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穿插游擊隊
-
2 # 江西鄒老闆
古代的太學生介於官民之間,他們的休假基本和官吏一樣。到隋唐時,太學改稱為“國子學”,又稱“國子監”,政府為太學生們制定了放假制度。據記載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常假,每十天放假一天。由於國子學設在京城,學生們大都是住校就讀,所以放這種常假時,外地的學生一般不回家, 往往都是參加一些社會交際活動,增加人脈關係。第二類假相當於今天的每年5月間,這時暑夏伊始,植物茂盛、田裡麥子成熟之際,故該假叫做“田假”,學生們都回家制麥子去了。第三類假稱為“援衣假",這是由於天氣轉涼需要新增衣衫而放的假,時間相當於現今陽曆的十月份,“田假”和“援衣假”都是長假,持續一個月左右,在放假時,學校還照顧家住京都200裡以外的異鄉學生,探親趕路時所佔用的時間不計算假期之中。不過校方對國子學學生放假有著嚴格的紀律。例如,有一條明確規定“凡逾期返校者則開除學籍”。
到了明代,官吏平常不休假,國子監學生則在每月初一、十五休息。但歷朝太學生都不多,大多數的學生都是在私熟讀書。私第一般規定正月十六日開學,到農曆十二月十五日結束,這樣算來學生有一個月的“年假”。端午(五月初五)、孟蘭(七月十四)、重陽(九月初九)各放假一天,清明掃墓放假三天、中秋、七夕(七月七)各放假一個晚上,夏、秋農忙季節,各放假十天。
此外,每年的陰曆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誕辰,會舉行祭祀孔子的典禮。這一天的祭孔儀式隆重,連在私塾唸書和在學堂裡學習的學生也要放假一至三天,以示敬重。
不過對於那些有志於考取功名的學生來說,即便是有假期,他們也捨不得休息。每天堅持寒窗苦讀,考試前還得頭懸梁錐刺股,或鑿個壁偷點光。今天那些面臨高考的學生們一點兒也不比古人差,睡的最晚,起的最早,高考完誰不是掉下幾斤肉。古今中外,做學生都是個苦差事,可為了前途,趁著年輕誰都得拼下命。
-
3 # 歷史漫談君
中國古代學生也是有假期的,他們的假期一般是對應著農田的時間來的,相傳每10天便會放假一天,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吧:
從漢朝的時候就有了官方創辦的學校叫太學,在太學裡學習的學生叫做太學生。學生的假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有的。到了隋朝和唐朝時期,就不叫太學了,開始叫國子監。國子監的學生叫做監生。古代條件比較艱苦,學生們離家萬里到京城去讀書(這裡所說的是大學生),條件更是可想而知。所以,朝廷就為這些學生設立了休假制度。一般來說,一年有三個特殊假期。
1、旬假
顧名思義,就是每10天休息一天,一個月可以休息三天。有點像我們現在的雙休日。在古代考試也挺多的,每10天考一次試,叫旬考。我們現在一般是月考,他們考得比我們還頻繁一些呢。每次考完之後讓學生休息一天,放鬆一下。但是古代的交通很不發達,僅一天的假期很多學生回不了家,所以學校就規定外地的學生不許回家。回不了家的學生就只能呆在學校裡放鬆放鬆了,離家比較近的學生可以匆匆忙忙回家看看。
2、田假
為什麼叫田假呢?就實際上就是一個農忙假。每年農曆五月學生可以休息一個月的時間,這時候正是麥子成熟的季節,學生可以回家幫助家長割麥收麥。比較遠的學生往返的時間比較長,就可以向學校申請延長假期,這還是比較人性化的。
我上小學的時候,在這時候也有一個假期。我是上世紀80年代上小學,那時候除了現在的寒暑假外,在每年的五六月份放假,大約10天左右,叫麥,也是讓學生放假回家幫助家裡人去割麥子。想想那個時候天氣已經熱了,看著那滾滾麥浪,一點豐收的喜悅都沒有,因為回家要面朝黃土背朝天地收麥子。我當時比較小,割麥子的重活都是父母去做,我在後面拾麥穗。麥子收來以後脫粒, 然後放在場院裡曬,負責看麥子的活就交給小孩子了,主要是不讓雞或鳥來偷吃麥子,很無聊。所以我當時並不喜歡這個假期。
3、授衣假
《聖經》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記載。所謂授衣假就是指進入9月份的時候,已經到了秋天了,天氣漸涼,這時候放假讓學生回家去取過冬的衣服,以便寒窗苦讀。授衣假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寒假,也是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這一個月的時間並不包括在路上花費的時間。這個其實可以理解,因為一個月的時間,別說是拿衣服就是回去做衣服估計都夠了。為了防止有的學生在家懶著不走,校方有嚴厲的規定:到期沒有返校的,一律開除學籍。當然古代的這些學生們非常珍惜在學校就讀的機會,到開學沒有返校的學生也是比較少的,除非有特殊情況。
再說我上小學的時候吧,在秋天也有一個假期叫秋假,和麥假差不多,也是大約10天到半個月的時間,放假的目的也是為了讓學生回家幫助家長收割莊稼。所以這些所謂的假期,無論古代還是現代,都是根據農業生產而設定的,都是為了回家幹活的,相比還是現在的孩子幸福啊。
我是一名高中老師,我再說一下我們學校現在的放假情況:學校一般是每兩週放一次假,放假時間是兩天,學生週六早上開始離校,週日下午回校。現在交通比較發達,最遠的學生最多一個小時就回到家了,不像古代的學生,離校遠的來回在路上奔波時間就很長,這是常規假。每年還有國家規定的寒假和暑假兩個長假,再者就是端午節,清明節,五一勞動節,國慶節,中秋節,元旦等節日的假期,算算真不少,當然沒有我小時候的勞動假—麥假和秋假了。
校書郎工作室,玖月秋
-
4 # 冰霜孤言莫
中國很多制度自古就有,假期制度也是歷史悠久,追溯到漢武帝創立的官方正規的太學起,那時的學生稱為太學生,便有了當時的休假制度,再到隋唐時期,確立了國子監和學生的放假制度。據相關記載,古代學生的放假制度分為三類:
第一類是常假,就是我們現在的週末,以十天為一旬,給學生放假一天,離家遠的學生大都住校學習一般不回家。
第二類是田假,大約在每年5月前後,暑夏伊始,地裡麥子成熟,允許學生回家幫忙收麥子,放假一個月左右。
第三類是援衣假,因為天氣轉涼,學生需要回家拿取衣物而放的假。
田假和援衣假都屬於長假,要放一個月左右,相當於我們現在的寒暑假。古代學校放假制服也是相當有人性,對家住京城200裡以外的異鄉學生有特殊照顧,會算上他們探親趕路的時間來延長假期,畢竟古代不像現在有發達的交通工具。當然,學校也有著嚴格的規定:凡逾期返校者則開除學籍,如今隨著時代的更迭變化,學生的放假制度也是不斷變化的。
-
5 # 琅琊百事通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也有假日,漢朝到隋朝是每五日休一日,稱為休沐;急假者一月五急,一年之中以六十日為限,千里內者疾病中延二十日。到了東晉時期,家居外地的官吏探親時,政府需給路程假。
唐朝到元朝,每十天休息一天,稱為旬假、旬休;唐代的規定,包括:父母住在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三十日的定省假(不包括旅程)。父母在五百里外,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不包括旅程。其他近親行婚禮,則假期分別為五天、三天、一天;父母親去世,官員強迫解官三年,如果是軍職,則為一百天;五月有十五天的田假,九月有十五天的授衣假。
“旬休”制度在宋、元兩代相以沿襲。宋朝時期,除這些常規假日外,法定的節假日更加豐富。據宋史筆記《文昌雜錄》記載,元日(春節)、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慶節(正月初三)、上元節、天聖節(皇帝母親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節、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這樣,一年的法定假日達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父母住三千里外者,每隔三年有三十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則每隔五年有十五日的定省假。兒子行冠禮時有二天假期;兒女行婚禮時有九天假期。父母親去世,可解官戴孝三年(軍職為一百天);親戚去世,根據關係遠近設不等的假期。
元朝縮減假日,規定全年只有十六天節慶假日,和之前的各個朝代相比,元代在節假日製度上顯得迥然不同。
明朝到清朝,每年休一個月,稱為年假(但官員休假規定完全廢止),此習俗即為延續到現代的舊曆年節。此外三節:新年、端午、中秋百姓都放假。具體的是月假三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農曆七月十五)、冬至等節日可放假十八天,每年休假只有五十多天。清朝前期的休假制度基本上沿襲明朝,全年只保留三個假期及皇帝的生辰。
不過政府的這一措施遭到了大多數官員的反對。帝王將相,考慮到自己在臣民面前的聲望,也只好接受“民意”,做了修改,在三個假日的基礎上增添了寒假,並將春節和寒假的假期均延長至一個月。但是政府的這個規定是有條件的——長假期間官員仍要不時地到其官署處理必辦的公務,涉及司法的事務不能停止。
清朝後期,休息制度開始發生了變化。鴉片戰爭以後,西方人大量進人中國,受到七日休假—天逐漸影響。到了1910年,清政府在基本上已實行了星期天為公休日的制度。
回覆列表
古人大部分不上班,只有政府官員等少數群體有假期,那他們的假期有多少天呢?
先秦時期的文獻有限,休假制度也無從考證了。但那個時代世卿世祿,官員都是世襲的,當官既是自己的工作,又是日常的生活,既然是給自己幹,放假與否也就無所謂了。
漢朝時,官員每工作五天放假一天,稱為“休沐”。沐,是指洗頭髮,也就是說每五天放假一天讓你回家洗頭髮,順便探親。《史記》記載:“每五日洗沐歸謁親。”為何漢朝把洗頭髮看得這麼重要呢?因為漢朝官員上班是“寄宿”制,平時的吃住都在官衙裡。官衙裡洗頭髮不方便,而古人又都是長髮,五天不洗就得出油,所以每五天給你放假一天,讓你回家收拾乾淨了再回來為皇帝服務。這樣做,也能提升政府的形象和權威。試想,如果老百姓看見的官員都是鬍子拉碴,頭髮打綹,像叫花子一般,誰還會聽你管?漢朝的休沐就如同今天的週末,中國是最早過週末的國家。
除了休沐假外,漢朝還有節日假。漢武帝時,華人開始過春節,於是就有了春節假期。另外,冬至和夏至日也可以放假一天。這樣算下來,漢朝官員一年的假期總共有60天左右。西漢時,官員還可以花錢買假休。郎官只要出錢給宮中添置財物,就可以出宮購物獲得休假。古代老百姓服勞役時可以花錢免役,郎官花錢買假也類似這個路數。
到了唐朝,官員已經不需要在官署寄宿了,下班後直接回家,於是休沐假自然也失去了存在的基礎。不過考慮到官員為皇帝服務太辛苦,唐朝也給官員放假。由於公務繁忙,休假太多耽誤工作,所以把每五天休一天改成了每十天休一天,稱為“旬假”。那唐朝人的假期減少了嗎?並沒有,雖然例假少了,但節日假變多了。唐玄宗時,頒佈了關於假期的紅標頭檔案《假寧令》,規定“元正(元旦)、冬至,各給假七日”。這樣,唐朝人比當代提前一千多年發明了“黃金週”。《唐六典》中對官員的節日假記載得非常詳細,除了兩個黃金週以外,寒食節連著清明節放假四天,中秋節、夏至、臘月各放假三天,像立春立冬等重要的季節節點各放假一天。此外還有宗教節日,比如四月初八浴佛節。據歷史學家陳聯陞統計,唐朝的節日假總共有53天,再加上平時的旬假,唐朝官員每年的假日至少能達到100天。
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生活最舒服的朝代,假期自然也不會短。《文昌雜錄》載:“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夏至、中元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歲共六十八日。”另外,宋朝的地方官衙,每年臘月二十就停止辦公了,叫作“封印”,讓官員準備回家過年。那什麼時候“開印”呢?只要在來年的正月二十前即可。這樣算下來,宋朝官員過年時實際能放假一個月。此外,宋朝還有很多奇葩的臨時假日。比如太祖父親臘月初七去世,就曾放了七天假。仁宗的母親臘月初十生日,就曾放了三天假。真宗時,因傳有“天書下降人間”的祥瑞之事,又將正月初三日定為“天慶節”,放假五天。這樣算下來,宋朝的實際假期加一起比唐朝還要多一些。真心感覺宋人的生活幸福指數達到了古代的高潮!
到了元明清三朝,中央集權進一步發展,為了加強對社會的控制,官員工作自然不敢放鬆,旬假逐漸淡化甚至一度被取消。節日假也少得可憐,明朝《古今事務考》中說:“國朝正旦節(元旦)放假五日,冬至三日,元宵十日。”最恐怖的是朱元璋時代,他自己是個工作狂,因此也不許員工休息,一年只放假三天。綜合各種說法,明清兩朝每年的假期最多不超過50天。
縱觀古代假期長短的變化,本質上體現的不光是統治者人性化的增減,也是朝廷對社會管控程度的變化——越是專制的時代,就越需要加強對社會的管控,官員的假期也就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