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不惑重啟001
-
2 # 沉香醉88
某種程度上說北宋開始興盛古玩行業,走到了今天由於古代藝術品的逐漸稀少演化出了一個貼近古玩行業的全新產業就是所謂的文玩,要硬說文玩是用來裝逼的倒是也可以,因為像這樣滿嘴噴糞的廢物經常可以看到他們會跟你鬥富曬寶,但是,你真正去問他東西好在哪?歷史上的掌故又沒有幾個人說得清,在這些人手裡你說他不是裝逼的,簡直就是在往上貼金了,但是,如果深究今天文玩的很多傳統品種,例如,琥珀,蜜蠟,沉香,紫檀都蘊含著非常豐富的民族文化和養生科學道理在裡面,甚至更寬泛一些說他還涉及到了人文歷史,宗教,乃至於日用化工都會有所涉獵,以今天人們熟悉而又陌生的宣德爐來說,很多人就簡單的認為他是燒香用的工具而已,但實際上它本身除了兼具工具功能以外還有標示所在場所功能的作用。不同的爐被嚴格的限制在不同的場所使用,不能有絲毫改動,否則,將會引起極大的誤解與笑話,除此之外,一些薰香爐還兼有薰香衣物的作用以替代香水這類日化用品,但是,他還不僅僅侷限於給服裝薰香,例如,衣物的主人有某些疾病,還可以透過燻藥香附著於衣物之上,達到養生療病的目的。
就一件簡單的宣德銅爐都有如此之多的背後故事,能簡單的說就是裝逼的嗎?我覺得可以,因為至少在那些不關心文化只關心東西和金錢的人眼裡看來這就只能裝逼用,但是,中國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傳統文化精華不是拿來給某個人或者某些人裝逼用的,他是留給子孫後代的一件無價寶,我們常說今天的中國影響力,而在我個人看來我更願意相信華夏兒女真正能在世界上產生影響力的是我們的文化輸出,也希望今天把文玩當成裝逼的人能儘早認清文化消費與裝逼的區別,到了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的會強大起來,而不是像今天這樣。
-
3 # 問道菩提
文玩的魅力在一個“玩”字,玩的是文化,養的是心性!手裡一件小玩意,在把玩的同時,能讓躁動的心情慢慢平復,讓生活的節奏慢慢平緩。最大的樂趣在於修身養性,真正的價值在於傾注的心血和情感。手捻菩提,浸染歲月,刻畫的卻是時光…
你說什麼是文玩?
回覆列表
先來講常規意義上對文玩的理解:
從資料顯示,文玩是從明清時期的文房四寶逐漸演變而來,那時候的文人雅士因為國泰民安的時間相對比較長,老百姓也相對富裕,但古董字畫這些老百姓還是玩不起,於是就開始琢磨筆墨紙硯這幾樣相對常見的物件兒。給硯臺雕個花、筆桿子做個鏤空啥的,挺美觀,也挺講究,讀書讀累了之後,也喜歡把玩這些精緻的小玩意兒,一高興呢,還送給親朋好友惠存。於是,你來我往呢,就有人專門做起這門生意,逐漸流行開來了。
明朝市井圖,充分展示了明朝的繁榮景象
但在我的理解中,文玩文玩,除了玩的功能,必須要有文化的內涵,而且,每個朝代、每個時期,對文化的審美、追求和認知不一樣,對文玩的定義,也就不一樣。
比如:你覺得現在你家放著的小葉紫檀雕件算是文玩,那在唐代,家裡放一尊唐三彩就是文玩;
宋朝流行木雕,玩個木雕也是玩文玩;
同理,漢代的玉、元代的青花,也可以算是當時的文玩。
到了清朝之後呢,特別是清中期,雍正皇帝,全家都信佛,朝珠和佛珠就開始在宮裡邊兒流行,到民間就是佛珠手串,朝珠老百姓不能玩,玩了是重罪。八旗子弟也研究文玩,但這群傢伙仗著祖宗的戰功,成天沒事兒幹都有一份俸祿,斗大的字不識幾個,“文”的成分弱化了很多,“玩”的成分到多了起來,走馬放鷹、養鳥玩蟲。
乾隆皇帝更是將文玩玩到了極致。為了給自己貪玩核桃找個理由,曾寫詩曰:“掌上旋日月,時光欲倒流。周身氣血湧,何年是白頭?”
乾隆皇帝不僅玩兒,在詩中還把文玩核桃的健身功效點了出來,所以,北方的文玩市場中,核桃、金剛、核雕這些既美觀好玩,又有健身功效的文玩就得以傳承下來了。
同樣傳承下來的,還有佛珠手串,但傳承的根本動力,除了宗教上的用途外,更大層面上,是因為其作為裝飾品的用途被無限放大了。現在街面兒上戴佛珠手串的人,10個有9個不信佛,掛脖子上當項鍊好看,戴手上也只是為了好看或者顯擺。
有人就問了,很多人拿著手串還不停地盤,怎麼就不信佛了?其實,多數人那不是在唸佛,盤玩的過程,純粹為了啥?“包漿”!
“包漿”這兩個字,已經成了很多文玩愛好者追求的終極目標,享受的是一個文玩物件兒逐漸呈現出色澤變化以及配飾搭配的過程,等到有了包漿之後,那種靈動的光澤就是他們最好的炫耀之本。
總而言之,不同的時期,對文玩都會有著不同的理解,也許有一天,按照我們現在對電子裝置的狂熱和追捧,若干年之後,沒準兒蘋果手機也成了文玩,拿著天天搓,一樣可以包漿,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