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Coco趣味數學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曾說過:對待不會做的數學題目,有理解和不理解之說。

    什麼意思?以四年級學生為例,做數學題目,對於不會做的題目分三種情況。

    第一種:題目看了一遍,感覺上自己不會做,直接求助家長或老師。這一種是“拿來主義”,看到題目就畏難,不想去思考,因為他知道家長和老師一定會跟他講,缺少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直接採取求助的方式,以至於即使後面遇到相同的題目,他自己都不確定是否以前遇到過,因為對以前做過的題目根本沒理解過,何談印象,何談會做呢?

    第二種,題目意思理解了一大半,做出來少了某些已知條件。這種情況下,孩子已初具獨立思考能力,但考慮問題方面欠全面,妥當,以至於題目當中有些條件沒有用上,這種只要稍作提醒即可。

    第三種,題目意思基本理解了,但缺少相應知識點的支撐,導致不會做。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理解能力已經不用擔心,只需要提醒他知識點就基本上可以掌握了。

    你孩子出現的這種情況,前兩天才做過,講過,過兩天就不會做了,要麼就做錯了,屬於上面說的第一種情況,未讓孩子理解題目意思,他說不會做,就直接教授答案,這顯然不太合理。

    以後可以讓孩子對待不會做的題目,讓他讀題,多讀題,至少10分鐘以上,得到他自己找到題目的一些條件後,說不定他自己都會做了還不用你教,何樂而不為呢?

  • 2 # 九鬥學生心理

    很多孩子在學習數學時都會出現這種狀態,明明是老師講過的題、明明是已經做過的題,再次出現時卻不能準確地得出答案。

    很多孩子和家長把這種狀態定義為粗心大意,實質上事實是這樣的:

    第一種:各種糟糕狀態中比較理想的一種,孩子已經掌握了某個知識點,已經做過的題型再次遇到時,憑藉歷史經驗和感覺,這道題簡單,這道題我做過,這道題我會,所以讀題時特別不認真,可能題目中的條件已經有了細微的變化,就是小小的變化導致孩子答題錯誤,這種情況特別容易出現在自己認為自己“很聰明”的孩子身上。

    第二種:孩子沒有真的懂,在老師第一次講解時就處於半懂不懂的狀態,好像懂,但是讓他們獨立完成又有困難,遇到題型稍微有一點變化時(我們經常說的“舉一反三”),孩子就會“蒙圈”,很多孩子在學習上都是這種“不求甚解”的態度,真的“害人不淺”。

    針對這兩種情況家長在教育自己孩子的過程當中要區別的對待,第一種情況家長要強調放慢腳步的重要性,慢慢的讀題,把題目讀清楚再下筆答題。第二種情況家長要花時間讓孩子把不懂的弄懂(同時答題是也要慢讀題,快解答)。

    孩子的每一種學習狀態都有應對的方法,家長要有耐心,孩子才能更好的配合,只有思想上配合,才會真的把心思放到學習上來!

  • 3 # 田園201767636

    首先:今天是重陽節!借這個問答祝所有的友友們重陽節快樂!

    關於孩子做題目,特別是數學,先讓孩子弄明白定律,千變萬化都在定律內,不要搞複雜了,讓孩子覺得很雜亂,舉幾個例子是如何在定理的範圍中變化的,總的定律沒變,不但記的牢而且懂的快,這樣孩子學習的興趣會更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離婚率高對社會發展來說是進步還是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