瀏覽網頁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這個問題。因為跟自己所學專業相關,所以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吧。
可能很多人早就知道答案,中方的代表是有名的洋務派核心人物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又稱“李中堂”,清末淮軍與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洋務運動領袖,曾任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為一等肅毅伯)。
不過有些意外的是,在李鴻章之前,實際上還有兩人曾作為清政府的全權大臣前往日本。
具體來說,在甲午戰爭進入尾聲之際,清政府為向日本求和,曾向當時的俄、美兩國提出了出面調停的請求。此後隨即派遣了張蔭桓、邵友濂二人赴東京與日方談判。前者時任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侍郎,賞加尚書銜;後者則任湖南巡撫。然而,日本政府卻對此頗為不滿,認為清廷不過是派來了二流人物而已,他們並不具備代表中國的資格。尤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是:上述兩人所攜帶的文書不過是信任書而已,日方所要求的,是攜帶全權委任書的中方代表。
同時為了給清政府施壓,日軍在此後不久,又於1895年1月20日進一步攻佔了威海,並迫使北洋艦隊兵敗投降。
結果在此情況之下,清政府為儘快求和停戰,不得不於同年2月18日最終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現日本下關)與日方進行和談。
瀏覽網頁的時候正好看到了這個問題。因為跟自己所學專業相關,所以我來試著回答這個問題吧。
可能很多人早就知道答案,中方的代表是有名的洋務派核心人物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安徽合肥人,又稱“李中堂”,清末淮軍與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洋務運動領袖,曾任東宮三師、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隸總督,爵位為一等肅毅伯)。
不過有些意外的是,在李鴻章之前,實際上還有兩人曾作為清政府的全權大臣前往日本。
具體來說,在甲午戰爭進入尾聲之際,清政府為向日本求和,曾向當時的俄、美兩國提出了出面調停的請求。此後隨即派遣了張蔭桓、邵友濂二人赴東京與日方談判。前者時任總理衙門大臣兼戶部侍郎,賞加尚書銜;後者則任湖南巡撫。然而,日本政府卻對此頗為不滿,認為清廷不過是派來了二流人物而已,他們並不具備代表中國的資格。尤其提出的具體理由是:上述兩人所攜帶的文書不過是信任書而已,日方所要求的,是攜帶全權委任書的中方代表。
同時為了給清政府施壓,日軍在此後不久,又於1895年1月20日進一步攻佔了威海,並迫使北洋艦隊兵敗投降。
結果在此情況之下,清政府為儘快求和停戰,不得不於同年2月18日最終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馬關(現日本下關)與日方進行和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