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6
回覆列表
  • 1 # 太平洋電腦網

    i9的測評相信大家都看過了不少哦,我們一起看看i9的缺點。

    近幾年來,Intel酷睿 i9的釋出傳聞一直不斷散播,但奈何傳聞終究是傳聞,直到2016年為止,Intel酷睿家族的王者仍然是i7。而到了今年2017年的臺北電腦展上,Intel首次釋出了酷睿i9,讓這個傳聞變成了現實,也就是說,從今年開始i7稱王的時代已結束,取而代之的則是i9。i9作為現今酷睿家族的新一代王者,本該無可挑剔,但事實上,卻有一個致命的缺點,那就是散熱。

      酷睿i9隸屬於Core X家族中Skylake-X,作為Sandy Bridge-E、Ivy-Bridge-E、Haswell-E、Broadwell-E歷代旗艦級CPU的延續!當然之前的旗艦型號都是叫i7,只有新的Skylake-X才用上新的Core i9稱謂。

      在臺北電腦展的釋出會上Intel已經說過18核36執行緒的規格才是i9的完全體,而現今各大手上評測的就只有這款i9系列中的“最低配版”——Core i9-7900X,在未來還有更高規格的12、14、16、18核的型號會陸續登場。縱使只是最低配版,但效能比起i7家族的大哥哥——i7-7820X是要強出不少。

    是巧合還是被逼上梁山?

      2017的上半年,AMD憑藉著Ryzen系列吹響了蟄伏多年的AMD逆襲的號角,雖然AMD Ryzen系列在效能上仍然不能打贏Intel,但在價效比的道路上,AMD的Ryzen系列都為其贏取了眾多的好評以及掌聲。Intel選擇在臺北電腦展這個巧妙的時候釋出了酷睿i9,與其說是巧合,筆者覺得更多的是無奈之下的被逼。

    Intel的王牌酷睿i9的散熱竟是致命硬傷?

      Intel為了遏制銳龍Ryzen的風頭,無奈之下只能匆忙地拿出了酷睿i9對之抗衡。在眾多媒體拿到酷睿i9 7900X進行測試的時候,可見它的確比起酷睿i7或者Ryzen全系列都要強大不少,但為什麼筆者認為是i9的釋出是匆忙的呢?因為,王袍加身的i9本該各項效能都是無可挑剔的,但卻發現了它一個致命的弱點,那就是散熱。

    滿載測試 

      在酷睿i9的整個測試中,我們配備的是300元級別的中高階散熱器產品:超頻三風凍黑金版,而上述資料是配備了該款散熱器後的實測資料。在滿載測試中,卻發現滿載時CPU溫度輕鬆破百。峰值一度達到110°C。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酷睿i9如此高溫呢?

    酷睿i9採用的矽脂導熱

      我們見到的CPU已經是完整封裝好的,真正的CPU核心和外面的金屬頂蓋還是會有一定的縫隙的,Intel採用的方法就是填充矽脂,其原理和我們安裝CPU風扇前塗抹矽脂如出一轍,所以CPU核心的熱量其實是透過矽脂-頂蓋-矽脂-風扇,這麼一個途徑才得以傳匯出來。而釺焊則是用低熔點金屬材料直接將二者焊接到一起。對比矽脂金屬的傳熱效率顯然更高,而且在長時間的執行下,金屬的穩定性也要比矽脂更好,顯然是更加優秀的解決方案,當然釺焊的工藝會更加複雜,成本自然也就會更高了。

      但遺憾的是,酷睿i9用的竟然仍是較次的矽脂導熱。

      酷睿i9作為目前Intel酷睿家族的王者,然而在300多塊的高階風冷的壓制下,依然飆到一百多度的高溫。這種情況下系統難免會面臨降頻,從而導致卡頓,宕機甚至藍色畫面的情況。作為一款定價在7499元的高階產品,卻為了節約那點成本,導致使用者的散熱體驗不佳。筆者知道每件產品的利潤都是售價與成本的博弈,但為了牟取利潤,而將一些必要的成本下降,而造成不良的口碑,這個則是筆者最不願意看到的事。

     有競爭才能有動力,AMD的再次崛起是一件好事,在AMD的迫使下,Intel終於願意拿出了酷睿i9,這本該是廣大群體喜聞樂見的。但曾經身為業界領導者的Intel竟然為了這點成本,而賭上自己品牌一直經營的口碑,這是極不值得的。

      現今很多企業試圖提高利潤的方法無非就是開源和節流,但更多的企業選擇了節流,因為節流是最簡單。企業發現利潤低了,就透過不停的裁員和降低用料標準來節省成本,但試問一個員工真的能抵擋十個?降低標準的用料能達到使用者最佳體驗?這無疑只會令到企業的生產力越見減少。事實上,企業的利潤來源於消費者,一旦一個消費者對企業失去信心,企業無論再做什麼也是於事無補。

  • 2 # 張I博I威

    i9,其實就是以前的i7ee,只不過換了個名字罷了,看看天梯圖,之所以換名字,一方面是針對與AMD執行緒撕裂者的壓力,就是ryzen tr,另一方面就是人們對i7ee熟知度不如i3 5 7 9那麼好,所以就直接換名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蘋果將關閉大中華區以外所有零售門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