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單車上在歡笑
-
2 # 往事如煙段段
教育孩子能不能動手,真是一個很不好回答的問題,我們小時候家裡孩子多,父母工作生活壓力大,沒有多少精力來給長犯錯的我們姊妹苦口婆心,常常都是一頓板子,家裡被打多的是男孩,後來有了自己的孩子,就想以後不能武力教育,要跟他講事實,擺道理,不能隨隨便便動手,然而,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常常犯一些讓你暴跳如雷的錯誤,忍不住還是動手了,記得孩子6歲上學前班時,剛開始每天是婆婆和我自己接,由於家距學校就10分鐘路程,院子裡有一個3年級的哥哥願意每天帶他一起回來,可是有2天本應該到家了,孩子還沒影子,於是那天放學後仍沒見他,我就去學校找,結果在學校不遠的一家便利店的後面遊戲廳找到他,回到家二話沒說,讓他跪在搓衣板上,拿著竹條就一頓狠揍,害怕他一旦迷上電子遊戲,整個人都廢了,事實那次狠揍以後,兒子再也沒去過遊戲廳或者網咖
老話常說,棍棒之下出好人,有一定道理,一、孩子年紀小,不是很分清是非,能做不能再完全憑他當時的興趣,一些嚴重的錯誤犯了,如果沒有嚴厲的懲戒 ,不會記憶深刻 下次還會犯,比如好多有小偷小摸習慣的孩子,長大犯罪都是這樣發展過來的。二,孩子在成長階段,肯定會犯一些錯,如果不分青紅皂白,就動手打孩子,那麼會讓孩子形成雙重性格,在家長面前是乖孩子,揹著家長肆意妄為,或者在家長長期的棍棒中變得膽小,自卑,怕事,缺乏自信,無擔當,所以教育孩子我認為以循循善導為主 ,有必要時也可以動動手,但是動手的時候只能選擇一些不重要的身體部位,比如手心,屁股
我回答一下這樣的問題,閨蜜家小孩三歲多,淘氣得狠,然而每次去她家玩又碰上小孩淘氣的時候,他媽媽就一頓打。當時心裡想著,以後如果有了孩子一定跟他好好講道理,怎麼能說動手就動手呢。然而如今有了孩子才深刻體驗到:孩子熊的時候該打還是得打啊!
育兒一直以來是一個深度話題,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教育方式,在是否該打孩子這個問題上,隨著時代的發展,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
70年代鋼板尺抽臉、竹條抽屁股、傳送帶抽孩子屢見不鮮。那時流行下雨天打孩子,沒有緣由,反正閒著也是閒著,奉行棍棒出孝子的老理,根本不存在該不該打孩子這個問題。
80年代父母在教育孩子上依然會實行棍棒教育,但是沒有緣由就揍孩子的情況少了很多。那時老師體罰孩子事件很多,父母常常會當著孩子的面對老師說:“要打要罵隨您”。
90年代校園體罰、家庭暴力比例少了許多,很多父母在懲罰孩子上開始注意分寸,認為合理的打罵對孩子的成長是必要的。也有相當一部分孩子從出生到成人都沒被父母打過。
如今的孩子在都是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手心裡的寶,一些家長甚至出現過分溺愛的情況。而在教育孩子問題上,基本不會嚴厲動手。
不得不說,時代不一樣,教育環境不一樣,育兒的理念也是隨之變化的。“棍棒教育”的本質和出發點是好的,只是在度的問題和方式的實施上需要家長們好好斟酌。
總結一下。
1、下手注意分寸,打手心或者打屁股。
2、明確地告訴孩子緣由,讓他知道為什麼被打。
3、孩子2歲以前、6歲以後儘量不要打孩子。
手無輕重地懲罰是暴力,隨意放任地溺愛也是種殘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