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文星7815505
-
2 # 歷史哨聲
不知道題主所謂的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的說法來自哪裡?是否有事實依託,或者僅僅是邏輯推理。
關於商鞅之死,必須有兩個資訊要澄清:一、殺商鞅不是秦惠文王的自我意思表示,因為秦惠文王當時並未親政,4年後才親政;二、商鞅不是被五馬分屍而死,而是在和嬴虔、甘龍等保守派奪權中戰死,死後商鞅屍體被五馬分屍。
在商鞅之死中,一下幾點必須明白:
1、商鞅被封號為商君,封地是商於之地,是屬於秦國的諸侯,即所謂國中之國,這就是為什麼商鞅不在咸陽的原因。
2、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時,秦惠文併為成年。這在《史記 六國年表》中有明確記錄:秦惠文王三年,“王冠。拔韓宜陽。”這個時候,應該是秦孝公王后聽政。
3、秦惠文王並未親政,太后聽政,這就讓嬴虔、甘龍等失去利益的舊貴族得以把控秦國朝政,從而釋出追捕商鞅的命令。
4、在嬴虔、甘龍等以秦惠文王名義釋出追捕商鞅命令後,商鞅試圖逃到魏國未果,不得不回到封地,發動自己人,攻打咸陽,以奪取被嬴虔甘龍等所把持的秦國朝政,但由於自己軍力太弱而戰死。《史記 六國年表》:秦孝公24年,“秦大荔圍合陽。孝公薨。商君反,死彤地。”
其後要說明的是,商鞅被封地,是秦孝公在即位元年所釋出的《求賢令》中所作的“裂土”承諾的兌現,並非僅僅是因為商鞅的戰功。
商鞅被殺,更多的是秦國舊貴族的一種情緒發洩,而非處心積慮!
-
3 # 張生全精彩歷史
商鞅是秦孝公的兒子秦惠王殺的。不過說起來,其實是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為什麼這麼說呢?
秦孝公在去世之前,曾想傳位於商鞅。這件事在《戰國策》中有記載:“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
(秦孝公劇照)
秦孝公這個做法是非常反常的。我們知道,由於親緣的先天原因,每個帝王都只想傳位給自己的兒子,連傳位給自己的兄弟都不太願意,更別說傳位給旁人了。就算在堯舜禪讓時期,從堯舜的本心來講,他們也是想傳位給自己兒子的。只不過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極為低下,必須賢能的人主持政局,才能讓部落存活下來,所以才會有禪讓。一旦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提到,比如禹啟時代,禪讓制就無法推行了。
歷史上也出現過帝王主動想把皇位(王位)讓位大臣的想法,但這些帝王,大都是昏君,而且都不成功。比如戰國時期,燕王噲就曾把國君之位讓給宰相子之。但是當時燕王噲年老昏庸,只想玩樂,不理朝政,才在其他人的蠱惑下幹了這件蠢事。最後還造成了他的兒子太子平造反,引發了一場戰爭,嚴重削弱了燕國的實力。
漢哀帝也想把皇位傳給他的男寵董賢,漢哀帝也是明顯的昏君。
秦孝公不是昏君,就算他違揹人的天性,大公無私,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他也明白,這樣做,將會造成怎樣嚴重的後果。
(商鞅劇照)
再說了,秦孝公也沒有道理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一者,秦孝公不相信堯舜禪讓之道。講堯舜禪讓之道的,是儒家學派。秦孝公重用法家的商鞅,追求霸業,就是他不喜歡儒家學派的表現。二者,秦國當時並不需要一個挽救危難於即倒的人物。秦國變法以後,十分強大,根本不需要這樣的強勢人物出現,也缺乏堯舜禪讓時期那樣嚴酷的環境。三者,太子秦惠王並非昏君,其實是個很有能力的人。根本不用讓別人來主持政局。
所以說,如果《戰國策》的記載沒有錯的話,秦孝公的做法是很讓人費解的。
唯一的可能,就是秦孝公在策劃商鞅之死。為什麼這麼說呢?
第一,商鞅變法後,已經在國內建立了巨大的威信,秦孝公擔心自己去世後,商鞅會利用這個威信做大。商鞅制定了嚴酷的法律,並嚴格執行法令,依靠法令的高壓,不但讓全秦國的老百姓都怕他,連王公貴族都怕他。包括太子,他也曾用法在他身上。可以說,這樣一個人,在秦孝公去世後,他要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秦孝公在去世前,才主動讓位給商鞅。當然了,商鞅是肯定不敢接受的。商鞅不接受,這就相當於給商鞅套了一個緊箍咒,意思是,我已經傳過位給你,你卻不要,那以後你就別想要奪位了。
秦孝公的這個做法,和後世劉備對諸葛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個話,其用意是完全一樣的。
(秦惠王劇照)
第二,秦孝公想把商鞅和秦惠王的矛盾激化。
商鞅曾經因為嚴格執法,得罪了當時還是太子的秦惠王,可以說,商鞅和秦惠王已經有了矛盾。現在秦孝公再提出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這樣,將讓秦惠王和商鞅的矛盾變得更大,更不好調和。秦惠王上臺後,一定就會首先收拾商鞅。
第三,秦孝公想把改革產生的怨氣全部推給商鞅。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改革,既有紅利,同時也會產生矛盾,產生很多怨氣。商鞅變法,讓秦國富裕、強盛起來。但是,也因此造成了很大的怨氣,尤其是讓自己的利益被割讓的王公貴族很不滿。這個怨氣,必須要找一個人來當替罪羊,全推到他身上。對於秦孝公來說,他自然不願意把怨氣堆在自己兒子頭上,因此就只能堆在商鞅頭上。
因此,秦孝公提出把國君之位傳給商鞅,這就是一個把矛盾堆積在他頭上的表現。
可惜商鞅並不是一個明白人,又太貪戀富貴。以至於秦惠王上臺以後,立即拿他開刀。可能商鞅被車裂的時候還在想,要是秦孝公活著,他斷不至於如此。沒想到,他的那一天,其實是秦孝公早就策劃好的。
(參考資料:《戰國策》《史記》)
-
4 # 超然視野
若說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理論上也可以得出商鞅自己策劃了自己之死!為什麼呢?
所謂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的論據是孝公在臨死前試圖傳位給商鞅,當然這的確不符合邏輯和常識,那個時代早就確立了國君等爵位傳承的方式,秦王更是不可能讓外姓繼承王位,甚至同為贏性的非秦王子弟都不具備繼承權利!所以秦孝公彌留之際所謂的傳位給商鞅只能算是一種禮節性的謙讓!而不是真實的想法!那麼這算是策劃商鞅之死的步驟嗎?很顯然這不算是!
歷史上明君遇到良臣的而肝膽相照的不少,秦孝公與商鞅算是其中最為有名的一組之一,商鞅入侵併主持變法最大的靠山就是秦孝公,當然商鞅也沒有辜負秦孝公的賞識與支援,在秦國變法大成!當秦國新法逐漸顯露出來功效的時候,商鞅的價值也得以體現,同樣的商鞅的價值也在逐漸的消失!此時的商鞅已經對秦帝國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和意義!
既然如此當,秦孝公面臨的首要問題就不再是秦國的國力如何,而是如何駕馭強大起來得秦國繼續強大下去,如何在自己身後確保秦國繼續強大!確保繼承人和國運昌盛!
因此商鞅對於秦孝公而言不過是一個價值已經釋放完畢的人,這一點想必出身衛國貴族之後,有多年在法家世外高人哪裡求學的經歷,又有早期在魏國廟堂中的歷練,這樣的人難道不明白自己已經價值已經不在存在了嗎?
所以說若將商鞅的死歸結為秦孝公策劃的,還不說商鞅的死其秦孝公與商鞅心照不宣而共同策劃的,當秦孝公堅定的支援商鞅變法的那一刻開始,這兩個人就註定了同生同死的共同歸宿!
若有商鞅沒有想明白的,只能是試圖在秦孝公死後,還抱有活著的幻想!
-
5 # 史學達人
這個說法就有點事後諸葛亮的意思了。
秦孝公讓商鞅變法的本質是想讓秦國富強起來,最起碼也要和中原的幾個國家相匹敵。這裡的中原國家指的是韓、趙、魏、齊、燕。
在商鞅變法之前,大家可能不清楚,秦國在中原這幾個國家看來實在是沒有什麼地位,僅僅是他們眼中的蠻夷之地。而且那時候秦孝公被魏國欺負的真的是到了割地賠款山窮水盡的地步了。
秦孝公就是在這個時候,效仿秦穆公,開始招募天下英豪的。
商鞅恰恰也是在這個情況下,開始去到秦國變法的,可是,改革若是太徹底,就會動了貴族地主階級的乳酪,比如商鞅廢除了世卿世祿制度。
世卿世祿制度在秦國本來是可以世襲的,也就是說老爸是當官的,他的這個爵位可以傳給自己的兒子,以此輪推,無窮盡已。
商鞅一來就把這個制度給廢掉了,這也就意味著商鞅把秦國的貴族給全部得罪完了。
秦國的貴族肯定是想把商鞅給置於死地的,但是,因為秦孝公的存在,他們不敢動手,畢竟秦孝公是全力支援商鞅變法的。
那時候可以說這個國家基本上都是商鞅說了算,商鞅要滅誰的族,只要給秦孝公打一聲招呼,秦孝公基本上是同意的。
這也就是貴族派們暫時不敢動商鞅的原因。
商鞅動了貴族的乳酪,這就為商鞅以後的悲劇人生埋下伏筆。
執法嚴格,六親不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是導致商鞅最後被處死的直接原因。
在商鞅變法的時候,秦孝公的兒子,也就是未來的儲君嬴駟犯了法,商鞅並沒有因為他是儲君就放過了他。
這說明商鞅做事從來都是雷厲風行,不計後果的。
當然商鞅也沒有直接處罰嬴駟,而是處罰了嬴駟的老師,老師代替他接受處罰。
要知道這是讓嬴駟很丟臉的一件事,畢竟被商鞅懲罰過,還是國君的兒子,這說出去是很掉份的事情。會讓華人不齒的。
更何況商鞅還處罰了嬴駟兩次。
這兩次都是嬴駟的老師替他處罰的,嬴駟之所以會犯錯,是老師沒有教育好,這就是處罰他老師的原因。
第一次商鞅只是讓他老師受的髡刑(削掉頭髮),第二次就厲害了濞刑(就是直接把鼻子給割掉了)。
這簡直就是奇恥大辱呀,因為商鞅得罪了嬴駟和他的老師,還有秦國的老貴族,這些綜合因素加起來,即使秦孝公想保他都保不住的。
你秦孝公活著的時候,商鞅很安全,沒有人敢對他小黑手。
但是,一旦你秦孝公死了,你即使在下要保護商鞅的命令,也難以實行了。
因為命令都是人執行的,沒有人執行也僅僅就是一紙空文而已。
再說了秦孝公也沒有在自己死後保護商鞅的必要,因為在秦孝公活著的時候,秦國已經足夠強大了,商鞅變法之前,魏國從秦國拿過來的土地,在商鞅變法之後,又給奪了過來。
這時候秦國已經成為了戰國時期最為強大的一個國家,再也不是什麼別人口中的蠻夷之國了。
商鞅的變法在秦國也已深入人心了,可以說秦孝公死後,秦國有沒有商鞅都是無所謂的事情了。
這時候犧牲一個商鞅也不會為秦國帶來任何損失。
到了秦孝公一死,嬴駟繼位,他一上臺,他的老師和舊貴族勢力,就開始攢動他把商鞅給殺掉,說商鞅權力過大,要謀反。
商鞅就這樣被嬴駟給五馬分屍了。
商鞅的變法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他得到了百姓的擁護,畢竟世卿世祿制度的廢除,就代表這普通的百姓也有當官的可能了。
還有維護法律的公平,人人平等方面,也是深得民心的。
可是,正是對百姓有利的方面,讓他得罪了權貴,這也就導致了他死亡的結局。
商鞅的死和秦孝公沒有半點關係,秦孝公對商鞅一直很好,到了秦孝公死後,嬴駟才把商鞅給五馬分屍的。
-
6 # 看點兒歷史
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請問是誰說的這個結論?磚家麼,請麻溜的站出來,我相信大家不會打死你的。
言歸正傳,秦孝公和商鞅這對好基友,可以說是秦國曆史上少有的一個佳話組合了。二者一君一臣,通力合作,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秦國曆史。
秦孝公得商鞅,是大幸。商鞅遇嬴渠梁,也是大幸。前者嘔心瀝血只為強秦,洗刷百年恥辱。後者感恩秦王,施展才華,也是為了強秦,即便是粉身碎骨,又何妨。
對於秦國來說,似乎是有一個繞不過去的規律。那就是上一代國君倚重的忠臣,到了下一代王必然不會落得一個好結局。
商鞅變法強國,功成孝公死,秦惠文王殺之。張儀遊說六國,功成惠文王死,秦昭襄王驅逐之。呂不韋救秦國於危難,秦始皇殺之。
秦國六代,幾乎代代如此。這是一個不可知的規律,但是要說是前一代國君密謀的,那真的就有失偏頗了。
-
7 # 瀏陽河趣史
對於商鞅之死是秦孝公策劃,這種推論似乎是沒有歷史證據說明的。
根據史料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駟即位,即秦惠王。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邊關,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見他未帶憑證,告以商君之法,留宿無憑證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國去,但魏國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絕他入境。
商鞅回秦後被迫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今陝西省華縣)。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結果商鞅失敗戰亡。其屍身被帶回咸陽,處以車裂後示眾。秦惠文君同時下令誅滅商鞅全家。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未被廢除。
剖析商鞅被殺的歷史原因:
第一、商鞅變法嚴重的傷害了原貴族集團的利益,秦孝公在位時,商鞅有保護傘和後盾,貴族集團只能敢怒不敢言。但是一旦秦孝公歸西,商鞅失去後盾,那麼貴族集團向商鞅亮劍就是必然的事了。
第二、商鞅變法深徹,執法嚴苛,素有酷吏之稱。商君之法太過刻薄寡恩,設連坐之法,制定嚴厲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鑿頂、抽肋、鑊烹之刑。尤其是軍功爵制度,造成秦國貴族多怨。
第三、商鞅變法使秦國由若變強,同時又收復了河西之地,使商鞅的威望在新秦人和秦國新軍中僅次於秦孝公。秦孝公死後,新君嬴駟繼位,新君影響力遠不及商鞅,臣強君弱,切商鞅變法使命已經完成。因此,對於嬴駟而言,商鞅不死,他就沒有出頭之日,所以,嬴駟必殺商鞅。
根據上面的解析不難看出,商鞅之死似乎是一種必然的結果。若說商鞅之死是秦孝公策劃,單從常規的歷史案例來講或許有這種可能性,如兔死狗烹之說,或為後代掃清障礙等。但是秦孝公讓公主嫁於商鞅、封邑封君、秘密成立商君護法軍等舉動又是在保護商鞅。所以商鞅變法是秦孝公策劃這種說法還是有待仔細推敲和強有力的歷史依據來證明。
-
8 # 種地的秀才
誰說秦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胡扯八道!
商鞅變法廢井田施行僱役佃耕制,同時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改行現物地租和地主收租(即原來的什一稅)政府收稅(即原來的軍賦)遭受到舊土地貴族和領主的頑強反對,並展開劇烈的政治鬥爭。在公元前338年秦孝公身死之後,那些舊貴族陰謀發動政變,把商鞅車裂並殺其全家。
但商鞅變法得到新地主和小土地所有者的同情和支援,所以惠文繼位後,依然貫徹這種方針商鞅變法並沒有隨著商鞅一起死亡,經濟獲得很快的發展,也為後來秦統一六國打下了基礎。
-
9 # 所欲的天使70588332
志同道合的人才能幹出一凡事業,秦孝公和商鞅他們就是天造地設的一對,一個有政治手腕,一個有法制手腕,所以說他倆缺一不可,在那個時代就需要這樣的兩個改革大將。後來秦國真正強大了,當然他們倆的存在已經不適合了。
在後來需要的不是改革大將,而是縱橫,東出,連橫手段為將來的秦國鋪路,所以秦國從強大到統一,中間每段時機所需要的人才不同罷了,並沒有誰對誰錯。
-
10 # 清楓閣
其實存在為了皇家權利,所以孝公策劃商鞅之死這一說法。
我個人認為孝公在死之前,對於商鞅有三個問題沒有很好的解決。這也是說明為何是孝公策劃了商鞅之死。第一以公子贏虔這樣的王族宗親。第二以甘龍為首的一些秦國老氏族。第三就是秦惠文王贏駟之間的關係。
公子贏虔和商鞅之間的問題不多,但主要因為太子贏駟導致贏虔被削鼻子的事。這件事贏虔來說贏虔對孝公,商鞅還是心存恨意的。並且商鞅的存在,從一部分上來說還是奪取了王族宗親的其他的權利。
和甘龍他們第一是權,第二是利。孝公重用商鞅變法,也啟用了許多的變法新人,變法影響了甘龍這樣氏世族的權利。變法的革新主要也是對他們利的損耗。
秦惠文王之間就是權的關係,秦惠文王上位,為了樹立自己的權威,必須要殺一個人,那麼前朝老臣商鞅就很適合了,秦惠文王他是真真切切的知道變法帶來的好處。商鞅在秦國當時的威信還是比較嚴重的,但是從某種程度來說,還是影響了贏駟的王權。
孝公在位,前兩個問題其實是可以給解決掉的,最後一個點,其實也可以讓贏駟罷官免權保證商鞅的生命。
但是個人覺得為了心中更美的想象,商鞅與孝公也是歷史上非常強悍的君臣組合,孝公還是無心傷害商鞅的。
回覆列表
是藥三分毒,每個人看歷史都有著自己的見解。我覺得商鞅如此之死是必然的,能力太大,誰都不會安心讓他平安離開,就如同公叔痤建議魏王一樣,要麼重用他要麼殺了他。商鞅變法如果想要成功,必須徹底,這樣勢必得罪權貴,縱觀當時形式也只有秦國才能如此,因為秦國國力差,加上秦孝公的決心。變法徹底就得罪了權貴,然而這些權貴在秦孝公時期學會了隱忍。秦孝公在世只能保護他卻不能拔掉這些權貴,只有新君出來之後讓這些權貴又有了更多的錯誤,才能去除。至於贏虔,在某方面來說確實也是商鞅之死的一個很大因素,然而如果沒有贏虔這一因素很有可能商鞅變法在嬴駟手上顛覆。因為贏虔殺商鞅讓權貴錯誤的認為贏虔是站在他們一邊,從而過早的開始了恢復他們權勢的行動。嬴駟只是殺商鞅的直接人而已,對於當時的秦國,變法已經全面鋪開了,商鞅的作用變得輕微起來,商鞅必有一死,如果是老死,權貴與贏虔的問題就不好解決了,贏虔代表宗族勢力,商鞅老死那麼宗族勢力與老世族勢力都會失去,這對於嬴駟這個新君來說是不可取的,只有商鞅慘死,老世族既失去了民心又失去了宗族勢力,再加上老世族錯誤的干政,給了嬴駟滅掉老世族的機會。假如在秦孝公時期商鞅就選擇了歸隱,最終的結果也是慘死,因為他是一個在二十多年的時間內將一個弱國發展成超級強國,如果他歸隱之後受不了誘惑去了他國變法,那麼他們國家本身實力強,會不會在更短的時間內發展的更好?所以商鞅出了秦國對於秦國來說都是一顆定時炸彈,如果秦國新君有雄心壯志,必定要殺了他。所以商鞅慘死是必然的,是秦國的形式,也是時代的因素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