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君不見子不語

    謝謝邀請!秦律是是秦始皇一統天下的基礎這個是沒問題的。因為嚴酷苛刻的秦律將秦國打造成一部結構精密,效率高超的戰爭機器,將秦軍打造成一支悍不畏死,殺人求功的虎狼之師。在群雄並立,強敵環伺的環境中,這部戰爭機器的優勢顯而易見。執行順暢,如臂使指,效率奇高,戰鬥力冠天下。

    但是當天下一統之後,就出現了兩個問題。

    一個是適用環境的改變,當強敵環伺時,時時有壓力環繞,嚴酷秦律的優勢就是能將壓力轉化為動力。但是當環境改變,壓力消失了,那麼秦律就會成為百姓生活最大的枷鎖。就像我們每個人都要經過高考,高考之前的高強度學歷衝刺制度讓很多人痛不欲生,記憶深刻。但是為了高考,為了人生的分水嶺我們咬牙忍受下來了了。可是當你完成高考,上了大學或者步入社會,如果還保持高考前那種高強度學習,任誰都受不了的!

    說白了,秦律是爭天下的利器,當天下一統,秦律就成了秦朝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第二是適用時間和範圍的改變,秦律在秦始皇之前已經經過幾代秦王的大力推行。在推行過程中一直有強大阻力呈現。幸好有幾代秦王始終如一的堅持才將秦律在秦國範圍內固話下來。但是也能看出推行秦律的困難和所需時間的長短。天下一統,讓原來政體文化各不相同的六國同時迅速接受嚴酷的秦律是不現實的!必然有重重阻力,如果嬴政活的時間長點還好,還能保證長時間推行的力度,但當嬴政這個天下霸主的大IP倒了之後,秦律推行的壓力就立馬反彈起來了。

    在一個就是秦律推行範圍,在秦一國領土適用的秦律一下子擴大到七國範圍後,必然會有大量的引數更改,可是秦律的更新速度跟不上環境的擴大。原來就嚴酷的秦律瞬間變成了十死無生索命無常。像陳勝吳廣起義最大的支撐點就是:這些人已經犯下“失期當斬”的死罪。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放手一搏。

    所以秦律是天下霸道,不是天下王道。爭天下和毀天下同樣好用。

  • 2 # 西行客

    那我們現在來看看秦朝每個階段的不同矛盾是什麼?自然就白秦朝為何因律法而強大,又因律法而消亡。我們將秦朝的不同發展階段,以國家的主要矛盾和國家律法的匹配度將秦朝的發展大致分為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秦建國——商鞅變法前

    國情簡述:秦國作為各諸侯國中的中小國家,軍事上以防禦為主,有函谷關為天然屏障,兵力要求不高,國內以各公族團結構成國家穩定的基礎。

    國內的主要矛盾:各公族之間的利益需求

    法律意志的體現:維護各公族之間的利益最大化

    第二階段:商鞅變法——秦始皇統一之前

    國內的主要矛盾:被統治階級在人口增長,生產力提高的基礎上所產生的需求與原有的公族利益分配的矛盾。

    法律意志的體現:擴大人口增長,提高生產力,平衡階級差異

    第三階段:秦始皇統一——秦二世滅國

    國情簡述:快速的擴張,佔領其他國家,統一中國,各諸侯國之間生產力和國民發展水平不均衡;同時,各諸侯國被佔領之後統一的認同感還沒有建立;整個華夏大地經歷了數百年的戰亂,民不聊生,急於休養生息。

    國內的主要矛盾:團結統一,休養生息,富國強民。

    法律意志的體現:而此階段的律法並沒有根據統一後的主要矛盾而改變。

    因此,各階層矛盾的爆發,因律法與國家矛盾不匹配而導致各地起義不斷。

    在秦統一之前國家的律法很好的匹配了國家不同階段的矛盾,但秦統一後的法律應以取得民族認同感,提高各地生產力,修養生息,還民於太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龍八部》裡遊坦之對阿紫的感情是否是典型的斯德哥爾摩綜合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