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江蘇省腫瘤醫院李楓
-
2 # 孫醫生講糖
糖尿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併發症,相信很多人對這句話耳熟能詳。
確實如此,糖尿病通常比較典型的症狀是“三多一少”,也就是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體重減少。有些糖尿病朋友對這些症狀不以為然,又不是吃不起,沒事幹什麼,喝茶看手機啊!喝得多,尿得不多嗎?體重下降,我正想減肥呢!
看看,是不是很多糖尿病朋友剛診斷為糖尿病的心態。
可是也有很多糖尿病朋友發病毫無症狀,查體時候發現,被診斷為糖尿病後一臉茫然,我怎麼會得了糖尿病呢?我什麼感覺也沒有啊!
還有一部分糖尿病朋友卻是無上述兩種情況,他們是因為併發症來醫院檢查的。比如:
眼睛病變:有些人視物模糊,檢查視力下降、眼底出血、甚至失明,一檢查,發現血糖高、糖化血紅蛋白高,存在視網膜的各種病變,就被診斷為了糖尿病合併視網膜病變。
腎臟病變:有些糖尿病朋友出現了眼瞼浮腫、酸乏無力等症狀,一檢查,尿蛋白陽性,血糖高、血壓高,診斷糖尿病腎病。有些甚至腎功能已經出現了嚴重的問題,表現為尿毒症甚至需要透析的地步。
面板感染:一些人面板切口持續不癒合甚至出現感染,甚至表現為足部壞疽,來就診發現血糖高,診斷出糖尿病就需要截肢治療,這是非常悲催的。可是在臨床上也能見到這樣的病人。
另外如糖尿病神經病變引起的肢體麻木、足底踏棉感、足部感覺異常等等。很多老人表現的胸悶、心慌、頭暈等的心腦血管病變,這些都是糖尿病的併發症。
糖尿病被稱為無聲的殺手,它可怕的地方就在於它在無聲無息中就侵害了你的身體器官,讓你的身體發生病變而不自知。
其實很多時候糖尿病並不是沒有一些預兆,可是一些人不願意重視或者正視它。例如保持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鍛鍊對身體肯定是有益的,可是禁不住口舌之慾,不願意堅持,導致體重越來越高。有糖尿病的高危因素,不願意定期查體。有糖尿病的一些症狀,不願意到醫院檢查,存在僥倖心理,認為“也許不是呢”,“怎麼就會是呢”?
-
3 # 醫學莘
糖尿病可引起多種靶器官損害,對心腦血管的損害主要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增加心肌梗死與腦卒中的發生風險;對腎臟的損害早期表現為尿蛋白排洩增加,增加慢性腎臟疾病的發生風險;對視網膜的損害,早期主要表現為視力改變,重者可致盲;對神經的損害以周圍神經病變為主,可出現疼痛、麻木、燒灼感;對足部的影響不僅可出現神經損害,還可伴隨血管損害,增加足部潰瘍的發生風險,重者可引起截肢。因此,糖尿病患者可出現多器官、組織受累,一旦診斷為糖尿病,應合理降糖,同時定期篩查糖尿病併發症,以早期治療,避免靶器官損害持續加重,預防急性心肌梗死、腦卒中、腎衰竭等高致殘率、高致死率併發症的發生,以改善後期生活質量。
多數朋友均比較關心,診斷為糖尿病以後多久會得併發症。針對這個問題,目前尚無明確答案。部分患者診斷為糖尿病時,已經發生了靶器官損害,如心腦血管的內膜損害,腎臟損害等,但多數患者受損程度較輕,通常無顯著症狀,離心肌梗死、腦卒中、腎衰竭等併發症相距甚遠。部分併發症可能在十年後才會出現顯著症狀,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通常在十年以上病程的患者中出現明顯臨床表現症狀。因此對於糖尿病併發症的明確,需定期完善相關檢查,比如篩查糖尿病腎病,需定期完善尿常規與尿蛋白肌酐比、腎小球濾過率等;篩查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需完善眼底綜合檢查;篩查糖尿病足,需定期完善血管與神經檢查等。可能部分朋友會問,所謂的定期是多久呢?一般1-2年篩查一次,病變嚴重者如糖尿病視網膜增殖病變,重者需要3-6月篩查一次。
綜上,部分患者診斷為糖尿病時已經出現了靶器官損害,但多數患者此時損傷程度較輕,不易發現;部分併發症可於十年後才出現顯著臨床症狀。因此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時間因人而異,因靶器官而異,重在定期篩查,以早發現、早干預。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
4 # 安徽聶文濤糖尿病管理
如果過度限制主食及過量使用降糖藥物的話,會很快出併發症。美國2010年釋出的統計資料線在目前降糖治療下,患病十年併發症的機率是98%!所以不能盲目降糖!
-
5 # 鬱金香137652766
糖尿病多久會得併發症?
這個沒有據體時間表,是什麼時候,但是你要血糖控制不好,就有可能出現併發症。所以控制好血糖最關鍵。
-
6 # 糖人健康網
營養師小糖來為大家解答。
得了糖尿病,多久後會患上併發症?這其實是根據各人病情而定的,並沒有統一的標準。一般情況下,5年病程後會出現不同程度的併發症,尤其是眼部併發症和腎臟病變,10年後基本都會出現各種併發症。當然,如果血糖控制較好,十年都沒有出現明顯併發症都是有可能的。
那血糖究竟要控制到多少才能遠離併發症?一般建議,糖尿病人把空腹血糖控制在7.0以內,餐後血糖控制在10.0以內,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0%以內。當然,不同年齡和病程控制標準也是不一樣的,年輕的、病程短的,控制要求要更嚴格,建議按正常人的標準來控制血糖,即空腹6.1以內,餐後7.8以內,糖化6.5%以內。而病程較長、有低血糖傾向,有較嚴重的心血管疾病者,控制標準則可酌情放寬。
要想遠離併發症,不單是控制血糖很多糖尿病人只盯著血糖看,認為血糖控制好了就萬事大吉,卻忽略了血壓、血脂、尿酸、肌酐等指標的控制。因為三高經常相伴相隨互相影響,所以糖尿病人要講究綜合控制。定期檢查身體各項指標很重要,花點檢查費,買後期的健康是值得的。建議每3個月查一次血紅蛋白,血壓和血脂,每年檢查一次眼底和腎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才是健康之道。
希望小糖的回答能夠幫到朋友們,更多糖尿病百科知識我們在後期問答中分享!
-
7 # 天天聽健康
【專業醫生為您做解答】
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實際生活中經常見到有的人四五十歲甚至更早就因糖尿病導致的各種併發症嚴重影響到生活甚至失去了生命;有的人卻可以長壽到八九十歲,這些人並非沒有併發症,只不過發生的較晚或是沒那麼嚴重而已,原因其實很明確。
首先要知道,糖尿病是一種漸進性疾病,也就是說隨著患病年限的增長,終究會有併發症發生,但什麼時候發生決定於對糖尿病的干預治療的效果。研究證實:未經治療的情況下,大約3-5年後即會發生併發症,而積極干預治療比如血糖得到平穩控制的人,十幾二十多年甚至更久才會有併發症發生。
其次要知道,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首先從小血管病變開始,比如末梢小血管病變損傷神經末梢的周圍神經病變常是最早發生的併發症,其次是糖尿病眼底病變、糖尿病腎損害及病變,心腦血管病等大血管病變則發生的較晚但卻對生命的威脅最大。當然,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發生並沒有明顯的界限,可能同時發生,只是嚴重程度不一樣而已。
第三要知道,糖尿病雖然以高血糖為主要表現,實際上機體糖代謝一定異常即會引起全身各項代謝障礙,比如血脂、血壓的升高等等,這些因素綜合在一起共同對血管造成損傷,最終引發多組織器官的病變發生,實際上糖尿病所有併發症歸根結底都是血管病變的結果。
綜上所述,什麼時候會發生併發症,關鍵是要看對糖尿病重視不重視,能否在建立良好生活方式的基礎上,及時在醫生指導下進行治療,確保把各項指標真正控制達標,一句話把糖尿病的危害降到最低靠醫生更靠自己。
現在來檢點一下自己吧,看看這幾項涉及糖尿病併發症發生最關鍵的幾項指標是否達到控制要求吧!
空腹血糖:理想控制標準是小於6.1mmol/L,至少應控制在7.0mmol/L之下餐後2小時血糖:理想控制標準是小於7.8mmol/L,至少應控制在10.0mmol/L之下糖化血紅蛋白:理想控制標準是小於6.5%,至少應控制在7.5%之下低密度脂蛋白:理想控制標準是小於1.8.mmol/L,至少應控制在2.6mmol/L之下血壓:理想控制目標是小於120/80mmHg,至少應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此外,還要特別注意避免嚴重低血糖的發生,要知道發生一次嚴重低血糖將會抵消多年對高血糖的控制,甚至直接就可危及生命。
回覆列表
謝謝邀請。糖尿病指的是由於胰島功能障礙,其分泌的胰島素數量和質量的下降,導致血糖升高的內分泌疾病。糖尿病本身並不可怕,最為可怕的就是各種併發症。而最為常見的併發症都與動脈硬化有關。如眼底動脈硬化導致的眼睛失明,腎血管硬化導致的腎臟受損,冠狀動脈硬化導致的冠心病,頸部動脈硬化導致的中風等。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預防動脈硬化非常關鍵!糖尿病患者動脈硬化為何會發生?簡單說就是過高的血糖以及高胰島素血癥導致的動脈內膜的損傷!這種損傷自然導致動脈硬化的發生,繼而導致併發症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