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禮物38381028

    光圈的作用主要有2方面

    1、控制進光量。光圈的大小需要配合快門速度和感光度一起完成一次正確曝光,光線不足時用大光圈提高進光量,強光下就要縮小光圈減少進光量。常見的大光圈有f1.4,f1.2,如果是這種不能調的大光圈,在室外晴天恐怕就用不了了,最低iso+最快快門都妥妥的過曝。即便廠家可以把光圈做成固定的單葉片,通光孔開得大大的,成本更低,但是滿足不了拍攝需求。

    2、控制景深。光圈的另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對景深的影響,也就是控制可以清晰成像的距離範圍,清晰的範圍就是焦平面。較小的光圈景深就會比較大,或者說焦平面比較厚,焦點前後比較大的範圍都是清晰的,相反地,大的光圈景深小,焦平面很薄,只有焦點前後較小的範圍可以清晰成像,焦點再往前後的景物都是虛的。像f1.4f1.2這種大光圈焦平面就夠薄了,光圈做的再大,把焦平面搞得跟和A4紙一樣薄的話就真的沒有什麼可以拍了,全是虛的,根本抓不到想要的主體。

    再回到題主的提問,技術上可以只做一個固定大光圈,也可以把光圈做的更大,結構更簡單,成本更低更便宜,但是沒有廠家會這樣做,因為這樣做出來的鏡頭是一個廢品,可用的場景太少,滿足不了拍照需求,賣不出去。

  • 2 # 退出江湖不再特立獨行的豬

    一隻鏡頭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成像都偏弱,定焦成像最好的光圈在4~8。最大光圈常常拍了人眼睛是清楚的,鼻子是糊的,自己玩玩還可以,出去賣就不行了,正常用1.2光圈的鏡頭,怎麼也要縮到2才敢用吧,會用到1.2是在特殊情況。從實際使用來說,光線很強的時候最大光圈的時候就算iso100相機快門也跟不上的,比如所以只有最大光圈的鏡頭是不實用的。

  • 3 # GEEK研究所

    這個問題非常有趣。

    老實說,這涉及到「鏡頭的作用到底是什麼」這個問題了。普通攝影愛好者+職業攝影師都屬於民用的範疇,光圈可變能夠讓我們更多的表達我們的攝影意圖:

    大光圈能夠營造夢幻的虛化,在拍人像時不僅能擯棄雜亂的背景,還能突出主體。

    小光圈時能夠讓遠近都清晰,在拍風光時能夠兼顧遠景和近景,讓畫面銳度非常高,細節非常紮實。對於人文攝影來說,超焦距的合理使用,也能讓攝影師很快抓拍。

    但是,有沒有固定大光圈的鏡頭呢?其實在鏡頭光學起步之初,是有的。大家都知道攝影的基本原理是小孔成像。而且由於衍射現象的客觀存在,孔越小,蠟燭的影子就越清晰。在所有光學原理被發現之後,玻璃工業才剛剛興起,這時,鏡頭出現了。

    最初的鏡頭就是固定光圈的,隨後才有了可變光圈的鏡頭——因為改變光圈孔徑大小並不是什麼難事,而且,只要光圈能夠越做越大,那麼將其變小也就很簡單了。

    目前世界上最大光圈的鏡頭來自於卡爾·蔡司。40mm F3.3,這款鏡頭非民用,而且在製造出之後也沒有量產。跟如今的概念車一樣,只是卡爾·蔡司這個光學鉅子為了炫耀肌肉而產生的。

    答案是:不會。理由如下:

    1. 太大的光圈會大大提升製造成本,沒有任何一家廠商會這麼幹。在大光圈的情況下,光的色散、色差、畸變都更為明顯,這就需要極好的玻璃鏡片、鍍膜技術、光學結構來抵消。像目前民用最大光圈已經到了 F1.0、F0.95,這已經是 135 畫幅的最好虛化了。而且平時也很少用到。

    2. 即使假設有一個廠商會不惜成本製造最大光圈鏡頭,那麼如果能製造出來並實現量產,也就一定可以實現可變光圈。

  • 4 # 月撒太行

    有想法,但真個便宜不了多少,百十來塊錢的事。一個鏡頭最難的就是最大光圈,需要口徑大,又要控制色散和畸變,就需要更多的鏡片組和抑制色散畸變的特殊鏡片,這些都是非常昂貴的,所以最大光圈都有了,加個光圈元件就能實現各檔光圈,單單一個光圈元件並不值多少錢,所以少個光圈元件並不會便宜多少的。

  • 5 # shawn25

    製作大光圈的難度,和你看到鏡頭內部調節光圈大小的機械結構一毛錢關係沒有。取消調節光圈機構也變不了大光圈。

    首先,你先要明白什麼是鏡頭光圈經常說到的F值

    光圈F = 鏡頭的焦距 / 鏡頭光圈的直徑

    也就是說 50mm的鏡頭想要達到1.0的光圈,光圈的直徑必須達到50mm。

    你說,你看這不是挺簡單麼,提高光圈的直徑就增大光圈了。

    很可惜,世界上沒這麼簡單的事。回去翻一翻你中學光學的教材,上面一定會找到一個說法"理想透鏡",幾個光學中所有結論都是建立在理想透鏡下的。

    什麼是理想透鏡? 就是要求透鏡沒有厚度,完美弧度,全部透過不反射。

    但是世界上並不存在這種神話一樣的東西。我們製作鏡頭的玻璃,螢石都是有厚度的。而且焦距越大,厚度就越大。並且製作的時候肯定會有瑕疵,光軸偏移等等。

    這樣的透鏡就會產生各種問題,色差,相差,各種變形,照出來的照片非常難看。

    於是工程師就要想進辦法解決問題。在鏡頭中加入各種光學結構,比如非球面鏡,凹透鏡,螢石等等,來消除色差和畸變。

    但問題又來了,加了各種鏡片以後,進光量又大大下降了。50mm的鏡頭,50mm的光圈已經無法達到1.0光圈了。

    想提高光圈怎麼辦?繼續提高鏡片的直徑?鏡片的直徑一提高,畸變和色散又更嚴重了,又得從新調整鏡片結構。所以提高光圈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啊,工程師肯定絞盡腦汁在想法提高光圈的同時,還保證成像質量。

    上面的圖是佳能50mm 1.2鏡頭的結構。我們可以看到,鏡頭再理想光學中實際就只是一片凸透鏡,但是實際上一個50mm的鏡頭用了8片各種鏡片。

    而且,佳能50mm 1.2鏡頭直徑達到了86mm,即使是濾鏡尺寸都自己達到了72mm,這麼大的直徑,卻只能實現1.2的光圈。可見製作大光圈不僅僅是更大的直徑就完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知道自己真的需要減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