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他的裁兵八萬是怎麼回事?
5
回覆列表
  • 1 # 中國傳統文化集錦

    文彥博,生於宋真宗景德三年(1006年),卒於宋哲宗紹聖四年(1097年),字寬夫,汾州介休(分屬山西)人,北宋時期政治家。

    文彥博的祖先出於春秋時期齊國陳公子完,卒諡敬仲,後世以諡為氏;五代時,避晉高祖石敬唐諱,改其氏為“文”;漢高祖劉知遠又復其舊氏“敬”;宋太宗時,以進宋翼祖趙敬廟諱,又改為“文”。文彥博少年時期與張升(後官至參知政事樞密使)、高若納(後官至參知政事)從潁昌史(火召)學習經術,天聖五年(1027年)進土及第,先後任翼城知縣、絳州通判、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

    文彥博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也非常果斷,且多為國家社稷著想。當時西部邊境有軍事行動,常有將官臨陣先退、望敵不進的情況發生。文彥博上奏朝廷雲;“此事於太平年間尚屬無妨,若遇戰亂年代,何所濟之?平時將權不專、兵法不峻耳。”宋仁宗採用了他的意見。文彥博曾與樞密使龐籍討論淘汰冗兵減省冗費事,朝中大臣多認為此法不容易行得通,因為朝廷過去害怕在災荒年間發生災民暴動,便在災區大規模徵兵,以減其勢;分若減省冗兵,恐怕所減之人聚為盜賊,危害社會安定。仁宗也遲疑不決,文彥博決然地說,“分公私困竭,冗兵是其原因之一,若汰兵有事發生,臣請為國而死!”朝廷接納了文彥博的意見,如其言,沒有任何事情發生。

    文彥博以直使館任河東轉運副使,河東路所管轄的麟州,與西夏相鄰,運餉道路迂迴繞遠且難走,在銀城河外有唐朝時所修故道,廢已久無人治理。文彥博上任,親自帶人修復故道,使運餉路途近而好走,在麟州城裡積聚很多糧草,西夏元昊率軍來進攻,看到有準備,遂撤去。

    慶曆七年(1047年),文彥博任樞密副使。十一月,貝州王則起義,八年春正月,朝廷任命文彥博宣撫河北,去平息王則起義。文彥博至貝州城下,一面讓官軍猛攻北城,另一方面在南城挖地道,直通城裡。閏正月,官軍攻入城中,王則被捕,起義被平息。文彥博以功升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集賢院大學士。

    皇佑元年(1049年)八月,文彥博為昭文館大學土,三年,因御史唐介揭發文彥博曾送蜀錦給張貴妃,十月,被罷官。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土。以後,又去河南府、大名府、太原府等地做地方官。英宗時,文彥博任樞密使。神宗即位,王安石開始變法,文彥博與王安石所持論有異,對其中市易、青苗諸法傷民弊端多所論及,因反對變法,文彥博被改任地方官,後以大師致仕。 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四月,經司馬光推薦,文彥博出任平章軍國重事,五年,以太師充護國軍、山南西道節度等使復致仕。紹至四年(1097年),章淳秉政,雲文彥博與司馬光曾反對王安石變法,降為太子太保,也就在這一年,文彥博去世,時年92歲。 宋徽宗崇寧(1102——1106年)間,蔡京為右相,將文彥博、呂公著、司馬光等人稱為“元佑黨人”,刻元佑黨人碑,禁止元佑學術。至北宋末南宋初,文彥博才又被追復太師,諡忠烈。

    文彥博歷仁、英、神、哲四朝,任將相50年,執政於國家承平之時,史稱:“公忠直亮,臨事果斷,皆有大臣之風,至和以來,共定大計,功成退居,朝野倚重。”文彥博於輔助朝政,平雪冤獄,處處為百姓著想,雖多所建樹,但文彥博為維護封建統治,也參與了鎮壓農民起義的行動。總體說來,文彥博在北宋王朝中期社會的穩定與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

    宋初的宰相稱為中書門下平章事,這是沿襲唐代的,中書門下的長官編制不固定,大致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參知政事同時不超過五人。或三相一參,或三相而無一參。太宗以後,以三相二參或二相二參居多。從以上文字看來,至和二年(1055年)六月,文彥博再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土,

    《水滸傳》裡稱文彥博為參知政事(參政)還是靠譜的,但嘉佑三年,文彥博倒不一定在京。

  • 2 # 隴右李氏

    對文彥博的印象是老成持重,不像王安石那麼激進,心態也好,也帶兵平過叛亂,很穩。非要說缺點吧就是有點固執,文人通病。在當時看北宋軍隊為了戰事大量擴軍,導致數量上去質量下來,裁軍8萬精兵簡政算是正確的,後來看這些裁軍也沒有造成社會動亂,覺得文的功勞也算中流砥柱

  • 3 # 文藏

    (文彥博《得報貼》)

    可你知道嗎,對文彥博來說,書法不過是他修身養性的雅好,他更重要的身份是大宋名臣。文彥博,字寬夫,號伊叟,封潞國公。他歷仕四朝,薦躋二府(掌管軍事的樞密院和掌管政務的中書門下,並稱“二府”),七換節鉞,出將入相五十年,並以九十二歲高齡壽終正寢,文彥博的生平際遇在歷代名臣中,也算獨一份了。

    文彥博從小就異於常人,他跟與張昪(官至參知政事)、高若訥(官至參知政事)等人,共同求學於史炤。史炤的母親唯獨特別優待文彥博,常跟人說:“這孩子將來可是貴人啊。”

    很多人對司馬光小時候砸水缸救人的故事耳熟能詳,文彥博不僅是提攜過司馬光和王安石的前輩,兒時也曾有一段與水有關的機智經歷。有次,他和小夥伴們踢球,一不小心,球掉進樹洞裡。同伴們趴在洞口,怎麼也摸不到球,把棍子放到樹洞裡也夠不到。大家就焦急的時候,文彥博不慌不忙地提來水,把水灌進樹洞,一會兒球就飄浮出來了。

    (網路配圖)

    足(蹴)球(鞠)是宋代官員、士兵和百姓喜聞樂見的遊戲,文彥博從小愛踢球,年長之後仍樂此不疲。他在擔任益州知州時,在鈐轄官舍(武官的官署)組織足球比賽,突然聽到門外喧囂。有位士兵犯了錯誤,卒長鞭打他,但他拒不認罪。文彥博就讓他們進來,在詢問了事情原委後,確定是士兵犯錯,就讓人把兵士拉出去繼續接受處罰,但這個兵士還是不認罪,文彥博直接依照軍法將他處斬,然後繼續踢球,直到比賽結束才回家。

    處變不驚,軍法從嚴,這正是文彥博抵抗西夏李元昊入侵、名震四夷,又親自帶兵成功平定貝州叛亂的制勝法寶。文彥博遇事有多鎮定,軍法執行有多嚴格且機變,從另外一件事上也能看出。仍然是在益州任職的時候,文彥博在一個大雪天宴請賓客,夜深了還沒有散席。隨從計程車兵大發牢騷,叫囂著要把井亭(遮蔽水井的亭子)拆掉燒了避寒。軍校無法制止,只好把情況彙報給文彥博,席上的賓客聽說後都嚇得兩腿發抖。文彥博卻鎮定地說:“天氣也確實冷,就讓他們把井亭拆了去烤火吧。”說完神色自若地繼續飲酒。那些鬧事計程車兵見長官沒有斥責他們,隨即洩氣,再不好找藉口鬧事。直到第二天,文彥博才查問到底是誰先動手拆井亭,把此人杖責一頓遣送回家。

    (文彥博《三札卷》)

    無論是兵臨城下、外敵入侵,還是軍中有變、暗流湧動,亦或皇帝病危、朝野人心惶惶,文彥博總能那麼神定氣閒,同時又非常機智而強勢地化解危機,因此成為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四朝股肱之臣,備受西夏和遼國君臣敬仰,在去世幾十年後仍被大宋百姓奉若神明。

    在文彥博年近八十時,仍然身體倍兒棒,宋神宗曾問他:“您老有什麼養生之道嗎?”文彥博說:“無他。臣不過是能夠任隨其意、悠然閒適而自得其樂,不因外物傷了和氣,不敢做過分之事,一切都‘恰好即止’。”恰好即止,或許,這就是文彥博威震四方,屹立五十餘年,還能功成身退的秘訣吧。

  • 4 # 帝國的臉譜

    文彥博進士出身,歷任殿中侍御史、轉運副使、樞密副使、副宰相、宰相等職。在地方工作多年,幹過行政,領過軍隊,平過叛亂,頗有政績,對北宋貢獻巨大。

    文彥博任河東轉運副使時,因與西夏相鄰,西夏屢屢騷擾宋境,運餉道路迂迴曲折,他便帶人修復廢棄的故道,又在麟州囤聚了足夠的糧草,後來西夏元昊率軍進攻,看到守軍準備充分,只好無功而返。他又針對當時冗兵、冗費過多,朝廷不堪負重,提出“淘汰冗兵、減省冗費”,為朝廷解決了一大難題。

    他還曾帶兵平叛。當時,貝州王則起義,攻城掠地,佔領貝州,成為朝廷心腹之患。宋仁宗派文彥博以招討使平叛,文彥博到達貝州後,經過反覆勘察和分析,決定以“聲東擊西”之法,讓官軍假裝猛攻北城,麻痺敵軍,同時派人在城南挖地道,直通城裡。經過十多天的秘密挖掘天,地道挖通,官軍如從天降,一舉拿下了貝州,抓捕了王則,起義平息。

    不過,這樣一位名相,卻曾經被人以走“夫人路線”跑官要官為由彈劾。那麼,他真的跑官要官?其實不然。事情是這樣的,野史記載說,宋仁宗妃子張貴妃的父親曾是文彥博家的門客。張貴妃為了鞏固自己在後宮的地位,主動結交文彥博,對他以伯父相稱,以便在皇宮爭寵中獲得更多的支援。

    當時,文彥博是樞密直學士、成都知州。有一次,臨近上元節,張貴妃示意文彥博進獻燈籠錦。蜀錦天下聞名,尤以燈籠錦為最。貴妃一聲招呼,文彥博馬上安排人加班加點,趕在上元前,把錦製成,送達京師。

    到了上元節那天,張貴妃特意穿著燈籠錦做的衣服,去見宋仁宗,宋仁宗驚呼:“何處有此錦?”張貴妃回答說:“這是文彥博獻給陛下的。”宋仁宗聽後高興,從此開始留意文彥博,不久提拔他為副宰相,後又拜為宰相。

    後來,監察御史唐介上書彈劾文彥博,說他走“夫人路線”,用燈籠錦賄賂張貴妃,才當上參知政事,又在平定貝州戰鬥中搶了別人的功勞,才得以升宰相。一石激起千層浪,在朝廷上下鬧得沸沸揚揚,尤其是“文彥博因貴妃而得執政”一句話,讓宋仁宗忒沒面子,乾脆將文彥博貶至許州,又將唐介貶至春州,各打五十板。

    其實,文彥博的宰相是自己幹出來的,是他良好的品行修來的,但那時沒辦法,御史彈劾,往往不分青紅皂白,各打五十大板收場,所以遭到貶相處罰。然而,在遭到唐介彈劾的前後,文彥博始終沒有為自己辯解一聲,反倒是後來他重新被起復為宰相後,主動向宋仁宗建議,將唐介調回重用,其寬廣的胸懷,可見一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面對核武器爆炸帶來的巨大沖擊波,我應該如何自我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