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認為,他們打罵孩子是因為孩子是犯了錯,他們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出手的,至少出發點是好的。其實心理學家分析,家長打罵孩子的主要根源並不在孩子,更多的原因在於家長,與家長的思想意識與成長經歷密切相關,建議您和您老公好好談談,試著從以下幾分方面走出打孩子的怪圈。
1)耐心傾聽 多瞭解孩子
2)別在憤怒的時候教育孩子
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失去理智,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行為,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是如此。當你已被孩子激怒,感覺除了打罵已經不能平復情緒的時候,請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打電話給朋友聊天傾訴或是聽音樂。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但要注意擱置的時間不要太長,因為過了很長時間再去批評孩子,小孩子也許已經忘了他乾的壞事,而大孩子則已經想好了應對你的“策略”,影響教育的效果。
3)真誠地對待孩子
某些家庭受傳統觀念影響,家長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總是用指責或命令式與孩子交流,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產生對立情緒。孩子雖然未成年人,但也應該得到尊重。如果家長能放下架子,用一種平和、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在方法上,不要總是給孩子設定各種規定讓其遵照執行,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對於表達能力沒有問題的大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4)適度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很多時候,家長打孩子是因為覺得他未能達到自己的標準,其實可能是家長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這種情況下打罵孩子也無濟於事,不過是父母發洩情緒的手段。要明白,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客觀地分析孩子的情況,期望合理,壓力適中,孩子反而更有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你預想的標準。
5)允許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孩子總是在犯錯,其實這是他們正常的成長軌跡,在錯誤中孩子會總結經驗教訓,實現自我成長,家長對孩子無意識的錯誤要寬以待之。在幫助孩子糾正錯誤時,應當以教育和引導為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不是簡單地以武力來替代教育和引導。家長要明白,批評、懲罰的根本目的與重點是讓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適度、適時。
祝您早日解決問題!!
有些家長認為,他們打罵孩子是因為孩子是犯了錯,他們是為了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而出手的,至少出發點是好的。其實心理學家分析,家長打罵孩子的主要根源並不在孩子,更多的原因在於家長,與家長的思想意識與成長經歷密切相關,建議您和您老公好好談談,試著從以下幾分方面走出打孩子的怪圈。
1)耐心傾聽 多瞭解孩子
2)別在憤怒的時候教育孩子
人在情緒激動的時候會失去理智,做出錯誤的判斷或行為,教育孩子的時候更是如此。當你已被孩子激怒,感覺除了打罵已經不能平復情緒的時候,請暫時離開現場,或是轉移注意力去做別的事,打電話給朋友聊天傾訴或是聽音樂。等自己平靜下來以後,再和孩子好好談談。但要注意擱置的時間不要太長,因為過了很長時間再去批評孩子,小孩子也許已經忘了他乾的壞事,而大孩子則已經想好了應對你的“策略”,影響教育的效果。
3)真誠地對待孩子
某些家庭受傳統觀念影響,家長喜歡在孩子面前保持威嚴,習慣用以上對下的態度來對待孩子,總是用指責或命令式與孩子交流,這常常讓孩子難以接受,產生對立情緒。孩子雖然未成年人,但也應該得到尊重。如果家長能放下架子,用一種平和、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孩子,你就會發現,其實孩子是很樂意體貼爸爸媽媽的。在方法上,不要總是給孩子設定各種規定讓其遵照執行,而是要給孩子選擇題,讓孩子自己做決定。對於表達能力沒有問題的大孩子,可以讓孩子自己提出解決方案或替代辦法。
4)適度調整對孩子的期望
很多時候,家長打孩子是因為覺得他未能達到自己的標準,其實可能是家長的期望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這種情況下打罵孩子也無濟於事,不過是父母發洩情緒的手段。要明白,孩子年齡還小,有好動、固執、健忘等表現都很正常,不要總是拿“放大鏡”去看待孩子的表現。客觀地分析孩子的情況,期望合理,壓力適中,孩子反而更有可能達到,甚至超過你預想的標準。
5)允許孩子在犯錯中成長
孩子總是在犯錯,其實這是他們正常的成長軌跡,在錯誤中孩子會總結經驗教訓,實現自我成長,家長對孩子無意識的錯誤要寬以待之。在幫助孩子糾正錯誤時,應當以教育和引導為主,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而不是簡單地以武力來替代教育和引導。家長要明白,批評、懲罰的根本目的與重點是讓孩子思考事件的本身,教育孩子要做到有理、有力、有效、適度、適時。
祝您早日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