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IP影視匯

    《挪威的森林》的故事情節起伏並不太大,人物也不復雜,他的成功之處,在於借一個年輕人渡邊的世界,去詮釋20世紀60年代末日本的年輕人的生活,重在表現其成長過程裡,年輕人面對現實的無奈和失望感。整部小說看起來情節一般,筆調舒緩,然而,字裡行間卻暗流湧動,衝擊著讀者的心靈和視線,並引發出強烈的共鳴。小說貴在透過一個讓人柔腸百結的愛情故事,反映現實社會里青年人的生活,及其對現實的迷茫和無奈,這個愛情故事是個三角戀,卻也是青年人的單純的愛戀。

    所謂比喻,多是似是而非即可,而村上春樹的比喻,卻是似非而是。小說中,小林綠子常常會問渡邊,喜歡自己多少,渡邊的回答總是讓人大跌眼鏡。“喜歡我的髮型?”“好得不得了。”“如何好法?”“好得全世界森林裡的樹統統倒在地上。”這樣的比喻,別出心裁,讀者好像看到森林裡的樹木一下子著了魔力般地倒在地上,似乎還有樹木倒地的聲音,從視覺、聽覺和感官記憶中都是一種震撼,無形中,讓讀者領略了小林綠子的可愛程度。“喜歡我到什麼程度?”“整個世界森林裡的老虎全都融化成黃油。”……

    村上春樹的語言非常有特色,他的敘事節奏舒緩。以短句多見,適當的重複,配合著作者的思想,反而形成一種獨特的表達形式,饒舌、故弄玄虛,卻有親和力。

    《挪威的森林》中,人物之一永澤說,自己的理想就是做一名紳士,他是這樣說的:“紳士,就是所做的,不是想做的,卻是自己應做的。”療養院的玲子,也有饒舌般的獨白:“我的正常之處在於,自己懂得自己是不正常的。”

    這樣的話,初讀會讓讀者如在霧裡,再品,會意猶未盡,這種優雅的饒舌,就像吃榴蓮,聞來拒之,吃起來,卻再不停口,村上春樹的饒舌,就像榴蓮果,讓人愛不釋手。

    而陳英雄在影片中,僅採用了兩個鏡頭,就塑造了主人公的孤獨與無奈,視聽語言運用得相當成功。

    在電影中,渡邊被裹進激進者遊行隊伍的鏡頭出現兩次,他耳邊都是“解除安保條約”的喊聲,他反感地皺起眉頭,加速前進。這兩個鏡頭就將時代背景和渡邊的孤獨表達得淋漓盡致。文字語言描述,多依靠行動和心理來表現一個人的孤獨,電影語言恰好與文字語言相反,對於主人公的孤獨情緒,用運動與喧鬧去反襯個人的孤獨。這是電影的成功之處,很好地表達了原著的孤獨情緒。

    名著改編電影,能保持原著韻味改編成功的電影非常罕見,而且還有一個不成文的例證,越是名著,改編成功的機率幾乎為零。陳英雄導演的電影,儘可能地保持了小說的風骨,但是大量的語言文字描繪的主題,在一個短短的片子中再現,是不大可能的,讀者對《挪威的森林》是熟悉的,稍有不慎,就會遭到讀者的反對,這都是電影失敗的原因之一,而電影中出現的幾處硬傷,更加速了電影的失敗。

    電影中,有一段渡邊與綠子的戀情場景,因為不能像小說一樣有鋪墊,感情是個漸進的過程,所以電影中的戀愛場景,也顯得不真實,因為沒有渡邊的心路歷程,也就是不能表現他的心理變化,觀眾對渡邊和綠子突如其來的愛情,也一頭霧水,所以,片尾渡邊的表白“我愛你”,既突兀又無力。而小說結尾時,讀者會強烈地感受到渡邊的心理變化,並意識到他已經成熟了,不是剛剛開始的那個孤獨無奈的年輕人了。

    電影語言的表現手法問題,使影片看起來枯燥乏味,毫無魅力可言。人物形象像扁平的照片,沒有神采沒有個性。陳英雄的用心是良苦的,他力求忠於原著,但他的改編是失敗的。這也證明,長篇小說的結構和故事,想濃縮為120分鐘的電影中,是不可能的也不可取的。

    《挪威的森林》電影雖然不如原著精彩,改編中的問題也值得人注意,但影片的可取之處也很多,諸如,電影語言的探索,不但進行了大膽的嘗試,而且還屢有創新。

  • 2 # 虛I谷

    文字會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每個人都會有一個不一樣的想象畫面。而電影的格局太小,只能表現一副畫面,所以電影有人愛,有人吐槽,不能做到讓全部人都說好!這也是所有小說拍電影后都會遇到的問題,就看你能不能用電影展現出大眾一致認可的“畫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籃球投籃時有節奏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