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皮妹談歷史1

    西北地區被人們熟識的與繪畫藝術有一定內在聯絡的du民間美術猶如群星閃耀zhi,剪紙、皮影dao、刺繡、麵塑、炕圍畫、飾件、卷軸畫、壽材彩繪、墓葬壁畫以及堪稱稀世珍奇的百壽圖等等民間美術作品。

    在西北民俗文化的土壤,還醞釀著一棵藝園奇葩,那就是戲曲。早在北宋年間,山西南部已有了萌芽狀態的戲劇藝術,如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傀儡戲、影戲等 ,均在民間廣為流行 。當時的澤州(今山西晉城)曾出過一位有文化的說唱藝人孔三傳,他在唐宋大麴和鼓子詞一類單宮調說唱的基礎上,首創“諸宮調”說唱藝術,採用傳奇、靈怪故事,編演諸宮調說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獻藝,曾經名噪一時,為元雜劇的形成,創造了更成熟的條件。據南宋玉灼《碧雞漫志》卷二載:“元豐、元佑間……澤州有孔三傳者,首創諸宮調古傳,士大夫皆能誦之。”耐得翁《都城紀勝》說他“編撰傳奇、靈怪,入曲能唱。”上黨梆子又叫上黨宮調,據說即由孔三傳首創諸宮調而得名,孔三傳的諸宮調要比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至少早一百年。元蒙貴族滅金後的八十年間,廢除了開科取士制度,文人的地位一落千丈,降到了“八娼九儒十丐”的地步,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沒有出路,一部分文人為了謀生,便與民間藝人一起成立了戲曲、曲藝作者的行會組織——書會。參加書會的作者稱為書會才人,他們在諸宮調和金院本的舞臺藝術基礎上 ,綜合唐宋話本 、詞曲歌舞和說唱藝術的經驗,運用代言體,創造性地開拓了一本戲四折、換用四個宮調、敷演一部完整故事的元雜劇形式。 位於山西南部的平陽府(今臨汾市)就是產生元雜劇的溫床。平陽府“東連上黨,面臨黃河,南通卞洛,北阻晉陽”,它一向是中原的門戶,歷代政治軍事要地。宋元時期,這裡城市經濟發達。這一帶又盛產上品白麻紙,雕版印刷業十分興旺。元朝初年,這裡還建立了“經籍所”,集中一批人才編輯經史,所印大量圖書,號稱“平水版”。與詩詞戲曲有關的新刊《平水韻》書,就是在這裡編印的。這裡一度文士薈萃,優伶輩出,成為產生元雜劇的沃土。元雜劇又稱北雜劇,以曲為主,兼用旁自。伴奏初以笛子、拍板、鼓為主,後來又加入鑼,成為元雜劇的四件主要伴奏樂器。金元時期的平陽府,又是北方全真派道教活動的中心,所以元雜劇的編演,有不少表現神仙道化故事的劇本。這一時期,山西出了一批傑出的戲曲作家,如解州的關漢卿( 亦有大都或祁州之說 ),襄陵的鄭光祖,平陽的石君寶、狄君厚、孔文卿、趙公輔、於伯淵,新絳的李潛夫,太原的喬夢符、李壽卿、劉唐卿,大同的吳昌齡,河曲的白仁甫等人,都留有許多不朽的著作。元雜劇在晉南形成後,很快傳入大都(今北京),不少戲曲作家也都雲集京師,形成了以元雜劇為主的中國戲曲藝術第一個黃金時代。 正因為元雜劇形成於山西南部,金、元以來,山西南部的戲曲文物特別豐富。晉南、晉東南有宋建“舞亭”、“舞樓”的碑記,臨汾、襄汾、洪洞、新絳、翼城等地,現在還儲存有元代的八處戲臺,這在全國是絕無僅有的珍貴戲劇文物。萬榮縣孤山風伯雨師廟的元代舞臺石柱上,尚刻有“元大德五年三月清明,堯都大行散樂人張德好在此作場”的記載,聞名中外的洪洞廣勝寺旁邊明應王殿元泰定元年的戲劇壁畫,橫額為“堯都見愛,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堯都就是平陽,散樂實際就是走向雜劇的一個重要演變過程,這些都說明了元雜劇是在這裡形成的。至於侯馬金墓、稷山馬村、化峪、苗圃出土的十八座金墓,其中也有關戲劇的大量磚雕,不只保留了形成元雜劇以前的大量戲劇史料,還可以看出當時戲劇藝術與晉南人民文化生活的特殊關係。除以上所述以外,西北這片祖國的沃土上還醞育出了像廣靈秧歌、風臺小戲、萬榮花鼓、平遙鼓書和陝西秦腔等多種民間大小戲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魔獸懷舊服:消費玩家因沒提前告知價格,在其他人都有的時候不願意消費,對此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