那麼多,又怎麼不會發現這樣的“道理”呢?所以,答案很簡單,木質飛機在現代雷達下,不可能隱形。
-
3 # 兵工科技
圖注:比奇AT-6輕型攻擊機
從理論上講,二戰中木質飛機的雷達反射訊號是要比金屬飛機小一些,但並非現代意義上的隱身戰鬥機,因為當時的雷達技術剛剛興起,還沒有得到廣泛應用,因此,飛機設計時完全沒有隱身設計這個概念,現代隱身戰鬥機設計上要遵循平行原則,儘量避免翼面和機、身舵面之間的反射,飛機上要儘量避免不必要的凸起、凹槽等等,二戰時的飛機都沒有這些隱身特徵。其次,木質材料因為木頭並非是雷達吸波材料,木質飛機的關鍵承力性結構,如起落架、主樑等等,也都是金屬材料,所以木質飛機仍然會反射雷達波,對金屬飛機而言,在隱身能力上沒有太大的優勢。
二戰大規模使用木質飛機的國家主要是蘇聯和英國。蘇聯開戰初期很多飛機都是木頭做的,如I-15、米格-1/3、雅克1/3/7、拉-3/5/7、伊爾-2,波-2都使用了大量木材,其中拉3是全木質的。這主要是因為蘇聯戰時資源匱乏,沒有足夠的航空鋁材。而且這些戰鬥機都是日間戰鬥機,夜間戰鬥機的話,雙方開雷達還能體現出一點優勢,但日間作戰要靠飛行員眼睛發現對方,所謂的雷達隱身一點作用都沒有,反而在效能上大大處於下風。
圖注:木質結構的“蚊”式轟炸機
英國天才設計師德哈維蘭設計的蚊式轟炸機,效能上要先進一些。在整個戰爭期間,僅皇家空軍轟炸機軍團中的“蚊”式轟炸機就出動過39795架次,投下十多萬顆炸彈,其中僅有254架被擊落,每2000架次行動僅損失1架,戰損率只有千分之六點三,還不及一般轟炸機的三分之一,創造了皇家空軍轟炸機作戰生存率的最佳記錄。但這也主要是“蚊”式飛機重量輕、速度快,善於夜間飛行的優勢所造成的,跟雷達隱身沒有多大關係。
圖注:一戰中受到毒氣攻擊的美國士兵
二戰風格戰機重返戰場,美軍將組建螺旋槳攻擊機隊嗎?
很長一段時間內,世界各國已經在重視輕型攻擊機的作用,這種飛機的型別也多種多樣,有螺旋槳式的(比奇AT-6),有由教練機改裝的(俄羅斯的“雅克130”),也有專門研發生產的(美國的“蠍子”、義大利和巴西聯合研製的“AMX”)。
這些飛機說白了就是出口的,出口潛在物件就是美國扶持起來的阿富汗、伊拉克政權,這些國家還面臨著嚴重的防空壓力,美國要武裝他們的軍隊,直接給F-16、AC-130、A-10這樣的裝備,完全是大材小用,既浪費錢又排不上用場,因此恐怖分子根本沒有飛機,地面防空武器也很落後,這樣的輕型攻擊機低空效能好,武器掛載量也湊合,用來反恐是再湊合不過的了。當然,輕型攻擊機也非常適合其他一些經濟實力比較差的小國,這些國家的空軍的運用很大程度上放在反恐、平叛、維持秩序、巡邏上,買一架二手的F-16也得幾千萬美元,而一架AT-6攻擊機連同所有配套系統也不過幾百萬美元,而且平時的訓練維修成本都小得多,這類飛機十分符合這些國家的胃口,在輕型戰鬥機上合作也是這些國家拉近與美關係的機會,雙方都能得到可觀的利益。
那有人要問,美國自己反恐時,為什麼不組建螺旋槳攻擊隊呢?答案是用掛載精確制導武器的察打一體無人機,效率更高,更省錢。還不用擔心飛行員掛掉。有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要裝備這種老掉牙的飛機。要跟大國打仗,更用不著了。組建螺旋機攻擊隊難道是用來懷舊嗎?
國際社會為什麼要禁止化學武器?
首先,禁止化學武器是出於人道主義方面的考慮。既然打仗了,就是撕破臉皮,水火不相容了,為什麼還要遵循“人道主義”?
因為戰爭的終極目的不是殺人,而是以武力迫使對方服從,取得在談判桌上得不到的利益。因此交戰雙方雖然不惜數以百萬級的生命發動戰爭,骨子裡卻是千方百計希望儘量減少己方參戰士兵傷亡的。
如此以來,各交戰國權衡利益,就形成了一個博弈的結果,就是國際人道主義。簡單說,就是我無法組織戰爭傷亡,但可以透過協議,不違背軍事需求和公共秩序的條件下確保對人的尊重並減輕由戰爭所帶來的痛苦。比如,將平民與武裝部隊、戰鬥員與非戰鬥員、軍事目標和民用物體加以區別對待的原則。比如,善待俘虜的原則。
禁止生化武器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也是出於這樣的目的。畢竟一戰中,化學武器來帶的傷害太大,太慘烈,同盟國和協約國各自使用化學武器,相互屠殺了幾十萬士兵,卻誰都沒有取得什麼像樣的戰果,事實證明了,互相使用化學武器是毫無意義的屠殺。從人道主義角度出來,一戰結束後不久,各國就簽署了《日內瓦公約》,禁止化學武器。
但在隨後爆發的二戰中,法西斯國家不顧禁令,仍然大量使用武學武器。喪心病狂的日本帝國主義用化學武器屠殺了大量中國軍民。可見,要全面禁止化學武器,仍然任重而道遠。
-
4 # 巴山嶺樓
也並不是做到完全隱形。只是反射回波比較少,二戰時期最著名的木殼飛機是英國的蚊式轟炸機,這也是二戰早期唯一一款能超過戰鬥機飛行速度的轟炸機,蚊式轟炸機就很難被雷達發現,但是蚊式最常用的戰術還是超低空飛行,快速接近目標攻擊,然後快速逃離。除開是為了使得敵人很難在發現飛機時及時展開攻擊外,也是為了不被雷達發現。
-
5 # 獨行者老黃
先要說一下雷達的工作原理,等時間間隔360度向四周發射電磁波,遇到物體後波被反射回來,被天線接收後就會形成一個點,無數個反射點形成了一個移動的目標。所以說不論是木製的還是鋁製的都可以被探測到。
-
6 # 霹靂火觀察
對於現代各種各樣的隱形飛機,有一些人會有一些疑問,如果換成二戰時期的木製飛機,雷達會不會就檢測不到他的存在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若是木製飛機可以對雷達隱身,那麼為什麼還會投入這麼多資源去研究新型隱形飛機呢?
如果知道雷達的工作原理,就不會有這樣的疑問了。雷達工作時所發出的電磁波是360度,形成一個半球體區域,在這區域內的飛機無論是木製或是金屬材料都會對這電磁波起到一個阻擋作用,而被阻擋這一資訊會被傳輸回處理中心,也就是平時所看到的螢幕上的亮點。隨著飛機位置的變化,這一光點的位置也是在不斷變化之中。從而實現對飛機的監控。所以即使是木製飛機,也會在螢幕中顯現位置,在沒有隱形技術的前提之下,無論是金屬或是木製飛機都無法避開雷達的監控。
在發現這些飛機之後,相關人員就會對飛機進行分析,包括數量,機種,飛行速度,具體位置等等。然後對飛機進行處理。若是隻憑改換木製材料便可以避開雷達監控的話,那現代也就不會花費這麼多代價進行隱形戰機的研製,隱形機的地位也就不會這麼高。各國反而會花更多功夫在雷達研製上。
所以,二戰中木製飛機是不能對雷達隱身的,即便是現代,製造一架隱形戰鬥機的成本都是極其昂貴,更不要說技術不算髮達的二戰時期了。
-
7 # 我是常箐
那會飛機發動機和機槍、炸彈可都是鐵造的,一樣能反射雷達訊號,只是那時候的雷達也忒爛,原本偵查的距離就不大,還容易受干擾,故而木頭飛機在二戰時是有一定的隱身作用的,但效果並不是很好,如果放在現在,根本就是個渣
-
8 # 愛看愛思考
所謂的木製飛機。是指飛機的一部分由木料製作而成。並不是,所有的飛機機體都是由木頭製造的!還不要說飛機的發動機和其他的部件了。所以對於稍微先進點的雷達來說?它們的根本就就沒有任何用途。再說了,所謂的木製飛機都是一次大戰時期的產物。當然了在二戰時期也有部分使用了木料,作為飛機材料製造的飛機。由於飛機的速度越來越快,木頭也就無法滿足飛機機體堅固的要求了。
回覆列表
雷達是靠電線,向以雷達為中心向360度方向發射固定頻率和間隔波長的電磁波。電磁波所輻射的範圍是把雷達"罩起來"的一個肉眼不可見的半球體,無論是地面或是在海面上都是如此。這是雷達發射電磁波時的狀況。 雷達工作時以30萬千米/秒的輻射速度,對空中進行掃描。如果空中有障礙物,例如問題中所說到的一架木質飛機,我例舉一下,比如說英國皇家空軍的木質雙發的"蚊式"戰鬥轟炸機,這種木質飛機名氣很大,軍迷們都耳熟能詳。當電磁波撞上了飛機,飛機此時與電磁波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積範圍內的電磁波就發生了阻礙,從而被飛機"彈了回來,更為準確的說應該是被反射了回來。被反射回來的雷達電磁波速度也是30萬千米/秒,然後被雷達天線的接收裝置所截獲。這個訊號資訊將會被相應的電子裝置記錄並處理成光點出現在螢幕上(早期很原始),飛機繼續飛行,這時雷達的電磁波被阻擋的位置方位也在不停地移動。地面上的操作人員會根據這些相關資訊,測算出飛機的方位,飛行高度,飛行速度,以及航向,甚至是飛機的數量和規模。如果有多部雷達進行探測,所反應的空中目標的資訊會更加準確。這些敵情資訊會傳達到附近的戰鬥機部隊和佈署在地面上高炮陣地,防空指揮中心會根據這些資訊,彙總為敵人可能攻擊的目標是哪裡?目的是什麼?然後命令己方的戰鬥機起飛攔截,或讓敵機所途經的高射炮陣地上的88毫米高炮,進行火力攔截。 所以說在科學技術尚不發達的二戰時期,無論是木質或者是金屬蒙皮的飛機,都在雷達電磁波面前無所循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