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凌煙閣唐儉

    馬連良先生,中國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他將一生都奉獻給了京劇事業。馬連良先生在做角色準備時是很認真的,一招一式都要先反覆捉摸,他的夫人常說他:“又附了體。”他曾經排過一出小型現代戲《年年有餘》,劇中的老漢是抽旱菸的,他弄了一根旱菸袋,整天在家裡擺弄“找感覺”。到了排練場,他把家裡琢磨好的身段部位走出來就是,導演不去再提意見,也提不出意見,因為他設計的都挑不出毛病,非常完美,所以導演拍他的戲很省勁,到了演出時他更是一點負擔都沒有,從容不迫,談笑風生。馬連良先生演戲可以說是既在戲裡,又在戲外。大家都知道京劇演員隨時要意識到自己的唱唸做打,手眼身法步,沒法長時間地“進入角色”。馬連良先生的“瀟灑”和他在臺上極端的鬆弛是有關係的。馬連良先生天賦條件很好:面形端正,眉目清朗————眼睛不大,而善於表情,身材好————高矮胖瘦合適,體態均稱。他的一雙腳,照京劇演員的說法,“長得很順溜”。先生對於臺步很講究,幾乎一個人物一個步法。馬連良先生對於藝術非常的執著和認真,他知道觀眾來看戲不只看他一個人,他要求全團演員都很講究,他不惜高價聘請最好的配角,對演員服裝要求做到“三白”————白護領,白水袖,白靴底,連龍套都如此。他自己的服裝都是按身材量制的,面料,繡活都得經他審定。有些盔頭是他看了古畫,自己琢磨出來的,可見,馬連良先生對於工作非常的嚴謹,總是把最完美的一面呈現在觀眾面前。馬連良先生是我們年輕人學習的榜樣。向老一輩京劇藝術家致以崇高的敬意。

  • 2 # 雜劇元曲

    在這個大師已成濫觴的時代,稱呼誰是大師和罵人差不了多少,但是,對於馬連良先生,我只能用大師這個稱呼,不過需要宣告的是,馬連良先生這個大師稱呼不是現在的,在大師之名還沒有氾濫的時候,他已經被尊為大師了。

    馬連良先生在京劇的歷史中,是一位里程碑式的大師,儘管有“南麒北馬關外唐”之說,其實,這只是就老生而言,以馬先生的成就和對京劇的貢獻,他的地位不在梅蘭芳先生之下。

    馬連良九歲入喜連成,十七歲即擔綱主演,二十三歲即自組扶風社(原籍陝西扶風),初宗譚門,後問藝孫菊仙(晚年藝名老鄉親),他和餘叔巖、高慶奎、言菊朋身列前“四大鬚生”,其時譚小培藝不驚人,譚富英藝尚稚嫩;後前三人病歿,馬連良又和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同為後”四大鬚生”。在京劇史上,有老三鼎甲、後三鼎甲,前四大鬚生、後四大鬚生,四大名旦、四小名旦,唯馬連良先生一位名列前後”四大鬚生”。

    馬連良先生為求藝術精進,二次入科三年,三十年代藝術達到高峰,其做、其表,其唱、其念,無不絕倫,世稱馬派,五十年代其藝術達到化境。馬連良是京劇老生行中唯一“四工”俱佳的藝術家,他使京劇觀眾由聽戲變為看戲,他也是京朝派唯一以做和麒老牌比肩的老生。如《四進士》《清風亭》,還有使二人倒黴的《海瑞》。

    京劇三國戲如《甘露寺》《群英會》,過去都是劉備、魯肅頭路,遠如程大老闆(程長庚)、譚老闆(譚鑫培),自馬連良始,喬玄、孔明為頭路,再有如《秦香蓮》的王延齡只有兩場戲竟尊為頭路,譚富英先生只好屈居第二。特別是馬連良飾演的孔明,“活諸葛”之譽,絲毫不繆。

    馬連良先生還是一位創新、改革者。在京劇班社中,講的是“寧穿破不穿錯”,馬連良先生不拘泥陳規,自己設計許多行頭、盔頭,如《十老安劉》蒯徹的改良蟒、盔頭,《趙氏孤兒》程嬰的褶子盔頭等等。他的“三白”(護領、水袖、厚底)論,更成為戲曲舞臺傳統戲的準則。

    馬連良在京劇藝術有著如此尊崇的地位,為什麼建國後乃至現在,其地位遠沒有梅蘭芳、周信芳高?這裡有三個問題,儘管現在已經釐清,但是,又怎能清的了呢!一,四二年赴奉天演出,抗戰勝利後,被國民政府定性為“為偽滿建國十年獻演”,馬連良被稱為“逆伶”;二,建國後的五一年,在周 總 理多次協調下才從香港歸國。三,有償慰問解放軍。而反觀梅蘭芳和周信芳,一位蓄鬚明志,一位參加左聯迎接上海解放。

    馬連良先生他就是一個藝人,哪裡懂得許多?他以大師之尊飾演《杜鵑山》中鄭老萬這個三路老生,用現在的話叫做”什麼工作都是革命工作”,用戲班的話說,叫做”只有小演員,沒有小角色”,這是對一個藝術家的羞辱!《海瑞罷官》毀了兩位巨擘,一位是歷史學家吳晗,一位就是京劇大師馬連良。

    斯人已逝,天妒?人禍?中國的藝人揹負著與其職業不相稱的重負。

    馬連良先生,千古!

  • 3 # 不止看戲

    說到馬連良,很多人會想到“大舌頭”。這是因為他小時候學戲年紀小、學戲也慢,然後就捱打、越打越怕,別人就笑話他念白“一嘟嚕一塊”,是不是“大舌頭”啊?之後他就對著大粗瓷罈子練習,發奮努力。 我們都知道馬連良開創馬派藝術,1910年,不到10歲的馬連良有機會與老生泰斗譚鑫培及合作演出《硃砂痣》,在裡面演娃娃生,與譚鑫培演父子。臺上的小馬連良臺,唱、念、走位一點沒有差錯,整場演出叫好不斷。譚鑫培先生對他也是讚賞有加,馬連良也是對譚的唱、身段十分崇拜,同時對另一位老生賈洪林的做派和唸白也非常喜歡,可以說,馬連良的馬派藝術就是從偷偷學習譚鑫培和賈洪林開始的。 在馬連良的藝術之路上,還發生了意見戲曲行李少見的事情,“二次坐科”。1917年,馬連良出科之後,去福建等地方巡演回京,直奔富春班,葉春善十分奇怪,問他為什麼?馬連良說,“覺得光輝唱當間兒的不行,還得會演邊兒上的,這次回來時專門學二三路活兒的。”葉春善明白,馬連良其實是要“抱總講”,學會各個行當角色,為自己將來排戲打基礎。結果馬連良真的闖出一條新路,三年之後二次出科,轉戰京滬,名噪天下。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馬連良灌過一些唱片,那時候馬連良的嗓子唱起來都是“趴”字調,比如唱《珠簾寨》,三個“嘩啦啦”本來應該是一個比一個高,但是他嗓子完成不了,三個下來都是平的,這要是換做旁人肯定賣不出去,但是馬連良的就非常搶手。嗓子不行怎麼辦,馬連良學餘叔巖的辦法,多演做工戲,側重表演和唸白,這一段時間對他日後的“馬派”有很大的幫助。 現在看馬連良的京劇藝術,遠非我們現在常見的《借東風》《清風亭》,吳小如曾經回憶說小時候看戲,馬先生唱了譚先生的戲碼,《捉放曹》,這齣戲還是走譚的路子,但是處處見馬的風格;還有編新戲搞新腔;還爆冷門跟張君秋唱《霸王別姬》,跟王長林唱《連環套》等等。可見,馬連良的思維一直是活躍的。 歐陽中石有這樣一個判斷,馬連良形成了一個藝術體系,他的藝術涉及京劇有關的種種側面,包括:劇本的整理、改編及創作,角色人物的塑造,舞臺的設計,幔帳改裝,文武場的伴奏,唱、念、做、扮相、化妝、道具等。 更可貴的一點是,馬連良的成就不僅在於他創造了一個京劇流派,更重要的是他的流派為其他的流派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經驗,可供汲取的營養。

  • 4 # 魏青衣

    馬連良是著名的京劇老生演員,他最先開始表演的是武生,後來改為老生。並且經過長期舞臺實踐和向諸多名家的認真學習,形成了獨樹一幟的“馬派”藝術。馬派藝術也是餘叔巖之後,京劇老生中最有影響力的表演流派之一。馬連良在上世紀30年代,與楊寶森、奚嘯伯、譚富英並稱“四大鬚生”。

    馬連良對老生唱腔藝術有很多創造,他的唱腔委婉且酣暢、細膩且灑脫,與精巧中寓深沉渾厚的氣韻,他的許多唱段都非常流行。馬連良的唸白吐字輕重相間,發音虛實結合,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他的做派瀟灑飄逸而且氣度凝重,並且很注重根據所扮演人物的身份、性格、年齡等選擇不同的身段。馬連良的代表作有《串龍珠》中的徐達,《十老安劉》中的蒯徹、張蒼,《四進士》中的宋士傑,《清風亭》中的張元秀,《借東風》中的諸葛亮等。

    馬連良在晚年還排演了大量的新戲,在新中國成立後,曾擔任北京京劇團團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社恐給你帶來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