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器官,但實際上並不能算是非常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只是因為橫跨多個學科,例如電源、晶片、材料、耳外科、通訊、聲學等等,每一個學科都不會用到最最頂尖的技術,只會用相對先進的技術。再加上相對小眾,三類醫療器械研發週期和上市週期都很長,所以形成了自然壟斷(參見自然壟斷的定義,可以理解為進入成本過高,不必要)。所以現在全球只有五家人工耳蝸處於商用階段,其中在中國內地的是四家,分別為:澳洲、美國、奧地利和中國浙江諾爾康。
從目前收集的中國中國產耳蝸資料和使用者反饋來看,中國產耳蝸最大的優點:價格便宜,很多人做得起。截止到2015年4月,我們知道中國中國產耳蝸植入者已經達到2000人,特別是2014年自費手術量接近1000。(截止到2017年4月,中國產耳蝸已經累計植入5000臺,並中標兩次國家專案)第二個優點是言語處理策略,這屬於人工耳蝸的軟體部分,是基於漢語進行研發,進口耳蝸是基於通用語(英文)研發。
那中國產耳蝸與進口耳蝸相比還有哪些不足呢?
1、CSR資料積累不夠
三類醫療器械的一個很重要的資料是累計存活率(即植入體在體內正常工作的統計機率)。目前三家進口耳蝸都已經公佈,但中國產耳蝸上市沒幾年,這個資料暫時還沒有。這個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完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2、處理器加工工藝
從外觀來看,中國產耳蝸大致相當於進口耳蝸的上一代產品(但已經很先進,不是貶義)。但是從工業設計角度來看,無論是美觀性、防塵防水效能、損壞率等方面還有欠缺。需要在下一代產品中努力追一下進口產品。
3、軟體開發水平
雖然從言語處理策略來看,中國產耳蝸已經基於漢語進行研發。但是降噪、情景自動識別等技術還沒有進步,而這些直接影響著使用者體驗。而這幾個專案,恰恰是進口耳蝸這幾年技術攻堅的內容。
總之,我非常支援中國產耳蝸的出現,尤其是諾爾康這個品牌,確實是腳踏實地在努力。
兩年了這個答案,我需要略修改一下。客觀而言,這個文章裡說的三年夠一個新的耳蝸品牌完善產品,但整體和進口品牌形成競爭,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同時,團隊水平也需要更大的提升。太難了。這個行業好特殊。
人工耳蝸說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工器官,但實際上並不能算是非常高科技的電子產品。只是因為橫跨多個學科,例如電源、晶片、材料、耳外科、通訊、聲學等等,每一個學科都不會用到最最頂尖的技術,只會用相對先進的技術。再加上相對小眾,三類醫療器械研發週期和上市週期都很長,所以形成了自然壟斷(參見自然壟斷的定義,可以理解為進入成本過高,不必要)。所以現在全球只有五家人工耳蝸處於商用階段,其中在中國內地的是四家,分別為:澳洲、美國、奧地利和中國浙江諾爾康。
從目前收集的中國中國產耳蝸資料和使用者反饋來看,中國產耳蝸最大的優點:價格便宜,很多人做得起。截止到2015年4月,我們知道中國中國產耳蝸植入者已經達到2000人,特別是2014年自費手術量接近1000。(截止到2017年4月,中國產耳蝸已經累計植入5000臺,並中標兩次國家專案)第二個優點是言語處理策略,這屬於人工耳蝸的軟體部分,是基於漢語進行研發,進口耳蝸是基於通用語(英文)研發。
那中國產耳蝸與進口耳蝸相比還有哪些不足呢?
1、CSR資料積累不夠
三類醫療器械的一個很重要的資料是累計存活率(即植入體在體內正常工作的統計機率)。目前三家進口耳蝸都已經公佈,但中國產耳蝸上市沒幾年,這個資料暫時還沒有。這個需要在未來幾年內完善,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2、處理器加工工藝
從外觀來看,中國產耳蝸大致相當於進口耳蝸的上一代產品(但已經很先進,不是貶義)。但是從工業設計角度來看,無論是美觀性、防塵防水效能、損壞率等方面還有欠缺。需要在下一代產品中努力追一下進口產品。
3、軟體開發水平
雖然從言語處理策略來看,中國產耳蝸已經基於漢語進行研發。但是降噪、情景自動識別等技術還沒有進步,而這些直接影響著使用者體驗。而這幾個專案,恰恰是進口耳蝸這幾年技術攻堅的內容。
總之,我非常支援中國產耳蝸的出現,尤其是諾爾康這個品牌,確實是腳踏實地在努力。
兩年了這個答案,我需要略修改一下。客觀而言,這個文章裡說的三年夠一個新的耳蝸品牌完善產品,但整體和進口品牌形成競爭,還需要更長的時間。同時,團隊水平也需要更大的提升。太難了。這個行業好特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