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冰雹藍天

    這是一個日本真實的歷史情況,只不過用我們現在的眼光去看待,覺得有些不可思議,但對於那時的日本各個部族來說是一種區分敵我或者避免誤傷有著重要的作用。

    這個旗幟是從中國唐代傳入到日本的,只不過那時大唐也只是把這個旗幟作為類似於今天的傳令兵或者探子之類的個別特殊極小隊伍作為遠距離表明身份以免被亂箭誤傷而做的特殊標誌。

    可笑一點的是,傳到了日本反而成了一種特意去誇大或者炫耀的一種部族之間的身份象徵。

    古代日本戰時各個部族之間的爭鬥也是不斷,雖然沒有中國古代時期的那般時常發生的大規模的戰爭和朝代的更迭,但是部族之間的小規模爭鬥也是屢見不鮮。

    古時的日本各個部族沒有專門的軍隊來保護本部族的安全和財產,日常就只是由很少的軍士來進行防護。一旦有來自其他部族的攻擊或者要去侵犯其他部族獲取利益的需要,就會成立臨時的軍隊,個人理解就如同中國古代時那些鄉紳或者財主家的家奴一般來組成軍隊。

    這個部族的臨時組建的軍隊沒有很特定的體制管轄,甚至很多相互之間都無法認得,但此時有沒有統一的制式服裝來區分你我,所以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每人身後一面旗,同樣的旗幟以來區分敵我。

    這面旗幟一般都會繡著本部族首領的標誌,作戰中一眼就能進行識別。

    這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再者,古時的日本,各個部族之間都是人煙較少,可用來作戰的兵士更少,每人身後揹著一面旗,在作戰前,也起到虛虛實實的作用。

    但是個人認為三十六計中的很多計謀對於這種主動先去暴露目標的人手一把的旗幟肯定不太適合。

  • 2 # 強武堂

    “旗指物”這個東西是封建年代軍隊發展到一定規模的必然結果,能背這東西的不是普通士兵,也就是不是最基層的足輕,而至少是基層軍官。日本的騎印馬印體系很好玩,但並沒有脫離封建時代騎士戰爭的正常路數。西方的紋章體系跟騎印馬印家紋這套東西完全吻合。原因很簡單,騎士作為比普通人白兵更高等級的存在,在混戰中必須要有標明自身身份的東西。但是全封閉盔甲的設計大家都差不多,打急了誰管你盔甲顏色和做工什麼的,因此就得有相當於現代的軍銜的標識。這東西不單是給自己人友軍看的,也是給敵人看的,說白了貴族兵之間作戰還是得講點戰場禮節,該允許允許投降,切首級也得講就。這是在混戰中對貴族兵的一種保護和認可。

    至於在封建年代屬於異端存在的中國,大一統體系下軍隊的規模和組織程度遠超過通常的封建軍隊,指揮員就得有指揮員的樣子,總帶隊打衝鋒是有問題的。需要的時候打出標明身份的大旗就是了,不需要直接佩戴旗指物。但我們的基層小隊長也是有背旗的,否則就會出現混亂。戰國時代後期日本高階將領也很少像以前那樣穿母衣了,因為對於大規模戰爭而言,一兩個人的勇武意義有限,反而死法會很多,大將隨便下場很不划算。

    當然,中國傳統戲劇裡面保留了類似的形象,這就是京戲裡面的靠旗。

  • 3 # 惡魔的糞叉

    倆字,窮的。

    自從日本開始普及足輕戰法以來,軍隊的主力來自於徵召的地侍(半農兵)甚至就是普通農民。兜(頭盔)、鎧、太刀等武具都是傳家之寶,一般人沒有的,普通農兵拿根比較直的竹子把尖加工一下也就上戰場了。統一軍服?不存在的。

    問題來了,一群破衣爛衫拿著竹槍的“兵”怎麼分清彼此?都沒在一塊訓練過,隔壁村的就不認識了。於是,背上的小旗出現了,這玩意叫“指物”,反正二尺布也花不了幾個錢,權當發軍裝了。日本當時各族都有家徽,因而看到家徽就很容易區別敵我雙方。

    當時染料可是很貴的,電視劇裡那種大家穿著整整齊齊一個顏色足輕鎧,手持朱槍的大規模軍隊,那是不存在的。像武田家赤備這種有統一色系的軍隊,那是精銳,武田家自己都沒多少。

  • 4 # 魏博鎮節度使王前策

    日本士兵背後背旗子的做法,說來還是和中國軍隊學得 。

    在漢唐時候吧,中國軍隊計程車兵背後是會背旗子的。旗子的叫法和用法很多,筆者就不一一列舉了。因為不同的作用,士兵背後背旗上寫著的字自然不一樣。

    孫子兵法說,”晝戰多旌旗 夜戰多金鼓”。這形容的是,為了不暴露自己大軍的實力,一定要製造一些事物,讓敵人迷惑,看不清自己的實力,才會有對敵作戰的優勢。

    背旗就有這個作用,所謂的旌旗蔽日,說的就是看不清,數不清敵人軍隊有多少旗子。而在古代,旗子也是軍隊數量的一個象徵,比如明代的軍隊中,有旗長這個官職。後來的清朝不就是八旗軍了嗎?

    除了有識別敵我,象徵自己是什麼兵種,屬於那支部隊的作用以外。背旗在現實用途上,也是能改變歷史和個人的。

    比如在戰爭焦灼戰的時候,一旦看見一片旗子的部隊來到,友軍自然高興,敵軍當然害怕,敵軍潰敗那就可能了。在戰場上,如果自己的兵器被打斷了,比如長槍斷了,背旗也是有可以搏鬥的功能的。看戲臺演習的時候,武將身上的背旗都帶有一個尖頭的矛,這當然來自於現實生活了。除了搏鬥的功能以外,因為古代的醫療不如現代,在當時又沒有紗布和繃帶,用比較乾淨的背旗來包紮傷口是最好的選擇了。

  • 5 # 思遠防務

    在影視劇中,大家會發現戰國時期的日本士兵會插上旗子,這是為什麼呢?其實,日本戰國時代計程車兵的背後都是插著一個小旗子,這些旗子,是家紋旗,又稱背旗或指物,一般是綁在武士甲上的,但也有鑲在武士甲裡的特殊情況出現。

    為何日本的家紋旗,不會像天朝漢唐時期的那些旗子一樣,只有一條槓可以隨風飄動?這是因為如果那樣的話,旗子的飄動性會很大,加大對風的阻力,導致移動速度慢,所以就改為七字型的旗杆,用上面的橫槓固定住旗身,飄動的時候只有尾部飄動,這樣減輕了阻力更合適於作戰。

    指物在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日本戰國的一大風采,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鎌倉末期和武士刀共稱日本二像徵。是戰國時代足輕、足輕組頭、足輕大將、和侍大將的標準配置,但侍大將不同於足輕大將,原因是他們的背旗大多是鑲嵌在武士甲裡的,而不是綁在後面的。侍大將一般擔任的是旗本兵,旗本兵也就是大名的近衛兵,是從侍大將中挑選武藝高強的人來擔任的。

    旗本兵的背旗和普通足輕的也不同,旗本兵的背旗上下有兩條黃邊,而普通足輕只有家紋。戴指物並不是為了壯大聲勢,同時也起到了戰場上分辨敵我的重要證明,還可以防止流矢射中背部。而指物並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而是很輕,旗杆只是普通的小長竹做的。旗本兵的稍微高階一點是長青竹,所以背起來和沒背差不多,在戰場上背旗甚至可以保護足輕免遭騎兵的殺戮。騎兵一般配的是長刀或者是槍。

    日本戰國時期的人比較矮,所以騎兵砍向背後的時候有絕大多數都只是砍斷了背旗不是殺了人。同時背旗更有擾亂騎兵背後進攻的作用,因為背旗比較長,騎兵衝鋒的時候可以刺中馬匹或把騎兵從馬上擋下來。

  • 6 # 胖魚剪輯v

    早期的源平合戰,被後人引申為白旗對赤旗。平家物語中記載:平家所用皆為赤旗,紅光映日閃耀。源家則大旗俱白,風吹作響,蔚為壯觀,甚鼓舞士氣。因此旗幟不但被用於區分敵我,也可於戰士鼓舞士氣,震懾敵軍。日人認為白色代表純潔,是神的顏色,戰場上使用白旗,可得神明護佑。後來發展為白底黑字,書寫天照皇大神、八幡大菩薩、諏訪大明神等神號的旗幟。平家被滅後,源賴朝定白旗為源家嫡流的專用旗號。文治五年七月,源賴朝出兵奧州征討藤原泰衡。路經下野國宇都宮時,佐竹隆義前來也加入助戰。佐竹家出於源家,但在源平合戰時卻站到了平家一方。戰後因和田義盛等人說情,只是被沒收了奧州七郡等領地。等到賴朝奧州征伐時,隆義立功心切,從常陸國急急趕來助戰。不料,隆義用的軍旗是無紋的白旗,也就是“嫡流專用”的御旗,賴朝不高興了,就把繪有一輪明月的軍扇賜給了隆義,讓他當作軍旗,從此明令禁止白旗隨意使用。隆義把軍扇的紋樣繪在旗上,從此佐竹家便以此為家紋,這也是最早的武家家紋之一。原本僅為公卿家所有的家紋,經過源平時代,在武士間迅速普及開來。在戰場上與敵人對決,都以旗印、家紋表示本軍的所處位置和陣營。到了戰國時代,帶有家紋的陣幕、旗指物、幟和馬印,是遠距離區別敵我的惟一依據,也便於整體指揮。至戰國末期,經過數百年的發展,家紋和旗幟已經發展為極其複雜的體系,而非僅用於識別。比如下面這張圖,展示了有馬豐氏所部使用的全套旗幟

    旗幟均為黑白兩色,旗杆均用金漆。1為帶有有馬家家紋的雙面靠旗,為足輕使用,即低階步兵;2為形似太陽,是傳令兵所用;3為新月型旗僅有馬家武士可用;4為是有馬家的小馬印,金色三葉草;5號6號為供有馬家大部隊在重要場合下使用的大馬印。以戰國時代為例,類似分封制的體系,使武家的收入以封邑的糧食產量來計量。1石即養活一個成年男子一年所需的口糧。當封邑達到一千石時,在戰時就有義務為主君動員12個兵員。以此類推。這批兵員的背旗所印的自然就可以是他們所效力的主家的家紋。有一定地位的武士或領主可穿上陣羽織,也意味著他們可以進入上一級領主的陣幕參與軍議。陣羽織背後繡著家紋,可不用再插靠旗(也沒辦法插)。如下圖,小早川秀秋的陣羽織,家紋是兩把交錯的鐮刀。 但也不是所有陣羽織都需要繡家紋,因為高地位的武士不一定要親自上陣,自然也就不需要顯示家紋來達到分辨的作用。所以高階武士的盔甲都很華麗,辨識度很高。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這個房子如何設計裝修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