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4
回覆列表
  • 1 # 益知

    如果我沒有記錯,上一次寫隨筆是在去年下半年。去年一整年,寫的隨筆也不過幾篇而已。相對於小說及詩歌,隨筆(散文)是一種蠻尷尬的文體(雖然詩歌的處境也差不多)。

    隨筆注重個人情感的抒發。去年,心中想法其實不少,時常會有感悟,但感悟並未能轉化成文字。

    我是喜歡隨筆這種文體的,隨筆抒情,但有時難以把控好自己的筆風。人心在懸浮,筆下的文字何以能安詳呢!隨筆要求作者內心寧靜,這恰恰是最難做到的。

    去年年初,我買了一本余光中先生的散文集,《左手的繆斯》。加上手頭上的另一本《月光還是少年的月光》,我有兩本余光中先生寫的書。初讀余光中先生的書,覺得有點枯燥,那個年代的人寫的文都愛咬文嚼字。但後來讀著,卻覺得很有味道。

    記得我在讀初三的時候,看到作文書上幾篇寫李白的文章,裡面的一些句子讓我頗為驚歎。諸如“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此類的佳句在文中隨處可見。當時只覺得這些句子寫得很傳神,同為中學生,為什麼他們的文筆這麼好,這個疑問在我心頭存在了好長一段時間。直到讀了余光中先生的書,才知道那些句子原來都出自余光中先生之筆。那些高分作文,不過是在“引用”而已。

    讀了余光中先生的《石城之行》,不禁拍手稱快,他用優美的語言來敘述一次出訪。讀了《逍遙遊》就更感嘆了,我彷彿能從他的文字中看到了他穿梭於古今,神遊於星空的飄渺身影。在他的文字中,他彷彿跟莊子、李白一樣逍遙、自在。

    寫好散文需要寫作的人本身擁有極好的文學修養,境界要到位,文筆也要到位。隨筆是散文的一種。一般的隨筆更偏向於自說自話。對我們來說,寫好隨筆更容易一些。

    民國時很多散文大家。早二三十年,大陸和臺灣也有一些以散文出名的作家。現在我們談的散文,或者文集,其實更偏向於自說自話的隨筆。那種以境界、文筆優先的散文,現在的人已經寫不出來了。用語越來越簡單、單調,時代審美趣味的改變,這都讓散文這種文體變得更尷尬。

    現在寫散文不講求“味道”。汪曾祺,余光中,民國諸多作家,他們都是“先養心,再養文”。要寫出美文,先要培養自己那種怡然的志趣。這是傳統的散文。

    另一種散文則離傳統遠一點,跟著時代向前跨了一步。這類散文更通俗易懂一些,字裡行間帶著點小哲理、小感受,這類散文的代表作家是臺灣的林清玄、龍應臺等。他們離我們更近一些,我們讀他們的文章,會有更多的共鳴。但在文學造詣上他們比余光中先生那一輩稍差一籌。

    現在喜歡讀散文的人不多,實在是沒有那種心境了。說不上可惜,一切都是時代變遷所造成的。

    一個在寫作上有追求的青年,不會一直寫散文,但藉著寫隨筆抒發一下自己的心情、觀點,還是不錯的。

  • 2 # 園中郎

    每一個熱愛文字寫作的人都會寫,這是一種習慣,一種生活。雖然這個時代有些燥,但看文字還是有其意義和群體的。所以就不會缺乏散文創作。只是看的人少了,認真創作的人少了而已,但一定會有人寫,一定會有人認真地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不允許批評,為什麼那麼多人維護殲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