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山灬依在

    因為魏國根本打不過蜀國。真正的三國志上。司馬懿只和諸葛亮打過一次,而且這一次把張郃直接害死了,而且那場仗司馬懿輸的很恐怖。我只是按真正的歷史說話。

    歷史上諸葛亮根本沒有空城計。還有也不是諸葛亮氣死周瑜的,但是諸葛亮就是比司馬懿厲害。剛剛交仗就把司馬懿大將張郃殺死 所以說為什麼?魏國當時不敢打蜀國。

    而且主要是法正死太快了。要不然也不會有火燒連營。劉備大軍死的差不多。法正地理專家也是軍師。如果他在劉備不會亂紮營給人家火燒那麼多兵,在加上法正比較會說話和劉備合的來,法正幫劉備打了很多勝仗。如果法正貨久點魏國必定被滅。

  • 2 # 心靈深處的一米陽光

    首先,劉備死後,雖然元氣大傷,實力大不如前,將死的死老的老,國力固然弱,但縱觀曹魏,雖自從赤壁之後,休養生息,整頓軍資,有大片的中原和北方作為供給,輸出。然而當年無奈赤壁把很多生力軍,精銳都消耗殆盡。先不說,培養一批需要些時間。那麼從曹操這軍事家,謀略家的角度來看,起碼腦子會里會立馬轉動,假如他採取全國之力去攻打劉備政權的話,那麼孫吳的動向會如何,肯定,孫吳的孫權不會是個省油的燈。肯定會想到曹操勢大之後自己的境遇會是什麼樣子,那時肯定會和劉備繼續聯合。這樣,對自己不利。當然,曹操會採取小打小鬧的態勢,比如下面的

    256年 魏正元三年 姜維攻魏段谷之戰 吳文欽、呂據攻魏 257年 魏高貴鄉公甘露二年 諸葛誕反司馬昭之戰 蜀姜維攻魏 高顯縣民起義 吳三郡人民起義 262年 魏元帝景元三年 蜀、魏洮陽之戰 263年 魏景元四年 魏滅蜀之戰 劉備死後能上的了歷史的戰役,就目前資料看只有這一起;220年 魏文帝黃初元年 蘇則平河西之戰 孟達降魏軍攻蜀劉封

    所以,我認為,曹操是想採取慢慢鯨吞的策略,瓜分劉備的實力,在不和孫吳破裂的情況下,一步一步擴大自己的實力,最後加上自己以前的那些實力,到最後,誰與爭鋒。

    爭其利弊,舉全國之兵滅劉,不利,不如緩圖之。

    匿名使用者

    2015-03-01

    0

  • 3 # 預言說

    劉備去世後,蜀國的主要人物就是諸葛亮了。而此時的魏國,曹操已經去世了,曹丕繼位。曹丕死後曹睿繼位。而蜀國的主要謀士是司馬懿。司馬懿說,魏華人口400萬,蜀華人口80萬,但是蜀國有一個諸葛亮,魏國想憑藉軍事實力的強大去伐蜀,還不是時候。其次,魏國本身有內部矛盾,諸葛亮是忠臣,蜀國的憂患有諸葛亮在,即使皇帝劉禪懦弱無能,也沒事。但是魏國皇族對司馬懿十分忌憚,又希望司馬懿能守住魏國大門,拒敵諸葛亮,又防備著司馬懿,不讓司馬懿有兵權。這也是曹操去世前叮囑曹丕的話,所以,劉備去世後,魏國想君臣一心去發動一場滅蜀漢的戰役,不可能了。有諸葛亮在,有魏國君臣猜忌在,曹魏想一統天下,很難。

  • 4 # 安佳達葉東

    謝邀!劉備去世後曹魏沒有對蜀漢發動滅國級戰爭也是有幾點原因的。第一:劉備白帝城託孤後蜀國固然損失慘重但也不是毫無抵抗之力,劉備伐吳並沒有帶領諸葛亮以及像趙雲魏延這樣的大將,劉備也是有準備的,雖然劉備夷陵之戰大敗,但是由諸葛亮魏延訓練的新軍也已成型,鎮守漢中閬中等地區,守衛著蜀國大本營。

    第二:雖然夷陵之戰蜀國軍士損失慘重,但是蜀國政權仍然健全,還是可以正常運轉,文臣諸如諸葛亮 李恢 董允 蔣琬 楊儀等,武將尚有趙雲 魏延 張翼 張嶷 王平等人。

    第三:蜀國偏安一隅,地勢險要,易守難攻,後期曹魏發動滅蜀之戰,不僅準備充足,更是因為蜀華人才凋敝內亂橫生,才有機可趁得以成功。

    第四:曹魏本身坐山觀虎鬥的思想作祟,雖然夷陵之戰魏吳聯盟,但是曹魏並沒有真正全力以赴,只是在祁山 漢中等地騷擾蜀軍,更多的還是吳蜀相伐,曹魏想要儲存實力,讓魚蚌相爭好漁翁得利。所以也錯失了滅蜀的大好時機。(也有另一種說法此時諸葛亮尚在,藉助蜀國的有利地形,讓曹魏無功而返)

    第五:夷陵之戰後,孫權也知道唇寒齒亡的道理,所以不在與魏國聯盟,反而與蜀國修好,再次聯手抵抗曹魏。而諸葛亮李恢等人也需要機會休養生息儲存實力。這也使得曹魏不敢輕易全力伐蜀。

    第六:這一點是曹魏本身存在的問題,曹魏雖然佔據中原,地廣人多,但是南面需要與蜀吳相持,北面還要抵禦異族入侵,軍士物資等消耗都相對較大,所以不管從集合軍士籌集物資等方面時間要更加長久,而戰場戰機往往一瞬而逝,沒有提前做好準備,曹魏也不會輕易出手。以上六點影響著夷陵之戰劉備敗亡後,曹魏沒有對蜀國發動滅國戰爭的原因。僅代表個人觀點歡迎讀友評論補充,謝謝!

  • 5 # 浩宇人間

    個人覺得出於兩個方面考慮:

    一、平衡。三國局面之所以能夠維持靠的就是平衡與均勢,一旦一方稍顯強大,另外兩方必回抱團。如果沒有達到絕對優勢曹魏不會輕易出兵。

    二、地勢。入蜀通道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況漢中有魏延把守,可以說是固若金湯。強攻只會增加無謂的傷亡。

  • 6 # 優己

    曹魏在當時也有曹魏自己的問題!比如,曹丕篡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而這七年裡曹丕也做了很多事情!比如,篡漢,改革內政!在當時,篡漢是第一件大事,曹丕需要鞏固內政。不宜發動大規模滅國戰,因為敗不起,一旦伐蜀失敗就有人會以篡漢不利起來攻伐魏國!其次,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司馬懿問題!在曹操時代,曹操對司馬懿不是沒有防備的!當然,曹操針對的不是司馬懿,而是跟司馬懿一樣型別計程車階層出身人物,擔心他們尾大不掉。所以,在曹操後期就開始建立中央集權政治,就是收繳地方軍事獨立權,由中央統一調撥糧草,用錢糧來掌控地方軍隊,切斷士階層對軍隊的掌控(這也就是當時劉備看到戰機,調令關羽北伐的主因。)曹丕繼位後,同樣在做這件事。比如,整改青州兵。因此,曹丕時代是不具備滅國能力的!

  • 7 # 先啟歷史

    三國演義裡有精彩的《安居平五路》的情節,意為劉備逝世後,曹丕認為心腹大患已死,蜀漢不可怕。遂聯合羌兵,蠻兵,孫權以及曹魏軍隊各出兵10萬,五路共五十萬人,從四面八方圍攻蜀漢,結果被運籌帷幄的諸葛亮“各個擊破”,五路大軍無功而退。這是三國演義劉備逝世後諸葛亮第一次軍事謀略出彩的地方。

    但遺憾的是,這個精彩的事情在正史裡證據不足。曹丕在劉備逝世後確實派兵征討過蜀漢,“安居平五路”也非空穴來風。只是規模較小,並沒有調動羌兵蠻兵和孫權等外援,派了駐守長安的曹魏軍隊本部攻了攻陽平關,沒能取勝就撤走了。

    實際上,曹魏強攻蜀漢的做法當時並不可取。如果後世有人說諸葛亮以地窄民稀的蜀漢北伐是作死,那麼我說曹魏軍隊如果強攻蜀漢,也是作死。因為秦嶺這道天塹,沒有充分的準備難以攻克,如果強攻形成膠著狀態,只能嚴重拖累曹魏的政局。

    曹魏當權者和謀士還是很智慧的。在之後的數十年中,很少輕易主動進攻蜀漢,一直為被動防守狀態。最後鄧艾滅蜀那一仗,也非集團軍作戰,而是巧渡陰平關偷襲得手乃成。

  • 8 # 漢武揮鞭—回味

    三國鼎足的態勢已基本達到平衡。這是從宏觀態勢上講。

    微觀層面看:先主去世前,曹超已亡。先主走後,孫權尚在。且蜀國老將武者趙雲文者孔明等衷心護主保國,反觀同時期魏國的曹丕自己身體按現代醫學診斷應為肺結核,並不康健,加之對司馬懿的不是百分之百信任(曹操家族勢力與之不和睦),且處於第一代領導集體與第二代領導集體的權利交接時期,人事變動和權利分配問題都比較糾結。大致猜測應有幾派:一是曹操的老部下比如許褚、張郃等年長悍將,曹丕要考慮用、還是不用,如用,應如何用,並使之臣服於自己(別把自己當小孩子看);二是死心塌地的只聽命於司馬家族的軍中少壯派的年輕將領,是否能念及皇恩忠心於曹氏政權;三是還有少部分思漢的老臣或老臣之後,連荀彧都是為漢家一統而跟隨曹操(這也是曹操不敢稱帝的原因之一);四是外來的比如降將等,觀風使舵,一旦個人利益受損或理想抱負看不到希望,隨時都有可能投奔東吳或蜀漢;五是兄弟之爭不僅僅是曹植;六是可能還有外戚和族內之爭或不睦。所以概括起來內因起決定性作用,即曹魏要整肅內部,形成合力,否則無暇西顧;外因有東吳孫權以及北邊匈奴的掣肘,因此曹魏不可能在劉備剛去世時、對蜀漢發動滅國級戰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寫書法選什麼材料的毛筆比較適合?怎麼選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