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定點

    當核事故發生時,不要驚慌,不盲動,要在統一指揮下,採取有組織的應急防護措施。

    1、交通管制。禁止人員、車輛進入危險區,防止放射性物質在更大範圍內擴散。

    2、臨時疏散人員。當放射性物質超過允許水平時,採取措施,把人員臨時性撤離到安全地區。

    3、掩蔽。在重大事故發生時,來不及撤離的人員不要外出,要關閉門窗,堵塞通氣孔,停止一切戶外活動。視情形開窗通風。

    4、做好個人防護和去汙。外出要戴口罩、風鏡、帽子、面紗巾等。紮好“三口”,減少放射性物質對人體的照射傷害。

    5、服用碘片。在有必要時,政府將向公眾發放碘片,以防止放射性碘在人體甲狀腺濃集。

    6、做好對食品和飲水的管理。在受汙染前,應及時把放在室外的食品收藏到室內,水井口要用塑膠布包紮好後再加蓋。

    對可能汙染的食品和飲用水,須經衛生監測部門測量,確定合格後,方可食用。由於核洩漏地域放射性降低的速度比核爆炸時放射性沾染速度慢,所以在核洩漏地域吃防輻射藥很有效,疏散比掩蔽的防護效果更好一些。

  • 2 # 時空通訊

    核武器的危害是一個綜合危害,既然題目出的是談衝擊波問題,就侷限在這個問題裡來說。核武器的衝擊波是破壞力最大的一種危害,這個衝擊波也是所以爆炸性武器最大的危害。說白了,爆炸的主要殺傷力就是靠著這迅速的空氣膨脹,來催毀敵人人員及其設施。

    從理論上來說,衝擊波就是一種激波。意思就是當某種波源的運動速度超過了本身頻率的傳導速度時,就會形成壓強溫度和密度等物理性跳躍式的改變,產生一個鋒面,鋒面出戒指的物理性質發生躍變,從而導致強烈的破壞。衝擊波的傳播一般會透過物質的媒介進行。核爆炸開始在極短的時間裡是光輻射衝擊,然後核爆炸時所形成的高溫火球猛烈膨脹,急劇壓縮周圍空氣,而形成一個遠高於大氣壓的壓縮區,壓強達到幾十億個大氣壓,向爆心周圍迅速擴散,空氣急劇膨脹,土壤也被震得起了波浪,在一定的範圍內摧枯拉朽,夷為平地。衝擊波效應主要以超壓的擠壓和動壓的撞擊,使人員受擠壓、摔擲而損傷內臟或造成外傷、骨折、腦震盪等。

    核武器爆炸的衝擊波損害大小和範圍要根據核彈的當量和爆炸的高度來確定,原子武器爆炸在水中和地下、空中爆炸的損害範圍是不一樣的。以美國在廣島投放的2萬噸tnt當量原子彈為例,由於其在空中600多米處爆炸,其衝擊波殺傷幾公里。爆炸中心區域的風速驚人,比12級颱風還高10倍,達每秒440米,超過了聲音傳播的速度。高速氣流和衝擊波一起向外擴散,將大部分建築夷為平地。被衝擊波摧毀的物體碎片,像彈片一樣高速四處橫飛,大量殺傷附近的人員。在強烈的衝擊波作用下,據說有些暴露在外人的眼球和內臟甚至直接從身體裡飛了出去。現在的核彈動輒幾十萬上百萬噸級,甚至千萬噸級,其衝擊波殺傷力更為恐怖驚人。

    核爆炸雖然殺傷力巨大,但如果提前採取措施,做好必要的防範準備,就能有效減輕或避免受到傷害。構築工事是比較有效地防護措施,尤其是做好地下防護工事,所謂深挖洞廣積糧是也。現在城市的一些民防工程的防護效果就會很好。核爆時,只要不是在爆心,工事沒遭到破壞,裡面的人就會安全無事。即使簡單的野戰工事,也會有一定的防護作用,包括單人掩體都能起到作用。在發生核爆預警時,要儘快撤離到工事裡,如果突然發生了核爆,來不及躲到工事,就利用周圍地形,或溝渠、土丘、彈坑、水塘、河流等儘快躲避,要迅速臥倒。有障礙物的地方頭朝障礙物,如果沒有障礙物就背心朝著爆心就地臥倒,手心交叉向下墊住胸部,兩臂前聳托住臉部,閉眼閉氣張口,這樣減少衝擊波迎面面積,等待衝擊波過去。至於是否安全,就看距離爆心遠近和當量的大小了,自求多福吧。

    核武器是對人類危害最大的大面積殺傷性武器,全世界人民應該團結起來達成共識,堅決反對繼續進行的核武器發展和競賽,要聯合起來推動核裁軍和銷燬核武器的程序。否則,終有一天,人類會毀滅在自己製造的武器上面。和平和發展才是人類唯一的出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挪威的森林》電影不如小說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