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尼古拉斯醬
-
2 # 蒼茫大地顧煒斌
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能一概而論。一要看將領身世個性。如項羽破釜沉舟後,發起鉅鹿之戰,對秦帝國土兵實施的就是屠殺,他對阿房宮也放起一把大火,把《六經》燒成了《五經》,《樂》自秦末絕,現在我們只知道《四書五經》,他是帶著國仇家恨去的,性格又粗豪殘忍;二要看處境,秦趙長平之戰,趙敗趙括死,秦白起坑殺幾十萬降卒。白起除了殘暴外,可能還有恐懼心理,四十萬降卒像顆巨大定時炸彈,給秦國造成災難;三是要看國家利益。如長平坑降卒即是明證。國家利益即是最高利益,也應該是將領們的行動準則。四是看被征服方的抵抗程度,一般給征服方帶來巨大傷亡的,換來的肯定是大規模的報復甚至是血腥屠殺,我以為被征服方的抵抗代價再大,也符合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準則,這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傳下來的美德,中華魂所在。我一直以為回答歷史問題要帶著作者的體溫、帶著個性,絕不應該做搬運書本的驢子。望讀者諸君斧正。
當然得因人而異,不排除有愛兵如子的將領,但那真的真的是少數。很多將軍的慈悲都是有目的性的,或離間敵人,或鼓舞士氣收買人心。在當時的生產力水平下,將領接受的都是忠君愛國,光耀門楣的思想。一將功成萬骨枯實在是老生常談了。但是在面對累累白骨時,不知道他們心中是否有過一點震撼悲壯。抑或是早就見怪不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