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吳圖吳真相

    我來說說這部電影的感想,很早之前看過,現在記憶有點模糊了,剛剛又看了一下內容介紹,又想起來了。

    1、寓意

    《飛越瘋人院》電影作品的寓意是顯而易見的,瘋人院的病房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縮影的象徵,首領是冷酷無情的統治者雷切特護士,她是一個能幹的管理者,制定管理規則,讓人們聽從指揮。

    然而病房裡的服從和強權下的和平卻是以犧牲人類價值和人權為巨大代價的,病人對事物的感知就是護士長希望他們應有的感覺,他們按照護士長告訴他們的生活方式生活這裡沒有提供治療和康復的場所,這裡沒有任何歡樂而言,病人很少微笑,更不要說會心的大笑了。

    他們就像機器的零件,機械地生活著,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這種泯滅人性的制度一直非常猖狂。小說直接諷刺了這種當代機械化文明的標準化和一致性的趨勢,而麥克墨菲和同伴們與護士長和她的走狗之間的鬥爭則呈現了社會的重要性。並傳達出一個普遍適用的資訊。

    2、誰飛越了瘋人院

    作為闖入者,麥克默菲一次次抗爭,但每次換來的都是更加嚴酷的壓制。

    在爭取民主投票看棒球比賽的風波後, 大護士召開會議來對付這個“有明顯無視紀律和權威的特徵”的搗亂分子。

    在做出組織籃球比賽、釣魚旅行,讓病人 們享受到久違快樂的所謂的嚴重觸犯秩 序的“出格行為”之後,麥克墨菲受到 了反覆的電擊。

    在逃跑前的狂歡後,麥 克的逃跑計劃意外落空,作為“無法解 決的極端案例”他受到終極懲罰,醫院 將他做了額葉切除手術,麥克成了真真 正正的“白痴”。

    雖然麥克變成了一個“眼神空洞的 塑膠娃娃”,但他的抗爭鼓舞著每個人, 影片結尾布羅姆登結束了麥克的生命, 以此來維持這位英雄精神上的勝利,隨 後搬起麥克生前揚言要舉起,卻沒有力 量舉起的大理石水槽,用它砸破了桎梏, 飛越了麥克默菲沒有來得及飛越的瘋人 院。布羅姆登的逃離似乎是個“希望” 的影子,畢竟他自由了,“我感覺我要

    飛起來了”,他決定回到部落。

    這次逃離著實振奮人心,但它的將來真的那麼 明朗嗎?事實上,他飛入了另一個瘋人 院。

    福柯在《規訓與懲罰》中提出了“監 獄體制”的概念,“監獄體制”指的是 監獄本質的社會結構,社會關係首先在 監獄內形成,然後再衍生出去。最後, 整個社會機體是一個巨大的、連續的監獄網。

    這個監獄網包容了遍及整個社會 的所有規訓機制,學校、醫院、工廠等 機構無不具有規訓的本質。“病人們” 飛越了一個瘋人院,卻又飛進了另一個 瘋人院。 布羅姆登逃離了瘋人院,回到了他 的舊部落,然而外面的世界並沒有比它 的微型——瘋人院好,監獄不是一個社 會邊緣的邊際建築物,它是集合而成的。

    監獄裡的權利策略和知識操作適用於外 部世界,監獄裡控制犯人的原則機制也 同樣適用於普通人。社會大眾每日都使用這些觀察、檢測和監視的方法。因此, 從這個意義上說,沒有人飛越瘋人院。

  • 2 # 潮汐電影

    觀看《飛越瘋人院》的過程並非是一個愉悅的過程

    相反電影是枯燥的,聒噪的,乏味的,甚至是沒有中心的,無法吸引人的注意力的。

    如果不是那個令人震驚出類拔萃的結局,潮汐會毫不猶豫的給這部電影冠以爛片的名號。

    麥克·墨菲,電影中的男一號,由傑克·尼克爾森飾演。不知道為什麼,潮汐總覺得這就是本色出演。傑克·尼克爾森彷彿是為這個角色而生的,他亦正亦邪的氣質,鯊魚般的微笑,狂放不羈的行事風格,你永遠無法將他與正常人,或者是純粹的好人聯絡到一起。他就該是搗亂分子,就該是心理變態者,就該是享樂主義者,安全與穩定幾乎與這個男人絕緣。

    如果麥克·墨菲生活在現實生活中的話,他應該是這樣的人。

    他會是那個大半夜屋子裡還在舉辦著part,噪音搞得附近兩條街都無法入睡的人

    他會是那個在酒吧裡不管後果跑過來搭訕你女朋友,氣得你牙癢癢甚至大打出手的人

    如果他是你的鄰居,那麼他一定是把垃圾丟在你的院子裡的人。如果你恰巧載種了一顆果樹,他一定是那個沒有經過你同意,趕在所有人之前,大快朵頤的人。

    簡單書說,他是一個人人都討厭的人,本質上來講,他並不壞,他天性如此,不過這樣的人大家並不喜歡,你不喜歡,潮汐也不喜歡。

    電影中的大家也不喜歡,於是大家合力把麥克·墨菲弄進了精神病院。

    麥克·墨菲向來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來到了精神病院一樣不安分,在這個瘋人院裡,住了各種各樣的“瘋子”。這裡的一切都是井然有序的,吃藥、開會,心理治療,所有的病人在護士長的帶領下,過著理所當然的生活。

    這種生活並不是麥克·墨菲所能夠接受的。他開朗熱情,天性無拘無束,對生活和人群有一種本能的熱愛。最重要的是,他並不把瘋人院的人當做瘋子,他說:“你們和那些街上的混蛋沒什麼不同”,對於麥克·墨菲來講,他不過是換了個環境來玩耍而已。他依然是那個放蕩不羈的麥克點·墨菲。

    因此,他會和假裝耳聾的酋長說話,教他打籃球,教大家玩牌賭錢,甚至耍了的小聰明,把所有的病人帶出海釣了一次魚。他發現酋長是瘋人院中唯一的真正的正常人,還約著酋長一起“越獄”:“我們一起逃出去,就我們兩個”

    也由於麥克·墨菲的一系列“反常”的舉動,使他成為了瘋人院的英雄,或者說他的存在,讓其他病人開始擁有了自我的意識和反抗意識,瘋子們不再乖巧的吃藥、開會,心理治療,開始反抗護士長的命令,在麥克·墨菲的影響下,這些瘋子面對這種非暴力的壓迫,有了新的反應。

    而這樣的反應,直接的後果就是,麥克·墨菲成為了醫院管理者護士長的眼中釘肉中刺。被護士長和專家認為病得很重,結果強制做了額葉切除手術。

    順便普及一下額葉切除手術,人的大腦是由四個葉組成的,額葉是其中最大的一個,大約佔1/3體積,切除以後人會失去很多功能,包括很大一部分的性格。幾乎就是一個行屍走肉,和正常人相比唯一相同的地方就是還可以呼吸。

    所以,麥克·墨菲最後成為了一具行屍走肉,一具沒有精神的行屍走肉,電影中假裝失聰的酋長看到如此情形十分痛苦,沒有自我意識的麥克·墨菲並不是麥克,酋長憑藉著自己強大的身體素質,用枕頭捂死了被改造過的麥克·墨菲,搬起了那個麥克無法搬動的水箱,重重地砸向瘋人院的玻璃窗。他高大修長的身影在晨曦的微光之中,在灰濛濛的天空下的荒原上大步向前,漸行漸遠,至此電影結束。

    電影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的思考,多半是追求自由、尊重個性、反對桎梏。這是一部隨處可見隱喻的電影,最大的隱喻莫過於,這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瘋人院,總有護士長要來切除你的額葉,阻止你的精神自由,阻止你的行為自由。引發了我們對於社會,對於人類,對於世界本身的思考,導致我們對於現有的社會制度和吃人的社會本質的深層拷問.

    也許導演想要諷刺的,想要批判的正是如此,透過鬥爭,失敗,最後感動於他們最後慘烈的勝利。可是至少在潮汐看來,不應該這樣理解。

    我們總是在不斷的批判我們的制度,批判我們的所承受的桎梏。可是如果沒有這些桎梏呢?你可曾想過,如果這個世界不存在一個巨大的“瘋人院”。如果麥克·墨菲成功的帶著所有的人逃出了瘋人院,那接下來呢?他們該去往何處?他們有能力在外面的世界存活嗎?再進一步,如果不存在外面的世界,不存在政府,不存在國家,不存在這些界限,我們擺脫了一切,得到永恆的自由,我們就得到了所謂的解放和內心愉悅了嗎,得到了所謂的愛與和平了嗎?你確定我們不是在另一個形式的“瘋人院”裡面嗎?不身在“瘋人院”內,心靈就可以自由了嗎?

    人們總是不滿足於束縛,但如果沒有束縛呢?你又要去哪裡?批判過後呢?解決的辦法是什麼?我們不能一竿子打死了所有的現代文明,認為這一切的制度都是狗屁。

    至少在潮汐看來,電影中的瘋人院裡,除了酋長之外,沒有任何人擁有去外面世界生活的能力,哪怕外面的世界只是另外一個“瘋人院”,包括麥克·墨菲。酋長是唯一正常的人,他假裝耳聾,默默無聞,深藏功與名。

    麥克·墨菲並非是一個正常人,並非是一個討人喜歡的人,如果他是我鄰居,我會咒罵他,我咬牙切齒唾罵其為人渣的時候,言辭間不會留有半點同情。他來到瘋人院,也並沒有改變任何東西,他死去後,一切都還是照舊,以為即使門打開了,也不會有人想要離開瘋人院,瘋人院裡,病人們照常打牌、賭錢、吃藥,偶爾談起麥克·墨菲。風波過後,英雄對於民眾,已經成為過去式和茶餘飯後的談資,其他的什麼都不是。

    制度不可能被打破,制度也不該被打破,更不能被打破,如果這個世界都是麥克·墨菲這樣的人,人類幾千年的進化史可能都是餵了狗,不要站在理想主義者視角把這個世界全盤否定,潮汐不是憤青,因為我知道,這個世界可能是目前所能夠擁有的最好的模樣了。

  • 3 # 影視圈Magazine

    怎麼理解《飛越瘋人院》這部電影?

    米洛斯·福爾曼《飛越瘋人院》——逃離

    《飛越瘋人院》獲得了第四十八屆奧斯卡五項大獎,四項提名,算是備受肯定的片子了。這部片子表達的主題非常的正,選擇瘋人院這樣一個特殊的地方來表達美華人的自由精神,和民主期待以及對於刻板制度的反抗,更重要的是對人性自由的嚮往和努力。

    傑克·尼克爾森扮演的男主角邁克·墨菲是一個為了逃避監獄的枯燥和管制從而扮演精神病人被送到了瘋人院,令他沒想到的是瘋人院居然也有那麼多的規章制度,那裡的工作人員強硬而暴力,冷漠而自私,對於病人們的需求毫無妥協的餘地,病人們被教條與威脅壓制著,不敢說出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追求自己的權益,哪怕是自己心中充滿期望的節目也不敢流露出自己的期望,因為不僅會沒有迴應,還可能會帶來難以想象的調教和暴力。

    當墨菲為了反抗瘋人院的冷漠和自私時,他被制服了,並且受到了非人般的待遇,自己變成了一個真正沒有焦距和思想反叛的病人,不過,那個在瘋人院一直木訥毫不言語的酋長還是在與墨菲相處的時光中,看到了希望,被他的激情所鼓舞,選擇了逃離這個備受壓抑的地方。這也是最後導演給人們的希望,一切都會過去,相信吧,只要有人對生活充滿希望並不斷努力,總有一天會逃離現在的窘況,成就完新的自己,加油吧!

  • 4 # 野離離

    有個故事是這樣的:有三個正常的路人因為搭順風車,被司機騙進了精神病院。

    到了醫院,甲為了能快點出去,就努力地向醫護人員證明沒病,他把“地球是圓的”這個真理重複說了十多遍,想以此來證明自己。結果卻是屁股被紮了一針鎮靜劑。

    乙也是相同的想法,他跟醫護人員解釋說自己是一個社會學家,並且主動說出現在美國總統,英國元首以及其他各國的元首是誰。結果他也被注射了一針鎮靜劑。

    最後丙,他什麼也沒說,也想解釋,那都是徒勞。反正該吃吃,該睡睡,該幹嘛幹嘛,當護理人員給他倒水時,他還會表示感謝。

    就這樣,沒多久,他就被放了出去,同時也幫助甲乙一起走出精神病院。

    可能很多人會把這個故事當成笑話來看,但其實早期著名心理學家羅森漢恩就專門做了個實驗,要求八個正常的人混進精神病院,結果,無一例外地,全部成功入院。

    雖然這些人在入院之後表現的非常正常,卻依然被要求住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這其中就揭示了一種在精神病院非常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既然來到了這裡,肯定是有病的,先治再說。

    因而,你肯定也會認為,絕對沒有人會吃飽了沒事幹想進精神病院“體驗生活”,那還真不一定。《飛越瘋人院》中麥克墨菲就是願意吃這種螃蟹的人。

    墨菲是因為與一個看長相已經成年但實際並未成年的女孩發生性關係而入獄的,為了逃避監獄裡的強制勞動,他裝作精神異常,被送進了精神病院。

    從他剛到精神病院,被解開手銬後的那歡呼聲和抑制不住興奮地親了警察兩口可以看出,他覺得自己解放了。

    他跟其他病友一起打牌,以煙做賭注,結果把病友的煙都給贏了過來。不過,向來自信心爆棚的他也有失利的時候,那就是跟病友們打賭能把那個水池抱起來。

    結果,第一次使盡吃奶的力氣,水池沒有任何反應,他解釋說這只是熱身。第二次,除去吃奶的力氣,其他的力氣都給用上了,水池依舊紋絲不動。好吧,他說,至少我嘗試過了。

    他更像個淘氣的孩子,從來不會停止對外面世界的好奇和探索。因而,這一次他逃了出來,並把一群病友帶出來釣魚。哪怕海面上風浪再大,也掩飾不了這些人重回自由生活時的那種心快要跳出來的興奮和狂喜。

    哦,對了,他還組織了病友在護士長下班之後,在病房開了一夜的派對。輕鬆歡快,作為觀眾也已經融入進去了。當在太歲頭上動土,老虎頂上拔毛之後,墨菲被強制送進手術室,被摘除了額葉。

    從此以後,他就是一個喪失大部分功能和性格的行屍走肉了,他已經完完全全不是以前的那個墨菲了,以前的那個已經死了。既然這樣,剩下的日子都是痛苦,那生命的結束才是讓墨菲真正的永遠地解脫,最後酋長還了墨菲自由。

    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這部影片更多的是在表達對當時社會形態以及體制化的反對。也是社會中很多類似墨菲的人追求自由,尊重個性和尊嚴以及反對無人道刑罰手段的一個表達。

    相比起同類題材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在故事情節和表現手法跟《飛越瘋人院》都有異曲同工之妙。對於制度化,兩者都有非常突出的表達。

    比如在《肖申克的救贖》中,當那些被關押幾十年之後再被釋放的老人,他們已經喪失在社會中獨立生存的能力,嚴重的被制度化,與社會的格格不入,導致最後只能以死來解脫。《飛越瘋人院》裡似乎沒有這麼嚴重,他們中的大多數選擇的方式是主動住進這醫院來,從來沒有想過離開。而這,也是最致命的吧。

    回到現實中來,誰能說我們不是生活在一個巨大的瘋人院呢?護士長給每個病人發藥,督促他們吃藥,不管你需不需要吃藥。而我們現在更多的是被灌輸要掙更多的錢,要更大的成功,要在公認的有發展的城市買房。

    誰還記得夢想是什麼?又有誰會在意呢?

  • 5 # Summer麻麻說

    偶然,在豆瓣上看到《飛越瘋人院》,評分很高,在好奇心的驅使下便找來看看。

    故事開頭是男主角McMurphy 因為屢次犯罪被送入精神病院,以觀察是否患有精神疾病。他剛進入精神病院時好奇、興奮,與每個人交流,按照老套路,我以為這是一部皆大歡喜的片子,男主角會飛出瘋人院,而那些輕微的精神患者會得到救贖。然而看到正常的McMurphy被強制進行了腦切除,看到患者比利羞愧自殺,患者酋長痛苦的結束了McMurphy的生命,還是有些震驚,一個活力無限的人瞬間變成了白痴。

    影片的最後,酋長撞壞了玻璃,逃出了瘋人院,寓意著對精神病院的非人道治療的反抗和對自由的嚮往,可是在我看來顯得無比刻意和蹩腳。

    男主角是應該受到懲罰,因為他鬥毆,與未成年發生關係,而且進入精神病院後做了一些違反規定的事情,但是,不至於被切除腦白質而成為一個白痴,完全喪失人性。

    一個健全的法制應該評定不同的犯罪等級以確定對應的懲罰,難道精神病院有任何權利對患者進行電擊或腦切除?這讓我想起了著名的監獄實驗,扮演警察的志願者越來越殘暴,而扮演囚犯的越來越無助,處於權利的一方會失去憐憫,從而對弱勢採取殘暴措施,並認為這是治療。也許醫生、護士長、警察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做的不對,他們只是進入了這個職業角色,從而做了自己認為對的事情。 然而,此悲劇也並不是一個機制問題。如果是以前,我會覺得男主角很無辜,他是自由的象徵、是衝破規則的偶像,然而你是否看到了他喜歡無事生非的性格、他傲慢的行為,如果他不鬥毆,他不會進入勞教,不會進入精神病院,那麼悲劇也不會發生。

    身為社會人,自由這個東西並不是絕對的,不能因為想半夜高歌就吵醒隔壁的鄰居,不能因為喜歡飆車就不顧交通規則,自由有個底線,那就是法律規範、社會規範,你必須遵守它,因為,這是對別人的尊重、是社會公德心。

    而精神病院也不是一個伸展個性的地方,它是一個治療精神病人的地方,其各項規定是為了更好的管理,觀其電影,院長、護士和看護並沒有你想的那麼差。

    最讓人痛心的是,有的人是自願留在精神病院,因為解決不了現實問題,為了逃避痛苦,他們選擇這個機制,一群類似的人互掐,那可憐的自我得到了緩解,可是他們若是留在這個機制,那永遠也不會解決自身問題,只會越來越依賴這個機制,就像《肖申克的救贖》裡的老犯人,在獲得釋放後,寧願呆在監獄也不想出去,因為他們已經不適應外面的世界了。

    人性真的很有意思,既想要安全感,又想要存在感。只是,存在感總是與痛感聯絡在一起,而安全感總是挨著麻木,也許,我們真正需要學會的是如何平衡這二者的關係。

  • 6 # 職業影迷牛哄哄

    電影《飛越瘋人院》講述了自作聰明的墨菲為逃避監獄勞動來到精神病院,被冠以治療之名實則泯滅人性的制度迫害,失去了自由的靈魂。

    這無疑是一部偉大的電影。

    在題材的選擇上就具備時代性,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美國精神病院,有大量以此為題材的藝術作品創作,其背後是社會對不守規則者的迫害。就好像是在中國教育中的“雷電法王”楊永信一樣,那個年代的美華人把反抗多數的人定義為患了病的人。

    所以甚至有像故事中自願到精神病院中的人,沒有辦法面對社會。 這形形色色的人中最令人感念的是死去的比利和最終逃出去的酋長。比利只是一個缺乏自信的年輕人,不難想象平日是如何生活在母親的威壓之下。

    護士長瑞秋僅僅幾句逼問就徹底摧毀了比利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自我,於是他選擇結束自己。而酋長,像是鬼魂,把自己的靈魂藏起來,在某個深夜,伴隨著一聲巨響,代替墨菲自由的靈魂飛越瘋人院。酋長的身上自然是有民族色彩的,不過在電影中更重要的是他對自由的理解。他理解的太深,太透徹,所以才把自己藏起來。墨菲是喚醒他的那個人,他殺死失去靈魂的墨菲也是在幫墨菲逃離瘋人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華佗的醫術從哪裡學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