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情感挽回大師方緣
-
2 # 中國心理學會科普委
離不開社交媒體,是因為我們常有一種錯誤的認知:社交媒體可以提供消遣。
事實上,社交媒體讓我們沉浸在一種注意力黑洞中,讓我們覺得時間過得很輕鬆,一個小時在網路社交中很快地消失了,但是卻不會有任何有意義的產出。我們只是在一種自以為忙碌的錯覺中虛度光陰而已。
此外,研究表明,社交媒體非但不會讓我們得到休息,還會讓我們產生認知疲勞,長時間沉溺於社交媒體,還會讓我們產生抑鬱情緒,認知的靈活性也會有所下降,從而變成一個非常膚淺的人。
那麼,該如何戒除社交媒體的心癮呢?
我們可以嘗試一個月不接觸任何社交媒體服務,也就是進行心理學上的社交齋戒。
在社交齋戒中,嘗試著問自己兩個問題。
1.沒有社交媒體服務,我是否過得更好了?
2.沒有社交媒體服務,我是否真的失去了什麼呢?
如果你真的覺得脫離了社交媒體服務,你的日子更加舒服了,而且也沒有什麼實際的損失,那麼,你不妨就嘗試永遠戒掉社交媒體。
如果你不這麼認為,那也沒必要徹底告別社交媒體,但是要注意:剋制自己用社交軟體打發無聊時間的衝動,就算真的無聊了,也得用高質量的活動代替網路的誘惑,讀書運動和麵對面社交,都可以讓我們更加專注,有一種內在的充實感。
希望你能夠成為一個懂得社交,卻不沉溺於社交媒體的人
-
3 # 思悟心蕾
關於離不開社交媒體的人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
社交已經成為我們當今生活中息息相關的存在,如果沒有社交媒體的溝通就會很快使得自己脫離時代的步伐。為此,就要保持社交媒體及時的更新我們各自的資料庫。如果說離不開社交媒體的人是出於什麼樣的心理,不如捫心自問一下自己為何提出這樣的問題?心理現象多種多樣,看似同樣的行為,同樣的構思,但是其背後的心理是不一樣的。有的為名,有的為利,還有的為消磨打發時間等等,僅僅這幾者就包含著不同的心理活動。由此就要根據不同的情況來分析不同的心理思維活動:
首先,根據社交媒體過程中所關注的面來判斷其心理傾向。心理傾向是推動心理活動發展的動力之源,社交媒體有很多型別,不能判斷其中的型別的傾向就無法判斷心理狀態。
其次,根據物件對社交媒體的訊息是輸入還是汲取來判斷物件的性格是外傾還是內向,以及所要進行的何種訴求。外傾的則是主要散播自己的認知與見解,所釋放的有正能量也有負能量的。而內向的則是更多的是汲取,同樣汲取的有正反兩個方向都有。
最後,根據物件對獲得的資訊或釋放的訊息是否會在進行二次或多次反饋,可以發現一個人的心理思維邏輯是簡單還是複合的。這裡面所蘊藏的訊息有很多,不是我們三言兩語可以進行獨斷出來的,等等
總之,心理活動是複雜的,研究外在心理活動規律之前,要更好更準確的研究清楚自己的心理活動脈絡。知人智者,自知者明。能夠建立豐富的腦回路共架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
4 # 三木寶寶1
對於玩手機,我可以說是個學前班的水平,對“社交媒體”這個詞都很生疏,我一天看手機的時間比較長,可以說有些“機癮”了,因為某種原因不能上網看手機,就會有一種缺少空氣的感覺,是不是很可怕。因為看手機大部分看一些時事新聞,只能從這方面談談感受。
當溫飽不再是奮鬥的目標時,精神騰挪出空間,這方面的需求更是如飢似渴,我不知道人類和動物在這分面有什麼區別,養的寵物,它們已經不再為食物奔波了,它們是怎麼渡過二十四小時呢?總之我的頭腦是在不停的轉動,就是睡覺也在做夢,可見人們是多麼需要吸取精神食糧,這種食糧是豐富多采的,需要量是超乎生物食糧的。這就是人的意識思想,它不可能是枯竭的,乏味的,空白的,如果那樣,就和吃飽的寵物差不多,雖然我不知道它們是不是比我更快活。說出這些感覺,是不是能夠說明一個小小的螢幕對人會產生如此大的誘惑,因為一個小螢幕給你帶來如此五彩繽紛的精神世界,也許才能使人不能釋手。
-
5 # 品牌佈道
作為社會人,最大的痛苦是孤單與寂寞,最大的需求就是與人聯絡和交往,最大的享受就是獲得別人的認可。
因此,人需要不斷的刷存在感。網際網路自媒體上各種各樣的曬就是存在感的展示。
其實,每一種消費行為都是一種社交展示。人需要藉助產品載體來展示,所以一切營銷都是社交。
-
6 # 娛樂先鋒007
有些人能夠透過社交媒體,獲得精神上的寄託和慰藉。現實生活社交的失敗,是他們能夠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獲得信心,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從而獲取自我價值。
社交媒體的便捷性,讓你以更低的成本去認識更多的人,大家聚在一個聊天室裡,沒有成本的吹捧著自己,現實中卻是過著另一種生活。
對未成年人心裡產生錯誤的影響,朋友圈現在儼然已經成為大家來展示自己生活的新方式了……相信你的朋友圈應該會有這類照片,風景旅遊照,白富美寫真集,生活環境類等等,我在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未成年人透過瀏覽朋友圈,會給其形成一種大家都比我過的好的思想,久而久之,會影響其健康成長,扭曲他們的價值觀。
社交媒體帶給你你的終究是是那一現的曇花,轉瞬即逝……把握好現實,把時間用在陪伴家人,獲得更好的朋友上。
-
7 # 長留仙聰
有兩種心理,其中一種偏向於比較孤僻,內向,少與他人交流。另一種人的心理則恰恰相反,他們善於交談,比較喜聞樂見,性格也往往比較開朗。
現在網路社交科技十分發達,對於越來越多接觸網路的人們來說也是一種好事,然而,對於性格比較孤僻,內向的人來說他們過多的接觸網路,從社交媒體來看待世界,認識世界,感受世界,這也遠遠不夠的。
這類人缺少了更多與他人面對面更真誠更有感觸的交流,也會失去更多有意義,有價值的東西。他們也會變得越來越孤僻,甚至開始討厭與人接觸,慢慢的將自己封閉在一個虛假的網路空間裡。
另一種人是性格較為外向,開朗的人。他們離不開社交網路是因為在這個網路發達的時代,他們能夠更好,更多,更細緻的瞭解他們最想要了解到的知識點,然後可以在與他人交流的過程中更好的表達出自己的感想。
但是,就算性格再開朗樂觀,外向,如果過多的依賴網路媒體,缺少與他人交流探討的機會與時間時,他們也會慢慢的變的孤僻,生活變得單調,逐漸的失去興趣與感知。所以說,面對社交媒體,我們應該接受,但是也要以一種正確的方式接受。讓自己的心理有個正確的認識和發展。(謝謝您的點贊評論支援)
回覆列表
現在年輕人越來越離不開社交媒體
雖然這些社交媒體為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也漸漸地影響了我們的心理健康,特別是面簿,對人們的幸福感有負面的影響。
根據調查顯示,社交媒體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時時對比”,說的是人們在瀏覽了親友或他人在社交媒體的生活動態後,而無時無刻不在比較自身現狀和理想狀況的行為,一旦發現與自身的真實生活成了強烈對比後,就產生了羨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導致與親友疏遠。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患上憂鬱症。
此外,有些人“時時對比”的情況下,在社交媒體上塑造一個虛擬的人格,就是隻表現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虛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則會使心理產生不安、煩躁等。
要慎防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好的方法是,剋制自己,減少瀏覽社交媒體的次數,給自己一個健康的生活空間,例如多與親友接觸,出外聚餐,聯絡感情,經常到戶外活動,如看場電影、野餐、運動等,讓自己無論是在精神或身心都獲得紓解,這樣才會有個健康的人生。
根據調查顯示,社交媒體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時時對比”,說的是人們在瀏覽了親友或他人在社交媒體的生活動態後,而無時無刻不在比較自身現狀和理想狀況的行為,一旦發現與自身的真實生活成了強烈對比後,就產生了羨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導致與親友疏遠。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患上憂鬱症。
此外,有些人“時時對比”的情況下,在社交媒體上塑造一個虛擬的人格,就是隻表現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虛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則會使心理產生不安、煩躁等。
要慎防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好的方法是,剋制自己,減少瀏覽社交媒體的次數,給自己一個健康的生活空間,例如多與親友接觸,出外聚餐,聯絡感情,經常到戶外活動,如看場電影、野餐、運動等,讓自己無論是在精神或身心都獲得紓解,這樣才會有個健康的人生。
根據調查顯示,社交媒體常見的一個現象,就是“時時對比”,說的是人們在瀏覽了親友或他人在社交媒體的生活動態後,而無時無刻不在比較自身現狀和理想狀況的行為,一旦發現與自身的真實生活成了強烈對比後,就產生了羨慕,或衍生成了自卑的心理,導致與親友疏遠。情況嚴重的話,甚至可能患上憂鬱症。
此外,有些人“時時對比”的情況下,在社交媒體上塑造一個虛擬的人格,就是隻表現生活最好的部分,抑或虛造假象的生活,久而久之,則會使心理產生不安、煩躁等。
要慎防社交媒體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最好的方法是,剋制自己,減少瀏覽社交媒體的次數,給自己一個健康的生活空間,例如多與親友接觸,出外聚餐,聯絡感情,經常到戶外活動,如看場電影、野餐、運動等,讓自己無論是在精神或身心都獲得紓解,這樣才會有個健康的人生。
密歇根大學的研究人員曾找來一批年輕人做測試,經過連續兩個星期觀察他們使用面簿的狀況,發現使用頻率高的人對生活的不滿情緒也高。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會覺得自己人生糟糕透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