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蘭臺

    (尼古拉二世與威廉二世)

    德俄在19世紀末期到一戰開始前,爆發了嚴重的貿易衝突,而持續30年的貿易衝突直接導致了德國關係完全破裂。

    德俄關係破裂的最大的原因並不是巴爾幹問題,最主要問題是德意志帝國與沙皇俄國都是“新興工業國家”,都患有嚴重的“資金飢渴症”,而這兩個新興工業國家實在靠的太近,自然而然會在貿易問題上爆發嚴重衝突,進而影響國家關係。

    俾斯麥領導下的德國是如何進行工業化的,是如何成為世界第二大工業國的,大家都耳熟能詳了,我就不多說了,這裡我主要說說俄國。

    大家都知道,在很長一段時間俄國與普魯士關係非常緊密,許多普魯士貴族甚至在俄國宮廷擔任重要職務,所以俄國的工業化事實上是完全模仿普魯士以及後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工業化路線圖的。

    而俄國工業化最初需要大筆資金從哪來?沙俄可沒有那麼多殖民地。

    俄國工業化啟動資金是從德國掙來的,事實上沙俄是德國最大的貿易伙伴,尤其是農產品,沙俄80%農產品出口到德意志。

    按理說兩國經濟是存在互補性的,但是,大家不要忘記德國首相俾斯麥除了是首相,還是一個容克地主。

    (俾斯麥親手發動了對俄國的貿易戰)

    1879年,俾斯麥針對俄國廉價農產品,專門出臺了保護性關稅,對俄國農產品徵收高額關稅。

    這就首先給了沙俄沉重的一擊,不僅如此,俾斯麥還授意德意志帝國銀行和普魯士國家銀行在柏林金融市場上抵制沙俄的債券和證券,要知道柏林是當時沙俄最主要融資渠道,俾斯麥這兩招深深傷害了沙俄工業化程序。

    雖然之後沙俄立刻報復性出臺“禁止外華人在俄羅斯擁有土地“法案,讓德國不少貴族損失慘重,但是受傷最重的還是沙俄。

    而此時,在普法戰爭中丟掉阿爾薩斯與洛林地區的法國,因為丟掉本土70%的煤礦和90%鐵礦的阿洛地區,本土工業化停滯,反而有大量閒置資金,而此時,沙俄因為俾斯麥發起貿易戰正嚴重缺乏資金,於是沙俄與法國迅速接近。

    1890—1910這20年裡,沙俄工業資金裡70%是法國銀行團提供的。

    而俄法的迅速接近,又迫使德國必須和奧匈帝國走的更近來抵消法俄結盟帶來的影響,至此,德俄關係可以說完全破裂。

    更為誇張的是1904年日俄戰爭期間,德國藉著俄國深陷遠東戰爭的時機,強迫沙俄簽訂了非常不平等的關貿協定,被沙俄上下視作奇恥大辱。

    1914年一戰爆發前夕,德國帝國議會還專門發表了一個宣告,宣告表示德國絕不會因為為了緩和德俄關係,而在關貿協定上做任何讓步。

    之後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一戰爆發,不管是沙俄還是德意志第二帝國都在這次世界大戰中不復存在。

  • 2 # 漢州夢華

    普俄兩國長時間處於同盟狀態,因為具有相同的利益以及政治立場,共同瓜分波蘭、反拿破崙戰爭、鎮壓1848年革命,共同反對社會主義革命等等,但在德意志帝國成立之後,國家實力大大增強,德國與俄國的政治立場便有了分歧,在1878年,歐洲各國代表簽署了一份公約,在歐洲建立新的邊界。俄國不滿德國調解俄土戰爭,因為這導致俄國必須作出讓步,在這個背景下,俄國的反德情緒加劇,兩國經濟關係急劇惡化,德國容克反對俄羅斯糧食供應,而俄國資本家反對進口德國工業品,1879年,德國與奧匈帝國結盟,其與俄羅斯關係雪上加霜。

  • 3 # 虯髯釣翁

    德國與俄羅斯關係

    自冷戰結束以來,統一後的德國和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重建了"戰略伙伴關係",兩國結下了世紀之緣。其實,歷史上德俄曾經是盟友與對手的關係。

    早期歷史

    德華人和俄羅斯人之間最早的接觸可追溯到在波羅的海的條頓騎士( the Teutonic Knights)團鼎盛時期。

    17世紀中葉之前,俄羅斯一直配排除在西歐政治中心之外,而德國則被分為小國,這些效果名義上由神聖羅馬皇帝統治著。

    然而,在北方大戰(the Great Northern War)之後,俄羅斯的勢力擴充套件到了波羅的海地區。

    發生在1700年--1721年的北方大戰,普魯士王國於 1701 年建國,彼得大帝領導的聯盟擊敗了瑞典的查爾斯十二世,俄羅斯取得了波羅的海地區的霸主地位。隨後1721 年宣佈建立俄羅斯帝國,兩個強大的新國家開始接觸。

    反法聯盟

    在奧地利繼承人戰爭(1740-1748 年)期間,普魯士和俄羅斯兩個帝國開始刀兵相見,戰爭見證了兩國的實力增長。俄羅斯擊敗了瑞典,普魯士擊敗了的西方敵人。在七年戰爭期間,他們再次站在對立面。然而,當新的沙皇彼得三世上臺時,他簽署了《聖彼得堡條約》,開始與普魯士和平相處,東線威脅的消除使得普魯士的弗雷德裡克大帝能夠專注於對付其他敵人。

    1768年-1775年,極端君主制的普魯士和俄羅斯結成聯盟肢解了歐洲歷史上第一個君主立憲制國家波蘭。他們都竭力反對法國大革命,在法國國內革命戰爭和後來的拿破崙戰爭期間,他們參加了反對法國新政權的四國聯盟。普魯士被1848年的革命所震撼,但能夠拒絕了革命者的對俄戰爭的呼籲。

    普魯士在德國統一戰爭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俄羅斯的保持中立。然而,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帝國的建立極大地改變了兩國之間的矛盾。兩大帝國與奧地利組成了三帝聯盟,以控制中東歐,支援反動政策。

    盟友反目

    普魯士不願續簽盟約,而是在1879年建立了德奧同盟。原因是:德國擔心俄羅斯的快速工業化;而俄羅斯更擔心德國已經建成工業強國。百年盟友終於互視為仇敵。

    戰爭與和平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德意志帝國與沙皇俄國分屬兩大交戰陣營,在東方戰線廝殺,沙皇俄國發生二月革命帝制被推翻,俄國臨時政府繼續履行沙俄的戰爭義務。德國把在東線結束戰爭的希望寄託在反對戰爭的列寧身上。德皇允許列寧乘坐密封嚴實的火車橫穿德國進入俄國。列寧沒有違背承諾,在推翻了科倫斯基的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後,列寧的蘇維埃國家退出了世界大戰 。

  • 4 # 痴語呢喃1988

    在普魯士還是普魯士公國時(1525~1701),普魯士公國很長一段時間裡和沙俄處於同盟狀態;沙俄和普魯士很多共同點,沙俄也曾是由俄羅斯公國為主體形成的,沙俄和普魯士都是由國王君主專治,兩個國家統治階級利益基本一致,所以一起參與了反拿破崙法國戰爭、鎮壓資產階級革命;還一起瓜分兩國中間的國家波蘭。

    1701年,勃蘭登堡公國兼普魯士公國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為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從此普魯士進入王國時代。

    在英法都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後,各方面實力都迅速暴漲,甩開了以前在同一階層的國家,周圍的小夥伴開始慌了。既不想放棄君主權利又要完成工業革命,普魯士和俄國再一次站在了統一戰線;二者為了緩解國內矛盾,開始瘋狂擴張,並且一起聯手對抗老牌資產階級國家的打壓。

    普魯士王國透過三次王朝戰爭擊敗了國內外敵人,一統德國全境;1871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同時期俄國也沒有停下腳步,國外北方和瑞典打,南方和土耳其打,東方和清朝打,就是要不停地擴張,國內也進行了農奴制改革。

    1879年,在鐵血宰相俾斯麥的推動下,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簽署了“同盟條約”,條約具有明顯的反俄性質,後來他們又拉攏了義大利,共同對付法國;為了對付“三國同盟”;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達成了軍事協議,1904年,英國隨後調整自己和法俄之間的矛盾,也加入了法俄聯盟。至此同盟國和協約國的主要核心終於行成行成,而德意志帝國和俄國這對昔日好友也走向了對立面。

    終於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都被瓜分完畢;巴爾幹半島成了兩大集團博弈的地方,兩大集團的矛盾也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青年加夫裡若·普林西普槍殺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德意志帝國於當年8月1日對俄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序幕拉開。

    一戰還沒有結束,俄國就經歷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列寧接著宣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德意志帝國國內出現反叛,德意志帝國皇帝威廉二世被迫遜位流亡海外,帝制結束。

    二兄弟幹仗卻統統被國內革命者推翻統治,一個流亡海外,一個全家被殺,結局難免令人唏噓。

  • 5 # 靜夜史

    因為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歐洲的歷史,自古以來就是一部相愛相殺的歷史。長期以來,沙俄雖然不被歐洲列強接納,但畢竟身處歐洲的地盤上,而且體量太過龐大,歐洲列強的混戰不叫上它,終歸是沒有靈魂的群毆。

    1871年,隨著普法戰爭法國的一敗塗地,普魯士終於完成了德意志帝國的統一。德意志第二帝國作為歐洲列強的新秀一躍登上歐洲歷史舞臺,成為叱吒風雲的耀眼角色。

    乘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東風,完成統一的德國迅速爆發了極強的實力,短短數10年便甩開英法等傳統殖民帝國一躍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

    而德國的實力與窘迫的國土面積及稀少的殖民地嚴重不成正比,而德國的工業發展又需要廣闊的商品傾銷市場和原料產地,所以德國與日不落帝國英國的矛盾空前尖銳,這種勢不兩立的趨勢最終演變成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4年,隨著薩拉熱窩事件的爆發,歐洲列強開始了異常慘烈的混戰。早在一戰前,英法俄就結成協約國陣營,而德奧意則結成同盟國陣營。一戰開始後,見風使舵的義大利迅速加入協約國陣營,而德奧則與奧斯曼帝國聯手組成新的同盟國聯盟,開始和英法俄等協約國陣營展開你死我活的廝殺。

    值得玩味的是,從普魯士王國開始,德國與沙俄的關係雖然談不上親密無間,畢竟因瓜分波蘭兩國接壤,剪不斷理還亂的領土紛爭必然令雙方累覺不愛。但畢竟有英國這個共同敵人,德國與沙俄本應互幫互助才是,比如歷史上三次瓜分波蘭的革命友誼;1812年沙俄擊敗拿破崙帝國隨後完成反殺,幫助普魯士復國的再造之恩;甲午戰爭後德俄兩國成都聯合法國逼迫日本還遼;1905年沙俄在日俄戰爭慘敗後德國殖民地為沙俄提供艦船修理等後勤支援等。

    1、首先德國的強大不符合沙俄利益

    俄德關係破裂的根本原因在於德國發展太快了,就像昔日一起啃饅頭鹹菜的鐵哥們,其中一個突然有一天踩了狗屎運迎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巔峰,那麼哥倆好必然會變味兒。

    這就是德國和沙俄關係疏遠甚至破裂的最真實寫照。

    在普魯士統一德國前,分裂是德國的封印,一旦德國統一,封印解除,體內蘊藏的力量瞬間爆發,德國必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衝上雲霄。而沙俄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從一而終的國家,農奴制的根深蒂固,讓沙俄社會長期處於一潭死水的狀態,如果說同一天的德國體內蘊藏的是能量,那麼長期統一的沙俄體內蘊藏的就是足以吞噬一切的隱患和危機。

    而這樣落後的國家,是最害怕歐洲出現強權帝國的,尤其是近在咫尺的德國。所以隨著德國的崛起,俄國首先與法國結成了軍事同盟,對德國形成東西夾擊的態勢。因為英國和日本沆瀣一氣,特別是在日俄戰爭中支援日本將沙俄打的滿地找牙,所以英俄關係劍拔弩張。

    但由於英法在對德問題上的一致態度,促使沙俄最終和英國化敵為友。

    2、其次巴爾幹問題是最後一根稻草

    英俄關係的水火不容由來已久,除了英日結盟的外線作戰,在歐洲內部,巴爾幹火藥桶也是英俄反目的重要原因,1853年的克里米亞戰爭就是英俄關於巴爾幹半島的激烈爭奪。

    但其後的歐洲各勢力發生了根本性改變,隨著1866年普魯士打垮奧地利完成統一的第二個步驟,失敗的奧地利從1867年開始與匈牙利組成二元制帝國,即奧匈帝國。

    由於地處巴爾幹半島,大而不強的奧匈帝國成為歐洲各方勢力爭奪的焦點,昔日的巴爾幹半島主人奧斯曼帝國雖有東山再起的野心,但已然淪為世人恥笑的西亞病夫。

    由於奧匈帝國的崛起,巴爾幹半島開始成為奧匈帝國與俄羅斯角逐的平臺。而因為奧地利本來就具有德意志血統,在血緣上德國更加親近。

    所以在俾斯麥卸任德國首相後,激進的威廉二世草率地在奧匈帝國與沙俄帝國之間作出了2選1,那就是和實力較弱的奧匈帝國組成聯盟,共同對抗沙俄。而因為奧斯曼帝國日薄西山,也不得不和實力較弱的奧匈帝國共同對抗沙俄,所以德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以及小國保加利亞共同構成了一戰時期的同盟國陣營,德俄兩國也徹底反目成仇。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緩解與治療抑鬱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