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百科千尋君

    千尋君來回答。

    衡量一個物種強弱要考慮很多因素,比如適應力、繁殖能力、活動能力、捕食能力、生活習性等,不僅僅是比較誰更大,誰更能打就行了。我認為最終獲勝的是虎鯨。

    先列出我認為的戰鬥力排名:巨齒鯊>魚龍>虎鯨>滄龍>上龍>鄧氏魚。下面來依次列出這幾種動物的最大體重,上述動物除了虎鯨之外都已滅絕,所以我只列出可信度較高的推測資料。

    1、巨齒鯊巨齒鯊被譽為“地球史上最強大的食肉動物”,其地位不用多說。巨齒鯊體長達19米,重達70噸,咬合力估測可達18噸以上,足以粉碎任何海洋動物的身軀,是地球史上當之無愧的“咬合力之王”。

    2、魚龍魚龍是對魚龍目物種的統稱,除去“究極大衛星”紐西蘭大魚龍,最大的魚龍就是平克山發現的魚龍化石,估測其體長30.5米,體重152.5噸。但也有人認為,平克山的魚龍化石就是西卡尼秀尼魚龍。為了保守起見,我這裡使用西卡尼魚龍的體型資料,長22米,重55噸。

    3、虎鯨 虎鯨是最著名的齒鯨(千萬別說虎鯨不是鯨),是目前海洋裡最強大的掠食動物。已知虎鯨最大體長9.45米,體重10.5噸,和前面那些比起來小了很多,但虎鯨是群居的海洋哺乳動物,身體靈活性比上面的海爬和魚類強多了。

    4、滄龍滄龍也是非常著名的史前動物,是對滄龍科的統稱。最大的一種滄龍是霍夫曼滄龍,體長19.8米,體重24噸,但目前最新估測霍夫曼滄龍的體型被縮小到了17米13噸。

    5、上龍上龍里面誕生過不少大衛星,比如BBC最著名衛星“25米150噸的滑齒龍”。目前已知的最大上龍科物種是巨上龍,體長12.7米,體重18.6噸,算是上龍家族最後的臉面了。

    6、鄧氏魚鄧氏魚之所以吊車尾,是因為它實在是太原始了,連牙齒都沒有演化出來,靠著頭甲贅生創造了超越體型的咬合力。最大的鄧氏魚體長6米,重1.5-2噸。

    上面這6種動物,巨齒鯊是演化水平較高的魚龍。魚龍、滄龍、上龍都是原始的海洋爬行動物,虎鯨是最高階的海洋哺乳動物,鄧氏魚是原始的魚類。虎鯨利用群體作戰能夠對付20噸左右的動物,因此滄龍、上龍、鄧氏魚在虎鯨的圍攻之下難以招架。而巨齒鯊和大型魚龍可以憑藉著巨大的體型與虎鯨對抗,巨齒鯊這種bug級的生物甚至會捕食虎鯨。我們以抹香鯨為例,成年雌性抹香鯨平均體長10-11米,平均體重15噸,成年雄性平均體長14-16米,平均體重40-45噸。虎鯨有捕殺成年雌性抹香鯨和未成年抹香鯨的記錄,但沒有捕殺成年雄性抹香鯨的任何記錄,連疑似的都沒有。因為雄抹香鯨的體型太大了,足以讓虎鯨知難而退。所以巨齒鯊和西卡尼大魚龍已經超出了虎鯨的捕殺範圍。

    巨齒鯊和魚龍雖然大,但虎鯨又不傻,不去招惹它們就行了。

    至於它們6種誰能活到最後,我認為只有虎鯨。巨齒鯊的主要獵物是中小型鯨類,巨齒鯊滅絕的原因就是兩極(南極和北極)海域水溫下降,鯨類逃到兩極海域躲避巨齒鯊的捕食,導致其最終滅絕。如今,兩極地區仍是鯨類最大的聚集地,因此,把巨齒鯊放到目前的海洋中它還是會因食物短缺而滅絕。

    魚龍的主要獵物是頭足類,這勢必會與抹香鯨和喙鯨產生競爭,顯然,魚龍競爭不過它們,所以還是會滅絕。簡單來說,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目前的環境只適合現存動物生存,已滅絕的生物放到現在的環境裡它們無法適應,還是會滅絕。使它們滅絕的不是虎鯨,而是環境。

  • 2 # 豪求做友

    我覺得肯定是蒼龍最強毋庸置疑,畢竟蒼龍又稱青龍,是四靈之一,是中國神話中的神獸。其他的全部加起來也不絕對不是它對手。

  • 3 # 奇樂動物園

    首先,我想題主所說的蒼龍應該是筆誤,想說的應該是滄龍!虎鯨是我們現在比較熟悉的一種海洋生物,是目前海洋裡當之無愧的海洋霸主,而題主所說的這幾種不同時代的海洋生物,也是當時海洋裡面的頂級掠食者!

    要比較它們誰更厲害,那麼只能以資料說話,畢竟沒有真實的資料對比一切都是空談!下面我們就來對比一下!

    滄龍

    生活在中生代時期的滄龍並不是指某一種恐龍,而是代指滄龍科的所有物種。它們具體生存時間是在7000萬年前-6500萬年前。

    滄龍科裡並不都是巨無霸,它們中最小的種只有3米左右,但是最小的顯然不能代表最強個體,我們來看一下最大個體!

    最大的滄龍是霍夫曼滄龍,這種海洋裡的頂級掠食者體長17米左右,體重16噸,完全是按照1米體長1噸重量來長的。它們皮糙肉厚,外形就像長著鰭肢的鱷魚,只不過要大的多。

    它們是當時海洋裡的超級霸主,幾乎捕食一切能遇到的生物,一些小型的滄龍科動物都是它們的獵物!

    魚龍

    魚龍也是一類生物的統稱,由於外形和魚類相似,所以這種史前生物被叫做魚龍,它生活在2.5億年前。

    魚龍是一種比較特殊的史前生物,它長著海豚的吻,鱷魚的牙齒,蜥蜴的頭和胸骨,鯨一樣的四肢,魚形的脊椎,完全就像是一個拼圖!

    但不可否認,它們是侏羅紀裡海洋中的統治者,根據目前所發現的化石推算,最大的魚龍個體體長可以達到23米,體重80噸以上。

    它們雖然是當時海洋裡的巨無霸,但是它們最喜歡吃的還是烏賊類動物,就和現在的抹香鯨差不多!

    上龍

    上龍是蛇頸龍目上龍科的物種!值得一提的是蛇頸龍是在魚龍之後出現的有一種海洋霸主。

    而上龍就是蛇頸龍的一種!目前發現的斯瓦爾巴群島上龍是已知的最大一種,體型可以達到14米左右,體重15噸。它的特點是長嘴短頸短尾,它們嘴巴和腦袋幾乎差不多大!

    上龍是兇殘的肉食性掠食者!它咬齧起來更厲害,其肌肉的橫斷面積的比鱷魚大3至4倍。

    巨齒鯊

    巨齒鯊是生活在1500萬年前的一種海洋頂級霸主!科學家們推算它可能是史上最強生物,因為它有著目前已知生物裡最強的咬合力!它的咬合力在20噸左右,比霸王龍撕咬力量都要強大!

    根據化石推算出來,巨齒鯊的體長在22米左右,體重90噸左右,它們幾乎可以捕食當時海洋裡的任何生物,當時海洋裡的鯨類都是它們的食物。唯有同為頂級霸主的梅爾維爾鯨可以和它匹敵。

    鄧氏魚

    鄧氏魚可以算的上是一位老古董了,它生活在距今3.6億年之前!它是當時最強的食肉動物。

    鄧氏魚沒有牙齒,取而代之的是兩條刃片,幾乎可以撕碎一切生物,它們體長6-8米,體重1-4噸。

    由於它們的食物是硬殼保護的頭足類動物(如菊石,鸚鵡螺等)和帶有硬甲保護的盾甲魚,以及自己的同類,它們有著驚人的咬合力,可以一口咬斷鯊魚的身體,它可能是出現的第一種“百獸之王”!

    虎鯨

    虎鯨是我們所熟知的一種群居海洋生物,性情兇猛,有著過人的智慧!

    體長9米左右,體重10噸!海洋裡兇猛殘暴的大白鯊最害怕的就是它,是目前海洋裡的霸主!

    所以根據以上資料,這幾種生物(只算每一種生物的最大物種)的體型大小依次是魚龍≈巨齒鯊>滄龍>上龍>虎鯨>鄧氏魚!

    一般對於動物來說,體型大就意味著戰力強,從體型上來看,虎鯨只比鄧氏魚要大一些,所以它的戰力我認為是比不了其它幾種的,就算是面對鄧氏魚,雖然虎鯨個頭大一些,但是鄧氏魚披著厚甲,誰勝誰負也不好說!

  • 4 # 外空生物學

    我個人認為是「鄧氏魚」。

    鄧氏魚是一種生活在遠古時代的魚類,在古魚類當中屬於頂級獵食者的鄧氏魚,它的名氣與巨齒鯊不相上下。鄧氏魚是如何一步步演化成海中霸主的:

    鄧氏魚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環境?是什麼原因讓鄧氏魚滅亡了?鄧氏魚與現代動物有著什麼樣的直接聯絡?

    對我個人而言,我對古魚類這個神秘的物種特別感興趣,因為越往古代,古魚類的樣貌就越陌生、越異形。它們生活在一個原始蠻荒的遠古世界,鄧氏魚處於食物鏈頂端的史前頂級獵食者,我對它有一種莫名奇妙的憧憬。

    史前海洋的超級掠食者

    在五億多年前的寒武紀時期,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非奇蝦莫屬,這是一種長相奇怪有點像蝦的生物。

    寒武紀之後的奧陶紀,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位置就讓給了直殼的鸚鵡螺。直殼的鸚鵡螺在奧陶紀時期身體可以長到五六米,前端部分與烏賊的長相非常相似,都是具有很多條觸手的怪樣子。作為當時海洋中的霸主,直殼鸚鵡螺的獵物是各種各樣的小生物,雖然鸚鵡螺只有一小部分殘存至今,仍然生活在海洋中,但是它們已經不屬於頂級獵食者了。

    圖解:鸚鵡螺與奧陶紀超級掠食者——直殼鸚鵡螺(右)

    奧陶紀之後的志留紀,頂級獵食者的寶座移交給到了外型更加奇特、更加兇猛的海蠍子,或者叫做鱟。雖然同樣稱它為鱟,但是它和現代的鱟是沒有直接的傳承關係,只能算作為近親。志留紀的海蠍子體型一般比較龐大,捕獵當時海洋中為數不多的魚類作為食物。

    圖解:志留紀「海蠍子」海蠍子

    志留紀的海蠍子、奧陶紀的直殼鸚鵡螺以及寒武紀的奇蝦,這幾個時期的頂級獵食者都擁有一個相同的特徵——無脊椎動物。

    泥盆紀,一個屬於魚類的時代,各種各樣的魚類開始出現了,這個時期的魚類長相都非常不可思議,比如體長只有5釐米的曙魚,長相奇特已經無法形容這種魚了,但是它們長得確實可愛,身體前半部分是鈍圓的,連頭部都是圓頭圓腦的,位於頭部前面像是一個張開嘴一樣的部位並不是它的嘴,這是曙魚的鼻孔以及腦垂體的一個開口。

    長相這麼可愛的曙魚肯定不能成為海洋中的頂級掠食者,因為它們沒有可以上下自由開合的頜,在很大限度上影響了它們的捕食能力,同時也限制了它們的呼吸能力,氧氣不足導致它們的體型較小,游泳的速度提不起來,因此它們往往只能成為直角鸚鵡螺和海蠍子的獵物。

    圖解:「曙魚」腦內顱的三維虛擬重建圖

    志留紀,一種全新的有頜魚類出現了,這種有頜魚類在演化史上有著重大的意義,它們甚至爬上了陸地演化成各種各樣的頜脊椎動物,比如鱷魚、豬、獅子等等都是有頜魚類的後代。

    有頜魚類的出現標誌著魚類具備了問鼎頂級獵食者寶座的資質,因為上下自由開合的頜大大增加了魚類的捕獵能力,同時也提高了呼吸效率,身體獲得了充分的氧氣,體型就越長越大,游泳速度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因此它們就有了捕獵其他動物的資本,食譜當中包括了之前捕獵它們的無頜類動物。

    圖解:志留紀時期最大的捕獵魚類——鈍齒宏頜魚的體長可能在1米左右和鄧氏魚比起來是相形見絀

    有頜魚類有四大類群:

    硬骨魚類、軟骨魚類、棘魚類、盾皮魚類、

    硬骨魚類和軟骨魚類是很常見的,比如屬於硬骨魚類的錦鯉魚;屬於軟骨魚類的鯊魚。棘魚類就比較少見,比如屬於棘魚類的腔棘魚。而盾皮魚類就更加讓人難以理解了,比如屬於盾皮魚類的鄧氏魚。

    圖解:有頜魚類四大類群

    雖然盾皮魚類與甲冑魚類的分異度相差不大,但是盾皮魚類和甲冑魚類是完全不相同的種類,因為盾皮魚類是身披厚重的甲冑、並且長有頜;而甲冑魚類同樣是身披厚重的甲冑、但是沒有頜。比如屬於甲鯰魚的清道夫魚。

    盾皮魚類的鄧氏魚和甲冑魚類的甲鯰魚外型十分相似,甚至鄧氏魚胸鰭前端有一對尖刺這個特有的特徵結構,甲鯰魚身上也長有。

    但是鄧氏魚和甲鯰魚是完全不同的種類,因為鄧氏魚是有頜的盾皮魚類,而甲鯰魚是沒有頜的甲冑魚類。

    圖解:盾皮魚類

    雖然盾皮魚類和甲冑魚類都是從不同的方向演化過來的,外型上演化成一樣,只是身體結構上有那麼一點不相同,但是確實是一個十分經典的趨同演化現象。

    絕大多數的盾皮魚類長相都很像甲鯰魚,只有一小部分的盾皮魚類形態逐漸向著其他方向演化,活動的範圍從底棲的海底區域向著中上層水域擴充套件。食物也變得多樣性了,原本只能吃底棲的小動物或者食泥的動物,到了中上層水域後可以捕獵一些小魚小蝦了。

    這些離開海底進軍中上層水域的盾皮魚類,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胴甲魚;這個時候的盾皮魚類開始走上了問鼎頂級獵食者寶座的道路。

    圖解:胴甲魚長有像螃蟹一樣的腿與魚類的鰭不同

    海中霸主·鄧氏魚

    鄧氏魚屬於脊椎動物→有頜類→盾皮魚類→節甲魚類→短胸節甲魚類→厚甲魚形類→鄧氏魚類當中的一支。我們中國是沒有鄧氏魚的,作為鄧氏魚的近親,或者說是鄧氏魚祖先的居當魚它們存活在距今大概四億年前的泥盆紀早期。儘管居當魚棲息在海底,體型也不大,但是居當魚已經是食物鏈中很兇猛的獵食者了。

    圖解:鄧氏魚的祖先——居當魚(綠)

    鄧氏魚的名字由來是非常有意義的,為了紀念美國克利夫蘭自然博物館的館長大衛·鄧克爾,而取的名字——鄧氏魚。

    除了有與鄧氏魚長相相似的甲冑魚之外,還有與鄧氏魚長相差不多的恐魚。恐魚和鄧氏魚之間存在的關係是比較複雜的,當中涉及到一個叫做“正型標本”生物學概念的問題。後來經過對標本的重新鑑定,其實大部分遠古時期的恐魚都是屬於鄧氏魚的。

    但是有一小部分恐魚的正型標本,確實是和鄧氏魚完全不一樣的,因些生物學上把鄧氏魚和恐魚區分為兩種不同種類的魚類。

    鄧氏魚的體型有多大?

    目前復原最完整的鄧氏魚化石骨架,這條鄧氏魚的體長可以達到5到6米,這是一個保守的數字,復原的比例不一定是正確的,雖然鄧氏魚的化石骨架被完整地保留下來了,但是肉質和皮質的尾巴是沒有保留下來的。

    甲鯰魚的尾巴是很長的,假如參照甲鯰魚的尾巴比例,鄧氏魚的體長就不止是6米了。綜合一些還沒有復原的鄧氏魚化石骨架,它們的體長有可能會超過10米,或者存在體長更長的鄧氏魚。

    即便是體長的只有4到6米的鄧氏魚,它們的體型都已超過了現代的大白鯊,僅僅憑藉體型鄧氏魚就可以壓倒很多兇猛的獵食者了。

    鄧氏魚兇猛表現的表現

    從以下兩點可以體現到鄧氏魚的兇猛表現:

    1.咬合力

    鄧氏魚的整體結構是為了產生強勁的咬合力而演化的,根據模擬的結果,鄧氏魚的咬合力達到6000牛,差不多相當於是600公斤的壓重。

    雖然鄧氏魚的咬合力還遠遠不及最大咬合力的灣鱷3510公斤和大白鯊的1857公斤,但是已經超越了大部分動物。比如“萬獸之王”獅子的347公斤和老虎的307公斤。可能沒有咬力最大的動物,比如短吻鱷那麼大,但是超過大部分動物。

    2.同類相殘

    很多鄧氏魚的化石都有著很深的傷痕,當時並沒有其他動物能夠對它們造成威脅,再加上鄧氏魚咬合力這個因素,造成這些傷痕的只有是自己的同類,這兩點證明了鄧氏魚是會同類相殘的。

    或許有人會說,既然鄧氏魚是盾皮魚,那麼它們的長相就會與甲鯰魚之類的很像,它們的行動也一定是很緩慢的,捕食的方式是將自己埋藏在海底的泥沙之中,等待獵物遊近之後再伏擊它們。

    儘管鄧氏魚生活的泥盆紀是一個很原始的時期,透過化石我們可以看出,鄧氏魚的身體構造已經非常發達了,而生活的習性也不像人們猜測的那樣。

    透過化石骨架可以大致復原出鄧氏魚的模樣,它們的形態與現代的鯊魚有幾分相似,例如鼬鯊、大白鯊、虎鯊等等。

    圖解:鄧氏魚與鯊魚對比圖

    在生活習性方面,鄧氏魚主要活動於中上層的水域,在這個海域活動的魚類的游泳速度自然就不會低,這一點就可以反映出鄧氏魚的游泳速度是極快的,擁有了足夠的游泳速度,鄧氏魚就會主動出擊捕獵獵物。

    曾經有學者提出一個論點,認為鄧氏魚的頸部關節可以讓鄧氏魚像蛇類那樣張開大嘴,在海底伏擊獵物,當獵物進入攻擊範圍內,鄧氏魚就會合上嘴巴,把獵物吸進去再咬住。

    這個論點是經不起科學論證的,因為鄧氏魚的咬合機制是與脊椎動物一樣的。同時鄧氏魚具有非常發達的斜方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它的咬合力和獵食能力。

    舉例說明:

    我們人類在吃啃嚼食物的時候,頸關節也會參與啃嚼這個動作,以啃咬玉米為例,我們啃咬玉米時,脖子的肌肉也是參與用力的。我們的脖子也有斜方肌,鄧氏魚頸背上同樣也有這塊肌肉,所以鄧氏魚在啃咬獵物時,斜方肌也會參與進食。

    還有學者提出另外一個論點,認為鄧氏魚是沒有牙齒的,它只能用頜骨來充當牙齒咬住獵物。

    這個論點既沒有錯,也沒有對。早期的鄧氏魚祖先是有牙齒的,鄧氏魚在演化的過程中,逐漸把牙齒退化掉了。因為早期鄧氏魚的牙齒和人類的恆齒情況一樣,都是無法更換的,一旦斷掉或磨損之後就不會從新生長了。因此鄧氏魚為了生存所需,不能讓自己處於生存競爭的劣勢中。於是它們就演化出了一套新的系統,把牙齒退化掉,採用不斷生長的頜骨代替牙齒的功能。

    這套新的系統讓頜骨在上下咬合的同時,頜骨間可以互相磨礪,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讓咬合的部位保持一定的鋒利度。

    舉例說明:

    無論是猛禽老鷹,或是家裡養的雞,為了保持喙的鋒利度,它們會在石頭或者樹幹上摩擦。

    同歸“魚”盡

    在泥盆紀的某一天,一條櫛棘鯊正在海洋中悠哉悠哉地巡遊著,一個血盆大口突然向它襲來,櫛棘鯊發愣了,發現襲擊它的是一條鄧氏魚,回過神來的櫛棘鯊才意識到自己已經被鄧氏魚攔腰咬住了。

    這還不是故事的結局,結局一般都是曲折離奇的:

    最終櫛棘鯊死掉了,鄧氏魚也被定格了,從鄧氏魚的姿態來看,它當時是非常痛苦地掙扎了一下身體就死掉了,然後慢慢地下沉到海底,被沉積物掩埋起來。

    3.6億年後,人們發現了一塊鄧氏魚頭部的化石,一根尖刺深深地嵌在鄧氏魚頭部的化石中一根很大的刺,這根尖刺直接插進了鄧氏魚的腦顱,甚至嵌進了它的腦子裡,這對鄧氏魚來說是致命傷。

    而這根刺是櫛棘鯊的,作為鄧氏魚獵物的櫛棘鯊利用一根刺深深地刺入鄧氏魚的腦顱,直接裝鄧氏魚殺死了,狩獵者和獵物雙雙陣亡——同歸“魚”盡

    圖解:雙雙陣亡

    鄧氏魚還有一些生活在海洋中的親族,霸魚就是其中一種,這種魚的體型與鄧氏魚一樣龐大,但是它們的頜骨咬合力是很弱的,甚至比不上我們人類,它們並不會獵食獵物,它們的進食方式是濾食,這就和像現代的鯨鯊、姥鯊一樣。

    鄧氏魚時代的落幕

    作為泥盆紀頂級獵食者的鄧氏魚,自從登上了寶座之後,就沒有其他動物可以對它們造成威脅,那麼它們是如何滅絕的呢?

    歷史上地球遭遇了五次生物大滅絕,鄧氏魚在第二次大滅絕中徹底消失了,時間段是晚泥盆紀末,這一次大滅絕並不是一次性滅絕生命的,而是分為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在3.7億年前的弗拉斯期與法門期之間;第二階段是在3.6億年前的晚泥盆紀末,中間相隔了1000萬年;

    在這1000萬年間的兩次事件,目前尚不清楚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但是絕對不會像6500萬年前小行星撞擊地球的事件那樣,可以確定的是晚泥盆晚紀末的海洋環境發生了兩次翻天覆地的鉅變,整個海洋系統受到了重創,造成包括鄧氏魚在內78%的海洋物種滅絕了。

    但是儘管它滅絕了,但是古生物學研究很多時候在尋找不同生物之間的聯絡時,鄧氏魚也給我們留下了很有意思的遺產:

    首先,所有後面的有頜魚類都是演化自盾皮魚類當中的一支,所以我們是盾皮魚的後代,2013年發現的初始全頜魚,就很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

    另一方面,我們今天的頜骨很可能就和鄧氏魚的頜骨是一脈相承的,所以每次我們吃東西時,都要感謝鄧氏魚給了我們可以上下咬合的頜骨。雖然我們和鄧氏魚沒有直接的親緣關係,但是我們的很多身體結構可以互相比較,甚至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孫悅什麼時候迴歸CB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