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九州歷史

    “徐庶進曹營,一語不發”,出自《三國演義》,徐庶因母親被曹操擄去,不得已進曹營,但臨別時說了,自己雖身在曹營,但絕不為曹操獻一謀。

    徐庶是劉備在新野時投奔來的,正史上徐庶的功績乏善可陳,重要的是,他是與諸葛亮一起讀書的好友,把諸葛亮引薦給劉備,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話。諸葛亮與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一起讀書,“三人務於精熟,而亮獨觀其大略”,讀書方法無所謂對錯,徐庶對諸葛亮提了很多建議,諸葛亮一聲都非常感激。

    劉備兵敗當陽,徐庶之母被曹操擄去,徐庶不得已投奔曹操,好友石廣元一同前往。多年以後,諸葛亮北伐,出隴上,還一直掛念著好友。聽說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說:“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見用乎?”諸葛亮的感嘆,一直有多種解釋,但沒有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意思。在那個年代,各運奇才、施展才華、建功立業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第一,感慨徐庶有才華而不被重用。畢竟,徐庶曾經是劉備最重要的謀士,與劉備關係非同一般。為避免戰場相見的尷尬,徐庶降曹後就被派到西北,鎮守長安。因為與劉備、諸葛亮的這種密切關係,徐庶一直不被重用,才華白白浪費,這可能是諸葛亮感慨的一個原因。

    第二,徐庶的才華在魏國“排不上號”。曹操的統治區域,為中華文明核心區,佔全華人口一半以上,經濟、文化教育發達,人才濟濟。當時的建安七子、名門大族、飽學名士們,基本都在為曹魏政府服務。關於才華,在一起讀書時,諸葛亮就說他們三人將來在仕途,可做到郡守這個級別。

    徐庶一生,雖沒有幹出大事業,但忠厚、坦誠、正直,孝敬父母、推薦人才,一直為後世稱道。

  • 2 # 圍爐煮酒話春秋

    徐庶並不是沒有獻策。

    曹操當年攻打荊州,劉備不敵。徐庶在帶著家眷與劉備一起逃亡的過程中,他的母親被曹操捉了去,曹操以其老母相要挾逼徐庶來降,徐庶不得不離開劉備去到曹營。徐庶臨走時向劉備保證,絕不給曹操獻一策。不管這事是真是假,徐庶都沒有履行諾言。

    赤壁之戰時,徐庶見曹操敗跡已現,便向曹操提議說,現在大軍都在攻打東吳,而西涼馬騰則在自己的大後方,有很大的安全隱患,不如派我去鞏固後防,防備馬騰。曹操也覺得有道理,便讓徐庶去了。雖然此事徐庶有自保之嫌,但是就後來曹操兵敗的情況來看,徐庶的計策確實起到了作用。

    只能說,徐庶在曹營確實獻策不多,但是個中原因也值得推敲。因為當時曹操身邊人才濟濟,謀士眾多,徐庶並沒有很多機會可以獻計獻策。但是這並不代表徐庶是個不稱職的人,因為沒有人願意養一個閒人,如果徐庶真的沒有獻計獻策,後來又是怎麼做到曹丕的御史中丞這種大官的。

    所以說我們所認知的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的故事,都是藝術加工處理過的。歷史上真實的徐庶並不是我們瞭解的那樣。劉備要是真的看中徐庶也不會放他走,徐庶要是真的不想為曹操效力也不會不想辦法離開。徐庶不獻計獻策,曹操的大帳他都進不去。

  • 3 # 青衫有淚

    假的假的假的!!!

    《三國演義》中,徐庶是劉備在荊州時的早期謀士,因為母親被曹操擄去,不得不身進曹營,不過臨走時承諾:在曹營不獻一策,不出一計。“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典故因此廣為流傳。

    然而現實和理想總是有差距的,徐庶並不是人們理想中那樣美好的人物:

    第一,徐庶是主動投奔曹操的。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在樊(城)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

    徐庶的母親是在劉備樊城兵敗之時被曹操虜獲的,這時候的劉備可以說是日薄西山了。這也是當時趙雲單騎救主的時候,張飛會懷疑他投靠曹操,可見當時情形是多麼的惡劣。徐庶一看劉備要玩完,就趕緊找了個“救母”的理由投靠了曹操。而且在史書上並未記載徐庶的母親的死亡。

    第二,不存在走馬薦諸葛。

    諸葛亮確實是徐庶推薦的,不過諸葛亮出山在前,徐庶投靠曹操在後。走馬薦諸葛是《三國演義》對徐庶的美化。史書上也並不存在徐庶對劉備有過進曹營不發一言的承諾。

    第三,不存在看破連環計。

    史書上並不存在徐庶跟隨曹操參與赤壁之戰的記載,更不要說識破龐統的連環計了。

    那麼徐庶到底有沒有向曹操獻過計策呢?

    史書上並未記載,不過《三國志》一書並未為徐庶立傳,可以猜測徐庶至少沒有獻過像樣的計策,這也是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可以美化出徐庶這樣一個人物的依據。

    也就是說,徐庶是發過言,獻過策的,只不過沒有受用罷了。對此,筆者猜測有兩個可能。

    第一個可能:才華不夠。

    據統計,曹操的一生之中共有過一百零二位謀士,就連諸葛亮都曾感慨:魏殊多士耶。可見在眾多謀士中脫穎而出是多麼的不容易。三國志為曹魏二十多名謀士立傳,而其中並沒有徐庶,可以看出徐庶當時在曹魏集團中地位是多麼的尷尬。

    第二個可能:難以取信。

    徐庶畢竟是劉備集團投靠過來的,而且是主動投靠,這讓人很難不懷疑他的動機。總所周知,曹操是一個猜忌心很強的人,更加不會輕易地相信一個來歷不明的謀士。即使徐庶給出什麼謀略,也要考慮在考慮,一來二去,形式已經改變,徐庶的謀慮自然沒有用了。就這樣,徐庶在曹魏集團泯然眾人。

    理越辯越清,事越證越明。

  • 4 # 使用者3233267303937

    徐庶字元直,東漢末年穎川郡人,年青時為人豪爽愛打不平。 為了不連累家裡的人,化名叫善福。劉備馬跳潭溪,誤入水鏡莊,見到了司馬徽。半夜徐庶來到莊上探望老朋友,最後決定試探劉備的為人後,才能決定保不保劉備。經過試探,徐庶就用善福的名字保劉備。後來徐庶用計打敗曹仁,又取得了樊城。曹仁到了許昌,向曹操請罪並說明了一切。曹操召集文武討論善福是什麼人,程煜向他說明了一切,並把徐母騙到許昌。徐母知道後,寧死也不讓徐庶來保曹操。程煜又模仿徐母的筆跡寫了一封家書,徐庶看到信後,也沒有仔細辨認真假,就慌慌張張離開了劉備,來到了許昌,見了母親後,才知道上了當。徐母上吊死後,曹操厚葬了徐母。從此以後徐庶就留在了許昌。

    徐庶離開新野時,向劉備保證:絕不會為曹操出力,就有了“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歇後語。要問他到底有沒有出過主意,那肯定是出過的!

    首先在長坂坡,趙雲為救阿斗,在曹軍裡殺的幾進幾齣。他見曹操非常喜歡趙雲的忠勇,就獻了一計:只要能活捉趙雲,就保證能說服他歸降。曹操隨即下了一令,只要活趙雲,不要死子龍。最後讓趙雲殺出了重圍。後來在赤壁之我中,有傳言西涼馬騰要出兵攻打曹操老家許昌的傳言,徐庶就自告奮勇到長安駐守監視西涼馬騰。

    隨然徐庶給曹操出了兩個主意,其實是別有實情。第一個計策是有意放走趙雲,心向劉備。第二個計策是他想離開曹營,是徐庶自己散佈的謠言。總的來說,徐庶沒有給曹操獻過一計,對劉備的承諾也算是遵守的!

  • 5 # 亭殿閣

    歷史上並不存在“元直走馬薦諸葛”之事,實際上徐庶在離開劉備之前,已經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三國志

    徐庶的母親也不是被曹操接到許昌的,徐庶在投靠劉備的時候是帶著他母親一起投靠的。《三國演義》這裡其實很大的邏輯漏洞,古人言“父母在,不遠遊”,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怎麼可能獨自投奔劉備而把其母親留在曹操勢力區域呢?另一個邏輯漏洞就是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應該十分了解其母親的性格,怎麼會被一封偽造的書信欺騙呢?難道母子之間這這點默契都沒有麼?最後一個漏洞是在徐庶母親自殺以後,徐庶完全可以脫離曹操回到劉備身邊,可是徐庶沒有這樣做。歷史上徐庶的母親,是在劉備“挾民渡江”時期被曹純的虎豹騎追上俘虜的,而且曹操也沒有讓人模仿徐庶母親的字跡騙徐庶投靠,是徐庶自己說自己失去了母親方寸大亂辭別劉備去投奔曹操的,再之後,就幾乎找不到關於徐庶的記載了。

    至於徐庶母親自殺和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的故事就存在疑點了。《三國演義》之所以虛構了曹操用計賺徐庶和徐庶承諾不為曹操設一謀,以及臨走之前推薦諸葛亮,無非就是為了證明徐庶:身在曹營心在漢。既然三國演義的記載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現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實心態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麼?

    先主在樊聞之,率其眾南行,亮與徐庶並從,為曹公所追破,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無益於事,請從此別。”遂詣曹公。——三國志

    筆者以為未必:徐庶母親為什麼會被虎豹騎擒獲?那是因為劉備根本沒有做好對手下家屬的保護工作。當然這也不是說劉備有意為之,畢竟連自己的夫人兒子都走散了,如果不是趙雲拼死救出劉禪,蜀漢就不會有後主了。劉備連自己的妻子兒子都保護不好,更不會保護好徐庶的母親了。如果是平常人,是會理解劉備的,但是徐庶不同,從徐庶得知其母親被曹軍俘虜以後就迫不及待的辭別曹操可以看出,他對母親的孝心是真的很深。徐庶輔佐劉備盡心盡力,又推薦了“天下奇才”諸葛亮,然而劉備居然連自己的母親都保護不好,要他如何為劉備死心塌地呢?奉母至孝的徐庶只會把其母親被俘虜的責任歸咎於劉備保護不利。

    徐庶如果真的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就應該想辦法把自己的母親就出去然後迴歸劉備,即使曹操對徐庶母親的監控嚴密,徐庶也可以等其母親去世以後再設法脫身呀,可是徐庶什麼都沒做,連和諸葛亮的書信往來都沒有,這哪是身在曹營心在漢?分明是準備在曹營長駐了。

    而且諸葛亮北伐時期得知徐庶在魏國的境遇曾經感嘆說:“難道魏國真的那麼多人才麼?怎麼這倆人的才能難道都不值得重用麼?”

    韜仕歷郡守、典農校尉,福至右中郎將、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韜、庶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魏略

    實際上御史中丞是古代御史臺的高官,職位僅次於御史大夫,少說也是三品大員,諸葛亮嫌棄他官位低,那是和他這個丞相比。既然徐庶在魏國的實際官位不低,那麼徐庶不可能沒有為曹操出謀劃策過,況且御史中丞負責糾彈百官,怎麼可能一言不發呢?曹魏不養閒人,如果徐庶真的“身在曹營心在漢”,又是怎麼當上的御史中丞呢?

    綜述,身在曹營心在漢,只是一個美麗的謊言,自從徐庶離開劉備開始,他的心早就脫離劉備了。

    參考文獻:

    《三國志》

    《魏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何秦朝可以狂虐匈奴,而一到漢朝卻反遭匈奴吊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