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聚焦三農瞭解事實

    都說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其實黃連價格並不便宜。現在的收購價格一般穩定在110元/公斤,如果大家沒有銷路的話,我可以幫大家問一問。單支蓮的價格在120元/公斤,目前來說行情還算比較穩定,走貨並不是特別好,價格好的時候有可能更貴。

    有關於黃連的種植

    播種量:一般是在十月中旬的時候開始播種育苗,每畝可以使用5斤左右。種的時候要將種子和細土混合以後均勻的撒播,然後再覆蓋上一層經過附屬以後的有機肥,在某些地區你還要使用草來保溼。等到雪化了以後還要將它揭開讓他出苗,後期還需要間苗除草培土追肥等,需要做的事情非常多,管理比較麻煩。

    土壤很重要:選對土壤也是成功的一半,黃連尤其是喜歡在腐殖質層深厚,土壤比較肥沃的疏鬆土地上種植。下層最好為保水能力比較強的壤土,這些經常被有經驗的種植戶稱之為上泡下實,這樣的土壤種植出來的黃連效果特別好。而且我們不能經常使用一個土地經常連作。

    黃連採收:黃連的週期特別長,一般我們中後五年才可以收穫,種植四年收穫的收貨量比較小,有一些人一直種到六年才收穫,提前收貨對產量影響特別大。一般我們種植六年就可以了,時間長的話,它的生長就比較差,容易腐爛根莖。一般是在十月份中旬的時候開始收貨,將它們全都挖出來,運回去以後加工。

    此外還需要預防各種疾病,為了避免地下病蟲害的發生,我們有時還需要點穴一些生石灰,在發病的初期可以使用退菌特等,黃連的根腐病也比較嚴重,發病的時候一直威脅到整個植株,慢慢的有可能就會死去。

  • 2 # 老胡說三農

    一、生物學特性

    黃連喜廕庇,在弱光和散射光的環境中生長良好,喜高海拔、高寒冷涼氣候,在海拔1200~1800米的地區生長較好,對土壤要求較嚴,土壤pH值5.5~7、土層深厚、肥沃疏鬆、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壤土或砂壤土為好。

    二、繁殖與栽培

    1.繁殖方法:可用種子育苗移栽或無性繁殖。用種子育苗前應先對種子進行處理,因黃連種子是低溫型,有胚後熟階段,所以,收穫種子後應立即用溼潤細沙和種子按2:1比例混勻,進行層積處理,或置於山洞中低溫處理。

    播種在10~11月進行,每公頃播種量60~75千克,將種子與20倍過篩細土拌勻撒於畦面上,播後覆蓋0.7釐米的細碎牛糞土,以不見種子為度,再用木板輕輕壓實,蓋上一層茅草,第二年春季化雪後,除去覆草,3~4月長出2片真葉時,按株距1釐米進行間苗,間苗後每公頃追施稀薄糞水15000千克或硫酸銨75千克兌水15000千克,6~7月在根周圍撒一層1釐米厚的細腐殖土,8~9月每公頃再追施油餅粉750千克和幹牛糞2250千克,第三年春季化雪後,再追施一次稀薄糞水或硫酸銨液肥,三年生種苗即可移栽。

    無性繁殖可在7~8月間採摘3~4年生萌發的分枝,或收穫黃連時留取連根莖苗進行繁殖,一般採取穴栽,株行距為15釐米x15釐米,穴深6釐米,栽後覆蓋肥土或細腐殖土於根部。

    2.栽培方法:移栽前要選地、整地,選擇早晚都有斜射光、坡度20度以內、土層深厚、排水良好、高含腐殖質的地塊作為栽種地,選地後隨即選擇晴天翻地整地,耙平,作成1.7米寬、15~20釐米深的龜背形高畦, 四周開好排水溝,然後開始支架搭棚,棚高1.7米左右,坡度60度左右,然後將燻土平鋪於唯上,厚約20釐米,最後在棚的四周編起籬笆,通常在春季化雪後、以及6月或9~10月進行,移栽宜在陰天成雨後進行,移裁前應將移栽苗的鬚根剪去一部分,並用水洗淨,稍晾後按株行距10釐米x10釐米移栽,然後覆土壓實。移栽後注意及時補苗,頭兩年每年除草3~5次,以後每年兩次即可,最後一年可不除草,除草時注意勿傷根。

    移栽後2~3天,可追施一次稀薄的豬糞水,當年9~10月和以後每年3~4月和9 ~10月各追肥1次,春季每公頃追施糞水15000千克或硫酸銨75千克拌細土撒施,秋季以廄肥和火土灰、油餅、鈣鎂磷肥拌勻腐熟後撒施於畦面,每公頃30000千克。第2、3、4年施肥後,應配合培土,用細腐殖土均勻撒於畦面,厚約1~3釐米;若抽出花薹,應隨時除去。另外,應加強蔭棚管理,移栽當年,控制80% ~ 85%的廕庇度,第二年逐步調整至60% ~ 70%,第四年應減小到40%~50%,第五年應拆除棚上覆蓋物,以增強光照,抑制地上部分生長,促使養分向地下轉移。

    3.病蟲害防治:黃連常見的病蟲害有白粉病、炭疽病、白絹病等。

    (1)白粉病:為害葉片。主要症狀是初期葉面出現灰白色斑點,並有粉狀物,以後逐漸變為水漬狀褐色斑點。發現病株後用0.3波美度石硫合劑噴灑,每週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適當增加光照,及時排除積水,發現病株立即拔除銷燬,並用石灰水灌穴。

    (2)炭疽病:為害葉片。主要症狀是初期葉面出現油漬狀小點,逐漸形成中間灰白色,邊緣紫褐色的病斑,後期病班中間出現穿孔,葉柄上也出現紫褐色病斑。發病初期可用1:1:100波爾多液噴霧防治,每週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發現病株,立即除去,並用石灰水灌穴。

    (3)白絹病:為害根莖、葉片。主要症狀是葉面出現紫褐色或橙黃色,逐步擴充套件至全葉,枯葉上有白色絹絲狀菌絲和小菌核,初為乳白色,後變為淡褐色、紫褐色,根、根莖腐爛。發現病株立即拔除,並用石灰水灌穴,發病後用50%退菌特500倍液噴霧,一週噴灑1次,連續噴灑2~3次。

    以上就是黃連的高產栽培技術。運用此技術栽培黃連,每公頃幹品產量可以達到3000公斤左右。

    綜上所述,黃連的價格比較穩定,值得種植。不過,黃連的種植與其它藥材的種植相比較為麻煩。你可以依據自己的技術水平做出“種”與“不種”的選擇。

  • 3 # 愛上你了美食

    黃連收購價已漲到50元一斤!黃連怎麼種才高產?

    黃連要在林下栽、果藥間作模式,改善了林連矛盾和生態環境,不但節約成本,還創造了黃連產量的新高。

    利川“黃連大王”:種植百畝,年入百萬,他就是這樣種植的

    黃連繫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適宜在海拔1200~1800米的高寒地區種植,生長緩慢,一般5—7年才能長成能賣的中藥材。廟壩村種植黃連歷史悠久,這裡由於海拔在1400多米,森林植被和氣候條件適宜黃連種植,目前該村有優質黃連2000多畝。

    廟壩村一社村民田應權種植了50多畝黃連,是當地的中藥材大戶,還註冊了後巖藥材種植場。他帶著筆者來到他家的閣樓,只見用編織袋裝好的黃連堆起來有一人多高。為了防潮,黃連外面還堆放了木炭、生石灰等,而且要在避光的條件下儲存。

    田應權說,他家存放的黃連有2.5噸。“種黃連是個力氣活,打樁搭架、管理除草等需要大量投入勞力,村民一家的收益就看黃連的銷售了。”田應權說。廟壩村基本都是林地,村民除了種植黃連和養殖中蜂,沒有其他經濟收入,如果黃連賣不出去,村民收入會受到很大影響。

    程坤祥說,近年來本地黃連價格低迷,從以前的100多元一斤降到了前兩年不到40元一斤。去年黃連價格又起來了,賣到了75元,但今年又開始下滑,這段時間收購價還不到60元,並且收購的客商也不多。

  • 4 # 刺楸

    每斤達50元,這樣的黃連收購價看似比糧食貴,能讓農民甜了心窩,可箇中辛苦卻比黃連還苦數倍。

    二、黃連的種植

    黃連根狀莖就是大家熟知的「啞巴吃黃連」所提到的藥材黃連。在人工種植時,可根據野生黃連的生境選擇適宜的地塊。黃連喜陰、溼潤,因此宜挑選土壤富含腐殖質、疏鬆肥沃的廕庇疏林中。

    1、育苗。黃連種子一般在每年五六月採收,選擇飽滿的種子在播種冬小麥的小春時期撒種,並搭建遮陰避涼的矮棚,種子在次年春天發芽,之後需精心管理秧苗,注意施氮肥以促進秧苗生長,待畢竟要兩年後才移栽。在氣溫較低的秋冬季,應該採取合適的保溫措施以利於秧苗越冬。2、擇機移栽。在播種後第三年即可擇機移栽,黃連秧苗已有四到六片葉子時即達到移栽時機,為保證成活率,可選擇發芽前或新葉長成後的兩個階段。

    3、田間管理。田間管理最重要,移栽後要注意除草、施肥和病蟲害防治。為達到遮陰避涼的作用,可間種一些糧食作物或苗木。

  • 5 # 皮球寶貝喲

    黃連別名王連、宣連、川連、雞爪連等,為毛茛科、黃連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主要栽培種有黃連(味連)和三角黃連(雅連),以根狀莖入藥。有清熱燥溼、瀉火解毒作用,涼血明目,除溼熱止瀉痢,治心火肝熱、頭暈、目赤、煩燥、熱毒。主產於四川、湖北、陝西、雲南、湖南、貴州、福建、江西、安徽、廣西等省區有野生或有少量栽培。 黃連喜冷涼、溼潤、廕庇,忌高溫、乾旱。一般分佈在1200-1800m的高山區,需要溫度低、空氣溼度大的自然環境。不能經受強烈的Sunny,喜弱光,因此需要遮蔭。根淺,分佈於5-10cm的土層,適宜表土疏鬆肥沃,有豐富的腐殖質,土層深厚的土壤,pH5.5-6.5,為微酸性。生海拔1500-2300米間的高山寒溼的林蔭下,野生或有時栽培。 黃連生長期較長,黃連從播種到收穫的整個生長髮育週期為7年。栽後3-4年根莖生長較快,第五年生長減慢,6-7年後生長減慢,增長年限易致根莖易腐爛。 黃連春秋兩季為生長高峰期,夏季生長緩慢,冬季休眠。第1次在4-6月,以老葉凋謝新葉盛發、葉面積迅速增大為主,第2次在9-10月,以春發葉增厚,葉芽、混合芽形成為主,根莖隨著新老葉的交替生長不斷形成和加粗生長。花莖於1月下旬抽出,2-3月上旬開花,4-5月上旬蓇葖果發育成熟,5月中旬-6月上旬種子成熟。 栽培技術 育苗技術

    1.選地:宜選擇在避風的陰山或日曬時間短的半陽山,土壤肥沃、腐殖質層深厚、排水良好的山腰、山腳和槽地的輪作地作苗圃地。坡度不宜過大,一般在20°以內。

    2.整地:在每年11月份進行整地。先清除地上的雜物,挖出樹根和草根。將枯枝草根等雜物堆整合堆,用火燒燻,只要土壤受燻發黑,土壤表面凝聚了水汽即可。然後粗挖翻土,再進行細耕,將土塊打碎以備開廂作畦。

    3.搭棚蔽蔭:廕庇度要求達到80%左右。現多采用水泥樁搭棚蔽蔭。

    4.水泥樁搭棚:材料:預製水泥(石)樁:長5000px、厚(175px×175px)的水泥(石)樁約144個。木樁:長5000px,粗(直徑)8-250px的約30個;長2500px,粗(直徑)5-150px的約80個。鐵絲:10號鐵絲約35Kg,12號鐵絲約45Kg。蓋材:樹枝,最好是柳杉樹枝、竹子2500Kg左右,枝條長度最好在7500px以上。方法:先埋樁,後拉鐵絲,然後自下而上將遮蓋物蓋上。

    5.遮陽網遮蔭:用竹條或冷拉絲(鐵絲)在已撒播黃連種子地的廂上插成拱形,上覆蓋85%的塑膠遮蔭網,四周用石塊或土塊將網緣壓緊。

    6.插枝遮蔭:在已撒播黃連種子的苗圃地廂邊四周,採集1-1.5m長的柳杉枝分別插於各廂的廂溝邊,插枝的密度以整個育苗地廂面均勻蔽蔭度達80%左右為止。 另外,育苗棚的種苗扯秧苗移植時,可按250px×250px的距離留苗,個別過稀的地方補苗,留下的苗再繼續培育,任其繼續自然生長,不需移栽,常規管理,待五、六年後,即可挖取黃連。這種方法稱為“蓄坐蔸”,可以節省移栽和搭棚用工用材。

    7.作廂:土地整平後,根據地勢,按廂寬3000px,溝寬375px,深10-300px開溝作廂,以不超過10m為宜。廂做好後施基肥,每畝施腐熟的廄肥400-500Kg,或100Kg磷肥,均勻鋪於廂面,與表土拌勻。再蓋上75px左右厚的燻土即可播種。

    8.播種:每年十月至十一月份或翌年2月初播種。播種時,將種子與20-30倍細腐殖質土或幹牛糞粉拌勻撒於廂面。撒後用木板將廂面稍稍壓實,使種子與土壤相接觸,然後再覆蓋一層稀疏的松針,待次年春季黃連秧苗全部出土後清除覆蓋物。每畝用種量2.5Kg左右。 苗期管理 育苗需2年時間,苗期的管理十分重要。

    1.勤除草:由於黃連苗床土壤肥沃,雜草容易孳生,所以,必須勤除草,做到除早、除小、除淨。除草時操作必須小心細緻,拔草時,應一手按住連苗根,一手將草拔起。除草時結合間苗,約25px處進行間苗。

    2.追肥:在五月份,幼苗長出1-2片真葉時,每畝施氮素化肥8Kg左右。第二次追肥,在七月份,追施氮素化肥12Kg,加施過篩的腐殖土150Kg撒於廂面。十月至十一月份,每畝以幹廄肥粉150Kg或500kg撒於苗床,以備越冬。到第三年春季,再施氮素化肥10Kg一次,使幼苗生長更快。這時的秧苗稱為“當年秧子”,就可選取合格苗移栽了。每次扯秧後,必須進行追肥管理(追肥量8-12Kg氮肥),這樣可以多次選合格苗移栽。 黃連種苗應選擇2-3年生,具有6片以上真葉,株高150px以上的健壯苗作為移栽苗。黃連移栽苗一般分為以下兩種:

    3.當年秧子:為二年生秧苗,即播後第三年生長的苗,一般有4-6片真葉,株高150px左右,移栽後成活率高,生長迅速,發蔸快,是移栽最適宜的苗齡,為生產上大量移栽的秧子。

    4.原蜂秧子:為三年生秧苗,葉片較當年秧子多,苗也大,其根莖已發育成蜂子似的形狀而得名。這種苗子健壯,移栽後成活率高。 移植栽培

    1.選地一般應選擇在海拔1200-1700m的早晚陽山,坡度在10-30度之間,植被以生長油竹雜木地,大氣、水質、土壤符合中藥材GAP標準規定的肥沃,腐殖質含量高,上層疏鬆,下層較緊密(上泡下實)的紫紅泥、森林黃棕壤、腐殖質黃棕壤等土壤的輪作地。 根據前茬作物,可分為:荒山土,撂荒土,輪作土等。

    2.整地 荒山土、撂荒土整地方法類同育種的整地方法。多在11月整地,經過凍壟以減少病蟲害發生。如果所選地是輪作土,廂整好後,可畝撒生石灰粉500Kg消毒滅菌。並採用復土(客土)栽連技術。

    3.起廂 根據地勢,開溝做廂(參見育苗方法),特別要做好排水溝,以免積水造成黃連根莖腐爛和病蟲害發生。

    4.蔽蔭 蔽蔭方法較多,有簡易棚,架子棚,矮棚,林間栽連等。現主要採用的有:水泥樁搭棚,人工造林栽連,立體種植等。 人工造林栽連:是一種生態栽連方法。選坡度在20度以內的熟地或輪作撩荒地,用柳杉樹與白馬桑、紅馬桑或者“三木藥材”等混合,按株行距3000px栽植,樹冠封林後即開溝作廂栽黃連,栽兩三季黃連後,樹已封林,再根據蔽蔭度,進行剪枝,保證蔽蔭度在80%左右。

    立體種植:首先用水泥樁搭棚,再隔3000px距離種植獼猴桃、金銀花或絞股藍等藥材相結合,既可達到蔽蔭的目的,又可以提高經濟效益,保護生態。

    5.施基肥 基肥一般以腐熟廄肥為主,每畝約施2500Kg左右,同時施過磷酸鈣150Kg。把腐熟廄肥搗碎與磷肥混合,均勻鋪於廂面,然後用鋤頭淺挖,把廄肥與表土拌勻。若廄肥不足也可拌施漚肥、堆肥和其它土雜肥料。施基肥後,再蓋3-125px的燻土稱“面泥”。“面泥”中最好拌施適量腐熟的人糞尿或碳酸氫銨50Kg,然後均勻攤平在廂面上。 秧苗移植

    種子育苗:應選擇6片以上的健壯的黃連秧苗。 剪口秧子:為無性繁殖材料。在採收黃連時,將帶芽的根莖剪下,根莖長25px左右,帶有鬚根。這種秧子縮短栽培年根,約3-4年即可收穫。 移栽時間

    黃連可移栽的時期較長,一年四季均可移栽,尤以3-5月移栽為佳,稱為“春排”。在8-9月移栽稱“秋排”。剪口秧子在採收後及時栽培,一般在11月進行栽培。

    栽植密度 種植規格一般為250px的方窩,即連農習慣稱“一跨三窩”,為正四方形,每畝6萬株左右。若土壤特別肥沃的地方也可採用300px×300px的株行距,個別棚土特別瘦瘠,可採用株行距10×250px的方窩。

    秧苗準備 移栽宜在陰天或雨後晴天進行,先剪去黃連秧苗部分鬚根,留37.5px長,再用水洗後,進行栽植。如起挖的苗,當天未栽完,應攤放陰溼處。次日再栽時應再次洗根。修剪鬚根後,既刺激鬚根生長,洗根後可增加成活率。 所栽的“春排”苗中,在2-3月所栽的秧苗,月雪化後,黃連新葉末長出前,栽後成活率高,移栽後不久即發新葉,長新根,生長良好,入伏後,死苗少,是比較好的栽連時間,稱為“栽老葉子”。第二個時期是在5-6月,此時新葉已經長成,秧苗較大,栽後成活率高,生長亦好,群眾稱為“裁登苗”。 栽植深度:依苗大小及移栽期而定。小苗栽淺些,大苗栽深些。“春排”稍淺有利發葉,“秋排”栽深有利防凍。天旱時可栽深些,一般以土表剛好壅過根莖處為度,過深過淺皆不適宜。在栽秧苗時,應注意不能將苗子根部或葉柄彎曲栽下(即所謂栽“彎腳秧”),也不要栽雙株秧子。 栽培方法:在栽秧苗前,將廂面用齒耙梳一遍,將草根石塊仔細梳去。以左手握秧苗的柄葉,右手取苗1株,並用右手食指壓住幼苗根莖向土中插下旋轉半周後,取出手指將連苗留在孔穴中,然後把秧苗扶正,將手指留下的孔穴覆土填蓋即行。 田間管理

    1.攔邊:在移栽後的黃連幼苗,最怕強光照射,極易被曬死。為保證黃連棚內有足夠的蔽蔭度,保持一定的溼度,防止動物進入踐踏黃連,在黃連栽秧苗後,立即用竹子、樹枝插於棚周,或者用編好的籬笆欄在四周,以利廕庇。

    2.除草鬆土:在移栽後的第一、二年內,每年至少除草4-5次,要求基本上保持廂面上無雜草。林間栽黃連在第二年內結合除草進行一次樹旁斷根。第三、四年後,連苗已逐漸長大,草也較少,每年只需在春季、夏季採種後及秋季各除草一次。林間栽黃連在第三年內結合除草再進行一次樹旁斷根。第五年以後,一般不必除草。“松一次土,長一批葉”。在拔草的同時,必須結合撬松表土,以利新葉再生,但應注意不能把連苗撬松,避免造成黃連苗的死亡。

    3.補苗:黃連苗著根淺,易受強光直曬,雨水沖刷,冷凍等因素,導致黃連死亡。補苗最好能做到隨時發現缺苗隨時補上,但實踐中一般分兩次補苗。第一次補苗:在移栽當年的秋季。因幼苗栽後經不住夏季的炎熱和乾旱,必然會曬死部分秧苗,因此在入秋以後,必須及時進行查苗補苗一次。第二次補苗:於移栽後的第二年春季補第二次苗。栽後經過第一個冬季、幼苗抗凍力弱,或栽植期晚,連苗紮根不深、不穩,會將一部分連秧的根部凍掀出土面,凍死一部分幼苗,故應於第二年春季進行第二次查苗補苗。並結合將一些凍掀出土面尚未凍死的黃連秧苗的根重新按入土中,稱“按蔸補苗”。

    4.追肥培土:黃連是喜肥作物,開始一、二年生長較慢,直到第三、四年才進入旺長期。根據這一特點,故除在移栽前施足基肥外,每年都需要大量追肥,更應追肥重於基肥,才能提高黃連產量和質量。 黃連根莖具有向上生長而又不長出土面的特性,必須逐年培土(習慣稱“上泥”),以促進根莖生長(伸長)。“面泥”可以是腐殖土或者是生土。撒“面泥”時必須撒均勻,不能厚薄不一,也不能一次上的過多,以免引起根莖節間突然迅速伸長,形成細長的“過橋”,反而降低黃連的產量和質量。 第一年,在栽後7天以內,即應施肥一次,連農稱“刀口肥”。每畝以腐熟細碎的廄肥1000kg或燻土1000kg拌腐熟的人畜糞尿均勻撒於廂面。移栽約一個月左右,當秧苗髮根後,每畝可用尿素7kg或者15kg碳酸氫銨拌細土在晴天無露水時撒施,撒肥後即用竹子或細樹枝在廂面上輕掃一次,將肥料顆粒掃落土裡,以免肥料燒葉。 若是春排栽的秧苗,於八、九月份還可施尿素10kg或碳酸氫銨30kg。秋末冬初(十至十一月)施肥一次,連農稱“越冬肥”。用搗碎的廄肥每畝1000kg拌過磷酸鈣100kg,或碳酸氫銨20kg拌燻土1500kg均勻撒於廂面,連農稱上“花花泥”。 第二年三月份施春肥一次,每畝用廄肥1500kg,也可單用尿素10kg或碳酸氫銨20Kg拌細土撒施。五、六月份每畝施用搗碎腐熟的廄肥1500kg,或燻土2000kg。十至十一月份又施冬肥一次。每畝可用廄肥2000kg,拌100kg過磷酸鈣及石灰150kg撒施廂面,或單施過磷酸鈣150kg後培土25px左右厚。 第三、四年黃連進入旺長的年齡時期,需肥量較多,因此,五、六月份追肥很重要,可用腐熟廄肥每畝3000kg,拌石灰300kg施用。冬肥每畝用腐熟廄肥3000kg,或燻土4000kg,拌過磷酸鈣150kg。撒施後馬上培土約75px左右厚。撒施要均勻,不要厚薄不均。 第五年:若不收穫,追肥、培土的方法同第四年。若為收穫的當年,則只施春肥,不需施秋肥。

    5.補棚與亮棚 黃連栽後的1-4年中,應特別注意棚架棚蓋,不能任其倒塌掉落,發現垮棚時亦應修補、調整。對邊棚也應經常進行檢查修補,保證廕庇適度。到第四年秋後,即收穫的上年,必須拆去棚上蓋材,使收穫前的黃連得到充分光照,以抑制黃連地上部分生長,使根莖充實和品質提高。 林間栽連:在移栽第三年後,砍掉部分上層樹枝,增加透光度,以後逐年增加樹枝的修剪量,使光照逐漸加強,但應防止砍死或砍掉樹木。 種子採收與貯藏

    1. 種子採收 黃連種子在立夏前後成熟。此時,選擇芽苞數多,外側芽發達,分枝多,總葉片多,葉片扁平大小適中,葉色正常無病蟲害的黃連實生苗六、七年的植株作為採種植株。當果實開始起細裂時採收繁育種子。在晴天,將果枝摘下堆放在室內陰涼處的竹蓆墊上(不能放在水泥地板上)2-3天,待果實全部裂開時抖出種子,用篩子將種子篩出。

    2.種子貯藏 種子貯藏的方法通常採用搭棚層積法。即選坡度10度以下排水良好的陰山坡地,搭棚遮蔭,廕庇度在80%以上,用樹枝蓋棚,使棚內能接受自然雨水。在棚周圍開排水溝,使其上坡水不流入棚內。棚內開溝作低廂,廂寬1m,廂長3-4m,廂距750px左右,廂間開溝。將廂中土壤挖去250px深,四周留10-375px厚的壁,成一長方形窖,中間溝窖底壓平,鋪墊少量沙。將收穫的種子用清水選種,去掉皮殼、渣滓和癟子,待水瀝乾後攤在窖底,厚75px左右,上蓋純沙或排水透氣性良好的腐殖質土250px左右。 種子貯藏後要經常檢查,特別是在頭兩個月(5-6月),需每隔3-5天檢查一次,發現黴變應立即將種子淘洗後與沙混合再貯藏。在貯藏3-4月後(九月份左右),氣溫逐漸降低,可一個月檢查一次。 病蟲害防治 黃連病蟲害的防治堅持貫徹保護環境,維持生態平衡的環保方針及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採用農業防治、生物防治相結合,做好病蟲害的預測預報和藥效實驗,提高防治效果,禁止使用國家禁用農藥,將病蟲害對黃連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 病害防治

    1.白絹病(Sclerotium rolfsii Sace) 症狀黃連發病初期,地上部分無明顯病症狀,後期隨著溫度的增高,根莖內的菌絲穿出土層,向土表伸展,菌絲密佈於根莖及四周的土表,最後在根莖和近土表上形成先為乳白色、淡黃色最後為茶褐色油菜籽大小的菌核。由於菌絲破壞了黃連的根莖的皮層及輸導組織,被害株頂稍凋萎、下垂,最後整株枯死。 病源黃連白絹病一般以成熟菌核及菌絲體在土壤、被害雜草或病株殘體上越冬,成為第二年發病的主要初侵染源。據報道有的菌核在土中還能存活5、6年以上。病菌可透過帶菌種苗及帶菌廝肥、水流傳播,以聚合和菌絲體蔓延進行再次侵染。 發病與環境關係復土栽連白絹病的發生最重,熟土和二荒地栽連白絹病的發生相對較輕,林間(老山)栽連白絹病的發生與周圍植被構成有關,十字花科、茄科等植物較多的林間栽連,白絹病的發生較重。地勢低窪,雨後積水的黃連地比地勢高、排水較好的黃連地發病重。海拔低的相對海拔高的,發病期較長,表現病重。廕庇度70%與廕庇度50%比較。廕庇度大的,易發病。沙質土、酸性土或土壤溼度過高,有利於發病。黃連地下雨之後的沖積土,土壤持水量高,構成有利於本病發生的土壤因素。 防治時間7-8月 最佳防治期土表有白色菌絲時。 農業防治:採收黃連後的土地可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實行熟土輪作栽培的,可用生石灰粉500Kg翻入土中進行土壤消毒。棚塊發病初期,可採用50%的石灰水澆灌。發現病株,及時帶土移出黃連棚外深埋或者焚燒掉,並在病害周圍撒生石灰粉進行消毒。 生物防治:麥麩皮10kg,加水3kg,放在蒸籠裡蒸1小時,待麥麩涼後,拌入哈茨木黴菌種250克,均勻即可使用,施在植株周圍,使土壤中的木黴大量生長和繁殖,可大大抑制白絹病的發生和蔓延。 化學防治:可用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800倍液淋灌。

    2.白粉病 症狀黃連白粉病主要危害黃連葉子。發病時如遇乾旱,在黃連葉背面呈現紅黃不規則病班,其上撒播小黑點,漸次擴大成大病斑,直徑大小為2—25mm,葉的正面呈現黃褐色不規則的病斑,有時誤認為日灼病,嚴重者迅速引起葉片枯死。如遇潮溼,葉的正面有一層白色粉狀物,葉背仍為一種紅黃不規則病斑。以後變成水漬狀暗褐斑點,嚴重時葉子凋落枯死。輕者次年可生新葉,重者死亡缺株。病源越冬後的黃連葉片殘體上的白粉病子囊孢子是主要的侵染源。發病與環境關係復土栽連白粉病的發生最重,熟土和二荒地栽連白粉病的發生相對較輕,林間(老山)栽連白粉病的發生與周圍植被構成有關,殼鬥科植物較多的林間栽連白粉病的發生較重。溫度高、溼度大、廕庇度高的利於病菌生長。防治時間5-6月。 農業防治:在3-4月鋤第一次草時應仔細將上年留下的枯葉和一些老葉隨之除去,以減少初次侵染源。發病初期要及時將病株移出棚外燒燬,防止蔓延。同時,對廕庇度過大、積水較多的地塊應根據黃連的生長狀況調節廕庇度,拆除邊棚,及時排水,以降低溼度,減輕病害的流行和蔓延。此外,採取適宜的種植密度,密度大有利於白粉病的發生,如在施肥充足的前提下,可採用7寸3兜的種植密度;調節廕庇同時,對廕庇度過大、積水較多的地塊應根據黃連的生長狀況調節廕庇度,拆除邊棚,及時排水,以降低溼度,減輕病害的流行和蔓延。此外,採取適宜的種植密度,密度大有利於白粉病的發生,如在施肥充足的前提下,可採用7寸3兜的種植密度。 化學防治:可以噴灑20%粉鏽寧可溼性粉劑1000—500倍液,或“農抗120”200倍液防治,或用慶豐黴素80單位噴射,或25%多菌靈可溼性粉劑1000—500倍液噴霧。 可用清尿泡穀殼撒於葉面,每畝約250Kg,撒後幾天即可回青。 最佳防治期:葉片出現退綠的黃色小斑點時。

    3.根腐病 症狀發病時鬚根變黑褐色,幹腐,再幹腐脫落。初時根莖、葉柄無病變,葉面初期從葉尖、葉緣變紫紅色不規則病斑,逐漸變暗紫紅色,佈滿全葉;葉背由黃綠色變紫紅色,葉緣紫紅色。病變從外葉漸漸發展到心葉。病情繼續發展,枝葉即呈萎蔫狀,初早期尚能恢復,後期則不再恢復,乾枯至死。這種病株很容易從土中撥起。 病源附著在病殘組織和葉片上的病原菌,越冬菌態主要是菌絲體和分生孢子。主要從傷口入侵。黃連炭疽病的分生孢子主要借雨水傳播,可重複侵染髮病,而氣流只有在雨水將粘結在一起的分生孢子堆浸散開後才有相對較大的傳播作用,風雨交加是遠距離傳播的主要途徑。無雨天分生孢子粘在一起,不易被風吹散,氣流傳播作用小,所以乾旱不利於病原菌分散傳播及流行,發病則輕。 發病與環境關係生長勢弱,雜草多的黃連地易感染,溼度利於病菌的生長。防治時間4-5月。

    農業防治:熟土栽連,一般與豆科禾本科作物輪作三至五年以後才能再栽黃連。切忌連作或與易感此病的藥材或農作物輪作。移栽前結合整地,每畝施用生石灰粉500Kg消毒土壤。在黃連生長期,要注意防治地老虎、蠐螬、螻蛄等地下害蟲,以減少發病機會。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並在病穴中施生石灰粉。

    化學防治:在發病初期畝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g兌水噴霧防治。 最佳防治期:葉尖、葉緣有紫紅色不規則病斑。

    4.炭疽病 症狀發病初期,在葉脈上產生褐色略下陷的小斑,病斑擴大後呈黑褐色,中部褐色,並有不規則的輪紋,上面著生小黑點。葉柄莖部常出現深褐色水漬狀病斑,後期略向內陷,造成枯柄落葉。天氣潮溼時病部可產生粉紅色粘狀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堆。防治時間3-4月。

    農業防治:發病後立即摘除病葉,消滅發病中心,冬季清園,將枯枝病葉集中燒燬。黃連炭疽病的初侵染源為越冬後附著在病殘組織和葉片上的的病原菌,因此,在第一次鋤草時應仔細將上年留下的枯葉和老葉除去,集中深埋和燒燬,以減少初次侵染源。對廕庇度過大、積水較多的地塊應根據植株的生長狀況調節廕庇度,拆除邊棚,及時排水,以降低溼度,減輕病害的流行和蔓延。加強肥水管理,增強黃連的長勢,適當施用鉀肥,提高植株抗病力。

    化學防治:畝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g兌水噴霧。 最佳防治期:葉脈上產生褐色下陷的小斑時。

    5.黴素病(又名晚疫病) 症狀發病初期葉或葉柄上出現暗綠色不規則病斑,隨後病斑變深色,患部變軟,黃連葉片象開水燙過一樣,捲曲、扭曲,呈半透明狀,乾枯或下垂。該病主要出現在輪作地或幼苗期。防治時間4-5月。

    農業防治:蔭棚適當,土壤疏鬆,廂溝排水良好。發病後,及時剪除病葉集中燒燬。

    藥物防治:畝用75%百菌清可溼性粉劑600g兌水噴霧。最佳防治期:黃連葉或葉柄上出現暗綠色不規則病斑時。

    6.蠐螬 症狀蠐螬一般在比較肥沃的土壤中較多,咬食葉柄基部,嚴重時,成片幼苗被咬斷。主要有大黑金龜子(Holotrichia geloleri Faldermann),銅綠麗金龜(Anomala melolonthaL.)和黑絨金龜子(Maladera orientalisMotsch)三種。防治時間7-9月,成蟲期。

    農業防治:栽連前,應於冬季清除雜草,深翻土地,消滅越冬蟲卵;施用腐熟的廄肥、堆肥、施後覆土,減少產卵量;栽黃連秧子前半月,每畝用500Kg石灰撒於土面,翻入土中,殺死幼蟲。 生物防治:白僵菌(2%粉粒劑)防治蠐螬能達到化學藥劑的防治效果81%。

    物理防治: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可利用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白熾燈對成蟲進行誘殺;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可以進行人工撲捉。 化學防治:在危害期也可畝用90%敵百蟲可溼性粉劑100g(1000—500倍液)澆注。

    7. 小地老虎(Agrotis vpsilonRottemberg) 症狀常從地面咬斷幼苗,並拖入洞內繼續咬食,或咬食未出土的幼芽,造成斷苗缺株。防治時間3-4月 。

    農業防治:在三月下旬至四月上旬,清除黃連棚周圍雜草和枯枝落葉,消滅越冬幼蟲和蛹。清早日出之前,檢查黃連地,發現新被害苗附近土面有小孔,立即挖出捕殺。

    物理防治:誘殺小地老虎:利用草堆誘殺幼蟲,在一年生黃連地旁邊,堆放些新鮮雜草,每隔6米左右放一堆,幼蟲喜歡白天藏在草堆政,每天翻查草堆,殺死幼蟲;用糖醋液誘殺成蟲,糖醋液的配製是:糖6份、醋3份,白酒1份,90%敵百蟲晶體1份、水10份混合調勻裝在罐或盆中置於田間,盆離地66-2500px高,可誘殺成蟲。

    化學防治: 2.5%氯氰菊酯乳劑2000倍液;在危害盛期,畝用90%敵百蟲晶體粉100g拌切碎的新鮮嫩草撒在黃連廂面誘殺。最佳防治期:幼蟲期。 採收加工

    1. 收穫的年限和時期 以移栽後五到六年採挖,其產量和質量都達到最佳效果。黃連的最適時收穫時期為歷年的十至十一月。

    2. 收穫方法 選晴天挖連,使用兩齒鐵抓子,把黃連植株抓扯出地面,抖掉基部泥土,再用剪刀剪去葉柄、鬚根一起剪掉,只剩下根莖部分。其剪法為“一左二右,三梗子(細化)”。剪時注意切勿剪傷根莖,以免影響產量。

  • 6 # 平淡才精彩65

    黃連近幾年收購價已漲5O確實不錯,不過種植黃連有些講究的,黃連喜陰陽的土地,並且泥土松而肥沃才更適合黃連的生長環境。最適合種植在森林裡,既能吸收Sunny又能不全天在Sunny的照射下,而且森林裡的樹子能擋住大雨,大樹掉下來的葉子在地上腐爛後,就成了綠色肥,這樣種植出來的黃連產量高,又純天然,不需要任何肥料,很好管理。以前我家就是這樣種植黃連的,那個時候都賣十幾塊錢一斤,黃連也能開花結籽,那黃連籽兒很繁殖黃連苗的,把大蔸的採走了,小黃連苗又能連續生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在2010年花10萬買比特幣,一直到現在會有多少資產,會上富豪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