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雨言14

    這一次的回覆應該是大膽的嘗試,京劇,崑曲。黃梅戲,越劇,中華民族燦爛輝煌的曲藝文化瑰寶。

    無論是哪一種,哪個流派,都是以曲藝藝術形式表達她的文化,思想,情感,

    曾經上海灘青幫人物黃金榮,還是杜月笙,都喜歡以票友身份出現在茶樓劇院。

    一碗蓋茶,一把摺扇。聽古品茗,往事悠悠。

    很多朋友認為只有上了年歲的老者喜愛聽戲,到了興頭,也哼上幾曲,悠哉遊哉。

    其實不然,曲藝藝術如洪水奔流,幾代人傳揚發展,

    相聲小品表達方式也能交錯著順唱逗哏捧哏。

    西洋樂器表達了歐美風格的藝術情景。

    我們國家的梅蘭芳大師,唱功,體功。形體。神情。起初看不懂,融入其中,才能感嘆戲曲帶給你是古史劇情的現實版,

    聽戲和唱戲有區別麼?我個人認為沒有大區別,聽進戲裡也就全然融入其中了,而唱戲的若不是將自己化入戲中人物,也不會有大深的修為。

    無論你選擇是聽,還是演。你的感覺都是如戲情走。對吧,

    也許年齡大了,腿腳不利索了,就坐下來聽吧。畢竟是老人了。

    無論是戲迷還是老票友,是對他一往情深的戲曲不會平靜的。

    都沒有特定要求,保留了一份熱愛懂得她的心足矣。

    在老藤椅上,老人家會沉睡,心理更衰老。

    您想聽,我們陪你聽,您要唱幾段,我們拍巴掌。

    願你所愛的常有愛,願你所敬仰常有榮光。

    祝願祖國戲曲藝術枝繁葉茂,鬱鬱蔥蔥!

  • 2 # 馬智克

    人生如戲。人的一生從學戲入戲到齣戲聽戲是自然規律,也是人生的必然。人生的舞臺,社會的戲臺,出場的風光,離場的體面,見仁見智,各有道道。往往是學得努力,演得賣力,走得得力,看的給力。相反學而不真,演技不成,離場不願,看戲亂說。退休就是走出戲裡,不管是什麼人,幹什麼事,權有多高,位有多重,勢有多大,財有多少,如果無自知之明,爛在樹上,枯在枯頭,不敬人摘,犟不落地,必定是不漂亮的收場。

  • 3 # 窗外的白楊

    先說國外,外國戲劇理論,比較著名的是狄得羅《演員奇談》,書中談到“天才演員”特別要注重理性,不能把自己的情感帶到戲中,只有這樣才不會影響劇本藝術思想。後來他的追慕者布萊希特,提出了“第四堵牆”,讓演員與觀眾之間要保持一個適當距離,後來他的理論被稱為“布萊希特體系”,談到戲劇,對他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再說國內,我們經常看到國內戲劇演員入戲後聲淚俱下,觀眾大聲叫好,甚至直接往舞臺上扔錢,藉此來表達對演員表演的認可,與演員同悲喜,所以民間有一句俗語:唱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談到戲劇,自然要想到戲劇大師梅蘭芳,他認為演員最高標準是達到“演員和劇中人難以分辨的境界”,他的戲劇理論被稱為“梅蘭芳體系”,他的理論是中國幾千年來傳統戲劇精華的總結。

    回到問題,一句話說得好:人生如戲,戲如人生。一部八七版的《紅樓夢》成就了多少人,但火過之後,很多的演員入戲太深,走不出來,都按照戲雲生活,其中最為著名的是林黛玉的扮演者陳曉旭,她的人生經歷讓人不勝噓唏:成名後,正式進入演藝界,後來下海當老闆很成功,但受人點化又出家,41歲因病去逝,讓人扼腕痛惜。

    一個人到了聽戲的年紀,也就是年紀大了,很多經歷商場大風大浪、宦海浮沉後退了下來了,很多人還不習慣,還在想著當年的經歷。想透過看戲來作為精神寄託,看到戲中人總感覺有自己過去的影子,如果一味沉浸在戲裡走不出來,看不開,大悲大喜只會出意外。

  • 4 # 村裡人90696850

    兒時的自己,也許是主角;四十歲左右的自己,已然是配角;五十歲左右的自己,自然似跑跑龍套的;六七十歲時的自己,只是一位普通觀眾。別太迷戀自己曾經的表演藝術水平和所謂的高度啦,落幕後如若還能有人想起你,或不冷不熱的評論上那麼一兩句,就足夠了。

    毛主席曾說:“糞土當年萬戶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 5 # 無憂谷逍遙子

    這句話應該從“戲如人生,人生如戲”來理解回覆!一個人如果到了聽戲的年齡應該人過中年了,孔夫子有“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之名言,人近黃昏暮年,嚐盡人間酸甜苦辣,從年少無知到青春不在力不從心的境地,自然應該從幻想中走出而淡看世間的風花雪月歸於淡泊寧靜的心態準備安度晚年!當然世事無常,也有大器晚成的只能因人而已了,萬事不可強求!

  • 6 # 歐紹永

    人生如戲,戲如人生。戲上有的,也是作者寫的,聽戲是地方一些傳統習慣文化的遺留,也是文化藝術加工後的結晶,但看戲所戲各有各地的風俗傾向,"而現代戲也是古裝戲中演化而來的,但更新拓展是與古代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世上有的人物,是戲中裝飾而去感化無良知的人,以致不管老年人也好,青年人也罷都喜歡看電視、看電影、看那些有進步的文化片,但各有所好,一些農村老年喜歡看地方戲。

    隨著時代腳步前進,各式文化藝術隨之上升,戲曲影片五花八門。但我個認為:文藝戲曲變化更新也反應了一個時代前進步伐,就鄉村一些地方戲來講,如湖南地方戲有《華山救母》、《大打鐵》、《打銅鑼補鍋》、《安徠子講理》等等,一部好戲可以推人上進,使人奮發圖強,改變現實生活中的矛盾,對正與錯有著深刻認識,從而感化人的良知。如《安徠子講理》這段戲,反映了婆媳之間爭吵為缺口,進行提煉素材,口子小,發揮大,姐姐請弟弟來講理,這種借題發揮難能可貴。但戲如人生,姐姐以為弟弟為她無理說有理,真是那知發風不下雨,弟弟一進場,一分為二看問題,先數落姐姐與姐夫如何不善待老人,再說等你變老了,你的兒媳對你這樣如何…。從這戲中感化,身臨其境,。

    老年人看戲,是對兒女成長的約束,如何學會做人,做一個好人,對得起自己,對得起別人,我記得有部叫《雙槍老太婆》影視,但我寫過影評,那部是面很好的鏡子,反映老太婆堅定、敏捷的思想。當然,會看(聽)看門道,不會看也要來湊熱鬧。總而,戲如人生,看你飾演那個角色,也是你自己的真實寫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閣老嚴世蕃為什麼被稱為鬼才?