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思考和讀書哪個更重要呢?我們很多人在讀書時都貪求數量,而思考的時間則不足,似乎我們一直在從外界獲取知識,但真正透過自己大腦加工的少之又少,那麼到底哪個更重要?又重要在哪呢?
3
回覆列表
  • 1 # 振龍發聵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小時候,我們的老師常常教導我們學習的方法。

    讀書,至少讀三遍。

    第一遍,通讀。第二遍,把書讀厚。第三遍,把書再讀薄。

    讀厚,是因為你記錄了大量筆記。

    讀薄,是因為你找到了這本書最重要的思想進而壓縮。

    你說這些過程中,那一件不需要認真的思考?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 2 # malya

    讀書沒有人天生有思想 天生有性格 書像佛芸芸眾生,太聰明天生思想派會固執孤芳自賞,寧願沒思想的讀書人雖是愚眾但能吃得進去,有思想的人太武斷讀書也是調侃像魯迅韓寒周立波,意思說思想不一定有用,有用的是睡眠和羊奶,太多思想只是空談主義,,看了就要去做,不然思想是白費,書教我們的是厚積薄發行動力,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少看影片吧,多看書能活在當下試吃家在怎麼評論五顏六色也要把他面前的東西 吃完然後隨便發表這就是思想吃是讀書要多讀才有想不讀是亂想

  • 3 # 李沫霖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老生常談的一句話了。讀書和思考從來就不是互相沖突的兩件事。但需要明確的是,這兩者是相輔相成,互為表裡的。讀書更多的是一個輸入的過程,大量的文字和資訊從書本中不斷進入大腦,儘管現在獲取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不只是紙質書,還有Kindle等等,但他們進入到大腦中最終仍然是以漢字的形式。不同的人讀書的方式也各不同,有些人喜歡先讀書,再思考,而還有人更善於邊讀書,邊思考。思考的意義其實是你獲取的資訊的發酵,或者過濾。書中的文字好比一粒粒未經加工的大豆,收穫之後你可以選擇讓它經過釀造發酵,最後變成醬油,同樣,它也可以變成初榨的豆漿,在過濾時,粗糙的一部分豆渣就留在外邊,剩下的就變成了你自己需要的。你選擇書的同時,書也在選擇著你。你讀過的每一本書都在逐漸窄化你對下一本書的選擇範圍。如果這麼說不夠易懂,換一個說法就是,你是否覺得,你見過的每一個女孩都在讓你到底需要什麼樣的女孩的型別愈發明確?書本身是做不了這個事的,而你的大腦可以。因此,這就是一個你對書的反饋過程。讀完一本書後,你覺得好亦或壞,這個評價本身就是你思考的產物。綜上,所謂的“讀書和思考哪個更重要”,其實不過是“我更應該相信書本還是自己”這個問題的表面。對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書中縱有黃金屋,但如果自己不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和需求,哪怕是萬座黃金屋也不過是眼前海市蜃樓。讀書終究是給自己讀的,自己能夠在書中找到自己問題的答案才是最重要的。

  • 4 # 我愛中國文化

    讀書在於思考。在於裂變。在於創新。在於質疑。和挑戰。知識不斷的更新。不同的時代會有不同的知識。古代的有許多隻能學習不能使用。只有不自信的人。最愛引用古人各國名家的的語錄在自己的文章裡湊字。附庸風雅。故弄玄虛。很怕別人看得懂。讓人絕對無聊透頂。

  • 5 # 文化藝術思考

    讀《清醒思考的藝術》吧!又能讀書,又能思考。兩不誤。

    全書列舉了很多思考的誤區,教我們分清楚什麼是事實,什麼是思考出來的觀點,如何讓自己思考的儘量是事實,或者接近事實。

    在讀書過程中,我沒讀一章節,都停下來思考。用這些理論工具來檢驗現實生活中別人的觀點。你也這麼做的話,就會發現別人告訴你的話、你看到的文章、你剛剛作出的結論都有可能是不正確的。

    今天我先來分享兩個對我影響挺大的認知偏誤。

    1.倖存偏誤

    每位成功的作家背後都有100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每個作品賣不出去的作家背後又有100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每個找不到出版社的作者背後又有數百個抽屜裡沉睡著剛動筆的手稿的寫作愛好者。

    而我們總是聽到成功者的故事,認識不到作家的成功機率有多小。

    中國有多少本科生呢?

    應該是遍地都是吧!我們看到的是:高三學生考個本科和喝水一樣簡單;從人才市場收到的簡歷幾乎全是本科以上;自己是本科畢業,身邊碩士、博士也不少……但這不是全部的事實。

    根據教育部公佈的資料,從1977年恢復高考以來,40年累計畢業的大學生,總共是11518.2萬人,粗略按照其中三本以上佔一半,專科生佔一半,也就是說,本科生有5759.1萬人左右。

    看起來的確是很多,但是中國的人口總共是13億人,大學生佔據總人口的比例是8.86%,本科生只佔4%左右!

    這……

    很顛覆認知吧!

    為現象冠以機率思維,我們可以抵抗倖存偏誤。

    2.確認偏誤

    舉個例子,最近趙麗穎和馮紹峰結婚了。趙麗穎從一個農村出來的中專生躋身國內一線女明星。現在,她身家幾億,粉絲上億,星途無可限量。

    趙麗穎在《星空演講》點燃了很多人。

    “我不希望大家看到電視劇裡的女性角色,總是拘泥於小情小愛,總是為了男人鬥來鬥去,依附於男人。我希望她們能夠擁有更豐富的思想,積極地去追求自己的信仰。男人如果有英雄夢,女人為什麼不行呢?”

    我們似乎在這段演講裡找到了她勵志神話的成功基因。

    回顧趙麗穎進入娛樂圈到出名摸爬滾打的7年,鋪天蓋地的媒體文章總結出了她逆襲之道:除了“她很努力勤奮”,她還“不安現狀”等等。再想想其他名人成功的故事,我們似乎都得出了一個勵志神話的相似路徑。

    題外話,我本人很喜歡趙麗穎,挺欣賞她在《楚喬傳》的表演,特別是一雙會說話的眼睛。

    可是,媒體不會努力去挖掘反駁證據,也就是找出那些努力勤奮又不安現狀的人卻不成功的例子,還有那些成功了但卻是知足常樂的人。

    這兩類人,在我們生活中絕對不缺,但媒體故意忽視它們。其實,我們也有意無意忽視了。

    成功指南和美好生活手冊也是按照這個套路生產的。擺上檯面的都是最無聊的理論,比如:“冥想是開啟幸福之門的鑰匙。”聰明的作者當然有大量例子證明這一理論。相反,尋找反駁證據則是徒勞,即尋找那些未冥想而幸福的人和雖冥想卻不幸福的人。

    網際網路讓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大多情況下,我們訂閱有共同價值觀的內容。

    利用基於大資料的千人千面技術,現在入口網站都是根據我們的閱讀軌跡、使用習慣主動推薦了我們喜歡的內容。一旦機器識別了你的喜好,他就是更加推薦與之有關的內容。

    結果是,你只看到你喜歡的。新聞個人化使得相反的意見根本不會出現在我們的電腦螢幕上。我們越來越多地活動在思想一致者的社群裡,這更加加深了確認偏誤。

    請你與確認偏誤作鬥爭。請你寫下你的信條——有關世界觀、投資、婚姻、健康、成功策略的,然後尋找反駁證據。對抗自以為是的世界,這是一樁艱苦的工作。但作為聰明人士,相信你不會躲避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跟男朋友分手需要思考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