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老謝說史

    我認為是主要的原因是古代,那時候主要是冷兵器作戰,依靠人海戰術能力去處理了。而現代的戰爭是熱兵器,還有遠端作戰為主。,現代戰爭人員素質要求高,但人員不一定要多。關鍵是運用高科技去處理

  • 2 # 海天一汪水

    科技的進步,裝備的發展,使戰爭逐步從人力抗衡轉向智力比拼。科技延伸了人的手臂,科技拓展了人的視力,使作戰雙方能夠看得遠,打得遠。現代戰爭更多的不是面對撕殺,而是遠距離,超視距的隔山打牛,大規模的人海戰術,自然逐漸的不太適用於當今了。

  • 3 # 蒼山紀事

    這個還別太認真,古代對立雙方為了在氣勢上圧倒對方,往往彼此誇大自已,這根本不符合邏輯,古代本來人煙稀少,不要說組織數十萬人的大軍,僅僅從後勤保障上就是個難題,別信,古代文學沒有精確概念,所謂"書生誤國"不是沒有來由的。僻如孫悟空一個筋斗"十萬八千里",你信嗎?

  • 4 # duh23333

    古代為冷兵器時代,士兵均是簡單的面對面撕殺的人海戰術。所以一場戰役雙方都會投入重兵,一場大戰役數十萬人是常態。而近現代出現了熱兵器,甚至成了系統,就不需要人海戰術了。而是用火器打擊對方。隨之而來的戰爭理論因熱兵器的出現也發生了改變,認為應該近量用武器壓倒對方而減少己方人員的投入。所以近現代戰爭中投入的人員就逐漸減少。現在甚至出現了以斬首行動或者特種作戰為主的戰鬥趨勢,投入的人更少。那種大兵團作戰的戰爭形式已一去不復返了。

  • 5 # 第三次世界危機

    古代幾萬人就算大戰了,人口密度根本到不了那麼多。

    都是傳言,我覺得沒有幾十萬人的戰場,幾萬人還差不多。

  • 6 # 吐槽能

    海灣戰爭伊軍100多萬、美軍80萬,多國部隊總計也100多萬……

    倒薩戰爭,伊軍40萬、美軍25萬……

    二戰蘇軍累計近四千萬、美軍1000多萬……

    何來幾萬之說?小孩子過家兒家兒呢?

  • 7 # 星輝650

    古代平原大戰,步兵十幾萬,只是一次結陣的兵力,

    你到山海關就知道幾萬人站城牆稀鬆平常毫無密度可言

  • 8 # 漢關駝鈴

    因為古代的數十萬人並不是純脆的軍人,往往還有送糧草的、送軍械的、還有工匠等,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後勤保障,這些人統統都算軍隊的人數。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後勤保障至關重要。在古代1個士兵往往需要3個人保障,那麼40萬的部隊其實真正在戰場上作戰的只有10萬人。其他人幹什麼嗎?運送糧草、軍械的,埋鍋作飯的,造攻城器械的,餵馬的,照顧傷兵的等等。

    古代沒有現在的汽車、火車運輸,也沒有兵工廠,全部後勤保障都要靠肩挑手抬和牛車運,所以需要很多人。一些攻城器械還需工匠在戰場造,包括弓箭、槍支的修理。埋鍋作飯還得要很多柴夥,餵馬還得鍘草,傷員要救治包紮等,這些人在大軍出征時都要帶上,都算作軍隊的總數。

    現代作戰部隊的人數基本上不包括後勤保障人數,沒聽陳毅元帥說淮海戰役是山東人民用小推車推出來的。而且現在的保障能力強,一個人可以保障好幾個前線士兵,汽車拉一車物資就可以保障一個連隊用很長時間。

    為什麼遊牧民族可以輕鬆打進中原,而中原王朝的軍隊無法長居大漠,就是後勤保障問題。遊牧民族是靠搶劫,到了中原隨處可以搶,所以他們就只騎個馬,拿個弓箭就開赴戰場,走哪搶哪。而中原軍隊到了大漠啥都得帶,因為草原沙漠中啥都沒有,不帶糧草就得被餓死。而搶劫的人往往都很興奮,衝勁十足,搶到手是自己的,戰鬥力可想而知。

    但是說近代戰爭很少超過20萬的這話不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很多戰役都是幾十萬的部隊,遼瀋、淮海、京津等三大戰役哪一場不是幾十萬!蘇聯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敵我雙方都投入了近百萬人,就是抗美援朝戰爭我方發動第一次戰役就出動20多萬部隊,而美方後來增加到40多萬。所以說超過20萬人的戰爭很多,只是抗美援朝戰爭過後,世界很少有大規模戰役的發生,各地的熱點都是小國發生的,根本不需那麼多人。

  • 9 # 吳楚古邑一一菜根譚

    除去小說演義虛構成分外,古代戰爭真正用兵是以“戴甲”多少為實數的。換句話說,有兵器的不一定是兵,但披了甲的,一定是經過正規訓練的軍士。所以,古代打戰真正上場的人數不會很多的,“長平之戰”很有可能是冷兵器時代作戰人數的極限。至於古代小日本和歐洲,基本上就好比現在兩個村打群架差不多,上了千了已經很了不得了。無論什麼時候,一般一個政權總人口的百分之五是“戴甲”的,已經基本是處在全面開戰階段了。而百分之十則基本已達兵源枯竭的地步了。二戰末期,德軍總人口八千多萬,總兵力一千萬左右,很多部隊已經是娃娃兵來湊數了。小日本總人口一億,到投降時總兵力也過了千萬,除了神風自殺,已沒有再戰的能力。而同時期的蘇聯,一億八千萬人口,一千萬軍隊,還能接著打。老美當時兩億多人口,五百萬軍隊,戰爭潛力還有得挖掘。中國當時是四億人口,國共加起來也不到一千萬軍隊,是真正的最耗的起的國家。

  • 10 # 我是風語者034

    古代用兵人數多是戰爭條件取決的。

    古代普遍存在問題是物資短缺,能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後勤保障人員也算進入軍隊,如是總體來說人數就多了。過去為了對外產生威脅,誇大其詞是常有的事。曹操赤壁之戰有38萬人馬,可對外宣佈有83萬人馬,虛稱罷了。再者歷史記錄不可能精確,人數都是大致說法。

    春秋戰國,往往為了說國家強大,會形容國家是“千乘之國”,四馬拉一車為一乘,千乘之國多數都是誇大其詞的,古代尤其中原地區並不產馬,都是從草原地區引進,很寶貴的哦。由於古代是冷兵器作戰,戰場人數多就是規模優勢,經常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直接嚇死對手,所以,古人有“韓信用兵,多多益善”的說法,但是,古代更多時候注重以少勝多。

    以少勝多的例子很多,斯巴達三百勇士,能抵擋幾十萬敵軍,不可一世的亞歷山大大帝,鼎盛時期兵力不過四十萬。蒙古人橫掃亞歐大陸,總兵力不過20萬,騎兵多數都是一次派出一兩萬,就馬到成功了。日本人有兩萬人,就敢不怕十倍兵力的東北軍,悍然發動9.18事變。到現代戰爭,單純依靠人數優勢,已經很落後了,戰爭要素條件比古代更復雜多樣,少而精與精確打擊成為關鍵。

    現代戰爭依靠的是超視距攻擊方式,屬於非接觸作戰。人多是送人頭的,目標難以隱蔽,是活靶子。美國聯軍打伊拉克戰爭,60天的遠距離轟炸,40萬共和國衛隊就做鳥獸散了,美軍一個營就敢長驅直入巴格達。

    美軍一個特戰大隊就可以對一個國家構成覆滅,巴拿馬遭遇垂直打擊就是戰例。

    不過,後來的維持戰和治安戰會很費兵力,打下伊拉克沒用多少人,佔據伊拉克需要30萬人馬。阿富汗戰場一樣,30萬聯合軍佔了20年,也沒有完全消滅對手。不得不說,現代戰爭也有難以想象的短板。

  • 11 # 兵夏333

    為什麼古代經常就是,數十萬人的大戰,而近代戰爭人數很少超過20萬人規模?

    原因很多:

    一、古代生產力不發達。古代的戰爭主要是冷兵器的較量,冷兵器的較量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敵我雙方人數的多少,人數多就會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戰爭雙方為了取得優勢都會擴大參加戰爭的人數來取得優勢。

    反觀近現代的戰爭,主要是武器的先程序度和對武器的熟練程度,有很多對武器不熟練的人員對戰爭的影響因素已經不如古代那麼重要了。因此人數就會減少。

    二、古代奉行兵民一體的原則。古代統治階級喜歡兵民一體的政策,戰時當兵打仗,平時務農屯田,中國古代史上,主要出現過以下四種兵民合一的政治軍事制度:北朝隋唐的府兵制,北宋的保甲制,金朝的猛安謀剋制和清朝的八旗制度。

    兵民一體既節省了經費,又不耽誤農活。

    三、古代虛報戰爭人數,統計不是很精確。中國古代戰爭中,許多戰爭的人數基數都非常大,如赤壁之戰,曹操號稱八十三萬大軍;淝水之戰,符堅發戎卒六十餘萬,騎二十七萬;長平之戰,雙方投入兵力總資料說超過百萬。實際上是為了虛張聲勢,嚇唬對手,真正參加的人數未必有這麼多。

    近代戰爭人數超過20萬人規模的也是很多的,網上一些資料僅供參考,比如:

    一、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

    日本傷亡13306,中國傷亡31500人。

    二、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八國聯軍傷亡:日本622人,俄國302人,德國188人,英國64人,法國50人,美國48人,義大利18人,奧匈帝國8人

    中國清軍傷亡2萬人,義和團傷亡15萬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懷舊服黑龍披風價格居高不下,黑龍皮該不該交給團隊拍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