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大美客家

    不遠千里來到寧化客家祖地。這裡素有“北有大槐樹,南有石礕村”之說。

    客家祖地,地處閩贛交界的武夷山東麓,福建寧化縣城西22公里處的石壁鎮石礕村,石壁是客家搖籃、客家人的祖地。

    客家祖地交通沒有熱門景區的便捷,正因為她的遠離塵囂,讓這裡尤為安靜。路過的樣邊村白牆灰瓦,清澈的湖水,倒影彷彿一張油畫,述說著這裡的美麗。

    穿過樣邊村,行駛五分鐘來到了傳說中的客家祖地石壁村。映入眼前的是宏偉的建築群,景區主體建築在石壁村土樓山上,後倚武夷山脈,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勻稱,遠山環抱。公祠仿古宮殿形式,飛簷斗拱,雕樑畫棟,氣勢雄偉,蔚為壯觀。

    入景區正門,一道通往公祠的筆直的“客家之路”躍於眼前。

    這條長400餘米的“客家之路”記錄下客家人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東晉時期,大批漢人為避戰亂背井離鄉、舉家南遷,而有“玉屏”之稱的寧化石壁由於自身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南遷漢人桃源繁衍、開拓進取的棲息地,他們在自身發展的同時與該地區的原著居民交往、發展、融合,創造出一種獨特的客家文化。

    過了牌坊,我走在了“尋根路”上,尋根路的中間是一條青銅甬道,甬道從漢人南遷、民系形成、石壁創世、客家播衍四個方面詳細記載著客家先祖遷徙的歷程,走在這條甬道上,細細品味上面鐫刻的文字的內容,追溯一下客家先民遷徙的歷史,尋根問祖。

    據介紹,石壁客家公祠是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自1995年落成後,每年都舉辦一屆世界客屬石壁祖地祭祖大典,“客家祖地”品牌在海外客家人中的知名度日漸提高,回祖地石壁尋根祭祖的絡繹不絕,年年攀升。

    迄今為止,祭祖大典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一屆,接待了來自海內外30個國家和地區的遊客近50萬人次。

    在牌坊兩側是浮雕群,這些浮雕再現了客家先民遷徙石壁的緣由和千辛萬苦到達石壁的情景。

    披蓑戴笠的老翁,抽著菸斗,望向遠方,安詳卻又似乎帶著一絲惆悵。

    時光倒退兩千年,中原腹地的戰亂、腐朽,使得部分漢族人不得不放棄家園,舉家南遷,並且下定決心永不回頭。於是,他們把先人的遺骨從地裡刨了出來,夾裹在行囊裡,沿著大山的足跡一路流浪,到哪都是客,走哪哪是家,這群人,被稱為客家人......

    來到了懷祖店,被眼前宏偉氣派的宮殿深深的震撼到。宮殿雖然是仿古建築,可他的文化與歷史融入到這座宮殿中,不禁讓人深深敬畏。

    宮殿兩旁的柱子代表著文武雙全的意思,左武右文,述說著他的南遷之路。

    懷祖殿中的紅木雕刻著客家祖訓 :人往四方 勵志名揚崇宗敬祖 戀土愛鄉孝悌忠恕 篤守倫常尊師尚學 修身勤上宜習正業 奮發農桑端行正品 和睦禮讓戒賭戒淫 懲惡揚善法禮不違 倫理不亂毓德垂後 千古相傳謹尊祖訓 世代隆昌

    “客家新童謠忘不了” :北方人 往南跑 避戰禍 找生活過武夷 住山坳 開山林 築土堡石壁村 葛藤凹 雞牛羊 滿山跑跑得快 過山隘 出遠洋 找財發財路廣 想父老 回祖地 把墓掃進祠燒香來祈禱祖宗恩德忘不了,忘不了!

    葛藤作為客家人的吉祥物,“端午掛葛藤,驅邪保平安”在客家地區廣為流傳,記載在眾多客家姓氏族譜之中。

    這裡是,世界客家人的總家廟——“客家公祠”。分前中後三廳,前庭記述了160個客家姓氏的淵源簡介,中廳為正殿,供奉了214個姓氏的始祖牌位,後殿文博閣為客家歷史文化展覽所用,由迴廊連成一體。公祠後倚武夷山脈,前瞰石壁盆地,近山勻稱,遠山環抱。

    這塊地是一個“五馬落槽”形的地勢,被稱為“帝王”之地:它背靠四座佛教聖山即東華山、雙極峰、昇仙臺、獅子峰;前方對應的山頭是“雙龍戲珠”地形。把石壁境內最好地塊用於新建供全球客家後裔祭拜的客家公祠,以祁求全球客家人平安幸福、吉祥如意。

    穿過迴廊,便來到客家公祠的後廳—文博閣。

    “文博閣”三個雄渾蒼勁的大字是由曾為弘揚客家文化做出不懈努力的海外赤子—姚美良的哥哥姚森良所提,他也是馬來西亞居鑾客家公會的會長。

    文博閣有三個廳:領導圖文廳、文化廳及客家風情館。第一廳主要收集了許多領導人來寧考察、心繫石壁客家祖地的圖片。

    據說這些照片來之不易、極其珍貴。

    客家先民的三次大南遷,就不在這裡一一講述了,也許會講到三天三夜。

    簡單的說說三次的南遷,第一次,西晉末年爆發了永嘉之亂,又遇瘟疫,造成了第一次的大南遷。

    第二次,安史之亂髮生了黃巢起義,為逃避戰亂,舉族遷徒。

    第三次,靖康之難引發又一次大南遷,此次移民潮斷斷續續的持續了一個半世紀。

    每年的10月都會在這裡舉行祭祖大典,也是客家人認族之旅。也許這短短的文字與圖片不能詳細把客家文化道來,希望更多的人來到客家祖地,深入的瞭解這段歷史與故事。

    三明客家祖地──石壁交通

    石壁位於閩贛兩省交界處,火車---到三明,轉乘中巴(半小時有一部)到寧化後坐車到石壁只需20分鐘。江西的贛州、瑞金等地均有車經過石壁。

  • 2 # 華山醉雪

    客家人的祖地是中原,我家祖地河南信陽潢川,遷入廣東的過程,河南潢川~湖北江夏~浙江金華~福建邵武~江西南部~廣東梅州五華。

  • 3 # 嚴家慶

    客家學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興起,至今已波瀾壯闊,波及全國。出現這個情況,一是客家人遍佈各地,既有發源地贛閩粵三首交界山區,又有播遷地湖南廣西四川等省區。二是各地政府以學術研討為舞臺,重在招商引資。因為海外包括港澳臺客家人逾三千萬。所以各地都把自已客家人歷史遺蹟稱為“祖地”,以適應和吸引每年一屆的世界客屬大會。

    但從歷史上來看,廣東梅州才是真正意義的客家祖地。為什麼這樣說呢?明清之際,贛閩粵交界山區客家人遭遇兩大危機,一是人口暴長危機,亟待外遷。.二是清廷為剿滅盤踞福建雲霄的鄭成功軍實行禁海政策,將沿海50里居民全部強制內遷,使閩西客家人生存空間進一步壓縮,導致兩個民糸大規模械鬥。今天,我們在福建永定縣下洋鎮到南靖縣湖坑鎮一線仍可以看到碉堡(土樓)林立的狀況,嗅到昔日腥風血雨的味道。據《永定縣誌》載,土客械鬥造成約20萬人傷亡,3萬餘房屋和30萬畝田地被毀。府縣兩級政府無法調解土地之爭,只得大量呈報朝廷。雍正11年(公元1733),朝廷被迫割福建潮州三縣,廣東惠州二縣設嘉應州,作為客家人的遷徙地。這嘉應州後改名梅州,擁有梅江一韓江水運資源。後梅州人滿為患,客家人又播遷到珠三角或海外。今天海外客家人回國認祖歸宗,大多以梅州為中轉的“祖地”。如同廣府人尊南雄珠璣巷為祖地一樣。

    客家人傳統習俗中保留了畲人的信仰。如崇狗,祟拜盤瓠(帝辛的雄犬)為祖先。如重視“二次葬”。人死後放野外,5/6年後再行舉行儀式“揀骨葬”。很多人不瞭解這些特徵,看到自家族譜上有祖先從中原衣冠南渡,就以為是客家人。這是錯誤認識。毛澤東說:“中華民族是融合的民族。”客家人當然也不例外。

  • 4 # 我真是一片雲

    客家祖地,顧名思義應是客家人的祖地,更確切地說應是客家先祖的聚居地,而不是客家人祖先的聚居地,更不是客家先祖後代子孫的遷徒地。從大多數客家姓氏的族譜記載來看,這客家先祖的聚居地是以石壁為核心區並輻射周邊百來公里的區域,即以寧化石壁為客家祖地的地域符號。

  • 5 # 彭淮明

    要說閩粵客的來源,近來可謂是婆說公說,興趣盎然,各顯神通,道貌岸然。引經據典者有之,以資料圖冊基因推論有之。無論如何推論也不可能有一個結論,除了製造族群紛爭外,更沒有一絲一毫之益處。閩粵客都來自中原說我完全贊成,因為京(越南京族)、壯、傣、苗、瑤、畲等民族都自稱來自中原,也有史書所記。就壯族韋姓還自稱是漢朝韓信之後咧,同樣越南人自稱是炎帝之後哪。我認為古代南方居民(長江以南)是最複雜最痛苦的族群。古代冷兵器時代,以北方遊牧民族為最勇武強大,一是惡劣環境,二是擁有最快的交通工具馬所造成。他們一次次衝擊中原王朝至使一次次南遷,故南方方言多就最各朝代遺民的官方語言。不是說語言不同就民族不同,而是各朝代推行的官話而己。周武滅商,商人可以遠走美洲,不要說近在中原的戎、夷、狄、蠻不是中原居民了。當然,肯定沒有純種的族裔,更沒有誰是純種的漢人。就漢人而言也是漢朝各民族的統稱。我支援毛主席“中華民族是融合民族”之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手上有10萬塊做什麼好?如果買基金買哪種基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