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京滬快線
-
2 # 羅無聲永不落幕名博彙
這個說法不是很準確,甚至是有失偏頗。
港臺地區人口很少,我們有很少接觸港臺地區的普通公民,港臺地區的媒體又較內地比較發達,我們對港臺地區關注度也相對較高,又大多是關注有關內地和文化方面的資訊。所以,港臺給我們的感覺,好像國學在港臺地區發揚光大了,內地的國學傳承發揚有點相對落後了。
這方面的因素還是有的,一是港臺地區國民素質普遍較高,談起話來,特別是媒體人,自然素質較高。第二,他們同為中國,國學也是他們的基本素養,如果對自己的“母本”文化都不瞭解不認同,他們也無法在國際上保持自己的特色和尊嚴。第三,中國文化的價值所在,華人為有中國文化而自豪,只要是世界高階人群,特別是具有思想力的人們,對中國文化的認同度是十分高的,中國文化的偉大毋庸置疑。港臺文化人對中國文化的理解與駕馭,還有欠高度。
中國大陸近40年的首要任務是發展經濟,解決華人民的溫飽問題,市場經濟佔據了主導地位,媒體資訊服務也把服務於市場經濟發展作為了中心工作和頭等大事,再加上利益和金錢的驅使,文化傳播也是市場化,所以,國學,真正的國學,遭遇了“視力”下降趨勢,新中國成立68年,人民政權鞏固與民生改善,成為最大的國事,更是最大的文化,文化的側重點有所不同,其實這也是當今時代最大的“國學”,最具中國特色的時代“所國學”,必將成為中國和人類文化歷史的寶貴財富。
文化也是在不斷髮展與進步的,不同時代創造不同的文化,文化既一脈相承,有各具特色,文化更要創造出屬於自身時代具有鮮明特色的偉大文化。文化不能厚此薄皮,更不能帶著有色眼鏡看文化,惟有認識到了文化的魅力與偉大,才能創造時代文化的輝煌,才能創造時代經濟社會發展的神話傳奇。
中國文化正在闊步走向新時代!
中國歷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沉澱了厚重的文化與文學,形成了獨特的中華文明。數千年來,中國文學不僅僅是中國底層社會大眾百姓的精神食糧與感情寄託,同時也是上層社會治理國家,統一思想,建立信仰與社會秩序的理想工具。實際上這一點和西方的基督教,俄羅斯的東正教,東南亞的佛教作用異曲同工,在社會的安定與文明的發展方面,居功至偉,作用極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慾橫流,一些社會次序與傳統觀念失去控制,種種違背傳統道德與文化的社會問題層出不窮。人民開始迷茫,開始反思,為什麼會出現這些問題?我們的問題在哪裡?如何解決?這個問題更早的出現在開放早,比較發達的臺灣和香港,但是開放較晚的中國大陸出現的精神寄託與信仰的問題同樣嚴重的違背了社會次序與倫理道德。有識之士開始反思,隨著物質生活的不斷豐富,必須有一個新的精神寄託與信仰充實整個社會,形成一個正面的有利於社會發展的社會道德,才能使中華民族長遠發展,屹立於世界之巔。這個精神食糧不是各種教派,而是貫穿中華上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中國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