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目前全國各地都在舉辦馬拉松賽事,那麼馬拉松賽事靠什麼掙錢?為何馬拉松賽事在國內這麼火?
2
回覆列表
  • 1 # 攝影師阿怪

    比如今年上海馬拉松,官方資料有15W人參加,算平均80元/個人報名費,收入輕鬆過千萬;還有各種冠名贊助、物質贊助、廣告等等

  • 2 # 無言5818692

    遼寧盤錦9月11日成功舉辦了紅海灘國際馬拉松賽,中央電視臺體育頻道直播。紅馬成為市民的節日,普通市民參加的積極性非常高,對全民健身的帶動作用明顯。紅馬組委會與雅典馬拉松委員會建立了合作關係,提高了城市的知名度!獎牌、獎盃是用遼河口陶士燒製,具體鮮明的遼河口紅陶黑彩的特點!紅馬的舉辦獲益的是百姓和企業,提升的是城市知名度,是非常好的一項活動!

  • 3 # 武漢的老蔡

    我在全國參加過22場馬拉松賽,我認為真正的主辦方是當地政府,政府的出發點不是賺錢,是擴大影響,更多是看到成千上萬的外地選手來的消費,所以也不會虧錢,一線城市僅冠名費就千萬元以上。具體操作的專業公司會核算成本的,基本上也會賺錢。大多數三線、四線城市馬拉松賽會虧錢的。

  • 4 # 跑步天涯

    當然主要是靠商業贊助。

    有人曾為2016年西昌馬拉松算了一筆賬:

    按全馬3000人、半馬4000人、迷你馬13000人的規模和中國籍參賽者報名費全、半馬每人100元、迷你馬30元計算,賽事共計將產生報名費約為109萬元。

    再按競賽章程規定的獎金數額,算出全馬預計發放獎金約880,594元(匯率按比賽日1美元摺合6.7905人民幣),半馬169,981元。合計約105萬元(其中非洲選手約佔80.2萬)。

    也就是說,報名費基本只夠用來支付獎金。

    早在2013年,北京馬拉松年總營業收入據說就已經接近3000萬元,成為中國收入最高的單日比賽。靠3萬名參賽選手的報名費,顯然達不到那麼多。

    目前北馬的贊助商分冠名贊助商、頂級合作伙伴、官方贊助商、賽事支援商四大等級,涉及金融、汽車、鐘錶(計時)、珠寶(獎牌)、保險、飲料、運動補給、快餐食品、電商等等多個行業,每家企業至少應該要贊助幾十萬吧。

    以該集團運營的杭州馬拉松(2014年)為例:成本1200萬元,收入2000餘萬元。

    該集團高管透露,國內馬拉松比賽大部分收入只能依靠贊助商,B2C只佔10%左右。

    再以無錫馬拉松為例。經過短短三年的悉心經營,這個由幾個跑步愛好者合夥組建的新創公司承辦的年輕賽事,已成為公認口碑最佳的國內馬拉松賽事之一,美譽度甚至超過許多官辦老字號。

    去年11月,無錫馬拉松賽事總監申桐在接受筆者專訪時表示,匯跑去年經辦13場比賽,比較有名的包括無錫馬拉松、TNF100、大五臺和康保草原馬拉松。

    他們年營業額在3000萬到5000萬左右,但利潤率非常不穩定;三年做下來,第一年賠錢,第二年打平,第三年掙錢。

    看來辦馬拉松比賽要實現盈利,難度應該不太大。

  • 5 # 小九九605

    在西部欠發達地區,舉辦馬拉松賽事的大額度資金缺口主要靠政府公共財政兜底。“花錢賺吆喝”,意在提高城市影響力。但近年來國內馬拉松賽事過多過濫,執馬拉松牛耳的衣索比亞、肯亞等長跑強國頂級選手四處出擊、疲於奔命,二、三流選手狗尾續貂,導致比賽成績下降,比賽影響力降低。個別花了很大氣力組織的“國際賽事”,參賽的外籍選手僅數十人而已。再加上馬拉松比賽封閉交通,給市民出行帶來不便,經常遭遇吐槽。依我看,對西部欠發達地區“咬著牙”舉辦的馬拉松比賽,很有必要進行實事求是的效益評估,國家有關部門也應加強賽事審批管理,為“馬賽”降降溫,避免一窩蜂的馬拉松比賽淪為雞肋。

  • 6 # 幹什麼就要幹好

    個人覺得承辦方肯定賺錢,但賺的不是太多,報名費基本發獎金就出去了。主要還是政府賺,但不是現利,城市的名片打出去了。上萬人的馬拉松,交通費、住宿費、飲食,好多人是帶家屬去的順便旅遊都是無形中的收入。許多人罵馬拉松但我覺得旅館酒店餐飲不會罵,全國現在馬拉松熱也是大勢所趨,確實運動的多了,政府支援也會成為常態。

  • 7 # 偶森

    我剛剛參加了哈爾濱舉辦的馬拉松,當然是業餘的迷你馬拉松。但是我的感觸很深,作為一個城市的盛會,幾乎省內知名的企業全部參與其中,條幅,旗幟,拉拉隊,志願者,發傳單,贈禮品。。。企業非常樂意花央視廣告的是百分之一,達到一個良好的宣傳效果,而企業參與數量之眾,相信也會帶來比較大的營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供暖後發現暖氣不熱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