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蝦總墮主

    打滷饢就是披薩,在2015春晚岳雲鵬的相聲中走紅。如果要問老外為什麼只做出了打滷饢而沒有做出餡餅,我想這其中的關係很多。

    首先,我認為這是人與人之間邏輯、感性與理性思維的表現。歪果仁可能在吃的上面邏輯比較簡單,只要生的變成熟的即可,所以什麼牛排、漢堡、沙拉,做法都極其簡單。而在產品外觀表現上,我覺得是理性(工科)與感性(藝術)的區別,國外人想法都比較天馬行空,思想比較開放,所以在藝術設計、服務等感性方面略勝一籌,所以像建築、服裝、化妝品、珠寶設計、汽車,歐美都走在最前列,所以歪果仁做一個帶料的餅,恨不得讓所有能表現出來的東西都能使人看到,更具象,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中華五千年文化,中庸之道,心靈手巧的傳統文化,豈是蠻夷之邦所能比擬的?

    我一個小龍蝦都有幾十種做法,一個料包都有上百種大料,他們會做嗎?他們會吃嗎?

  • 2 # H桐麻麻

    我跟大家來說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義大利的朋友來到中國吃上了中國菜、尤其對烙餅、餡餅之類更是讚不絕口。他回國後,便開始自己嘗試做中國菜吃,也做中國烙餅。當他和好了面,調好了肉餡,打算做餡餅的時候,卻發現在中國時忘了問餡餅的餡是怎麼放進餅裡去的,想了半天也沒想出來,怎麼做也做成餡餅、最後只好把餡就放在餅子上面去煎或烤、於是就出現了下圖的打滷饢

  • 3 # 鐵錘文史

    打滷饢應該是相聲裡面出來的詞兒,用來形容西方的披薩餅。

    首先我反對華人在飲食文化上的盲目自大,不要以為華人的飲食就是全世界最好的,外華人的披薩餅並不見得比中國的餡餅落後或者差勁。 我列舉幾個歷史事實:首先,小麥不是中國原產的,是從中東流傳過來的。

    五千年前古代埃及和巴比倫就已經知道用石磨把麥子磨成麵粉,烤制面餅和麵包了,而中國直到漢朝才學會食用麵粉和製作麵餅。當時甚至沒有“麵條”這個詞彙,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裡面還把麵條叫做索餅。東漢時《字書·釋飲食》篇中提到:

    餅,並也,溲麫使合併也。胡餅,作之大漫冱也,亦言以胡麻著上也。蒸餅、湯餅、蠍餅、髓餅、金餅、索餅之屬,皆隨形而名之也。

    即便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飲食文化博大精深,也不要小瞧其他國家的飲食文明。看到歷史裡清朝上至皇帝,下到官員,面對外面變化的世界像個瞎子一樣自高自大,把外華人視為下等的蠻夷;最後被人家踩在腳底下蹂躪時。就應該明白,任何時候都不要小瞧別的國家,民族自豪感要建立在正確對世界的認知之上。

    外國有一部紀錄片叫《麵條之路》,詳細介紹了麵食在全世界的變遷和分化,國外面食種類的豐富,誕生的歷史,遠遠超過中國。

    外國的打滷饢,並不比中國的餡餅差。不要笑話別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對事和跟對人哪個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