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濟源康利勞保廠

    1、不妨給自己定一些時間限制。連續長時間的學習很容易使自己產生厭煩情緒,這時可以把功課分成若干個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時間,例如一小時內完成這份練習、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測試等等,這樣不僅有助於提高效率,還不會產生疲勞感。如果可能的話1,逐步縮短所用的時間,不久你就會發現,以前一小時都完不成的作業,現在四十分鐘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學習的同時幹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誰都明白,可還是有許多同學在邊學習邊聽音樂。或許你會說聽音樂是放鬆神經的好辦法,那麼你儘可以專心的學習一小時後全身放鬆地聽一刻鐘音樂,這樣比帶著耳機做功課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個晚上都複習同一門功課。我以前也曾經常用一個晚上來看數學或物理,實踐證明,這樣做非但容易疲勞,而且效果也很差。後來我在每晚安排複習兩三門功課,情況要好多了。除了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外,課堂上不必記很詳細的筆記。如果課堂上忙於記筆記,聽課的效率一定不高,況且你也不能保證課後一定會去看筆記。課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應當是把老師的講課消化吸收,適當做一些簡要的筆記即可二:學習效率是決定學習成績的重要因素。那麼,我們如何提高自己學習效率呢? 第一點,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 提高學習效率的另一個重要的手段是學會用心。學習的過程,應當是用腦思考的過程,無論是用眼睛看,用口讀,或者用手抄寫,都是作為輔助用腦的手段,真正的關鍵還在於用腦子去想。舉一個很淺顯的例子,比如說記單詞,如果你只是隨意的瀏覽或漫無目的地抄寫,也許要很多遍才能記住,而且不容易記牢,而如果你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運用聯想的方法去記憶,往往可以記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遺忘。現在很多書上介紹的英語單詞快速記憶的方法,也都是強呼叫腦筋聯想的作用。可見,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發揮腦的潛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習的效果。 另一個影響到學習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緒。我想,每個人都曾經有過這樣的體會,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飽滿而且情緒高漲,那樣在學習一樣東西時就會感到很輕鬆,學的也很快,其實這正是我們的學習效率高的時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緒的良好是十分重要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應當有較為開朗的心境,不要過多地去想那些不順心的事,而且我們要以一種熱情向上的樂觀生活態度去對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這樣無論對別人還是對自己都是很有好處的。這樣,我們就能在自己的周圍營造一個十分輕鬆的氛圍,學習起來也就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很多學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績總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學習效率太低。同樣的時間內,只能掌握別人學到知識的一半,這樣怎麼能學好?學習要講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徑大致有以下幾點: 一、每天保證8小時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時就寢。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飽滿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學習時要全神貫注。 玩的時候痛快玩,學的時候認真學。一天到晚伏案苦讀,不是良策。學習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補充能量。學習之餘,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學習時,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腦並用。我學習的時侯常有陶淵明的"雖處鬧市,而無車馬喧囂"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腦與課本交流。 三、堅持體育鍛煉。 身體是"學習"的本錢。沒有一個好的身體,再大的能耐也無法發揮。因而,再繁忙的學習,也不可忽視放鬆鍛鍊。有的同學為了學習而忽視鍛鍊,身體越來越弱,學習越來越感到力不從心。這樣怎麼能提高學習效率呢? 四、學習要主動。 只有積極主動地學習,才能感受到其中的樂趣,才能對學習越發有興趣。有了興趣,效率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得到提高。有的同學基礎不好,學習過程中老是有不懂的問題,又羞於向人請教,結果是鬱鬱寡歡,心不在焉,從何談起提高學習效率。這時,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請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點一滴地積累,才能進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情,和同學融洽相處。 每天有個好心情,做事幹淨利落,學習積極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個人和集體結合起來,和同學保持互助關係,團結進取,也能提高學習效率。 六、注意整理。 學習過程中,把各科課本、作業和資料有規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時,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學生查閱某本書時,東找西翻,不見蹤影。時間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尋找中逝去

  • 2 # 中華王爺

    科學的讀書,對於學生還是要按教學大綱推薦書目讀。自修還是要讀大學教材。研習卻需要讀各種學習專著及論文和文集。讀書,科學讀書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來歷及師承。如同青幫拜老頭子。齊白石不拜王闓運為師,終其一生也就二流木匹。

  • 3 # 薛凌方1

    學會三步讀書法,你一年讀300本書都不是問題

    100多年前,德國實驗心理學家艾賓浩斯發現了一種現象,遺忘在學習之後會立即開始,而且這種遺忘的過程並不是均勻的,一般,20分鐘過後,遺忘42%;1小時後遺忘56%;一天過後,甚至會忘記74%的資訊。從此之後,大腦基本不會有太大的變化,一週之後忘記77%,一個月之後忘記79%。這種遺忘的過程可以很清楚的用圖表來表示,我們把它稱為“艾賓浩斯遺忘曲線。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如果不主動記憶,只一天時間大腦就會忘記大部分的內容。

    《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的作者大巖俊之,曾經也是一個討厭讀書的人,也因為沒有將讀到的內容應用到實際行動中吃了很多苦頭。雖然他在一年的時間裡讀了300多本書,但是卻沒有完全掌握書中的內容。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大巖俊之參加了一些有關讀書的研討會,也總結了一些讀書的心得。帶著“成功人士皆為讀書家”這樣的觀點,最終,大巖俊之成為一名講師,實現了創業的夢想。

    大象進入冰箱分三步,同樣大巖俊之教會我們只用3個步驟,就可以牢記一本書的內容,最終將我們讀到的知識轉化成能力。 首先,確定讀書目標並提出問題,其次,閱讀,最後,用行動來實現目標。

    第一步:確定讀書目標並提出問題

    俗話說“無目標而生活,猶如沒有羅盤而航行”,讀書也不例外,你是想透過讀書來消遣,還是想從書中獲得資訊,或者是學習某項知識技能,擁有目的性很重要。比如說,有一天你買了一件新款衣服,賣家告訴你,這件衣服是絕版,只此一件,當你高高興興的穿出去時,你才發現滿大街都是和你款式一樣的衣服。這就是主動意識的力量,當明確自己的讀書目的,知道自己“想從這本書裡得到什麼”,再去閱讀,這樣就能“集中火力”,更容易找到自己想知道的資訊。

    正所謂“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如果想要透徹的理解一本書的內容,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帶著問題去閱讀,在閱讀的過程中,找出這些問題的答案,就是你吸收的結果。

    那麼應該怎樣提問題呢?《實用性閱讀指南》中指出,讀書時最先需要讀的是以下三項:序言、目錄、後記。

    “序言”凝縮了一本書所有的要點,其中包括作者的自我介紹、關於此書的想法以及撰寫的原因和對書籍主要內容和各章的總結。仔細閱讀序言有助於把握一本書的概要。

    接著就是“目錄”它一般解釋了書的整體結構,看完目錄,便能夠掌握一本書所有的內容。就好比,別人給你介紹了一堆孩子,你始終搞不明白誰是誰家的,但是當你拿著家譜一個一個對照著來看,你就會很快明白哪個小孩是大爹家的,哪個是二爹家的。

    最後,就是“後記”,一般後記都是作者對全書的總結,編撰此書的感想,當讀了這部分你就會更瞭解整個書的概要。

    當透過閱讀一本書的序言、目錄、後記我們已經瞭解了一本書的概要,根據概要把自己的問題羅列出來,帶著這些問題進入閱讀部分。

    第二步:閱讀 拿到一本書,大部分人會從頭到尾一字不落的全部讀完,當別人問起時,他也講不出什麼。這種感覺就像囫圇吞棗一樣,既尷尬又難為情。

    《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認為,讀書要學會果斷捨棄書裡面不必要的部分,只提煉書中的重要內容。所謂的重點內容就是指只佔一本書的20%,也就是所說的“二八定律”,當找到了整本書中最重要的20%,那麼記憶起來就容易多了。

    要想提煉主要內容,就必須要做讀書筆記。看到認為重要的地方可以劃線,可以做標記。當遇到感覺特別重要的地方可以摘錄到筆記本上,後面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想,這些自己感悟出來的東西就是你理解書中的精髓。

    死記硬背永遠都沒有理解掌握的透徹。

    只有輸入,沒有輸出也不能夠很好的達到記憶的效果。

    輸出有兩種方法,一個是說出來,另一個是寫出來。

    說出來就是把自己學到的知識講給別人聽,這個過程會讓你更好的理解書裡面的內容。就像老師教學生一樣,因為講的比較多,所以老師更擅於掌握從書上學到知識。

    寫出來就是你可以把自己看過的書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比如讀後感、書評、講書稿。

    總之,學會輸出才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書,與作者達到共識。

    第三步:用行動來實現目標

    如果你只想做“思想的巨人,行動的矮子,” 那麼讀書這件事就只完成了前兩步。只想不做,就算是讀幾十本提高閱讀效率的書也是沒有效果的。《實用性閱讀指南》中,大巖俊之指出從書本內容發現行動目標,然後實踐。

    以《實用性閱讀指南》這本書為例,我們設定的目標是:如何記住書中的知識,並將這些知識轉化成能力。那麼我們的得到的答案是:用筆記讀書法找出重要內容,掌握“二八定律”,用“說出來”和“寫出來”的輸出方式讓自己更好的理解書。

    腦科學研究證實,海馬體主要負責接收記憶。如果透過針對性的鍛鍊,能夠促進海馬體的活性,就可以增強記憶力。想要記住書裡的內容,就要反覆的去閱讀自己的讀書筆記,一方面可以掌握知識內容,另一方面透過記憶來鍛鍊海馬體能夠預防老年痴呆症。

  • 4 # 勤勞的Wendy

    “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Sunny;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

    “讀書是學習,摘抄是整理,寫作是創作。”—吳晗

    “看書不能信仰而無思考,要大膽地提出問題,勤於摘錄資料,分析資料,找出其中的相互關係,是做學問的一種方法”。--顧頡剛

    不知道多少人做學生的時候曾摘抄過名言?我摘抄過,而且抄過很多。上面三句話寫在當時專門準備的一個精美筆記本里,如今拿出來看看,除了滿滿的回憶,感悟也不一樣了。以前,我最喜歡的就是第一句,語言優美又富有哲理,甚至還特意背誦過。現在,我更喜歡第二句和第三句,因為它們道出了讀書和學習的具體之道。

    關於如何有條理地閱讀一本書,吸收裡面的知識並轉化為自身的能力,簡短的名言雖然能帶給人們啟迪,卻無法提供系統的借鑑。日本作家奧野宣之的《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超實用筆記讀書法》恰彌補了這一缺陷,它好比一把鑰匙,輕鬆帶你進入閱讀的世界。

    《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的作者奧野宣之是一位日本作家,畢業於新聞學專業,曾在出版社、報社就職,創造了獨特的資訊整理方法,在商務人士圈廣受歡迎和好評。除了網路與專欄雜誌撰稿人的身份,又因堅持使用筆記本記錄生活、工作、旅行等點滴日常,被稱為“筆記本作家”。

    從表面上來看,《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介紹瞭如何用一本筆記本串起選書、購書、讀書、記錄、檢索等五大步驟。從本質上來看,筆記方法的背後其實傳遞了三件重要的事項--帶著目的去讀書,讀有所思才是關鍵,能夠系統地輸出說明真正地吸收和轉化了書中的知識

    第一:帶著目的去買書&讀書

    康德說:“沒有目標而生活,恰如沒有羅盤而航行。”這句話用在讀書上,一樣恰當。

    2015年,《曾國藩家書》大熱,無論在網上還是在店裡,都被放在顯眼的位置著力推薦。我因此受到吸引,衝動之下就買了,拿到手卻發現裡面盡是拗口的文言文,便改看翻譯的白話本,可又不熟悉裡面的人物和事件,毫無頭緒和樂趣,於是就手丟下,至今再未重讀。

    不知道多少人買書的時候像我一樣不知道自己為何而買,又為何而讀?如果從來沒仔細想過這兩個問題,買了堅持不下來或者讀了毫無收穫,那再正常不過了。鑑於此,《如何有效閱讀一本書》強調一定要帶著目的去選書、購書,並且要做好十足的準備。具體的流程如下:首先生活中隨時收集相關的讀書資訊並記錄下來,接著查詢是否有該方面的合適書籍,然後製作購書清單(製表,寫下書名&作者&出版社),最後直奔書店或網上購買。

    舉個例子。耶魯大學公開課《心理學導論》,內容豐富,老師風趣,課程很精彩,但對於英語較差的心理學門外漢來說,並不簡單,所以經常看到有人在課程下面留言:“老師講的好快,跟不上趟!”又或者“誰能分享下這節課的筆記?”結果,真的有大牛出來回覆,還推薦了相關的心理學書籍,建議配合影片一起學習。這個時候,完全可以記下書名,然後去豆瓣等讀書網站檢視評論,或者去圖書館先借來看看,如果當真是本好書,就可以買下來。比起隨意在網上搜索或者到書店閒逛,這更準確切中了要害,省時省力。

    選書、購書的目的明確,讀書的目的自然也就明確。有了明確的目的,讀者可以更好地決定是略讀,還是詳讀,是全篇通讀,還是隻專注於某一點,最終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比如同樣是讀《紅樓夢》,有人想要了解故事梗概,略讀即可;有人想要理清寶玉和黛玉的感情發展脈絡,就要關注兩人的每次相處;有人想要研究裡面的美食,不光要仔細留意裡面的菜名,還得額外查資料,才能弄清楚那一道道不知所云的菜都是個啥玩意兒。

    第二—讀有所思是關鍵

    “在讀書上,數量並不列於首要,重要的是書的品質與所引起的思索的程度。”--富蘭克林

    到網上一搜,關於讀書思考的名言簡直就像冬捕的魚一樣多,瞬間能複製貼上好幾頁。毫無疑問,思考太重要了。可是,思考也不易得。當把所讀的精彩文章和已知的知識聯絡起來,產生了剎那間的感悟或者靈光一閃的模糊觀點,才算看到了一點思考的火花。對於這些精彩的原文及其刺激下的寶貴想法,奧野宣之提倡用“蔥鮪火鍋”式讀書筆記記錄下來。

    第一段:寫讀書筆記的日期、書名、作者名、出版社

    第二段:摘抄(開頭畫上圓圈)

    關於評論,也就是讀者本身的思考,有人會說:“我不知道寫什麼?”沒事,開始就寫“很棒、了不起,說出了我的心聲”,也行。但一定要寫。不寫,永遠不會有成熟的觀點。思想的火花,如果沒有及時記錄,過後可能就只剩一點火星子了,別說引燃更多的觀點,濺到別人身上都不帶疼的,毫無感覺。只有從一開始慢慢積累,等真寫出點東西來的時候,才能開啟一篇文章的立意或者論點。

    第三 系統地輸出

    “讀書使人淵博,辯論使人機敏,寫作使人精細。”--培根

    寫作為什麼會使人精細?作為一種書面的輸出,它要求語言清晰,邏輯嚴謹,觀點明確,例證切題、充分。但是,做到這幾點並不容易。即使對某件事或某樣東西很熟,想要完整地落實到筆頭上,也要再經過思考、組織、補充細節資料,反覆斟酌並修改,直至最終成稿。這樣,所學的知識才不會浮於表面,而是內化成自己知識體系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章法,想不精細都難。

    經常逛天涯的人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兒,那就是隔三差五就有人對各路明星開帖子點評一遍,或針對演技,或針對著裝,或針對容貌,有些還真的很到位,也能吸引不少觀眾。可是,仔細觀察,就發現這些隨意說說的帖子雖然有價值,但與真正的時尚雜誌文章還是差了十萬八千里。歸根到底,這些帖子只是最初的零散想法,沒有體系,想要真正“成文”,仍需數倍的加工。

    從讀書到輸出,奧野宣之認為讀書筆記的重讀和使用起著橋樑的作用,讓人能夠更容易地進行知識的轉化。所以,他建議多讀讀書筆記。鑑於筆記中的內容比較散,利用碎片化的時間閱讀最好。也就是,坐地鐵、火車或者在機場的時候,請放下手機,遠離公號文章,而是改看自己曾寫過的讀書筆記。有人覺得看公號文章也是一種學習啊…不錯,有的公號文章確實品質很高,值得一看。可是,公號文章跟筆記還是有著本質的區別。前者不成體系,是碎片化的知識,看時直擊痛點,過後很快忘記;後者是一本書的精華,像樞紐,既能串起書中的其它知識點,也能聯絡到已有的知識網,最終形成完整的知識框架。所以,雖然同樣是碎片化的閱讀和學習,效果卻不可同日而語。

    結語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讀書也是同樣的道理。

    所以,奧野宣之從頭到尾都在教讀者如何利用一本筆記做好所有跟讀書有關的事兒,分享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從方法論到便利貼,無所不包。你或許不贊同他的方法,認為已經過時;又或許建立了自己的一套讀書方法,覺得更適合自己。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最終明白為何而讀,並做到讀有所思,讀有所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第一天上班的人該如何介紹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