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江湖播客

    紫砂壺的起源可以上溯到春秋時代的越國范蠡,就是那位功成身退、並與西施一起退隱江湖的“陶朱公"。算下來已有二幹四百多年的歷史了!然而,到紫砂泥真正做成壺,那還是明武宗正德年間以後的事情。從此蔚成風氣,名家輩出,花色品種不斷翻新,五百年間不斷有精品傳世。發展到今天,可謂巧奪天工,技絕寰宇。

    根據文獻記載和考古發現,紫砂壺由日用陶器脫穎而出,並與日用陶分道揚鑣,走上藝術化發展道路,約在明代正德年間(公元1506年一公元1521年),是由金沙寺僧及供春所開創。

    紫砂壺在明代是最興旺和最成熟的時期,名家輩出,代代有精品。自供春樹癭壺問世後,萬曆年間繼起的名家有董翰、趙梁、元暢、時朋,稱為“四大家"紫砂茗壺的風格和式樣,明代大都崇尚古樸,金沙寺亻曾和供春所制各式都是如此。明末清初間,壺藝風格日益傾向於精工巧妍一途,以傑出的陳鳴遠為代表。但是風格高古的也有閔魯生、陳和之、沈子澈、項不損、華鳳翔等輩,而渾樸與精緻兼備的更有惠孟臣、惠逸公等,百花競秀,維持著一個光輝燦爛的局面。

    清嘉慶年間的溧陽縣宰、書法篆刻家陳曼生對紫砂壺藝術化的發展昇華起到了重要作用。由陳曼生設計、制壺藝人楊彭年等人制作的紫砂茗壺,世稱“曼生壺",開創了紫砂壺藝與詩詞、書法、繪畫、篆刻相結合的新路。

    從明代起萬曆到清末(公元1573年一公元1911年),紫砂壺藝術化發展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國內盛行了三百多年。在國外,它也大為藝術界、收藏界所珍賞,幾乎是“茗壺奔走天下半"了。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到90年代,紫砂壺的造型和裝飾工藝踏進了歷史發展的最繁榮時期,呈現著滿園春色,萬紫乾紅。幾種型別的紫砂壺(幾何形體、自然形體、筋紋器及水平壺和茶器等)都有生產,色彩包括白泥、紅泥紫泥、青藍泥、墨綠泥、梨皮泥;紋飾運用了淺浮雕、泥繪、印花、貝佔花、書畫鐫刻及金銀絲鑲嵌等工藝。現代的紫砂壺藝術以朱可心、顧景舟、蔣蓉為代表。著名的藝人還有任淦庭、吳雲根、裴石民、王寅春、高海庚等。

    隨著現代工藝的發展,新一代富有開拓精神的陶藝師正在茁壯成長,他們在繼承傳統制壺技藝的基礎上,借鑑古今名師制壺的優秀成果,在用泥色調、壺具結構、製作技術及造型裝飾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新秀輩出,傳、承、創,欣欣向榮。目前正在努力探求單純、簡樸、概括的造型風格,以充分顯示紫砂泥料固有的色澤及肌理效果。展現出百品競豔的濃厚時代氣息,把紫砂壺造型藝術推向一個新的階段。

    紫砂壺造型藝術的演變與發展,不僅體現了中國製陶業日新月異的面貌,而且顯示著新一代陶藝師和制壺藝人那種豐富的想象力,以及在藝術上勇於探索追求的新風尚。

  • 2 # 一杯古道茶

    紫砂器是指一種由質地細膩、含鐵量高的特殊陶土製成的無釉細陶器,一般呈赤褐、淡黃或紫色。紫砂器肇創於宋代,明中葉後始為盛行,其中又以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最為著稱。

    紫砂泥料原深藏於岩石層下,分佈於甲泥的泥層之間,礦層厚度幾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其化學成分為含鐵質粘土粉砂岩。紫泥主要礦物成分為水雲母,及不等量的高嶺巖、石英、雲母屑和鐵。 所謂靠山吃山,靠土吃土。宜興紫泥,千百年來養育了一代代能工巧匠,以至於一提起紫砂壺,我們立刻就聯想到宜興。究竟是紫砂壺使宜興出了名,還是宜興使紫砂壺出了名,誰也考證不清楚了。

  • 3 # 品茗觀砂

    宜興紫砂,一般指特產於自宜興丁蜀鎮黃龍山的一種粉砂質沉積岩,開採後透過風化、粉碎、煉泥、陳腐便有了紫砂泥,而只有採用紫砂泥透過圍身筒或者鑲接泥片的工藝製作而成的壺才叫宜興紫砂壺。

  • 4 # 紫砂一姐

    作為中國非遺文化代表之一——宜興紫砂,集陶瓷文化、茶文化以及詩文、書畫、篆刻、雕塑等諸多文化元素為一體,既是極具中華文化代表性,也是最能融入生活的藝術品,同時也是極佳的文化載體。因此,與其他門類的藝術品、收藏品相比,優秀的紫砂藝術品既可實用以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也可欣賞以提高人們的生活情趣,同時又可收藏以豐富人們的財富——簡而言之,紫砂藝術品集實用、欣賞、把玩、收藏、投資於一體,與人們的生活緊密相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都用哪個牌子的清潔面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