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愛IT

    我先擷取第一篇的內容,你參考一下。

    我們在工作和生活中,是不是都碰到過這些場景?

    和同事溝通的時候,你覺得自己把細節清楚了,但對方總是會反問你,“嘿,你想說什麼呢?”在用電話和客戶溝通時候,一個很簡單的問題,總是要描述多遍,對方還是沒有明白。給你的上司彙報工作方案,提前準備得非常充分,但領導聽著聽著皺起眉頭,不耐煩地說“講重點”跨部門的專案會議,你在賣力地講解自己的方案,對方部門的同事卻表現得毫無興趣。加班加點完成專案,結果向老闆展示工作成果時,明明做了80分,卻只說得出40分,老闆好像也沒覺得你做得多好。當別的同事在發言的時候,你聽的都費勁,覺得你自己講的會更好,但一旦發言,你也一樣。

    造成這些場景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一個有效的高效表達能力。沒有用最簡練的語言傳遞最有價值的資訊的能力。

    你有沒有思考過這個問題:如果你的時間是無限的,還需要高效表達嗎?答案是不需要,你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聊天。

    所以高效表達的隱藏前提是,職場上大家的時間是稀缺的,必須更有效率地被使用。

    所以,高效表達的核心有2點:

    一是“最簡練的語言”,二是“最有價值的資訊”。

    前者是講效率,後者是講效果。也就是說,高效表達其實是效率和效果的綜合體。

    一個無法高效表達的人,不僅是在浪費自己和對方的時間,更是在損害自身的品牌形象,離個人影響力越來越遠。

    當我們初入職場的時候,公司會培養我們“如何做事”的能力,但基本上對“如何說話,如何有效表達”方面進行訓練和培養。而這個能力恰恰是決定你職場能否繼續晉升的必要條件。

    所以,為了讓你的同事、老闆、客戶覺得你思路清晰、邏輯表達力強、非常專業,高效表達一定是我們要具備的一個底層能力。

    這個底層能力,一定是不能從自己的角度開始表達,而是要理解聽話物件的大腦接受方式,很多時候,你的話不能夠被聽懂,就是因為表達方式不符合大腦的思維習慣。

    要想鍛鍊高效表達的能力,我們要對我們自己有個清晰的認識

    A 人的資訊處理是有限的

    心理學家的實驗結果,我們人類的大腦大概是4核的,也就是最多可以同時處理四個資訊,太多資訊會讓我們的大腦覺得負荷過大。

    你也可能碰到過這樣一些人,他說的每個字你都聽得懂,然而組合在一起,你也不知道他想說什麼,聽他說話時間一長,你會頭疼,變得焦躁,“你到底想說什麼”。

    之所以這樣,原因就在於我們的大腦處理不了太多零散而複雜的資訊。

    B 大腦偏愛有規律的資訊

    這是大腦賦予人類最重要的技能,也是知識產生的源泉,正是因為有這樣的技能,人類才創造瞭如此非凡的文明成就。

    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不是在核心的多少,而是處理能力方面,他們往往能夠透過紛繁複雜的現象發現本質,也就是核心的規律。

    因此:我們的大腦一次性接收資訊的量是有限的,它更偏愛有規律的資訊。同樣的內容,透過結構化思維,有結構、有規律地整理,將大大提高你的思考效率,讓複雜的問題瞬間變得非常容易。

    尤其是對我們的產品經理和運營經理們來說,因為你是職場中協調者的角色,如果你沒有高效表達的底層能力,你就會處處碰壁,別人很難理解你的想法和思路。自然而然的行動起來就會處處受困。

    這樣你的產品,你的運營方案很可能就執行的不到位。從而讓你處處感覺到工作真是太累,我可以負責任的告訴你,我做產品總監和運營總監那會,每天幾乎都是很休閒的,我把這個歸功於我的高效表達能力。

    那麼,該怎麼訓練我們的高效表達能力呢?在接下來的10天內,我會連續發文,把我的心得經驗和體會分享給大家。

    今天我們來講第一個鍛鍊我們高效表達能力的第一個方法:發表任何講話時,先丟擲你要表達的核心主題。

    所以當你開口表達的時候,一定要明確你的目的,然後確定主題,而不是讓聽你發言的人用他的大腦幫你概括,這樣就會出現偏差。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一個同事半年度彙報是這樣的:

    我在這半年裡,做了3件事,在7月份的時候,我主導組織了註冊領獎品的活動,吸引了2萬用戶的參與;在8,9月份的時候,先後開展了“拜名師”和“同桌的你”的活動,有效活躍了粉絲,併產生了自傳播裂變。在10月份以後,我還針對在校大學生展開了免費的職業規劃和麵試指導的活動,我們的平臺獲得了5萬用戶。前些天,我把這些內容做了覆盤和總結,也已經發給各位同事學習了。

    初看沒啥毛病對不?事情也都說了,而且還總結了,有資料,有事實。但對我來說,還是有點懵。

    這絕對不是一個高效的表達,因此每個人的大腦處理問題的能力不同,看問題的方式也不同,這樣的彙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原因就在於:他並沒有一個概括的主題。

    如果我們在這個彙報裡面加上一個主題,比如:

    我這半年的工作,重點是圍繞著“使用者增長”和“活躍使用者”兩個方向展開,總共實施了3次活動,帶來了8萬有效使用者,並把這些活動總結成了方法論教給了運營部的同事。

    這樣加了一個主題會不會就好很多呢?如果時間有限,就只講主題;如果時間充足,講完主題後,還可以像一開始的彙報那樣,把具體的事情說清楚。

    對比一下,你就會發現:沒有明確的主題,過於瑣碎和流水式的事情很難讓人記住,並且聽彙報的人自己的大腦也會自行的歸納和組織,這樣就和你想表達的目的和想法不一致。很容易讓上司認為你什麼都做了,但什麼又都沒做。

    而有了明確的主題,就相當於我幫老闆歸納了重點,也不會啟用他的大腦歸納機制,一眼就能看到你的工作成果。

    這樣的表達才真正有效。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什麼情況下母親會把14歲女兒送給陌生老男人做“養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