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遇見你遇到晴天
-
2 # 物本心性
無論寫什麼畫什麼刻什麼,整體和區域性的結構關係都是非常重要的關注點,這一定也決定了書寫的方式和方向。
我們為什麼要把檯燈要放在左上的位置呢?因為那樣我們會看清每一筆劃而不會有右手的影子,並且能隨時注意到之前所寫的東西。但是,如果我們是用左鑿子右錘子之類的東西的進行刻劃時,請問檯燈這時該放在哪裡,擋視線的是左手還是右手,起筆是左還是右?是的,這樣的話就會和我們現在完全不同。
同樣是右手人體工學,工具不同、材質不同、方式不同,結果就會有很大差異。
-
3 # 天馬行文
主要原因以及說法有下面幾個,具體如下:
1、最早是在竹簡上寫字
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古時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
2、漢字的特點和人的書寫習慣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來、從左到右方便。如果從右往左橫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3、古人以右為尊
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不存在書寫之前展開的問題,倒是有書寫之後(竹簡順序)排列的問題。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好後自然由左手放下,既然是由左手排列的,向左排開大概比較順。
4、跟在石頭上刻字有關
阿拉伯文、希伯來文都是從右向左書寫的,據說這與古代人在石頭上刻字有關,對於一般人來說,左手拿釺子,右手拿錘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從右向左的。
先人傳下來的右起左行,成為了慣例,即使感到不方便,也要故意地遵從。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借鑑西方文化優點,與國際社會接軌,漢字書寫形式才逐步改成現在的橫排、由左向右書寫。
-
4 # 瀟瀟子
中國古人為什麼豎著寫字,而且由右向左寫呢?
問題是在多行連續書寫的狀態下,寫字的右手總是把已經寫好的文字給掩蓋住,而且右手腕或者衣袖還會把未乾的墨汁碰糊。
於是,寫字時要提腕,甚至要用左手管住右衣袖,這造成了很大的不方便。為什麼要這樣書寫呢?
有如下幾個說法:
1、最早是在竹簡上寫字
古人之所以豎著寫,是因為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
“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古時竹簡的書寫,是一片片單片寫好後再裝訂的。
2、漢字的特點和人的書寫習慣
從漢字的特點和人的生理習慣來看,一個字的筆順自然是從上至下來、從左到右方便。
如果從右往左橫寫,寫左半部時,毛筆勢必擋住右半字形,不便於安排結構,影響結字的美觀。而每個漢字的末筆都是在中下或右下,寫完上一字的末筆緊接著寫下一字的起筆,豎式書寫比橫式書寫更便於筆勢的連貫。
3、古人以右為尊
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
4、跟在石頭上刻字有關
阿拉伯文、希伯來文也都是從右向左書寫的,據說這與古代人在石頭上刻字有關,對於一般人來說,左手拿釺子,右手拿錘子,刻字的方向自然是從右向左的。
直到辛亥革命以後,借鑑西方文化,漢字書寫形式才逐步改成現在的橫排、由左向右書寫。
-
5 # 祥哥選房
小時候爺爺寫字既如此,也問過此類問題,爺爺說,古人寫字提筆運腕講究寫字之手不撫卷,如果做不到就會抹掉寫好的字,第二是要求專注,先胸有成竹,寫過的不再顧盼,一氣呵成。
-
6 # 東望長安1
關於古代人從右到左的書寫習慣,這幾年我在用毛筆書寫作品過程中不止一次的思考過。首先是因為古人寫字是豎行書寫。為什麼要採用豎行,因為豎行寫字每個字的中心便於對齊,方便寫,寫出來也好看。由於漢字最講究重心,豎行寫與上面字把中心對齊了,重心更容易把握。再次,為什麼要從紙張的右邊開始寫起,因為寫字使用右手,從右邊開寫方便。第三,毛筆字比鋼筆字要大得多,哪怕是小楷也是這樣。如果是橫行寫,你得邊寫屁股邊不斷的挪地方,因此得不斷地挪椅子,不挪便無法寫字。所以寫字坐長條凳好,方凳或椅子很麻煩。而豎行寫字,一行寫滿,可以寫許多字,方才挪一下屁股,有時還不挪。這就是豎行寫字的好處。我寫的有點亂,但是隻要把道理講清楚,使大家能看明白,我目的也就達到了。
-
7 # 大樹菠蘿7
這個問題史冊上有的跟我講的不一樣!但,我!講的肯定是正的!因人入地為右,人從左天上而來!天上是無,地下才有。之所以有字之書了,所以必得從右露左爆天書知嗎?各位!!!!!!
-
8 # 銀河系
古人寫字,從右向左。因為包括古人在內的大部分人都是右撇子,按照方便的原則,用右手提起筆來,從右開始寫字就很正常了。
-
9 # 詩詞生活日記
第一,展卷方面的需要。
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而竹木簡牘都是窄長的竹木片,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冊”字就是簡牘的象形字。而打開卷冊自然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也就是自上而下,從右往左了。
第二,豎立式寫字,便於筆勢的連貫。
第三,漢字書寫的自上而下,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
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
-
10 # 為啥名字要求唯一
是因為竹簡。
竹簡是先寫後穿在一起,早期都是用竹子做成,為保證平整就不可能做的太寬,每片只夠寫一行。而且古人跪坐,又不流行書桌。因此書寫時需要一手持一簡、一手書寫,讀者試一下就會發現豎寫比橫寫方便。
竹簡一般要預先備上一堆,因為一般右手書寫,為方便取用,自然沒用過的放左手邊,寫完就的放在右手邊,為防止顛錯,一定第一個放最右,然後依次向左擺做一排。
穿簡牘這種粗活一定是侍女、奴僕、書童來做,自然你怎麼放就怎麼穿。
「尚書·多士」“惟殷先人,有冊有典”,而“冊、典”在甲骨文中確實是竹簡的形狀,可見華人用竹簡的傳統是十分久遠的。從夏到東漢造紙術成熟,三千多年的時間,養成豎寫、從右向左的習慣便不足為奇了。
-
11 # 明清書畫鑑賞
感謝邀請:這個問題比較尖銳,但並非不可考證。中國漢字是從甲骨文開始的,最初也不是寫在紙上或絹上。而是用刀刻在甲骨(烏龜殼)、獸骨或者竹片之上。假設右手用來拿刀刻字,左手用來固定甲骨或者獸骨。如何做到從左寫到右,這樣的刻字是極不方便的。
我們知道的造紙術大範圍使用是在東漢的蔡倫之後,也就是說中國古代已經形成的從右到左的閱讀習慣,早於造紙術之前很長的時間內已經形成。所以後世之人沿用了這樣的閱讀習慣。
同時,古人以左為尊的傳統文化也決定了漢字的書寫習慣。就算是古代科舉考試中,考生自己的觀點會先寫出來,引用聖人之言的時候也會將引用之言放在文章之後,以示尊重。從右到左的書寫習慣也就一直沿用到新中國成立直到教育改革。
總結起來就是從中國古代漢字的來源追述,最早是因為便於刻寫方便,後來是因為以左為尊的傳統文化的影響才會使中國古代文字從右自左的書寫習慣逐漸形成。我們現在從左到右的書寫習慣其實更多的原因是因為書寫方便。有些古代的很嚴肅的文化傳統,仔細分析可能也並不高深,用自己的視角看歷史,你會覺得更精彩。
-
12 # 存希齋書法
這是一個大問題,因為中國幾千年的文明,而文字就是我們記錄歷史以及文明的工具。
中國漢字自誕生起就是從上至下,從右到左,不論是甲骨文,還是竹簡,還是後來的絹帛紙張都是這樣,這是什麼原因呢?
在中國古代,除了結繩記事以外,甲骨文就是最早的文字了,那麼漢字的從上至下就與甲骨文有關,因為古時人們記事占卜就是用火燒獸骨和龜甲根據裂紋來判斷吉凶和記錄文字,而獸骨和龜甲的裂紋會順著骨頭和龜甲的紋路,後來的漢字書寫就沿襲了這一傳統。
那麼從右到左是什麼原因呢?這裡有古代以右為尊的原因,還有就是和古人的書寫和讀書習慣有關,在紙張發明之前,人們是在竹簡上書寫,人們一般都是左手展右手寫,觀看竹簡時也是左手徐徐展開,視線從右往左了。
在近代,特別是鋼筆傳入中國之後,就有人主張改革漢字的書寫方式,其中北大教授錢玄同就極力主張漢字書寫改革,他認為人們的眼睛是並排而生的,而不是上下的排列的,所以應該改為橫寫;因為人們的書寫習慣其實是從左至右的,況且寫毛筆時從右到左也容易蹭到袖子,古人是更是如此了。
所以,經過不斷地變化,書寫漢字就成了我們現在所看到的,從左往右,從上到下的書寫形式了,這對於快速書寫是很有益處的,較為實用,方便,快捷。
只不過我們書寫書法作品的時候,還是從上至下,從右往左,因為學習書法就是繼承傳統,而這個漢字書寫傳統無所謂對錯,既然是學習傳統書法就應該遵守老祖宗的這一規矩,如果寫一篇書法作品,按照現在的書寫方式,反而還沒有那個味道了!
-
13 # 聽戲聽戲
這個問題以前自己也想過,當時還想著墨水會不會沾到袖子上。現在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一、由竹簡書寫沿襲下來的習慣
眾所周知,在造紙術發明以前,古人是在竹簡上寫字的。並且一部書籍肯定不可能在一片竹簡上書寫完,因此就需要大量的竹簡一片片的寫完後再編成冊。
在寫字時,古人一般是左手持簡,右手寫字。寫完之後,由左手放開排列。習慣上,人們用左手一般都是由右至左排列,因此編成冊也就是由右至左了。
同時,在古代也沒有太多的左撇子,都是以右手為主導。人們在看成冊的書時,大多是左手持著竹簡,右手慢慢放開。這樣一來,最先看到的也是右邊的,因此編訂時也是從右至左。
到了後來,造紙術發明之後,人們開始在紙張上寫字了,這時候,貌似從哪邊開始寫都無所謂了。但是,從右至左書寫早已成為習慣,因此就繼續從右至左書寫了。
二、受古人“以右為尊”的思想的影響
漢字書寫的自右而左,也反映了古人的尊卑思想。古人尊右,以右為大,左為小,在書寫時當然要從大的寫到小的,因此也就是從右至左的書寫了。
-
14 # 千千千里馬
這個傳統習慣繼承下來了,所以,不但古代如此,可以說今天依然是如此。
但是為什麼漢字的書寫,在三千多年曆史中,都沒有從左到右的橫式書寫格式呢?
這是因為,有兩個原因。
一個是漢字成熟的最初階段書寫,主要是在龜甲和獸骨是刻寫的。漢字的字形長短不一,如果橫寫,那麼就會產生行與行之間距離不均的情況。只有從上到下寫,就可以保證行的勻稱美觀。
那麼為什麼豎行次序,不是從左到右而是從右到左呢?
這也是古人的智慧和創造啊。據《尚書-多士》記載,周武王滅商以後,就遷移到商都,教訓商人後裔,說,你們不要不服周人,看不起周人,你們不要以為文化比我們高,一旦不服歸順,我們一定不客氣的。
欣賞手卷的現代收藏家其中提到商人是“有典有冊”的。甲骨文中也有“典”和“冊”這兩個字。
甲骨文中的“典”和“冊”對中國文化意義非常重大。
因為,甲骨文沒有發現以前,歷史學家一直對周朝以前的歷史持懷疑態度,但是甲骨文中有了這兩個字,以後,對《史記》中商朝記載就沒有可疑的理由了。
至於,是什麼時候商朝有典有冊的,這個話題就大了。
但是,我們必須說,典和冊,其實都是竹簡做的“書籍”。也叫竹簡。
由於竹簡作為文字載體,需要把文獻編成一卷,如果是豎行從左到右,那麼閱讀會很不舒服,所以,古人就把竹簡編成了從右向左開啟的竹簡。
竹簡的方式一直延續到漢代。東漢使用紙張以後,有些檔案也是要裝裱成手卷的。
紙質的手卷雖然比竹簡輕便了,但是與竹簡的閱讀開啟沒有區別。
所以,我們的書寫一直保持了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書寫格式。
今天我們的書法作品和繪畫作品的手卷,也是與竹簡的的閱讀開啟方式一模一樣的。
-
15 # 中州耕牛堂主
為什麼古代漢字書寫要由右到左呢?我的回答是:這是根據中國先民留下的“右上文化”而傳承下來的。
問題就這麼簡單!
右為上,是古人留下來的,並一直沿襲至今。
現在的書家創作書法作品,絕大多數都是按照古人的由右到左的書寫習慣。什麼是傳統?右上文化就是傳統。什麼是繼承?沿襲古人的做法,就是繼承。
還有,除了寫書法作品之外,現在的人們在迎接客人、請客吃飯時,也在沿襲古人的“右為上”的做法。
-
16 # 東家APP
對於這個問題,我以前也有些疑惑,後來想想是不是因為那時候服裝的問題,直到我看到了吳慧平的《書法文化地理研究》中有講到這個問題,不過也有很多人不是很信服,但是針對從右到左順序寫,至今也沒有給一個完整的結論,我們只能從中找出依據來加以詮釋。
吳慧平先生在書中寫到,他是從書寫材料的發展入手的,文字的發展也一直伴隨著書寫材料的發展的。
我們在最原始的時候,寫字有寫在陶器,金屬器皿,龜獸骨骼,石板,竹簡,木牘,絹帛,古紙,紙,是這樣的一個發展過程。
而在這個過程中,大概在周朝的時期,文字開始走向成熟,對應的書寫材料以簡牘為主。
古人是在竹木簡牘上寫字的,無論是竹片還是木片,都是長條狀,窄長,然後 用繩串起來可捲成冊,但是古人就在這個簡牘上書寫文字,用毛筆在上面寫字。
如果寫錯了,就用小刀刮掉,然後再重寫,對於這種材料,怎麼寫才是最方便呢,當然就要豎著寫,寫好一片一片的後,串在一起,形成一冊。
再者,就是習慣性的問題,你可以想一下,古人在打開卷冊肯定是右手執端,左手展開方便。所以,書寫自然也是從右往左了。
如果你不是很信服的話,可以腦補一下,在一般情況下,書寫的時候,左手負責展簡,右手主書寫,但是從閱讀的角度,左行利於左手展簡,右手拉簡,且可執筆圈點或謄寫,若是右行則諸多不便。
當然,我還看過一種回答與地位有關,具體是說有關古人的尊卑思想,因為在古代,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無出其右”就是沒有超過的意思。
所以從右往左寫也是反應當下的社會問題,不過我對此種看法還是抱有一些歧義,如果有論證此觀點的依據就更好了。
以上回答只是從個人角度,不過我認為從右往左寫還是與書寫工具和習慣有關。當然,如果你有更好的回答,也可以告訴我喔。
-
17 # 夏有涼風61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因古代沒有紙張,古人從甲骨刻字到用竹木簡。古人從右到左寫字的原因就在這個竹木簡上。
這個從右到左寫文是因為用竹木簡書寫完的文字,需要“改、批、注、解”方便兼保密而成的書寫方式,是很科學的。
在紙張沒有發明的古代,古人讀用“竹木簡”寫的文章,一般是以左手持捲來讀,讀到哪裡,休息或不懂的地方,右手隨時作註標,用筆、刀操作,而左手未展開的卷是牢牢把握在左手的,所以竹木簡時代,古人讀書,一般也是從右往左讀,讀到哪兒,卷就開到哪兒。需要改注,左手握卷,右手改注,牢牢把握。
如用竹木簡從左到右寫,讀到某處了,有了“心得”需要註解,或文不通需要修改,在註解或修改時,右手執筆。竹木簡捲成的卷在右邊就不受控制了,如遇到桌面不平或貓啊,小孩啊一碰或一撥,竹木卷就自動滾了開來。在往住卷很麻煩,古人讀書是很珍惜時間的。二一個如果是密軋,有像三國張松那樣的一目十行,過目不忘,一旦書卷在改注時,不小心自動滾了開,被這樣的人偶然進入看到,文章內容一覽無餘,內容全給看個七七八八。如果是官員寫的奏章被看到就不好了,所以古人就從右往左寫,改注方便且書卷能牢牢把握增加保密性,時間長了古人也習慣於從右往左看了。到了古代用紙張寫字的習慣也是承襲了“竹木簡”的書寫方式。
-
18 # 國病
這個問題其實回答過一次,但似乎做了無用功。再簡單回答一次吧。
第一、左右之爭在我們的文化裡一直存在著。
比如漢族尚左,所以認為右為兇位,在老子《道德經》裡有體現,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得志於天下矣。故吉事尚左,凶事尚右。是以偏將軍處左,上將軍處右,以喪禮處之。殺人眾多,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漢服為右衽也是處於宗法考量的。
第二、漢族尚左,從右至左書寫,表明方向是向著左邊書寫的,這樣才符合尚左。從右至左書寫其實對於墨跡未乾,衣袖拂過是很不利的,但還是為了尚左還是這麼設定。
之所以尚左是因為漢族屬於內陸支苗蠻體系後人,內陸支在沿海支的左邊。所以沿海支為右,內陸支為左。又因為內陸支是脫離九黎的群體,他們原本是九黎。整個黃種九黎相對於白種是右邊,白種為左邊。然而內陸支脫離九黎後,成了沿海支的仇敵。這樣就有了尚左。但因為自己來源是九黎,所以由右至左是符合歷史歷程的。
第四、白種的左和黃種的右,體現在很多字和文化裡。
比如鷹徽,白種鷹徽基本都是鷹頭向左,代表鷹眼守護左邊。而華字也是鷹展開翅膀站在木杆上,鷹頭向右則是守護自己右邊的家園。
又比如後字和司字上半部是兩股叉,後字叉口向右,代表由左向右管理。司字則相反,叉口向左,代表由右向左管理。後代表白種主導時期,司則相反。
左右之爭其實一直存在,現代又變成了意識形態之爭,不過現在這個概念的左右,與歷史上主張左右群體的意識形態完全相反。歷史上右邊才是主張人類大同的。與今天白左的左不同。
-
19 # 東閣山人
因為在商周時期人們都是用的竹簡(竹卷),在書寫時需要慢慢的開啟來寫,若是從左向右,竹卷有礙手腕,不便書寫。所以就從右向左寫了。
-
20 # 漁耕樵讀
這個問題要從竹簡說起,我們知道很早的時候中國的文字多是刻在竹簡上的,寫字的工具也不是筆,而是刀。
刀筆吏後來隨著毛筆的出現,刀依然在使用。這個時候的刀主要作用變成了修改文字。兩者合稱“刀筆”。所以文書小吏,有刀筆吏之稱,後來因為是微末小吏又時常引申為“信口雌黃”,逐漸含有貶義。實際上紙最早的時候並不是我們現在意義上的紙,而是指的絹帛,在《後漢書》上有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
連篇累牘竹簡的製作一般是首先裁剪成規則的長條狀,大約一尺左右長。一尺左右的木片或者竹片被稱為牘,《說文》中有解釋道:“長一尺,即書,曰牘”。當書寫的文字較多時,我們也常常會用一個詞叫做“連篇累牘”,也就是用的牘非常多的意思。
殺青然後為了方便儲存會竹牘會被烘乾。由於剛開始竹簡是呈青色的,所以這個過程被成為“殺青”,後來引申義某個事件的最後一步,意識就是指已經進入尾聲。例如我們常常會看到新聞報道:“某某電視劇拍攝工作已經殺青”。
韋編三絕最後再鑽孔,用熟牛皮把這些竹牘給聯接起來,就成了竹簡。例如《史記》上記載,孔子晚年喜歡讀《周易》,多次把上面用以聯接的牛皮都扯斷了。這個就是我們後來常用到的一個詞叫做“韋編三絕”。韋就是指的牛熟牛皮。之後就可以在上面書寫文字了,寫好之後就成了書簡。
書簡的翻閱寫好後會被捲成柱狀儲存起來,當然實際上很多一卷竹簡看起來很大,但是真正寫不了多少字。所以古代的圖書也非常難以儲存,即便真的是“汗牛充棟”其實也沒多少書。實際上給漢武帝上3000片竹簡的東方朔,自稱學《詩》《書》閱讀量二十二萬字,學兵法閱讀量二十二萬字,如果僅以字數論,號稱才學廣博的東方朔讀書的字數還沒有不到現在有些網路小說字數的十分之一。
實際上我們看到有些關公讀《春秋》的塑像都是錯誤的,並非是關公不該拿著紙做的書看,在東漢末年紙已經有了,這個沒問題。問題是東漢的書還不是以書本的形式的形式呈現,而是以卷軸形式呈現的。直到印刷術產生以後,線裝書逐漸流行起來以後,才有書本的形式呈現。
就是因為最早的時候無論是紙還是竹簡都是以卷軸的形式呈現,所以現在我們在寫作的時候常常會以“卷一”,“卷二”,“卷三”等來分章節。而這種卷軸的形式,在開啟時候,一般我們習慣性左手拿著書簡,右手拉開書簡。而首先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右邊的內容,所以古人通常會從右往左書寫。
額,捋了一下書簡的歷史,扯得有點多了,大家隨意看看吧。。。。
回覆列表
首先講下由右自左的問題,這是中國習俗問題。尊卑思想:上為君,為父母;下為臣,為子女。右為大,左為小。但是並非所有是自上而下的,比如崖刻,牌匾。
古代君王,自命天子,自上而下統治,認為自上而下是順應天命。
另一個角度,就是與中國的宗教文字有不可分割的關係,上為天,下為地。諸神自天而治,自上而啟。
在最早的祭祀器具中, 以宗教上應天意,自上而啟,銘文就由上而下。到竹簡時代,竹簡以縱柵排列,單片先寫,後裝成冊,而人的視力可及由上而下更應順理。到紙張的發展時代,而毛筆卻是主導地位,也無法適應視力可及,還是從上而下。到民國時代,由於硬筆的推廣仍無法可及,同時對文化領域的重視不足,依舊按舊制。直到1909年,劉世恩提出西化思想,才出現第一本橫版書。直到1955年才真正進行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