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當代尚書院

    漢代書家蔡邕在九勢中說:

    凡落筆結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勢遞相映帶,無使勢背。

    勢在漢語字典裡的解釋:一切事物力量表現出來的去向。

    所謂書勢,簡單說,就是點畫之間、字與字之間的動態關係。

    古人形容:高峰墜石、百鈞弩發、崩浪雷奔等詞語,都是對勢的生動形容。

    字要有勢,沒有勢的字,就是古人所說“狀若運算元”,呆板機械,了無生趣。

    如何才能使字有勢?

    簡單說,有以下幾個辦法:一,讓字傾斜,避免平正,二、加強點畫的呼應,三、加快書寫速度(點畫飛動),四、增加線條的曲度。有此四點,勢自然生矣。

    從書體看,草書、行書的勢能最強,小篆是靜態的書體,勢能最弱。楷書也是靜態書體,但是楷書卻可以寫的飛動有勢,並不呆板。

    看圖:楷書一般人覺得難以寫的飛動有勢,但褚遂良不這樣想。請看這個“道”字,行筆迅速,線條具有彈性,點畫呼應緊密,極為生動、活潑,把楷書寫出了行書的味道。

    顏真卿的楷書從不呆板,主要是他善於將平正轉化為奇崛。

    請看這個“顏”字,採用了傾斜,弧線,速度,顧盼四種手法,使本來平正的字,變得生動而有氣勢。顏真卿善用弧線造勢,這是顏體楷書的一大看點。靈飛經的筆勢呼應特別緊密,從“奉”字的橫畫呼應就可以看出來。行筆速度很快,發筆最為明顯,筆畫之間的承接連貫,行氣暢達。

    不僅靈飛經,晉唐寫經都有這個特點,這與當時流行的單鉤筆法有關。王羲之孔侍中帖

    王羲之為了讓“書”字有動感,把橫畫都變得傾斜,而且角度越來越大,增強了傾斜的動能,讓人感到一種高峰墜石般的勢態。同樣是“書”字,趙孟頫寫的就很端正,雖然漂亮,但少了動感。

    王羲之蘭亭序“春”

    這裡的“春”字,明顯向左傾斜,橫畫也順勢向右上,整個字是斜的。

    這個斜,就是取勢,比平正的寫法要險峻,更有氣勢,對於下面字的連帶,具有重要作用。王羲之孔侍中帖

    這一行的處理,王羲之採用了字形傾斜和軸線搖擺的手法,每個字的軸線不是一條直線,搖擺幅度較大,字的傾角也由大變小,反映了字勢由動盪轉為平靜。

    王羲之特別善於製造變化,無論是字的傾斜,寬窄,粗細等,在豐富的變化中,最後迴歸到統一和諧,這是王羲之偉大之處。

    董其昌是造勢高手

    請看他的方法,將每個字向右傾斜,形成左低右高之勢,每個字傾角基本相同,這就是所謂的“一順邊”形態。這樣的好處是連線流暢,氣勢暢達。但字勢單一,變化不豐富是其主要問題。

    除了董其昌,蘇東坡、吳昌碩也都喜歡用此法。

    王鐸在造勢方面堪稱大師

    請看他的辦法:王鐸很喜歡左右扭動,製造搖擺之勢,產生強烈的動盪感。請看圖中“王鐸”二字,還有“亭寇驚”三字,字形擺動幅度之大,用東倒西歪形容毫不誇張。

    在字與字上下連線上,王鐸不採用單一一順邊手法,而是採用了更復雜的多種手法組合,既有一順邊連線,也有左右擺動連線,還有字形寬窄、長短、粗細等各種變化,極大豐富了字勢的形態和變化。

  • 2 # 晉蘭亭

    朝觀聖境,暮寫佛經!

    我自己簡單的理解:關鍵是結字與佈局!具體為:動與靜、呼與應、正與倚、虛與實、快與慢!請大家指教!

  • 3 # 雪筠居主

    勢,簡而言之,是一種物理之態,是一種由高低、偏正、大小以及快慢等產生的節奏和動感。書法,如果在書寫過程中,產生不了勢,那麼,單個字就顯得僵直,上下字,行與行乃至整幅字,就會顯得平庸與呆板。書法缺少勢,不會生動,字就不會活起來。因此,書法時,筆畫忌橫平豎直,字與字、行與行忌整齊劃一,必須注意布白和大小合理安排,錯落有致,唯如此,才能讓字動起來,活起來,如大珠小珠落玉盤之態之美!

  • 4 # 歡橙墨客書院

    書法的字勢是指書法作品中一個字的筆畫走向,使得這個字有傾斜、下拉、扁平之類形態,這種形態就是字勢。

    簡單說,有以下幾個辦法能讓字有勢:

    ①寫出來的筆畫要傾斜,避免過於平正。

    ②注重點畫之間的呼應。

    ④增加線條的曲度。

  • 5 # 千年蘭亭

    水能從高處往低處流,是因為其勢能,這一點我們在初中都學過。中間一旦有物體阻擋其行進路線,水的流動就會受到阻礙。

    書法中的勢,道理與此相通,它是指字與字之間的行氣。行氣流暢,就會給人血脈貫注、筆勢奔放的藝術感受。而這需要字與字之間左顧右盼,首尾相應,上下相接,隨勢俯仰。

    取勢的方法很多,試舉幾例。

    1、折搭取勢法

    字的最後一筆收筆時,用折法轉換鋒向,使其與下一字第一筆露鋒逆入的筆鋒相呼應,這種方法在行書中較多見。

    如圖,“之心”二字,之字末轉向,心字發筆搭上,這樣字與字之間形成左顧右盼相互呼應的關係,行氣流暢。

    2、順筆取勢法

    按筆順的自然趨向來行氣,其持點是數字一筆寫成。書寫時鋒要長,在一氣運轉中運筆不要太快,也不可遲疑不決,在環轉中將點畫與牽絲區分開。

    書寫時,點畫處用筆可重一些,非點畫處和轉肩過渡處略輕。

    3、左右跳躍法

    以行氣的軸線為中心,字朝左右跳動,字與字之間也沒有十分明顯的顧盼或呼應,有時甚至違背正常的執行軌跡,這種取勢方法大膽潑辣,往往給人新奇感。

    宋代黃庭堅善用此法。

    4、俯仰取勢法

    道過字形結構橫勢的上下變化而取勢,主要體現在橫畫的變化或體勢上下欹側的變化上。王鐸善用此法,體勢奇宕,字勢生動,深得“勢若奇而反正”之妙。

    取勢的方法很多,只舉以上幾例吧。

  • 6 # 抱庸詩書

    談幾點自已的淺悟,一管之見,請書友們批評指正。書法中的字勢,有的如待弦之弓,是勢能;有的如離弦之箭,是速度;有的如擊石之錘,是鈍感;有的如天女散花,是輻散;有的如收漁之網,是聚合。總而言之,就是力感,字要有勁。

    抱庸將字勢分為四類:①勢能位差。②向心力。③輻散力。④牽貫力。勢能位差就是打破平直均勻,求險求絕。結構的處理要有層次參差、疏密相間,點畫的詮釋要應情隨景適度誇張錯落。向心力就是形散而神不散,千變萬化、千頭萬緒,但要始終圍繞聚焦於字的重心。輻散力與向心力正好相對,就是要大開大闔,拉開筋骨,左奔右突、上竄下跳而始終有有逃逸的力量。牽貫力就是點畫與鄰字之間的前後呼應、粘連映帶,始終氣脈相通、藕斷絲連。有此四力,大勢可成。

    上述只是理論上的分析,要在臨摹和創作中充分體現出字勢,還要把這些理性認知貫穿到書法實踐之中。最好的辦法是分別找一些有代表性的碑帖來臨習。比如,二王的行書,就是牽貫力極佳的範本;米芾的行書勢能位差十分突出;黃庭堅長戟大槍適合習悟輻散力;文徵明的行草方圓變化、向心聚焦很有代表性。

    當然,也可以直接把這“四力”直接融入到個人的書法實踐中,邊寫邊悟,加深理性認識和技巧駕馭能力。書法中的字勢,是核心技法技巧的組成部分,屬於書法習練後期比較高階的問題。眾多的書法人喜歡棄妍尋拙,字勢就是很重要的一條原因。紙上得來終覺淺,關鍵還得動手去寫去練。

    抱庸妄談。

  • 7 # 空谷山人

    字勢就是字傾斜的角度的不同所產生的不同動態感覺,對的傾斜叫險絕,不對的傾斜叫醜。均衡的傾斜叫險絕美,美學裡有輕低重高會產生視覺的均衡美,所以結體秘訣是輕者低重者高。按此傾斜險絕自生。

  • 8 # 徐太林

    勢,即神采。對整幅作品而言,是字與字,行與行(haOg)的氣貫通自如。不斷氣,不憋氣,不塞氣,通暢,流暢,或自然,或奔放,或柔和,等等。

    對單個字而言,是筆畫與筆畫的聯絡。或輕重,或繁簡,或竒側,或斜正,或長短,或虛實。或停繼。

    例如,毛澤東的字給人以奔放毫邁的感覺,朱德的字給人以莊重大氣的感覺,周恩來的字給人以神秘空靈的感覺,劉少奇的字給人以霸道厚實的感覺,葉劍英的字給人以秀美端正的感覺。這些,都是透過勢體味出來的美感。

    我以為,書法的本質是個人感情的表現和性格的顯露。柳體的堅硬鋼健,歐體的秀麗雋永,顏體的端莊厚重,趙體的柔美隨和無不說明這一點。

    所以,儘管古人先賢給我們提供了八法五勢九用等近百個取勢的方法,但最終要寫好書法,還是要靠提高或修正自身的素質和感情。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APP定酒店最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