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白小白女性生涯規劃
-
2 # 阿秀
謝邀!我覺得首先要釐清你的問題,真正讓你有可能失業的,不是你處於行業的底層.:要麼是你能力不夠強或者不夠頂尖專業,要麼是你所處的行業或者崗位十分動盪,容易讓你失業。如果釐清了原因,辦法就好找一些。1.所謂的規劃,就是在弄清自己優勢劣勢之後,想辦法找到扭轉劣勢的方法,或者直接拋棄劣勢。所以你首先要做的是弄明白自己有什麼,缺什麼。這個過程裡要先仔細思考,然後去請教身邊你覺得最有智慧而且願意幫你的人,而不一定是過的最好的人。2.如果想繼續留在這個行業或者崗位,那麼讓自己做到最專業,把這個行業內所有的東西看遍吃透,因為絕大多數失業都是因為你比行業平均水平落後,而不會是超前。3.如果你想換行業,那提醒你一句,俗話說油水最多的地方都是離肉最近的地方,而不是最遠的地方。所以你要儘可能的往行業的上游前進。4.最後一個是關於你心態的,儘管35歲是家庭壓力最大的時候,但你要明白現在不改,以後更痛苦,而且年紀更大就不好改了。所以長痛不如短痛。
-
3 # 職業規劃師的視角
明確一點,根據多年的照招聘經驗得出,失業和年齡無關,和能提供的價值有關。
具體如何做,我覺得需要等此人梳理清楚之後再定。不要盲目求醫問藥,免得浪費自己的一切。
說說自己對題目的看法,不戴偏見,如果有冒犯,請見諒。
35歲,職場底層,很可能說明專業能力不足,學習能力不足。
面臨可能失業,卻毫無反抗之力,很可能說明人際關係資源一般般。沒有資源可用。
如果以上情況屬實的情況下,再去創業,可能壓力很大,而且失敗的機率相對較高。
當然我這裡提到的創業並不是租一個鋪位開店擺攤之類的創業,而且開公司類。
因此如果情況屬實,這裡暫時不建議單獨創業。當然可以和別人合作搞。
關於未來規劃應該怎麼做,建議可以思考一下以下三個問題。
一,盤點自己的資源,壓力
二,梳理崗位能力,晉升要求
三,避開劣勢,發揮優勢資源
實在不知道怎麼梳理的情況下,可以找兩個你認為可能能幫助到你的人,聊聊你的情況,看看他們給你的建議,最後你再分析他們給的建議,找出最符合你實際情況的行動即可。
站在職業規劃的角度看,35歲,依然是有改變的可能性。因此不必過於焦慮。
-
4 # 職慧天下
題話:文章有些長,可是絕對值得身在職場的我們耐心閱讀。
80後已經動了心思跳槽、已經在跳槽路上的人,或在職場上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基本上可以分為二類:
一類是已經有了一定的經濟和能力基礎,在職場上已經有了一定級別,至少是總監級或副總以上,在公司具有一定地位,年薪在20-50萬之間。
另一類是從職場新手做起,工作多年,但在公司依然處於一個相對低的位置,往往每隔一兩年換方向,從來沒有在某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下去,無論是職位和物質,還是個人的價值感,均無法得到比較高的認同。
相較於第一類人,或許第二類人更需要重新審視一下自己的職場生涯,反省自己之前哪些地方做的不夠好,需要重新調整,甚至重新規劃,因為留給我們的時間已經不多了,當然如果你還是職場新手,剛進入工作,那麼提早的職場規劃會對你更有益處。
職場厚度會決定我們未來發展的高度,那麼首先我們要學會積累我們的職業厚度。我們或許已經在一個方向上深入積累,但這種積累屬於重複勞動式的,並沒有得到昇華,致使職業發展原地踏步。
從30歲到35歲,我們應該學習大自然中的微小生命,多積累一些職場厚度,以便讓我們下半生的職業生涯不會在“假如一切能夠重來”的悔恨和遺憾中度過。
(一)明確我們的啟明星
積累職場厚度的第一步就是需要確定一個“啟明星”,明確我們的職場目標,可以是一天的目標、一年的目標、三年的目標、甚至是五年的目標、十年的目標,都是有必要的。
只有有了足夠清晰的目標,才可以讓我們的職業成長圍繞著一個點去積累經驗,而這種日積月累的經驗積累,也就是我們日後升職加薪的籌碼。
關於如何確定目標,以及確定什麼樣的目標,什麼樣的目標才是適合自己的,增加自己的執行力,這些都是我們在確定目標時候需要考慮(後續解答)。
(二)核心力
積累職場厚度的第二步就是找到我們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第一步有了方向,第二步有了重點,這樣我們哪怕走得再慢,也可以比那些走彎路的人走得快。
因為我們明確我們的目標,我們一直在朝著我們的目標前進,那麼我們就是在走直線,走捷徑,不走彎路。
現實生活中或許有人5年換了6家公司。按照通常的理解,大家往往會認為這個人的職業發展很糟糕,其實不是。那麼為什麼頻繁跳槽的一個人,會有這樣的職業發展水平呢?有些人會覺得他很幸運,運氣比別人好而已。其實不是,觀察他的成長經歷,我們發現,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每一次跳槽,他都沒有偏離既定的方向。
(三)專業度
一份工作,往往堅持不了幾個月,覺得看不到希望,工資無法提升,往往就選擇跳槽。但實際上,跳槽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專業能力的積累,源自於在一個方向上的長期堅持。
既便是那些看起來令人很羨慕的成功者們,也少不了日積月累的修煉與成長。調查顯示只有我們在一個方向上堅持至少5年以上,才有可能得到回報,而且這種回報會對我們以後的職業發展產生一個相對長期的影響。
專業度同樣需要積累,可是專業度不僅僅是指我們在學校學習的專業課程成績的好壞,更是指我們的學習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無論是理論還是實踐。
因為專業度會直接影響我們能力匹配,知識結構,因為在職場中,招聘單位會十分關注一個人的年齡與能力匹配度以及應聘者的知識結構與高度。
我們都熟知10000小時定律,持續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度是十分有必要的,因為良好的專業度,是很多優秀人士身上必備的成功素質。
(四)品牌力
樹立自己的品牌形象,會為我們以後的職業發展增加更多有價值的籌碼。
什麼是我們自己的品牌?怎樣打造自己的獨特品牌?我記得我以前一個領導跟我說過,自己的品牌就是職場中只要提到這個的姓名,那麼大家對你有一個統一、高度的評價:專業,值得信賴。
如何構建我們自己的個人品牌。30歲以後,頻繁跳槽,最大的不利,就是我們的專業知識成長,永遠只是停留在一個相對低的層次上,而這又會影響你職位的晉升與薪水的增長。
提升我們的品牌形象,有許多方面,重點集中在你的知識結構上與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知識結構要脫離具體的操作層面的問題,把你看待問題的眼光放得更高一些,更遠一些,成為一個具有“遠見卓識”而不是“鼠目寸光”的人。
行業影響力就是樹立自己在行業內的影響力。每一個行業的優秀人才,都有自己聚集的圈子。首先在小圈子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然後向外擴張。
你要想成為優秀的職場人士,也必須像那些最優秀的人看齊,樹立在這個行業內的影響力,用你的思想去影響別人。
(五)協調性
把自己培養成一個優秀的管理者,除了那些對於技術十分熱衷的人,如果我們要想在職場上獲得更多的空間,職位上的晉升必不可少。
我們25歲的時候,可以做一名基礎員工;30歲的時候,也可以做一名基礎員工;但我們到了35歲以上的時候,你如果還只想著做一名基礎員工,那就不太現實了。
走上了管理者崗位,是我們職業成長的關鍵一步。以後的發展空間,都與此次的晉升密不可分。但這個位子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坐穩。
除了協調好自己的強大的內心,對於外界家庭與工作的協調,與同事客戶的人際關係協調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與你的上司的關係,以及與你的同事的關係,如果你與上司的關係不好,基本上也就意味著你在這個公司的職業生涯就此終結。
身在職場,無非要做兩件事:一是做事,二是做人。
-
5 # 職業瓶頸導師趙默
可能失業,工作受挫,我覺得“調整工作方向”。
你當下的困惑不僅僅是失業本身,是長期處於舒適區,我猜測不僅僅是年齡本身的問題,我覺得可能是以下幾個方面:
1.行業本身不景氣:機械行業,所行業本身不景氣,行業不景氣對工作的需求也會下滑,一般來說會採取一個崗位可以同時包囊幾個崗位的工作,那麼對於你的崗位很有可能不存在。
2.崗位本身漸漸淘汰:還有一個可能性,是你35歲以前的崗位漸漸被替代,可能是長期低價值但是重複的工作,基本很易被新鮮的個體所取代,同時可以付較低的薪水。
3.需求的層級較高:還有一個是你的需求層次較高,機械行業本身下滑,和當下嚴峻的形勢不太匹配。
但是現在我想說下,你該如何避免失業,我想提點我的看法。
1.尋求周邊行業:當下的行業不景氣,可以尋求周邊行業,不去固定一個行業,多去尋求附帶的行業,大打個比方,新能源等行業。
2.重新盤點優勢:崗位本身不景氣,去尋求你其他的優勢,不一定是過往的崗位,也可能是你沒察覺的新優勢,去重新盤點。
3.降低個體需求降低個體需求,雖年齡較高,但是相應的降低需求。
總之,35歲並不是劣勢,重新盤點,你也可以擁有新的事業。
作者簡介:趙默,前500強公司十年HRD,資深職業瓶頸導師,BCC職業規劃教練,企業瓶頸賦能教練,NLP執行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用文字和聲音的力量幫助職場人士突破自我設限,找回自我,尋找職業新可能。
提主的一個朋友,35歲,男人,普通本科畢業,機械製造業工作十多年,一直處於職場底層,面臨失業風險,應該如何規劃未來的人生?能否出來創業?
回覆列表
經常聽一些人說,我沒有方向,不知道怎麼選擇。
出身沒得選,家庭沒得選,但是走的路都是要自己選的。
有個女孩曾經問我:我學歷低,沒有大學文憑,不知道找什麼樣的工作?
我給她說:如果走不了考學歷吃飯的路,我們還可以走靠手藝吃飯的路。
只要有一技之長,起碼養活自己和家人是沒有問題的,你得先看清現實。
今後的社會,只會分為三種類型的人:
第一種人,資源者。比如工薪階層,依靠出賣自己的資源生存,比如農民靠體力、工人靠技能,醫生靠醫術、作家靠寫作,還有老師和律師等等。
第二種人,配置者。也被成為中產階級。他們依靠配置資源掙錢,包括資源的投入-整合-運營-產出,以企業家為主,創業者也屬於此類。所以能理解為什麼那麼多的年輕人前赴後繼的想去創業,因為希望成為一個可以支配更多資源的人啊。
第三種人,資本家。食物鏈的最高環節。他們離資源最遠,但是所有資源卻統統歸他們掌控,躲在幕後玩操作遊戲。比如孫正義投資馬雲,阿里巴巴上市使他大獲成功。
王健林隨口而出“一個億的小目標”,因為他屬於頂層—資本家。
一個社會的資源名義上都是資源者的,實際上都是資本家的。
看一個人能量多大,關鍵是他能配置多少資源。
一個人要獲得財富不外乎三條渠道:出售資源、配置資源、掌握資本。
看清自己的現狀,選擇自己最能把握的賺錢方式,沿著階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
我們大多數還是普通人。
要麼透過讀書獲得更高、更稀罕的的技能價值;
要麼透過愛思考、會做人、大量實踐提高自己實踐能力。
為什麼很多普通人想去創業?
就是因為他們想從第一類人努力攀爬到第二類人。
一旦從“資源者”升級到“配置者”,就意味著不用再出賣自己的技能,而是開始經營自己的思想和智慧,人身和經濟都能實現自由。
第3種人賺的錢比第2種人多,第2種人賺的錢比第1種人多。因此,第1種人在努力進化到第2種人,而第2種人在拼命進化到第3種人。
第2種人(中產)更加焦慮,他們戰戰兢兢,擔心一不小心,就會失去看起來原本體面的生活。
但是要創業,你得有心理準備:
憑什麼能力?技能、專長
有什麼資源?人脈、資訊
有多少金錢資本?錢
需要顧慮的問題有哪些?家庭、孩子、父母
需要承擔最壞的後果?如果失敗了怎麼辦
先問清楚自己這幾個問題,如果都是NO,勸你儘快學好一門技能。
即便這個平臺做不下去了,也能爭取儘早的到一個新的平臺,憑自己的“資源”生活.
先做好第1類人(資源者),再考慮做第2類人(創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