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法為空

    道德經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中一顆璀璨的瑰寶,難於想像古人有如此深遂明晰的思想。

    它體悟自然,融入自然,使人天人合一,達到和宇宙交融,汲取宇宙能量。是人類進化的方向。可惜我們的文化多是縱向傳遞,少有橫向聯絡。(唯一橫向聯絡充分的是儒家的為官之道,成了壓迫人,束縛社會發展的工具。)現代西方文明橫向發展利害,大航海四處開拓。化學實驗同時做幾百次實驗,提取資料,效率非常高。西方文明得到極大地發展。值得我們借鑑。道家文化和中醫文化結合,形成的丹道文化是我們的發展方向。現在的情況是如老子說的“我的方法很簡單,可是沒有人能做得到。”

    發掘和發展道家文化,多做實踐實驗,多橫向聯絡發展,是道德經能真正的影響人類,作用於人類。

  • 2 # 帶筆侍衛

    第一,天道。《道德經》第七十七章指出,“天之道 , 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對地道而言,天道即颳風下雨、斗轉星移、春夏秋冬、四季輪迴。孟子言,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對人而言,天道即命也!復旦大學哲學系教授王德峰提出,活到四十仍不相信命,只能說明悟性太差。古人云:“盡人事,聽天命。”人生一輩子,要相信天道,遵守天道,正如《道德經》第七十九章所講,“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意思是說天道不分親疏,經常眷顧順應天道的人!所以,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人的姻緣、財務、命數等等一切皆有定數,有我們要遵守天道、順其自然,做好自己當下該做的事情!

    第二,地道。《道德經》第三十九章指出,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老子所謂的地道,即遵從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現在國家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理念,與老子提出的地道不謀而合。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發,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多少災難皆因不遵守地道而造成。塞罕壩位於河北省承德市圍場滿族蒙古族自治縣境內,歷史上,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森林茂密、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金時期稱作“千里松林”,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隨著清王朝歷史的推移,因吏治腐敗和財政頹廢,內憂外患的清政府在同治二年(1863年)開圍放墾,隨之森林植被被破壞,後來遭遇日本侵略者的掠奪採伐和連年山火,到解放初期,原始森林已蕩然無存,當年“山川秀美、林壑幽深”的太古聖境和“獵士五更行”“千騎列雲涯”的壯觀場面已不復存在,塞罕壩地區退化為高原荒丘,呈現“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荒涼景象。幸運的是,新中國成立後,經過一代代人的努力植樹,塞罕壩才重複綠洲,並形成了感人至深的塞罕壩精神,有興趣的人可以觀看電視劇《美麗的青春》,講述的就是一群年輕人在塞罕壩奉獻自己,綠化祖國的故事。

    第三,人道。人道即一切行為處事的規則,整部《論語》讀下來,發現全是在闡述人道。人道有的是明文規定的,有的是約定俗成的,只要是人,都會被人道所束縛,如果離開人道而行之,必將受到懲罰,正所謂不是不報,時候未到。比如,我們要孝順長輩,那是遵守孝道;經商要童叟無欺,那是遵守商道;做官要勤政為民,那是遵守政道……就連做賊都要盜亦有道。《莊子·外篇·胠篋第十》記載這麼一個故事,原文是蹠之徒問與蹠曰:“盜亦有道乎?”蹠曰:“何適而無有道耶?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智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意思是說,盜蹠的門徒向盜蹠問道:“做強盜也有規矩和準則嗎?”盜蹠回答說:“到什麼地方會沒有規矩和準則呢?憑空推測屋裡儲藏著什麼財物,這就是聖明;率先進到屋裡,這就是勇敢;最後退出屋子,這就是義氣;能知道可否採取行動,這就是智慧;事後分配公平,這就是仁愛。以上五樣不能具備,卻能成為大盜的人,天下是沒有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吸油煙機工作原理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