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瘋的QQ
-
2 # 風談天下
這個問題非常好!完全可以作一箇中國古代史專業的研究生考試考題。
因為它不僅是個歷史問題,還是地理學科和中國傳統文化等各類學科的綜合題。
中國是一個農業國,農業最大的特點就是春種秋收。
而古代中國的另一個特點是:軍民不分,即,戰時為兵,閒時為農。
也就是說:只有等到秋節收割完莊稼了,才能集結起大軍來。
同時戰爭不僅是戰場的廝殺,還需要後勤補給,這同樣也需要秋糧收穫之後,才能保證部隊供應。
如此來看:戰爭在秋後開打,是交戰雙方不謀而合做出的理智選擇。
久而久之,古人就因此賦予了秋以別樣的意義:不僅是秋後開戰、就連處決犯人,也是秋後問斬的。
秋季與殺戮,就這樣獲得了一種文化意義上的內在聯絡。
歐陽修的《秋聲賦》,對此進行了高度的理論概括:
夫秋, 刑官也, 於時為陰; 又兵象也, 於行用金, 是謂天地之義氣, 常以肅殺而為心。 天之於物, 春生秋實, 故其在樂也, 商聲主西方之音, 夷則為七月之律。 商, 傷也, 物既老而悲傷; 夷, 戮也, 物過盛而當殺。
秋季何以成蕭殺之時,這段文字就對此從天時、從景像、從音樂、從哲學等多個維度進行了非常好的論證。
有興趣的讀者,不妨認真讀一下這篇文章。
-
3 # 莫安營
先秦諸子百家中的陰陽家和五行家(後來並稱為陰陽家)一度盛行。他們認為,天地是一個機械的整體,其中任何一部分失去平衡,其他部分勢必受到影響。後來儒家如漢初大儒董仲舒吸取了這種理論,發展出“天人感應”思想:比如國君的過失必然造成天地失去平衡,於是就產生天災地禍,因此,人的所作所為,應該根據天的所作所為,天人之間有一種密切的相互作用。陰陽家有一部文獻,後來載入了儒家經典《禮記》,這就是《月令》。顧名思義,就是人每個月應當做什麼,不應當做什麼,以求得與天地萬物的和諧。
在《月令》書中,將四季、四方和五行結合起來,構築起一種天地間的時空關係。
春季――東方――木德;夏季――南方――火德;秋季――西方――金德;冬季――北方――水德;夏秋之間的一段時間――中央――土德。
再進一步,把四季的自然現象與人文結合起來,規定君王每月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月令》寫道:“孟春之月……東風解凍……草木萌動。”人應如何行事呢?“命相佈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禁止伐木。毋覆巢……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兵戎不起。不可從我始。
至於秋季,屬金德(代表堅硬、嚴酷),萬木蕭條,肅殺之氣盛。此時,宜於問罪、興兵也。
如果君王行事違反了《月令》之規,會有相當嚴重的後果,如“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早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
這種“天人感應”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
所以,何時開戰?大約在秋季。
-
4 # 迷彩虎
還有就是古代時候作戰的機動力量是畜力,特別是馬。馬其實是一種很嬌貴的生物啊。馬一天要吃十幾個小時,到了冬天就吃提前割好的乾草,然後一斤一斤的往下掉膘。到了春天,得趕緊吃好的把膘補回來。夏天太熱,劇烈運動的話還會生疫病。只有到了秋天,是馬在一年之中狀態最好的時期,可以投入軍事使用。所以戰馬的使用在時間上和方式上是有侷限性的。放在古代,如果部隊沒有戰馬,就沒有多少戰略機動能力。
回覆列表
一來,秋天是收貨季節,這就為戰爭提供了充足的糧草,由於古代戰爭糧食運輸成本高昂,最好的方法就是就近獲取糧草以減輕國家負擔,而且遊牧部落為了應對冬天就必須在秋天抓緊時間儲備資源過冬,因此也會在秋天加緊進攻農耕國家。
二來,秋天氣候涼爽,溫和,適合部隊長時間作戰。要知道,古代醫療條件有限,夏天和冬天容易滋生瘟疫,這對於古代部隊來說都是一個致命的打擊。因此古代選擇秋天作戰是最合適的。因為這個季節可以有效減少疾病發病率,最大限度保持軍隊戰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